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乳腺癌术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试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讨乳腺癌术后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对108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中医症状采集,以统计分析并辨证分型.结果:出现气虚证81例(75.00%),阴虚证77例(71.30)%,血虚证25例(23.15%),冲任失调证57例(52.78%),肝气郁结证37例(34.26%),肝肾阴虚证22例(20.37%);气虚证、阴虚证相兼60例(55.56%),气虚证、阴虚证、冲任失调证三证相兼34例(31.48%).年龄、病程、雌孕激素受体表达、腋下淋巴结转移、服用三苯氧胺等均对辨证分型无影响.结论:乳腺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辨证分型错综复杂,以气虚证及阴虚证或二证相兼为最常见;其次为冲任失调证或三证相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和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该病的病因病机及证候特点提供依据。方法:按照量表的制作方法,制定糖尿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问卷,对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调查,对所得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和聚类分析。结果:出现频率大于50%的症状条目中,本虚证表现以气虚和阴虚证为主,标实证表现以内热和痰湿为主;进一步对症状条目进行聚类分析,得到2型糖尿病的7个证候类型。结论:2型糖尿病本虚证中,气虚证和阴虚证,阴虚证和阳虚证并见,也有单纯气虚证或单纯阴虚证。标实证中,热证普遍存在,也兼有血瘀证。从症状出发,运用聚类分析进行中医证候研究的方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0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未发糖尿病肾病的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2组中医体质类型及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统计研究组不同中医体质类型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分析研究组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气虚质、血瘀质占比高于对照组(P0.01),平和质、阳虚质占比低于对照组(P0.01)。2组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及特禀质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P0.01),阳虚证占比低于对照组(P0.01)。2组水湿证、湿热证及湿浊证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同体质患者中,气虚质患者表现为气虚证、阴虚证较多,阴虚质患者表现为气虚证和阴虚证,血瘀质患者多表现为气虚证、血瘀证,平和质患者多表现为气虚证和阳虚证,痰湿质患者多表现为水湿证,湿热质患者表现为湿热证、水湿证,气郁质患者多表现为血瘀证,阳虚质患者表现为阳虚证、气虚证。气虚质与气虚证、阴虚证强相关;阴虚质与气虚证、阴虚证强相关;痰湿质与水湿证强相关,与湿热证中等相关;湿热质与水湿证、湿热证中等相关;血瘀质与气虚证强相关,与血瘀证中等相关;气郁质与血瘀证强相关。结论:糖尿病气虚质、血瘀质患者更易发生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存在明确的相关性,不同体质可能决定糖尿病患者发病及发病后的中医证候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北京市丰台区部分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现状,分析人群中医症状及证候特点。方法 2015年北京市丰台区大红门社区服务中心及铁营社区服务中心筛查的脑卒中高危人群共870例,其中既往明确诊断糖尿病患者共计266例,记录其人口学特征、既往病史、用药信息及中医症状四诊信息,并检测血清葡萄糖(GLU)、糖化血红蛋白(Hb A1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O)水平。根据Hb A1c是否小于6. 3%分为血糖达标组119例与不达标组147例,分析2组血糖、血脂等控制情况及用药情况的差异,及脑卒中高危人群合并糖尿病患者人群中医症状、证候特点。结果脑卒中高危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约为30. 6%,药物治疗率约为66. 9%,一联用药率约占45. 1%。血糖不达标组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合并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TCHO水平均高于达标组(P 0. 05)。脑卒中高危人群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医症状主要以口渴、失眠、头晕为主;中医证候分析:痰湿证占人群65. 4%,气虚证占51. 5%,内火证占49. 2%,血瘀证占45. 9%,阴虚证占35. 0%。结论糖尿病在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发病率较普通人群明显升高,且血糖控制达标率较低,血糖不达标组血脂控制情况较差,既往脑卒中及TIA发病率较血糖达标组明显增高;降糖药物在社区使用基本符合规范;该类人群痰浊内阻、脾肾气虚、阴虚火旺证表现突出,临床治疗应辨证施治,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中医证候特征,为中医辨证治疗帕金森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帕金森病患者100例为帕金森病组,东直门医院体检健康人群60例为对照组,采用中医证候诊断量表诊断中医证候,采用赫雅分级评价疾病严重程度,通过两组中医证候比较,分析帕金森病中医证候特征,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帕金森病中医证候与赫雅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1)帕金森病组髓减证、肝风证、气虚证、内热证、阴虚证、阳亢证出现频率和证候积分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其中髓减证出现频率最高,占68%,肝风证次之,占57%。(2)髓减证与赫雅分级呈正相关(r=0.233,P=0.020)。结论帕金森病主要中医证候是髓减证、肝风证;气虚证、内热证、阴虚证、阳亢证也是帕金森病常见证候;髓减证与疾病严重程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症状、舌脉象及证候要素特征。方法收集158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症状、体征等资料,建立临床数据库,应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临床知识确定中医证候要素。结果因子分析共提取12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74.332%,结合中医证候学进行判断,可归纳为阳虚证、血虚生风证、气虚证、气虚血瘀证、血虚夹瘀证、湿邪内蕴证、气阴两虚证、阴虚证、痰邪内阻证。结论早期糖尿病肾病证素不外乎虚实两端,治疗应在益气、养血、养阴、温阳、活血、除湿、化痰的基础上,重视祛风治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DN)Ⅲ期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其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为DN证候研究提供思路。方法选择120例Mogensen分期Ⅲ期DN患者,采集中医四诊信息和实验室指标,分析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并对10个中医证素(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热盛证、气滞证、水湿证、湿热证、瘀血证、痰浊证)与14个相关实验室指标(年龄、收缩压、舒张压、体质量指数、腰臀比、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血清尿酸)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各中医证素出现频次及所占比例前5位依次为气虚证80例(67.67%)、阴虚证68例(56.67%)、阳虚证47例(39.17%)、瘀血证44例(36.67%)、湿热证40例(33.33%)。虚实夹杂证81例(67.50%),虚证33例(27.50%),实证6例(5.00%)。典型相关分析显示,DN气虚证与收缩压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其余证素与实验室指标之间未发现相关性(P均0.05)。结论 DNⅢ期以本虚证为主,其中又以气虚证、阴虚证和阳虚证居多,气虚证与收缩压具有正相关关系,这为临床上补气法治疗DN提供了循证学证据。  相似文献   

8.
283例首治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证候要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首治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证候要素分布特点。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方式对283例中晚期NSCLC患者进行中医四诊信息的采集,对临床症状体征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因子分析提取8个因子(F),F1为痰湿证,F7为痰热证,F2、F3、F6均为阴虚证,F4为气虚证,F5、F8为血瘀证;聚类分析共聚为4类,经中医辨证分别为气虚证、阴虚证、痰证、血瘀证。结论:气虚证、阴虚证、痰证、血瘀证构成首治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基本证候要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型特点。方法:对2009年2月~2011年6月301例住院及门诊患者(其中糖尿病100例、糖尿病肾病201例)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运用描述分析、样品聚类等统计方法,结合临床得出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分型特点,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依据。结果:糖尿病以气阴两虚为主要病机,兼证以血瘀多见;糖尿病肾病主要症型为气虚证78例(39%)、阴虚证53例(26%)、肾虚证20例(9%),但各证型之间存在交叉。结论:经多元分析后结果表明,糖尿病中医证候以气阴两虚为主,兼证以血瘀证多见,其病位主要在脾;糖尿病以气虚证、阴虚证为主要表现,贵之脏腑主要为脾肾,且肾虚血瘀存在于糖尿病肾病整个疾病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K类中心聚类法对154例血栓前状态病例的临床资料和证候信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传统临床辨证分为12种证型,分别为血瘀证、气虚证、湿浊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浊证、湿热(毒)证、气滞证、血虚证、痰热证、寒凝证;其中,血瘀证、气虚证明显多于其他证候,占49.1%,寒凝证最为少见。证候聚类分析结果得出4型,其中阳虚血瘀证占60.4%,痰湿蕴热兼气滞证占20.1%,气阴两虚证占13.0%,寒凝证占6.5%,阳虚血瘀证是血栓前状态的最常见的中医证型。结论:聚类分析对于中医证候研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为证候的归纳提供相对可靠的辨证依据,为辨证治疗用药及科学地评估中医疗效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素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采集503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方法相结合对61项变量进行分析,结合证素辨证体系寻找该病的中医证素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结果证素辨证学研究结果得出本组503例乙肝后肝硬化病位证素5项,病性证素13项,其中病位证素主要涉及肝、脾、肾,病性证素主要涉及血瘀、气虚、气滞、湿热、水。采用因子分析61个证候条目,KMO统计量为0.812,Bartlett球型检验P0.0001,共提取出17个公因子,被提取有51项具有意义的症状,结合证素辨证学及专家讨论总结出7类中医证型:湿热内蕴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血瘀证、脾气虚证。采用聚类分析出该病的证型分布比例,依次为血瘀证占24.85%(125/503),脾气虚证占19.28%(97/503),肝郁脾虚证14.91%(75/503),脾肾阳虚证占12.72%(64/503),湿热内蕴证占11.13%(56/503),脾虚湿盛证10.14%(51/503),肝肾阴虚证7.55%(38/503)。结论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与证素辨证体系相结合用于乙肝后肝硬化证候特点研究,为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临床资料的常见证素,初步总结糖尿病肾脏病(DKD)的基本病机和证候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期间DKD临床研究纳入患者入组时中医证候调查表,对患者症状进行证素辨证,运用频数分析方法对不同分期常见证素的分布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544例。其中早期患者152例,临床期肾功能正常患者112例,肾功能不全代偿期患者195例,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患者85例。早期患者证素分布为:气虚证(71.7%)、阴虚证(66.4%)、阳虚证(50.1%)、血瘀证(48.0%)、痰湿证(45.4%)、湿浊证(25.7%)、血虚证(19.1%);临床期肾功能正常患者证素分布为:气虚证(71.4%)、阴虚证(59.8%)、阳虚证(58.0%)、血瘀证(51.8%)、痰湿证(43.8%)、血虚证(20.5%)、湿浊证(8.0%);临床期肾功能不全代偿患者期证素分布为:气虚证(77.9%)、阳虚证(70.8%)、血瘀证(66.2%)、痰湿证(54.9%)、阴虚证(52.8%)、湿浊证(29.7%)、血虚证(28.2%);临床期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患者期证素分布为:阳虚证(80.0%)、气虚证(71.8%)、血瘀证(62.4%)、阴虚证(52.9%)、痰湿证(48.2%)、血虚证(32.9%)、湿浊证(31.8%)。结论 DKD不同阶段气虚血瘀证普遍存在,气虚血瘀是其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695例DPN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统一的辨证标准辨为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痰湿证、气滞证6个单证,将单一证候组合形成复合证型,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血瘀证(78.71%)、阴虚证(63.31%)比例较高,阳虚证比例随病程延长逐渐增加;血瘀证比例随年龄的增长和病程延长而增加,阳虚证、血瘀证均与糖尿病病程具有显著相关性(r=0.122和0.115,P0.01);不同病程组证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病程的延长,气虚、阴虚、气阴两虚证比例有降低趋势,阳虚、阴阳两虚证所占比例增加。阳虚证较非阳虚证患者神经传导功能异常率明显增高(P0.05);体重指数与痰湿证、糖化血红蛋白与阴虚证、空腹血糖与气虚证均有显著相关性(r=0.181和0.105和0.117,P0.05或0.01)。结论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候特点,可以为DPN的中医辨证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2型糖尿病肾病Ⅲ、Ⅳ期患者中医证候及症状的分布规律及差异。方法:收集215例糖尿病肾病Ⅲ、Ⅳ期患者的中医证候学资料,进行辨证,并对不同分期证候及症状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2型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中,本虚证以气虚、阳虚、阴虚为主,Ⅳ期患者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证中均以血瘀证分布最广。2在相关证候研究中,随疾病由Ⅲ向Ⅳ期进展,阳虚证、血瘀证、血虚证有增多的趋势,而阴虚证、痰湿证有减少的趋势,其中只有阳虚证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4,P=0.01)。3在相关症状研究中,Ⅲ、Ⅳ期患者在阳虚、血瘀、痰湿类症状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2型糖尿病肾病Ⅲ、Ⅳ期患者以气虚证、血瘀证最为多见,证候演变基本符合"阴虚-气虚-阳虚"的趋势。本研究旨在探讨糖尿病肾病Ⅲ、Ⅳ期证候及症状的特征,为其辨证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血管形态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关系。方法:将61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根据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形态分为血管狭窄组和血管迂曲组,采集2组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统计2组中医证候积分,并对2组中医证候分布进行比较。结果:(1)血管狭窄组患者中痰湿证19例(61.3%),其次为血瘀证13例(41.9%);血管迂曲组中气虚证17例(56.7%),其次为阴虚证13例(43.3%)。(2)血管狭窄组痰湿证候积分高于血管迂曲组(P0.05),气虚证候积分和阴虚积分明显低于血管迂曲组(P0.01)。结论: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管形态有助于辨别中医证候,为中医学辨证提供了影像学客观指标支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的中医主观症状及体征、中医证候要素、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探讨中医证候要素在ACS TIMI危险分层的分布特点及其二者的关系;以期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2016年6月—2017年1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并确诊为ACS的2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横断面调查模式。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采用频数分析法,统计中医症状、中医证候要素、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统计中医证候要素在ACS TIMI危险分层分布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中医证候要素与ACS TIMI危险分层的关系。结果症状分布:206例ACS患者中,前十位中医主观症状为:胸闷(99.5%)、胸痛(94.7%)、乏力(80.1%)、气短(79.6%)、疲倦乏力(76.7%)、心悸(74.8%)、少气懒言(58.3%)、头晕(55.8%)、自汗(51.5%)、多梦(47.6%)。中医证候要素与急性冠脉综合征TIMI危险分层的关系:206例患者中,低危52例、中危95例、高危59例组之间,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经比较有差异性存在(P0.05)。且随着危险分层的递增,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频数相应递增。结论中医证候要素与ACS之间存在相关性,冠心病患者出现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可提示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度。本课题为冠心病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提供新思路,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冻融胚胎解冻移植(FET)人群进行中医证候规律的临床研究,分析探讨该类人群中医证候特征,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问卷方法,对110例FET人群,进行中医证候问卷调查,统计其症状频数,分析FET的中医证候特征和分型分布特点。结果:最常见的症状是情绪障碍(81. 08%);在各脏系症状表现方面,以脾系症状表现最多,表现有6种;最常见的证候证型为肝郁证有85例(77. 27%),其次为脾阳虚证有60例(54. 55%);表现最多的舌象是淡白舌(40. 90%),薄白苔(44. 55%);表现最多的脉象是弦脉(47. 27%)。结论:在FET人群中常见的中医证候证型排列前四的依次为肝郁证、脾阳虚证、肾阳虚证、肾阴虚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广东中山地区心房颤动患者证候分布规律,为进一步研究中医中药防治房颤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中山市中医院房颤中心数据库房颤患者2 100例为房颤组,记录临床症状、性别、年龄、合并病、中医证型;另收集房颤中心数据库筛查出的800例非房颤人员为非房颤组,进行中医体质辨证,对比两组中医辨证证型。结果:非房颤组中医证候以实火证和湿阻证比较多,其次为气虚证、阴虚证、血虚证、阳虚证,最少为血瘀证。房颤组占比最高为湿阻证,其次为实火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而阳虚证、血虚证较少。结论:岭南地区房颤患者中医证候具有一定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证候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选取11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和临床分级。结果(1)单证出现率依次为气虚证49.12%、火热证38.59%、血瘀证36.84%、阴虚证27.19%、阳虚证14.91%、痰湿证8.77%、血虚证0.88%。(2)1级中气虚证、火热证的出现率较高(67.65%,32.35%);2级中血瘀证、阴虚证和阳虚证明显增加(52.11%、26.76%、11.27%);3级中阴虚证、阳虚证达高峰(均为100%)。(3)1级单证出现率为67.65%,2级两证出现率为57.75%,3级三证出现率为55.56%。(4)证候组合形态有15种,1级中气虚证和火热证的出现率较高(35.3%、32.4%);2级中火热血瘀证、火热证和气虚血瘀证出现率较高(19.7%、18.3%、14.1%);3级中阴阳两虚血瘀证出现率较高(55.6%)。结论气虚证、火热证、血瘀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湿证可以作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基本证候,且与病情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20.
12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证候特点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分析岭南地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医证候分布的特点与规律。方法:回顾性调查126例广东省中医院AMI住院病人的一般情况、危险因素、入院心肌梗死基本情况、入院中医症状与证候情况等。根据西医诊断标准进行AMI诊断、分类与心功能分级等。根据病人住院资料中的症状、舌象、脉象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等重新进行中医证候诊断与证候要素判断。通过SPSS11.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AMI病人证候要素分布中,实证要素痰浊115例(91.27%)、瘀血124例(96.12%),虚证要素气虚109例(86.51%),阴虚22例(17.46%)。复合证候中,气虚痰瘀阻络86例(68.25%)、气阴两虚、痰瘀内阻16例(12.70%)。结论:岭南地区AMI标实以痰浊、血瘀为主,寒凝、气滞较少见;本虚以气虚为主,部分病人合并阴虚。复合证型以虚实夹杂多见,气虚或气阴虚、痰瘀阻络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