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66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切口肋膈隐窝外入路在胸腰段脊柱侧前方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该入路行胸腰段脊柱侧前方手术31例,男22例,女9例,年龄22~58岁,平均(41±12)岁,包括T12爆裂型骨折12例,L1爆裂型骨折15例,T12L1椎间盘突出4例。侧卧位下以伤椎为中心沿11肋行长约12 cm小切口,切除部分第11肋骨,辨认胸膜转折,其中26例胸膜转折低于第11肋骨床,分离保护第11肋间血管和神经,在其深面分离至12肋骨上缘内面;在胸膜转折远侧切开胸内筋膜进入肋膈隐窝外间隙,将胸膜囊推向近侧显露膈肌上面;同时分离膈下腹膜外间隙,切断膈肌在第11、12肋骨的止点和弓状韧带,显露椎体侧方。结果肋膈隐窝胸膜囊较松弛,与胸壁和膈肌的胸内筋膜之间存在自然间隙,有疏松组织,胸膜外间隙容易分离;31例均能顺利、充分地显露T11~L2椎体侧方。4例术中出现胸膜撕裂,立即修补后仍行胸膜外显露,均未进入胸腔。手术固定融合节段T11~L2。术后3例有肋间神经疼痛症状,保守治疗后均明显好转。结论小切口肋膈隐窝外入路容易分离胸膜外间隙,在胸腰段脊柱侧前方手术中可避免开胸对胸腔的干扰,在达到充分显露的基础上减少创伤。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比较新冠肺炎疫情下,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日间手术模式与普通住院模式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日间手术模式和普通住院模式各50例患者资料,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纳入的10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日间手术组的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明显低于普通住院组(P<0.05)。2组患者术后的VAS、ODI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2组患者术前、术后VAS和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日间手术模式和普通住院模式患者的改良MacNab优良率分别为91.7%和92.0%(P>0.05)。结论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日间手术模式下脊柱内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可行、切实有效,能够缩短住院时间和降低住院费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伴椎体后缘骨软骨病(vertebral osteochondrosis,VO)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采用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 1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37~65岁,平均49.2岁。手术节段均为单节段,累及T12L1节段5例、L1,2节段2例、L2,3节段3例。4例患者为单纯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6例患者合并黄韧带增生、骨化致椎管狭窄或后凸畸形,联合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或矫形手术。主要观察指标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在胸腔镜辅助下能清晰显露并彻底去除突出的椎间盘和骨化物,脊髓、神经根和硬膜囊得到充分减压。手术时间(115.4±23.8)min(范围70~180 min);术中失血量(122.6±21.3)ml(范围40~310 ml)。术后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21.6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VAS评分由术前(7.2±1.9)分降至(1.8±1.1)分,ODI由术前64.3%±13.9%降至16.3%±5.1%,椎间隙前缘高度由术前(7.8±1.5)mm改善至(11.9±2.3)mm,椎间隙后缘高度由术前(4.5±1.1)mm改善至(7.4±1.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为优9例、良1例。结论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可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能够充分显露、彻底去除突出的椎间盘及骨化物,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以聚己内酯(PCL)、海藻酸钠、壳聚糖为材料,研制椎间盘双相支架,并评估其作为组织工程椎间盘 的可行性。方法 聚己内酯作为原料,采用熔融电纺法制备取向性多孔纤维环支架,将海藻酸钠/壳聚糖水凝胶注入 到中空的纤维环(AF)支架中央合成双相椎间盘支架。通过体式显微镜、扫描电镜观测双相支架的结构、孔径、孔隙 率;人脐带干细胞复合双相支架体外培养7 d,用死活细胞染色法评价生物相容性,CCK-8实验测定细胞增殖情况,力 学加载仪器测量双相支架的压缩弹性模量。结果 体式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可见纤维环相成菱形多孔结构,髓核相 (NP)呈不规则多孔结构;纤维环相和髓核相孔径分别为(225.6±3.9)μm、(205.5±5.2)μm,孔隙率分别为(74.17± 0.39)%、(85.52±0.48)%,支架扫描电镜可见细胞黏附在支架表面,周围有细胞外基质分泌;死活细胞染色显示无死 细胞;CCK-8检测结果显示人脐带干细胞具有良好的增殖活性,压缩弹性模量(173.24±44.93)kPa。结论 以聚己内 酯、海藻酸钠、壳聚糖为材料制备的椎间盘双相支架,具有良好的孔径、孔隙率和细胞相容性,支架间结合紧密,具有 三维网络结构,优良的力学特性,是构建组织工程椎间盘理想载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来源于长管状骨的骨基质明胶(bone matrix gelatin,BMG)为材料制备纤维环支架,并检测其理化特性及细胞生物相容性.[方法]以猪股骨近端松质骨为材料,制备外径为1 cm、内径为0.5 cm的中空环,经脱钙脱细胞处理后制成纤维环支架.支架行Hoechst 33258、HE、Ⅰ型胶原免疫荧光、天狼星红染色,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并计算孔径,同时进行生物力学测定.四甲基偶氮唑蓝(methyl thiazoly tetrazolium,MTT)检测支架不同浓度浸提液的细胞毒性,取P1代山羊纤维环细胞,用注射器将细胞接种至支架上,体外培养48 h,通过活/死细胞染色(LIVE/DEAD cells staining)、扫描电镜(SEM)、HE染色评价支架与细胞的生物相容性.[结果]大体观察支架表面光滑,呈乳白色,扫描电镜支架孔隙分布较均匀且相连通,支架孔径为(401.4±13.1) μm,Hoechst 33258、HE染色均未见细胞残留,Ⅰ型胶原免疫荧光阳性,天狼星红染色支架红染,支架压缩弹性模量为(47.75±6.32) kPa.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检测各组间细胞增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死细胞染色示细胞在支架上呈绿色荧光,扫描电镜和HE染色示细胞粘附在支架孔隙表面及周围,有基质分泌.[结论]以来源于长管状骨的骨基质明胶为材料制备的中空环形支架脱细胞彻底,具有合适的孔径结构,在机械性能、组成方面与正常纤维环相接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符合组织工程纤维环支架载体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 纤维环:是保持椎间盘强度与脊柱稳定性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纤维环的胶原纤维在椎间盘内呈同心圆排列,每层纤维环间呈60°夹角斜行排列,这类特殊的交错网状架构,令纤维环拥有较强的抗拉性能与压缩性,能够预防髓核往外突出,对保持椎间盘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背景:构建既具有仿生结构又具备合适可降解性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组织工程纤维环支架仍是难点。 目的:以聚己内酯和聚二恶烷酮为原材料制备仿生可降解支架并评估其作为组织工程纤维环支架的可行性。 方法:通过熔融纺丝技术制备5组不同比例支架(聚己内酯组、聚己内酯/聚二恶烷酮分别为70/30、50/50、30/70组、聚二恶烷酮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结构、纤维直径、孔径;测量支架的力学性能和接触角;通过体外模拟和皮下埋植观察支架体外、体内降解情况;检测降解组织周围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情况。接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7 d,通过CCK-8和死活细胞检测细胞增殖和存活情况。实验于2016-03-02经天津市天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各组支架纤维粗细均匀,纤维成60°角;②力学性能分析显示单纯聚二恶烷酮支架的拉伸和压缩模量最低,不符合纤维环力学要求;聚己内酯组的力学性能最佳,聚己内酯/聚二恶烷酮为70/30和50/50的支架力学性能适中;③亲水性检测结果表明聚二恶烷酮含量越多,支架亲水性越好;④支架降解情况分析显示,对于组织工程纤维环再生修复来说,单纯聚二恶烷酮和聚己内酯/聚二恶烷酮为30/70支架降解过快,聚己内酯组的降解过慢,聚己内酯/聚二恶烷酮为70/30和50/50的支架降解速率较合适;⑤降解组织周围炎症反应分析显示支架中聚己内酯比例越高炎症反应越严重;⑥CCK-8和死活细胞结果显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聚己内酯/聚二恶烷酮三组混合支架具有良好的增殖活性并且存活率高;⑦结果表明,采用熔融纺丝技术制备的聚己内酯/聚二恶烷酮为70/30和50/50两组支架能够模拟天然纤维环结构,同时具备合适可降解性、优越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生物相容性,适合用于组织工程纤维环支架的构建。 ORCID: 0000-0001-9088-4222(张维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背景:腰椎间盘退变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椎间盘退变的病理改变及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确。目的:介绍腰椎间盘退变的分子病理改变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方法:以"disc histology,disc degenerative disease,disc gene"等主题词检索PubMed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5/2010年,筛选与腰椎间盘组织学变化和发病机制相关的文献,总结归纳腰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和研究结果。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与腰椎间盘退变有关的文章118篇,共纳入30篇。结果表明腰椎间盘退变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基因遗传因素、自然老化和积累性损伤等,基因的多形性是诱发退变的重要前置因素。椎间盘退变可通过免疫反应、机械性压迫或不稳定、血循环障碍和炎性递质等因素导致椎间盘退变性疾病。老化和病理性退变在影像和病理上难以区别,应根据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生物学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但目前仍处在实验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8.
摘要 背景:以组织工程技术修复退变椎间盘,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如何修复摘除的髓核组织,然而髓核组织工程方法无法完整重建椎间盘的结构和功能,所以相应的纤维环组织工程被认为是组织工程椎间盘治疗策略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目的:制备天然猪脱细胞脱钙骨基质明胶,并验证其作为组织工程椎间盘纤维支架的可行性。 方法:取猪股骨近端松质骨,用环钻钻取直径10 mm、内径5 mm、厚3 mm的中空环状骨,高压水枪冲洗,进行脱脂、脱钙、脱细胞等相关处理,制成环状的支架材料。对材料进行大体、组织学、光镜、扫描电镜观察,并对支架的吸水率、孔隙率、生物力学参数等进行检测。分离培养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MTT法分析支架浸提液毒性。 结果与结论:支架为乳白色,中空环状,质地柔软的多孔结构。苏木精-伊红染色示组织无细胞结构残留。光镜及扫描电镜示支架孔隙均匀,孔隙相通,平均孔径为(401.4±13.1) μm,孔隙率为(62.12±1.52)%,吸水率为(409.77±11.34)%。生物力学结果示支架的弹性模量为(47.75±6.32) kPa。MTT法显示不同浓度支架浸提液与对照 DMEM 培养液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支架无细胞毒性。提示猪脱细胞脱钙骨基质明胶去细胞彻底,具有良好的孔径、孔隙率及生物力学强度,并且无毒,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组织工程椎间盘纤维环支架材料。 关键词:纤维环;支架;脱钙骨基质明胶;生物相容性;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03.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颈椎椎弓根钉治疗上颈椎骨折及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9月-2009年1月,应用颈椎椎弓根钉治疗的上颈椎骨折或脱位的患者15例.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18~60岁,平均41.2岁.寰椎骨折脱位5例,枢椎骨折脱位3例,齿状突陈旧骨折不愈合1例,C2,3骨折脱位2例,无骨折寰枢椎失稳4例.临床主要症状为颈部疼痛或伴有四肢麻木无力、步态不稳.患者术前均行Halo架牵引试行复位.所有患者均采用颈椎椎弓根钉固定并植骨融合,根据术前X线片及CT个体化确定入钉点及置钉角度,徒手法钻出骨性通道,选用22~26 mm长的Vertex或Summit钛金属螺钉固定,并行后路椎板间自体或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术后1~2 d佩戴颈托离床活动.结果 本组15例共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64枚,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无脑脊液漏.术后行X线正、侧位片和CT检查证实损伤节段复位满意、螺钉位置良好.术后疼痛症状基本消失,神经症状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4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患者颈椎序列良好,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生螺钉及钛棒的松动、脱出及折断.神经损伤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颈椎椎弓根钉是颈椎后路手术中坚强的固定方法,只要掌握手术操作技巧,严格个体化置钉,颈椎椎弓根钉具有固定可靠、术后并发症少、融合率高等优势,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free-hand cervic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in treatment of the upper cervical fracture and instability.Methods A retrospective review was performed on 15 patients with upper cervical fracture and instability treated with cervic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and fusion from September 2006 to January 2009.There were 11 males and 4 females,at average age of 41.2 years(range,18-60 years).Of all,there were five patients with atlas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including three simple anterior arch fractures and two Jefferson fractures),three with axis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one with dens fractures plus nonunion,two with C2,3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 and four with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without fracture.The main clinical complaints included local neck pain and/or tetraplegia.Halo traction was recommended to restore the cervical sequence preoperatively in all patients.All 15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cervical pedicle screw-rods internal fixation and bone graft fusion.During the operation,the point and angle of the implanted pedicle screws were determined by preoperative X-ray and CT scan and the bony channel drilled with free-hand before implantation of the Summit or Vertex pedicle screws(22-26 mm long)and posterior interlaminar autologous or allogeneic bone fusion.Patients could get out of bed with neck collar at days 1-2 after operation.Results A total of 64 cervical pedicle screws were implanted in all 15 patients,with no vertebral artery injury,spinal cord injury or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Postoperative X-ray and CT scan confirmed satisfactory internal fixation.The clinical symptoms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Fourteen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36 months,which showed bony fusion,with no looseness or breakage of the screws.Neurologic impairment was improved in all patients,with no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cervical pedicle screw.Conclusions Cervical pedicl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can reestablish the upper cervical vertebrae stability and help to recover the spinal cord and nerve function and hence is a reliable method for upper cervical fracture and/or instability.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伴或不伴黄韧带骨化的胸椎和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式选择.方法 2004年6月至2009年12月,手术治疗伴或不伴黄韧带骨化的胸椎和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1例,男22例,女9例;年龄24~71岁,平均54岁;病变节段T4~L2.根据Anand和Regan临床分类:2度1例,3a度2例,3b度3例,4度6例,5度19例;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6例,D级11例,E级12例.18例不伴黄韧带骨化者行前路手术,采用椎体后缘切除、椎体后侧开槽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并植骨内固定.13例伴有明显黄韧带骨化者行后路半关节突和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未切除前侧突出的椎间盘.结果 前路术后发生硬膜囊撕裂1例,神经根袖损伤1例,肋间神经痛3例,肺不张1例,取髂骨区麻木2例.后路术后发生椎管内血肿1例,脑脊液漏2例,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随访6~48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7例,E级21例;Anand和Regan分类:1度2例,2度1例,3a度1例,4度2例,5度10例,15例无明显症状.X线片示内固定均无失败,植骨融合良好.结论 胸椎和胸腰段椎间盘突出以脊髓前侧压迫为主者可选择前路椎体后侧开槽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伴黄韧带骨化导致脊髓前后侧压迫者可行后路半关节突和全椎板切除减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