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笔者基于中医经典著作及现代研究论治肩周炎,文章从“经筋理论”探析肩周炎的生理病理及治疗原则和方法。肩周炎属于“经筋病”范畴,肩关节的稳定由肩部的经筋维持,肩周炎的病理改变关键是筋急,病理产物为筋结;治疗原则是“温筋通络,松筋解结”,局部“筋节点”及远端点取穴;治疗方法则采用温针灸、针刀、火针、推拿等,以期为治疗肩周炎拓展新思路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于经筋的生理、病理特点,分期论治非特异性下腰痛,为丰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人体十二条经筋维络全身骨骼关节,具有主司人体运动、保护防御、调节经脉的作用。经筋在生理状态下维系腰部的功能活动,病理状态分为瘀沫疼痛期、涩渗痉挛期、横络形成期。根据经筋病理分期,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病程进展也对应分为3期,并给予相应治疗:初期轻刺激快速镇痛、促进组织修复;中期解除肌肉痉挛、改善肌肉状态;后期解除结筋病灶点。  相似文献   

3.
正壮医经筋疗法是在古典十二经筋理论指导下,结合壮族民间理筋术而总结出来的以经筋"摸结"诊病和"解结"治疗为特点的一种新型非药物疗法[1]。肩周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经筋病候,壮医病名为"旁巴尹(Bangzmbaqin)",多发生于50岁左右的人群,表现为肩关节疼痛和肩关节功能活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笔者应用壮医经筋疗法治疗肩周炎50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0例病例均来自广西壮医医院推拿科门诊,其  相似文献   

4.
基于经筋理论探讨非特异性腰痛的病理机制与手法治疗思路。其病理机制为经筋损伤引发致痛物质析出,长期形成病理性结筋病灶点,阻碍气血运行,产生经筋痹痛。临床通过查体与触诊结合的方式确定结筋病灶点位置,以理筋松解手法、关节复位手法及康复治疗手法为主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寻肩周炎患者结筋病灶点在肩关节近端与远端的分布规律。方法:以经筋理论为指导,采用触诊法触诊阳性反应点,结合结筋病灶点解剖特点,选取216例肩周炎患者,对其306个患肩结筋病灶点于肩关节近端与远端出现的部位和频次进行统计。结果:手阳明经筋、手少阳经筋、手太阳经筋及手三阴经筋4种证型肩周炎患者的结筋病灶点在肩关节近端出现的结筋病灶点百分比分别为25.6%(1 446/5 657)、30.9%(1 749/5 657)、19.0%(1 075/5 657)、24.5%(1 387/5 657),出现结筋病灶点分别是肩髃次、巨骨次、消泺次、臑会次等;在远端出现的经筋病灶点百分比分别为31.7%(287/905)、23.2%(210/905)、10.9%(99/905)、34.1%(309/905),出现结筋病灶点分别是阳溪次、手三里次、阳池次等。结论:肩周炎结筋病灶点在近端与远端出现部位的频率,与肩关节解剖学结构及其生物力学密切相关,为临床治疗肩关节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摘要:肩前痛属于“筋痹病”范畴,经筋理论与肩前痛的生理病理以及病因的联系紧密,并且对肩前痛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治疗上,宜遵循“舒筋通络,松解筋结”的治疗原则、治疗部位宜选取“结筋病灶点”、治疗方法可选取针刺、针刀、火针、推拿等。从经筋理论的角度理解肩前痛的发病与诊疗过程,有利于拓展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不同分期不同针刺法的疗效.方法:180例KOA患者依病情分为瘀沫期、筋膜拘挛期、筋结病灶形成期,每期60例,随机分为分期治疗组与电针组各30例.分期治疗组:瘀沫期采用经脉压痛点针刺、电热温针法治疗,筋膜拘挛期采用小针刀联合刺络放血法治疗,筋结病灶形成期采用粗银质针电热温针法治疗;电针组:三期均采用固定穴位针刺电针法治疗,穴取梁丘、血海、阳陵泉等.结果:分期治疗组与电针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1%(87/90)和91.1%(82/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分期治疗组控制显效率88.9%(80/90),明显高于电针组的62.2%(56/90,P<0.001),而且电针组随病情的进展与病期的深入控制显效率随着下降.两组治疗后病情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01),分期治疗组较电针组积分降低更明显(P<0.001).结论:分期针刺法能明显提高对KOA的临床疗效,更具针对性.“经筋病理”三期机制与分期论治是认识与治疗KOA的又一有效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股骨头坏死患者髋周经筋辨证分型的规律,初步形成股骨头坏死的经筋辨证体系,为其经筋疗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19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循髋周足六经筋进行触诊,统计各结筋病灶点出现的频次以及所属的经筋,分析各经筋证型的分布特征。[结果] 190例患者(双侧患病169例,单侧患病21例),总计359髋,其中27髋因结筋病灶点不明显(占7.52%)无法判定经筋证型;332髋存在数量不等的结筋病灶点(占92.48%)。单一经筋证型(47.08%)与复合经筋证型(45.40%)的出现频率基本相当。最常见的单一经筋证型为足阳明经筋型(16.99%),其次依次为足三阴经筋型(15.04%)、足太阳经筋型(8.64%)和足少阳经筋型(6.41%)。在两经筋复合证型中,足阳明经筋的总出现率为21.45%,足三阴经筋的总出现率为20.34%,足太阳经筋的总出现率为17.55%,足少阳经筋的总出现率为15.88%。少见3经筋以上的复合证型(5.29%)。[结论] 股骨头坏死患者髋周经筋病变存在多种证型,该证型分布有着明显规律,该规律与髋周经筋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对临床运用经筋理论指导股骨头坏死的保髋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总结陆彦青教授以经筋理论和肌肉功能解剖为基础,灵活运用激痛点速刺结合三角肌排针透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经验。陆彦青教授认为肩周炎引起的疼痛和活动受限与颈肩部经筋受损形成筋结病灶点有关,结合肌筋膜激痛点理论,对受累肌肉的激痛点精准定位,以松解痉挛肌束、条索与硬结为重点,采用速刺和透刺法解痉挛、疏筋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疼痛及炎症反应终止,大幅度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拇外翻患者以疼痛为主的临床表现与足太阴经筋疾病证候表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13例(444足)拇外翻患者的临床资料,参考经筋理论,尤其是足太阴经筋疾病的证候学特点,寻找两者在证候学上的相符程度。结果:拇外翻患者足内侧的痛沿足太阴经筋走行,可循足太阴经筋找到结筋病灶点,即95.05%的病人在大都次,45.72%的病人在公孙次找到结筋病灶点。结论:拇外翻反映足太阴经筋病变,可用中医经筋理论来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1.
张龙飞 《天津中医药》2008,25(2):121-122
[目的]比较两种方法治疗重度肩周炎的疗效.[方法]将200例重度肩周炎随机分为2组,每组100例.单纯治疗组:神经阻滞加痛点注射.治疗加松解组:神经阻滞加痛点注射加肩关节阻滞及肌间沟阻滞下手法松解粘连.疗程治疗1次/周,3-4次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疗效的差别.[结果]两组治疗结果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治疗加松解组在疼痛评分和功能障碍评分都明显优于单纯治疗组.  相似文献   

12.
高乾  刘武军  邓成明 《天津中医药》2022,39(8):1032-1036
[目的] 观察针刺夹脊穴联合肩三针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喙肱韧带厚度对冻结期肩周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0月期间诊断为冻结期肩周炎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针刺夹脊穴联合肩三针治疗组40例和传统针灸对照组40例。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有效率、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和喙肱韧带厚度(CHL)。[结果] 联合治疗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总体优于对照组(P<0.05),喙肱韧带厚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夹脊穴联合肩三针治疗冻结期肩周炎可以减轻患者疼痛,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中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EP)的用药规律,探讨子宫内膜息肉主要病因病机。[方法]收集近8年中药治疗EP的文献,利用Excel软件建立处方数据库,采用STATA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次分析。[结果]EP的产生中医病因病机主要在"瘀",其中与"肝肾"两脏最为密切。治疗EP使用频率最高的前5位药物种类分别为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清热药、止血药、温里药。使用频率最高的前3位药物种类分别为当归、川芎、桃仁。[结论]本研究再次深刻分析EP的病因病机,归纳治疗EP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EP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4.
冯雯  张彤  盖云 《天津中医药》2017,34(9):595-597
[目的]观察三伏贴联合督脉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临床病例选择80例痛经患者,辨证分型为寒凝血瘀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三伏贴联合督脉灸治疗,对照组口服益母草颗粒,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40例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治愈10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40例患者,治愈4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6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三伏贴联合督脉灸疗效优于对照组药物。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三伏贴联合督脉灸及药物疗法对痛经均有疗效。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药物治疗(P0.05)。[结论]三伏贴联合督脉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临床疗效确切,简便安全,费用低廉,符合中医"治未病"理念,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杜学忠  李庆 《天津中医药》2017,34(8):531-534
[目的]观察射频针刀结合医用臭氧关节腔注射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2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射频针刀联合医用臭氧治疗)和对照组(手法治疗)两组,其中治疗组72例,对照组70例。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分,采用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估,治疗效果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肩周炎的疗效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onstant评分均比治疗前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治疗组Constant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愈显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针刀联合臭氧治疗肩周炎在改善患者疼痛及患肩功能方面疗效确切,且近期疗效稳定,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介入治疗对冠心病中医证型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介入治疗对中医证型的影响。[方法]选择经冠脉造影术确诊冠心病并行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PTCA+STENT)治疗的患者30例,分析治疗前后症状及证型变化规律。[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心血瘀阻证、阴寒凝滞证减少,痰浊痹阻证未见明显改变,气阴两虚证、心肾阳虚证较前增多。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胸闷、胸痛等症明显减少,脘腹胀满、乏力等症未见明显改变。[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患者"标实"与"本虚"偏重不同,但"本虚标实"的基本病机不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高质量临床研究,筛选针刺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优势方案。[方法]检索针刺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出高质量临床研究,运用多指标决策法,通过加权标准化,计算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得出各针刺治疗方案的相对贴切度,选出优势方案。[结果]共筛选出9项高质量临床研究,其中内热针导热法为针刺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优势方案。[结论]内热针导热法在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进一步探究利用内热针导热法针刺阿是穴联合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在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疗效。在RCT研究设计及报告时应加强随机化隐藏、盲法实施、研究对象撤出或退出等情况的阐述,以提高研究质量。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足本虚标实,湿、痰、浊、瘀、膏、脂等淤积于经络,阻塞经络,将"湿、痰、瘀、浊、膏、脂"统称为"腐"。化腐再生法是据糖尿病足"腐邪阻络、营卫不和,经脉、络脉闭塞"的病因病机制定的治疗方法,根据辨证结果选用具有化湿、化痰、化瘀、泄脂等功用的药物"化腐",同时选用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作用的药物,鼓动孙络、浮络的再通而发挥"再生",从而达到改善糖尿病足"腐邪阻络,经络闭塞"的状态,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9.
肩周炎是一种以肩周软组织发生病理改变为主要特征的骨科常见疾病,临床中多以保守治疗为主。手法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肩周炎的治疗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在传统推拿手法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些融入解剖学、生物力学等学科理念的新兴手法。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不同类型手法干预肩周炎均可明显缓解疼痛症状,改善肩关节功能,有利于肩周炎患者康复。本文从手法治疗肩周炎的作用机理、不同手法以及手法结合其它疗法治疗肩周炎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