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预防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否可减少PVP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发生。方法将68例行PV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3例,对骨折椎体行PVP; B组35例,对骨折椎体及上、下邻近椎体行PVP。术后定期行胸腰椎正、侧位X线检查,若再次出现疼痛,及时行胸腰椎MRI检查。统计PVP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随访24个月。A组随访至6个月时有12例(36. 36%)邻近椎体再发骨折;随访至12个月时,新增1例;合计有13例(39. 39%)邻近椎体再发骨折。B组随访至6个月时有2例(5. 71%)发生邻近椎体再发骨折;随访至12个月时,新增1例;合计有3例(8. 57%)发生邻近椎体再发骨折。两组随访至24个月均未见新增病例。邻近椎体再发骨折发生率B组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预防性PVP能够减少PVP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和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结合抗骨质疏松综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C型臂X线机监控下行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22例,术后对患者予以抗骨质疏松综合治疗。结果所有患者获6—24个月的随访,22例术后胸腰背部疼痛立即消失,JOA腰痛评分由术前的(6.23±0.05)分提高到术后第2天的(22.91±0.14)分;术后第2天总改善率约(73.1±0.02)%。结论采用PVP术后抗骨质疏松综合治疗,对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预防术后临近椎体再骨折减轻患者疼痛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观察采用联合介入技术治疗椎体转移瘤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TACE治疗椎体转移瘤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收集23例椎体转移性肿瘤患者共42个椎体,先后行PVP和TACE治疗。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术后疼痛缓解程度,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法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结果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1h、1周及3个月疼痛缓解有效率分别为95.65%(22/23)、86.96%(20/23)、82.61%(19/23)。术后日常生活能力明显高于术前(P〈0.01),术前与术后椎体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椎体有骨水泥进入相邻椎间盘,无椎管内渗漏和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PVP联合TACE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安全、有效,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降低肿瘤浸润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8kyphoplasty,PKP)和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共56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采用PVP治疗256例,PKP治疗306例。统计分析手术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SF-36评分系统、伤椎高度及后凸畸形的X线片测量。结果患者获随访6。12个月,术后症状缓解,无神经损伤,骨水泥渗漏并发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P〉0.05)。2组手术前后VAS和SF-36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术前与术后1周、6个月椎体高度恢复率、椎体后凸角度改善率与PV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的术后12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椎体压缩率、后凸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PVP与PKP均可显著缓解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PKP矫正椎体高度及改善后凸畸形比PVP好;骨水泥渗漏发生率2组相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s,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0VCF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PVP治疗20例(PVP组),男8例,女12例,年龄54~81岁,平均(66.37±2.34)岁;采用PKP治疗20例(PKP组),男11例,女9例,年龄56-79岁,平均(65.12±3.21)岁。术后1、12周及1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法、巴塞尔(Barthelindex,BI)评分方法对术后患者疼痛缓解程度及日常生活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评定;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责任椎的前缘高度、后凸角度(Cobb角)的变化。结果:PVP组出现椎体后缘骨水泥渗漏1例,但无任何·临床症状,渗漏的骨水泥未用手术方法处理。两组均无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后两组VAS、B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疼痛缓解明显,日常生活功能改善显著。术后l、12周及1年各时间段的VAS、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12周及1年的责任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变化在PV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12周及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段的责任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VP和PKP均能明显缓解OVCF患者的疼痛,完全或部分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PKP在恢复责任椎前缘高度和矫正椎体后凸畸形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对压缩程度较大的椎体高度恢复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椎体成形术(PVP)与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方面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4年7月至2007年9月,收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6例,PVP治疗20例,PKP治疗16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月使用VAS及SF-36评分系统对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并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Cobb角矫正程度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t检验及Oneway ANOVA(P〈0.05)。结果36例手术均成功完成。PVP组出现8例椎旁静脉骨水泥栓塞及2例肺栓塞,PKP组出现6例椎旁静脉骨水泥栓塞及1例肺栓塞,两组骨水泥栓塞出现比率差异无显著性(P〉0.478)。1例PKP组肺栓塞患者出现呼吸困难,5d后缓解,其他患者无明显相关症状。无论是PVP组还是PKP组,所有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6月的VAS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评分明显改善,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13),术后6月评分较术后1周评分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587)。VAS及SF-36评分术后6月与术前评分的差值,PKP组与PVP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423)。Cobb角方面,PVP组和PKP组,术后1周及术后6月均较术前明显降低,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31),术后6月较术后1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637)。Cobb角术后6月与术前的差值,PKP组与PVP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535)。结论PVP与PKP均可显著缓解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有效纠正后凸畸形,骨水泥渗漏常见,但有临床症状者极少。在疼痛缓解、后凸矫正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PKP比PVP并未显示出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前瞻性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和正规非手术治疗应用于疼痛性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将122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PVP治疗组(A组)和非手术治疗组(B组),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和活动能力评分评价疗效,记录原始评分及实验开始后1d、2周、1、6个月、1年时评分并比较分析.结果 完整随访80例,A组47例;B组33例.实验开始后各随访时间点评分,A组均明显优于B组(P<0.05).1d时A组疼痛缓解率91%(43/47),非手术组24%(8/33).结论 PVP术可以迅速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患者活动能力.早期临床随访结果显示,其明显优于正规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诊治策略。[方法]回顾自2004年11月~2010年08月间的26例症状性椎体血管瘤,其中A组(观察组):12例患者,对症保守治疗,定期复查随访;B组(治疗组):2例颈椎症状性椎体血管瘤行放射治疗;10例症状性椎体血管瘤行椎体成形术;2例症状性椎体血管瘤行手术治疗。[结果]A组随访8~32个月,症状缓解,未见明显影像学改变;B组随访3~73个月,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不同部位及不同类型的椎体血管瘤选择相应的治疗策略,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MRI是诊断椎体血管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共89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46例,年龄65~83岁,平均73.3岁。病程1~26d,平均4.3d。手术在局麻下进行,采用经皮、椎弓根向椎体内穿针,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向椎体内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治疗分为两组:单个椎体骨折A组48例,多个椎体骨折B组(两个椎体骨折38例,3个椎体骨折3例)41例。术前所有患者均有腰背部疼痛及功能障碍症状,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比较VAS及0DI变化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穿刺成功,注射骨水泥2~6mL,平均3.2mL。7例骨水泥渗漏至前方或侧方,5例少量骨水泥渗漏至椎管内静脉丛,3例骨水泥椎间盘内漏,均无不适症状,1例术后出现心绞痛转科治疗后好转。全部病例随防6~23个月,平均14.3个月。A组和B组术后3d、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和B组之间术后3d、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0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能够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引起的疼痛及功能障碍症状,可以增加椎体的强度,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尤其是单个椎体骨折者,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对多个椎体骨折者需要增加其他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及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VCF)中的应用。方法2005年5月-2006年11月,收治58例VCF患者。采用PVP治疗17例(PVP组),男5例,女12例;平均75.6岁;有明确外伤病史者14例,有不同程度外伤史者3例;单节段15例,多节段2例。采用PKP治疗41例(PKP组),男13例,女28例;平均75.2岁;有明确外伤病史者37例,有不同程度外伤史者4例;单节段37例,多节段4例。两组入院至手术时间1~14d。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8个月。术后腰背部疼痛均缓解。PKP组及PVP组术后2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2周和18个月PKP组椎体压缩率与PV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椎体后凸角度恢复率及术后2周、6、18个月椎体后凸角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术后VAS评分与骨水泥CT平面分布成正相关(r=0.321,P〈0.05)。除PVP组于随访中有2例死于骨肿瘤,1例死于心源性疾病,余患者均无脊髓神经损伤、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PVP及PKP能迅速缓解疼痛,且随访过程中疗效确切,可恢复部分椎体高度及后凸角度,是治疗老年VCF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脊椎血管瘤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症状性脊椎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共11例患者,男2例,女9例;年龄35-77岁,平均54.3岁;均有背部疼痛等症状,其中2例有神经根刺激症状;病变部位:胸椎11处,腰椎3处;在DSA或CT监测下对16个稚体(包括2处骨质疏松压缩骨折)行PVP。术后行CT检查。随访3-34个月(平均15.2个月)。结果 11例PVP后均未出现肺栓塞、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CT检查示均无推管内或椎间孔渗漏。仅2例2椎存在椎旁少量渗漏,1椎系穿刺针穿破椎体前缘所致,1椎系沿稚旁静脉充盈所致,均未引起临床症状。术后患者背部疼痛均明显减轻或消失,神经根刺激症状消失。首例患者术后疼痛-过性加重,3d内好转、疼痛减轻,考虑与局部炎症有关。术后住院1-4d(平均15d)。随访时症状缓解或消失,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 PVP为症状性脊椎血管瘤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侧穿刺行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脊柱骨质疏松骨折骨水泥不同形态分布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接受单侧穿刺PVP治疗的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66例(男16例,女50例),共83个椎体(胸椎45个,腰椎38个),其中单节段55例,双节段6例,3节段4例,4节段1例。纳入患者年龄60~93(76.83±8.65)岁,纳入患者发病后1~10 d就诊,术前均摄患椎正侧位X 线片、行 MRI 及骨密度仪检查明确诊断。按照术后X线中骨水泥的形态分为O形组(28例)和H形组(38例)。O形组骨水泥在术后X线患椎中呈聚集团块样分布;H形组骨水泥在术后X线患椎中呈弥散蜂窝状分布。收集两组患者骨水泥注射量;观察两组患者术中骨水泥渗漏及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 d、1个月、6个月、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术后1 d、6个月、1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测量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年的患椎后凸角和患椎椎体前缘高度。结果:66例患者均完成了1年以上的随访,术后穿刺处均愈合良好,O形组和H形组术中分别出现1例和8例骨水泥的渗漏(P<0.05),但均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的随访中两组均出现1例邻椎骨折(P>0.05)。两组骨水泥注射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 d、术后6个月、术后1年VAS评分 O形组分别为7.89±0.79、2.75±1.08、0.46±0.58、0.36±0.49,H形组分别为8.00±1.04、2.58±1.15、0.53±0.56、0.42±0.50,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个月O形组和H形组VAS评分分别为0.96±0.58和1.18±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6个月、1年的ODI评分O形组分别为12.43±3.78、10.00±2.46、8.43±1.50,H形组分别为12.11±3.68、9.53±2.35、8.32±1.5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患椎后凸角和前缘高度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骨水泥分分布形态是O形还是H形都能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且预后效果相当。所以在进行单侧穿刺PVP手术时,不必为了达到患椎充分弥散的目的而刻意的增加穿刺针的穿刺角度,进而降低损伤重要结构、减少骨水泥渗漏等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伴裂隙样变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在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及减轻疼痛、改善功能障碍方面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符合标准的45例行经PVP的患者,分为2组,伴有裂隙样变者为A组20例,无椎体内裂隙样变为B组25例.对比2组术前损伤程度、手术时间、注入骨水泥量、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2组术前、术后1周、1年通过复查X线片对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2组患椎手术时间、起床活动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程度A组较B组明显,注入骨水泥量 B 组少于A 组.术后2组患椎高度、后凸Cobb角均得到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改善更为显著,与B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是一种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行之有效的方法.裂隙样变的存在对患者疼痛缓解及功能改善无明显影响,裂隙样变者术后患椎高度、后凸畸形改善相对更明显.PVP治疗伴有裂隙样变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4.
遇呈祥  王忠平  邱渝江  姜光财  舒华  傅杰 《骨科》2015,6(4):196-200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探讨避免手术并发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1月我院采用经椎弓根入路双侧PVP治疗骨质疏松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患者45例,按病变部位分为胸椎组,腰椎组和合并胸腰椎骨折组,分别于术后3 d、术后1年随访患者,以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为评价指标,应用SAS软件进行t检验分析,比较治疗前后VAS和ODI评分的差异。结果45例骨质疏松型压缩性骨折患者行PVP治疗后3 d、1年VAS评分分别降低了(5.87±1.00)分、(4.25±1.28)分,ODI评分分别下降了(54.97±4.92)分、(41.47±5.88)分,术后3 d、1年胸椎组、腰椎组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PVP治疗过程中5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但无神经损坏、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PVP是治疗骨质疏松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PVP对骨质疏松引起的胸椎、腰椎骨折疗效相当。 PVP新型材料的安全性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严格掌握适应证、规范的操作、把握好推注骨水泥量和速度是目前预防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共治疗骨质疏松性单椎体压缩骨折38例,其中男7例,女31例;年龄55~80岁(平均65.1岁)。患者取俯卧位局麻下行单侧穿刺PVP。测量椎体高度的恢复情况和后凸角改善情况,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疼痛缓解程度,活动能力评分检测活动改善情况,并对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每个椎体平均填充骨水泥3.5 m L。随访时间均12个月。椎体前壁高度由术前(19.2±5.7)mm改善至术后(20.0±5.7)mm,椎体中间高度由术前(19.2±5.1)mm改善至术后(20.2±5.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后壁高度和Cobb角术前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术前8.3±1.1,术后12个月时为1.1±0.6,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能力评分术前3.1±0.9,术后12个月时为1.1±0.3,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渗漏9例。结论 PVP可有效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创伤小,减轻疼痛,改善功能,无重大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端磊  杨光川  汤伟忠  郑军 《中国骨伤》2018,31(4):328-332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对存在椎体内裂隙样变的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间收治的176例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进行单侧PVP手术治疗,其中37例患者存在裂隙样变,7例符合排除标准被剔除,最终观察对象为30例。30例患者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60~93(77.73±9.33)岁;骨密度-2.3~-4.1(-3.16±0.48)SD。对患者术前及术后1 d、3个月、1年的VAS和ODI评分进行分析,并观察术前、术后3 d、3个月的椎体压缩百分比,评价PVP对于椎体内存在裂隙样变的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功能及椎体高度恢复及维持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且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后1 d、3个月、1年的VAS评分分别为2.93±0.83、2.07±0.58、1.57±0.68,均较术前的7.00±1.41明显缓解(P0.01);术后1 d、3个月、1年的ODI评分分别为36.2±4.1、22.9±6.7、18.8±5.9,较术前的40.5±3.9有明显改善(P0.01)。患者术后3 d、3个月的椎体高度百分比分别为(79.26±8.57)%、(77.68±8.96)%,较术前的(72.00±12.14)%也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 :对于存在椎体内裂隙样变的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及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手术二次注射骨水泥治疗术中骨水泥弥散不良的Kümme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8例Kümme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6例术中发现骨水泥弥散不良采用二次骨水泥注射,男1例,女15例;年龄63~82岁,平均72.7岁;T_(10)1例,T_(11)1例,T_(12)3例,L18例,L_21例,L_32例。观察术前、术后2 d、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评分,伴有椎体裂隙骨折椎后凸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矫正情况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5~22个月,平均14.1个月。术前、术后2 d、末次随访时的ODI评分分别为72.3±12.1、56.8±5.0、12.1±5.3,术后2 d较术前、末次随访较术后2 d均有显著改善(P0.01);术前、术后2 d、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7.8±0.6、3.0±0.4、2.4±0.7,术后2 d较术前改善(P0.01),末次随访较术后2 d改善(P0.05)。术前、术后2 d、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前缘压缩率分别为(37.8±5.4)%、(4.7±1.4)%、(4.9±1.5)%,术后2 d较术前改善(P0.01),末次随访时较术后2 d无明显丢失(P0.05);术前、术后2 d、末次随访时的裂隙椎Cobb角分别为(15.1±2.0)°、(4.4±2.2)°、(4.8±2.4)°,术后2 d较术前改善(P0.01),末次随访较术后2 d无明显丢失(P0.05)。骨水泥渗漏3例,无肺栓塞及神经损伤发生,邻椎骨折发生4例,手术后随访无手术椎再塌陷发生。结论: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手术治疗Kümmel病,首次骨水泥注射发现骨水泥弥散不良,采用二次补救骨水泥注射,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可以有效预防手术椎再塌陷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PPSF)结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4例胸腰段OVCF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1例,女63例;年龄65~70岁,平均67.2岁;T_(11)15例,T_(12)32例,L_129例,L_21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PPSF结合PVP治疗组(A组,43例),PVP治疗组(B组,51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椎骨水泥用量、术后卧床时间,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 d、1年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矢状面Cobb角及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94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5个月。手术时间A组为(96.2±28.7)min,B组为(31.8±10.6)min;术中出血量A组为(62.2±25.5)ml,B组为(25.4±10.9)ml;伤椎骨水泥用量A组为(5.5±0.5)ml,B组为(4.9±1.1)ml;术后卧床时间A组为(5.1±1.8)d,B组为(1.8±0.7)d。A组较B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伤椎骨水泥用量更大,术后卧床时间更长(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及1年伤椎高度百分比、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恢复。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A组[(85.6±3.5)%和(11.9±5.3)°]均优于B组[(84.2±4.5)%和(15.3±3.4)°](P0.05)。B组出现3例伤椎再次骨折塌陷的情况。两组患者术后3 d、1年VAS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PSF结合PVP较单纯采用PVP治疗胸腰段OVCF,能获得较强的椎体强度和刚度,更有利于改善伤椎的复位效果,维持伤椎高度,防止椎体塌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合并椎体裂隙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合并椎体裂隙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9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A组45例,采用单侧入路PVP治疗,其中男17例,女28例,年龄(75.35±11.82)岁,骨密度T值为(-4.28±0.65) g/cm~3;B组49例,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单侧入路PVP治疗,其中男19例,女30例,年龄(76.79±9.64)岁,骨密度T值为(-4.33±0.72) g/cm~3。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并发症;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12、18个月的VAS、OD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和术后12、18个月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观察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并计算其分布优良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水泥注入量A组为(8.42±1.24) ml,B组为(9.19±1.09) 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均无脊髓神经根损伤,术后均无肺栓塞、骨水泥毒性反应、感染等并发症。骨水泥渗漏A组出现5例,B组4例,均未引起相应临床症状,未予特殊处理。骨水泥分布A组优25例,良19例,差1例,B组优45例,良4例;骨水泥分布优良率B组高于A组(P0.05)。术前及术后1、12、18个月VAS、ODI评分A组分别为8.29±0.74、2.59±0.14、3.75±0.38、3.84±0.88和40.04±3.16、9.24±2.82、12.27±2.64、15.83±2.58,B组分别为8.22±0.82、2.54±0.19、2.81±0.23、2.82±0.45和39.98±2.05、9.16±2.10、9.46±2.41、9.76±2.46;术后1个月VAS、ODI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18个月A组高于B组(P0.05)。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及18个月椎体高度、Cobb角A组分别为(59.17±1.42)%、(85.95±2.19)%、(75.27±3.45)%、(68.34±2.24)%和(23.83±3.37)°、(15.26±2.61)°、(17.63±2.16)°、(19.46±2.54)°,B组分别为(59.31±1.87)%、(89.19±2.53)%、(88.62±2.51)%、(88.59±2.62)%和(24.72±3.78)°、(14.91±2.28)°、(15.48±2.55)°、(15.86±2.81)°。术后即刻椎体高度B组大于A组,Cobb角B组小于A组(P0.05),在随访中,B组椎体高度无明显变化,A组椎体高度塌陷(P0.05)。结论:在治疗合并椎体裂隙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使用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较单独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能够有效防止椎体再塌陷,提高患者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