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病毒性肝患者血,尿人表皮生长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放射免疫法定量检测各型肝炎患者血,尿中hEGF,并进行动态观察,结果表明,除慢性迁延型肝为,各型肝炎急性期血,尿hEGF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尤以重症肝炎组升高最著。随着肝炎病情的恢复,血,尿hEGF含量逐渐下降,提示了血,尿hEGF含量的变化,对病毒性肝炎病情的监测及预后的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采用大白鼠皮肤烫伤模型hEGF对烫伤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结果1%AgS霜剂组,1%AgS+5μg/mlhEGF和1%AgS+1μg/mlhEGF霜剂组对烫伤创面促愈合作用与霜剂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1);则1%AgS霜剂组与1¥AgS+5μg/mlhEGF、1%AgS+1μg=mlhEGF霜剂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1)。  相似文献   

3.
分别采用ELISA法和甘氨酸盐析沉淀定量法测定了50例EH患者和25例健康人血浆LP(a)和Fg含量。结果表明:EH患者血浆Fg浓度明显高于CG(P<0001),并随病情加重Fg含量升高。LP(a)浓度仅呈EHⅢ>EHⅡ>EHⅠ>CG趋势,变化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因此认为高水平Fg具有致高血压作用,LP(a)在EH发病中的作用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hEGF)具有促进细胞生长修复作用。已证实与消化系统疾病关系密切。与呼吸系统疾病不甚清楚。本文通过测定肺癌及慢性支气管炎病人尿液hEGF,发现二种疾病尿液hEGF同于正常对照组,且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另外,肺癌病人尿液hEGF亦高于慢性支气管炎病人尿液hEGF,并探讨肺癌、慢性支气管炎与hEGF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血小板4因子(PF4)在急性脑梗死(ACI)和多灶性脑梗死病人中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和酶标免疫测定法测定40例ACI患者6-72h、7天和33例多灶性脑梗死患者及30例对照组血浆β-TG、PE4的变化。结果 发现ACI组6-72hβ-TG和PE4、7天后PE4及多灶性脑梗死组PE4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ACI组7天后PE4较6-72h显著下降(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ACI组7天后β-TG与多灶性脑梗死组、对照组均无差异(P〉0.05)。这变化与病灶面积的大小无明显正相关,多灶性脑梗死组病灶数目愈多、PE4愈高(P〈0.05)。结论 结果提示脑梗死病人血小板活性增高,β-TG、PF4均升高可能为发病在6-72h的ACI患者,仅有PF4  相似文献   

6.
检测了表皮生长因子(hEGF)在胃癌组织中的含量,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52例胃癌切除标本和18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hEGF的含量,结果:对照组1.49±0.95ng/g湿重,胃癌组织为4.29±2.35ng/g湿重,差异显著(P〈0.01)。在胃癌组织中,hEGF含量进展期高于期,弥漫型高于肠型,淋巴结转移阳性者高于阴性,近期随访发现胃癌患者死亡组的hEGF含量较高。结论,胃癌组  相似文献   

7.
检测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在胃癌组织中的含量,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52例胃癌切除标本和18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hEGF的含量。结果:对照组为1.49±0.95ng/g湿重,胃癌组织为4.29±2.35ng/g湿重,差异显著(P<0.01)。在胃癌组织中,hEGF含量进展期高于早期,弥漫型高于肠型,淋巴结转移阳性者高于阴性者,近期随访发现胃癌患者死亡组的hEGF含量较高。结论:胃癌组织可产生过量的hEGF,并与肿瘤浸润、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相关,提示胃癌组织hEGF测定可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及了解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梗死血清与脑脊液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血清及脑脊液(C.S.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测定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48h内、7d、14d血清VEGF及48h内、7VEGF的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后各个时期,血清VEGF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以7d时更明显,与48h比较P〈0.05,与14d比较P〈0.01;48h内和7d两组间C.S.FVEC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雷公藤多甙(Tripterigium Wilfordii Glycosides,TWC)对蛋白尿患者肾血液动力学的作用,并与消炎痛比较;方法 TWG组和消炎痛组各15例病人,治疗前后分别检测尿蛋白定量、肾小球滤过率(GFR)、肾有效血浆流量(ERPF)和肾血管阻力(RVR);结果 两组患者尿蛋白排泄均显著减少,TWG组治疗后RVR、GFR、ERPF无显著性变化,而消炎痛组RVR升高、ER  相似文献   

10.
评价门控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各项功能指标诊断冠心病的效能。结果表明:GEF、REF、PER、PFR、EDV、LVW及LVMP在对照组与心肌梗塞及室壁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心绞痛组与对照组间除PFR有显著差异外,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GEF与PER、PFR、LVW及EDV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局部射血分数降低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舌苔变化与唾液、血清表皮生长因子(h-EGF)含量变化及舌苔上皮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GFR)的关系,探讨唾液血清h-EGF在乙肝病理舌苔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2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15例其它消化系统疾病、15例其它系统疾病及15例健康人做对照组,放免法检测受试者唾液、血清h-EGF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舌苔上皮细胞h-EGFR表达,观察并记录病理舌象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病理厚苔组唾液、血清h-EGF含量明显升高(P<0.01)。乙肝组白厚(腻)苔、黄腻苔舌h-EG FR表达增强,唾液、血清h-EG F含量明显升高,与其它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乙肝病理舌苔的形成与唾液h-EGF含量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变化在病毒性肝炎时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00例不同临床类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TF,同时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总胆红素(SB)、血清胆碱酯酶(CHE)。结果各组慢性肝炎(CH)病人血清转铁蛋白与急性肝炎(AH)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慢性肝炎病情加重,血清转铁蛋白逐渐下降,下降程度依次为慢肝(轻度)〈慢肝(重度)〈失代偿性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CSH)。在慢性重型肝炎和失代偿性肝硬化病人中,死亡组血清转铁蛋白较存活组有显著性下降(P〈0.001)。结论血清转铁蛋白可以作为反映病毒性肝炎病人病情严重程度的一项指标,对失代偿性肝硬化和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金宏慧  李仲平 《中外医疗》2012,31(9):16-17,20
目的探讨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中血清HBVDNA水平与a-L-岩藻糖苷酶(AFU)活性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377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233例,肝炎肝硬化组105例,原发性肝癌组39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组分为轻度组159例、中度组29例、重度组45例,检测血清HBVDNA水平与a-L-岩藻糖苷酶活性并统计分析。结果 (1)在所有病例中,慢性乙型肝炎组HBV-DNA水平最高,其次肝炎肝硬化组,原发性肝癌组最低,3组间两两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组其他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3组间AFU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2)在慢性乙型肝炎组中,轻度组HBVDNA水平最高,其次中度组,重度组为最低,3组间两两比较,轻度组与重度组HBV-DNA水平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重度组血清AFU活性水平最高,其次中度组,轻度组最低,3组间两两比较,轻度组与中度、重度组血清AFU活性水平比较有差异性,P〈0.05。结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肝脏损害程度与HBV-DNA水平、AFU的活性有密切关系,联合检测HBV-DNA水平、AFU活性可以作为乙肝病毒感染者肝脏炎症程度的指标,受肝脏炎症活动影响,AFU作为肝癌血清标志物特异性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6(IL-16)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肝炎患者血清Anti-HAV-IgM、Anti-HCV、Anti-HDV、Anti-HEV-IgM,以排除甲、丙、丁、戊型肝炎的感染;用ELISA法测定乙肝患者血清中IL-16的含量;用酶免疫法(EIA)测定HBsAg、Anti-HBs、HBeAg、Anti-HBe;用连续检测法测定丙氨酸转氨酶(ALT)。结果急性肝炎、重型肝炎血清IL-16水平显著升高(P<0.01)。IL-16水平与ALT水平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IL-16参与了乙型肝炎,尤其是急性期的发病过程。检测IL-16水平作为衡量患者肝功能的诊断指标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60例慢性乙肝患者、20例肝硬化患者、30例健康献血者血清NO水平.结果:血清NO水平,慢性乙肝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肝硬化组高于慢性乙肝组(P<0.001).慢性乙肝组、肝硬化组随着病变加重血清NO水平逐渐升高,肝硬化Child-pugh分级B级高于A级(P<0.05),C级高于B级(P<0.01),随着肝硬化病变的加重血清NO水平逐渐升高.结论:肝病血清NO水平可作为判断肝功能损害及肝硬化程度的血清学指标之一,也可作为慢性乙肝、肝硬化疗效评判的观察指标,同时血清NO水平的研究可能为肝病的治疗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及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sE-selectin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检测慢性乙型肝炎 (CHB)患者血清可溶性选择素E(sE -selectin)水平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患者血清sE -selectin进行测定。结果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sE -selectin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0 1) ,且与ALT、TBil含量呈正相关 ,与ALB呈负相关。结论 E -selectin可能参与了慢性肝病损伤过程 ,检测sE -selectin水平对判断肝炎损伤程度和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中HBV-DNA拷贝数与AFP浓度的变化对其转归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来该院就诊的400例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参照乙型肝炎和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进行如下分组:慢性乙型肝炎组200例,肝炎肝硬化组150例,肝癌组50例。对收集的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的方法检测出HBV-DNA水平,化学发光法检测AFP的浓度,然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所有病例中,慢性乙型肝炎组HBV-DNA拷贝数为(5.38±1.66),在3组中最高,而肝癌组HBV-DNA拷贝数为(4.41±1.43)在3组中最低。慢性乙型肝炎组与其他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间AFP浓度的变化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中HBV-DNA拷贝数及AFP浓度变化和组别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HBV-DNA的变化与病程呈反相关,而AFP的变化则呈正相关。结论乙肝病毒感染者应定期定量检测血清中HBV-DNA的含量,判断病毒的复制情况,并同时检测AFP浓度,以期尽早发现肝组织的损害程度及病情的演变过程,对乙肝病毒感染者病程转归的监测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肝脏疾病对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清T3、T4、rT3、FT3、FT4与肝脏损害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测定不同种类肝脏疾病患者和健康者血清中甲状腺激素 (T3、T4、FT3、FT4 )、rT3及TSH水平。并对结果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 患病组与健康组血清TSH结果无显著差异 (P >0 0 5 )。患病组血清T3、T4、FT3、FT4下降 ,而rT3含量增高。两组结果差异显著 (P <0 0 1)。即肝脏疾病与血清T3、T4、rT3、FT3、FT4相关。结论 血清T3、T4、rT3、FT3、FT4含量是反映肝功能的一项敏感指标。肝功能受损可能是导致肝脏疾病患者甲状腺激素异常的重要原因。血清T3、T4、rT3、FT3、FT4测定对肝脏疾病诊断、治疗与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浆瘦素(Leptin)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男性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患者及正常男性对照各25例,分别测量其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比(WHR);血浆Leptin水平采用ELISA的方法测定,比较各慢性肝病组与对照组及慢性肝病不同病因亚组血浆Leptin水平的变化。结果肝炎组、脂肪肝组、肝硬化组血浆Leptin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血浆瘦素水平与肝功能分级相关。结论慢性肝病患者血浆Leptin水平升高,Leptin可能参与了慢性肝病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和总胆汁酸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B)和总胆汁酸(TBA)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分别检测慢性乙肝(轻度、中度、重度)、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清PAB、TBA及白蛋白(A)、总胆红素(TB IL)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各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PAB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血清TBA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PAB、TBA异常率均高于同组A和TB IL的异常率(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PAB和TBA有助于评估肝脏合成及代谢功能的早期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