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涂嘉玲  吴浩  赵文龙  胡世明 《重庆医学》2015,(25):3562-3564
目的:分析三峡库区某县居民的全死因顺位及主要死因的死亡现状、死因构成及其年龄、性别特征,为各级政府制定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保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Excel 2003汇总数据,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死因分类法进行死因分类,采用 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计算潜在减寿年数。结果2003年7月至2013年12月共收集有效三峡库区忠县常住人口死亡病例62702例,男性粗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损伤中毒和消化系统疾病;三大类疾病死因中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死亡总数的87.76%,成为最主要死因;潜在寿命损失率居前5位的依次为:损伤中毒、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围生期疾病。结论三峡库区蓄水后忠县的主要死亡原因以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并且年龄逐步年轻化趋势;开展意外伤害研究,防止早死成为疾病预防控制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杨琴  刘毅 《重庆医学》2016,(18):2528-2531
目的:了解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居民死亡水平和主要死亡原因,为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按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对死因进行分类及编码,统计分析人群的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及死因构成。结果重庆市万盛经开区2014年居民粗死亡率为650.57/10万,标化死亡率为413.35/10万。主要死因顺位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损伤中毒、消化系统疾病,这5类死因死亡人数占总死亡数的93.21%。潜在寿命损失年数分析前5位分别为损伤中毒、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减寿率分别为13.76‰、10.19‰、8.35‰、4.84‰和2.69‰。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损伤和中毒已成为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潍坊市奎文区居民死因分布和寿命损失情况,为疾病防控和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将2010—2012年潍坊市奎文区居民死因资料进行根本死因分类,使用SPSS 20.0和Excel 2010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计算粗死亡率、死因顺位和寿命损失等指标。结果 该区居民年平均死亡率为717.65/10万,男性874.43/10万,女性559.79/10万,男性粗死亡率高于女性(χ2=499.63,P<0.001);居民前5位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损伤中毒、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不明疾病,占全死因的90.84%;肿瘤位于0~14岁组和45~64岁组死因首位,构成比为15.96%和38.25%,损伤中毒占15~44岁组死亡数的构成比为40.96%。循环系统疾病占≥65岁组死亡数的构成比为46.79%;其中肿瘤造成的潜在寿命损失年数最大,为25452人年;损伤中毒位于平均潜在寿命损失年数首位,为26.02年。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损伤中毒是该区居民健康的主要威胁,应根据该区居民死因分布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2015年德州市居民死亡水平和主要死亡原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对2015年德州市居民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分别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构成比、死因顺位等居民死亡情况相关指标.结果 :2015年德州市居民总死亡病例37405例,死亡率为636.71/10万,男性死亡率(361.27/10万)高于女性(275.43/10万)(χ2=544.80,P<0.05),居民前5位死亡原因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结论 :影响德州市居民健康和寿命的主要疾病为循环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提示慢性病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江门市居民主要死亡原因,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年江门市居民死亡报告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死亡率、死因顺位、构成比等指标。结果2008年江门市户籍居民报告死亡23734例,死亡率为701.33/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死因顺位前十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衰老、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不明、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泌尿系统疾病。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组人群死因顺位不相同。结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等疾病已成为我市居民的主要死因,今后疾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在于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力度。开展伤害监测。  相似文献   

6.
2012年无锡市南长区居民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无锡市南长区居民死亡水平及主要原因,为制定科学的疾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对无锡市南长区居民2012年死亡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结果无锡市南长区2012年全死因死亡数为2161人,居民死亡率为663.12/10万。主要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和中毒及内分泌系统疾病,这5类死因死亡人数占全死因死亡数的90.79%。居潜在减寿年数前5位的分别是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内分泌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造成的寿命损失最为严重,平均减寿年数为8.31人年。结论慢性疾病和伤害为该区居民的主要死因,应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增强安全意识。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以达到有效降低居民死亡率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及死亡顺位,为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区域卫生规划和合理分配卫生资源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2004-2006年死因监测系统居民病伤死亡原因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居民死因前5位的疾病是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结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居民应将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作为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掌握赣州市章贡区居民死因构成及其顺位,分析寿命损失情况,为政府制定有效的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死因监测系统收集2008~2010年居民死因资料,采用死亡率、构成比、潜在减寿损失年数(PYLL)、平均期望寿命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0年赣州市章贡区居民平均死亡率为634.85/10万,标化死亡率为448.22/10万;前5位死因为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占全死因的84.79%;对居民潜在寿命损失最大的是肿瘤,达到每千人13.52年;损伤和中毒造成平均减寿年数最高,达到30.97年。结论: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损伤和中毒是造成居民寿命损失较为严重的疾病,是居民"早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后疾病控制工作的重点应是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伤害和中毒的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银川市区居民死因分布特点及平均期望寿命.方法 利用死亡率、构成比及编制寿命表对银川市2009-2011年居民死因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银川市2009-2011年全死因死亡率分别为443.35/10万、534.52/10万、423.56/10万,前5位死因顺位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和内分泌营养代谢系统疾病,分别占全死因构成的90.65%、91.85%和91.80%;平均期望寿命分别为79.72、77.75、76.94岁;影响居民期望寿命主要疾病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损伤与中毒、呼吸系统疾病.结论 慢性病在总死亡中的比例最高,是危害银川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和死因,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本区居民主要死因、死亡构成及其分布。方法:确定死亡人数和死亡者名单,以卫生部规定的"死亡医学证明书"为原始调查表调查死因,按"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死因编码和根本死因的推断,计算死亡人数、死亡构成等指标。结果:男性死亡人数445人,死亡率为269.50/10万;女性死亡人数206人,死亡率为183.73/10万;男女死亡率性别比为1.47:1。主要死因及顺位前5位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前3位的主要死因是肺癌、肝癌和胃癌。结论:为了社区居民自身健康利益,要加大慢性病的防治力度,针对结果中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的特点,对男性群体要进行心理、生活习惯和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的正确辅导。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居民主要死因构成及顺位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重庆市居民主要死因构成及顺位情况,评价重庆市居民疾病流行模式的变动趋势.方法 根据<重庆市卫生统计资料汇编>年报数据,计算粗死亡率、死因构成比、死因顺位等指标.结果 直辖10年来重庆市居民粗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前5位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危害重庆市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应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开展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行为,加强环境保护,改善交通,积极控制慢性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死因管理作为疾病预防控制的一部分,其数据的准确性关系着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对相关疾病预防,提高全国人口寿命有着深远的意义。而死因编码作为死因管理的重要部分,编码质量的优劣尤为关键。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死因管理进行综述,明确国内外死因管理研究现状,找出与国外差距,为提高全国死因编码质量找到可靠依据,为提高死因管理水平提供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徐俊 《中国病案》2011,12(10):24-25
目的讨论如何正确选择根本死因,提高死因填报的准确性。方法统计分析我院2008至2010年668例死亡病例《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中根本死亡原因的填报。结果根本死因填报正确率为8.38%,错误率为91.62%。其中各种衰竭出现率最高,其次为症状或体征。其中各种衰竭出现率最高其次为症状或体征。结论根本死亡原因应是导致死亡的原发疾病,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应遵循疾病的发展变化从以前到现在依次填写。根本死亡原因的填报,直接影响死因信息的质量。应加强宣传培训,对填报质量进行检查,以达到正确选择根本死亡原因,提高死亡证明书的信息质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重庆市九龙坡区十七个医院的住院死亡病例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住院患者共23317例,死亡632例,住院病死率为2.7%。主要死因为: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脑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意外伤害。值得注意的是:占死因首位的恶性肿瘤中(按死因构成比排列),以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胆囊.胆管癌位居前五位。  相似文献   

15.
探明海军人员50~80年代的总死亡水平和死因谱的变动趋势,分析了1951~1986年海军在编人员的死因资料。结果提示:恶性肿瘤、意外死亡和消化病是海军在编人员的三大死因,占死亡总数的74.97%。36年来,传染病和结核病的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传染病死亡率下降了49.07%,但仍处于死因的第4~5位;结核病死亡率下降了92.68%,由50年代的第4位死因降至80年代的第10位。恶性肿瘤和脑血管  相似文献   

16.
李晓东 《中国病案》2007,8(8):30-32
目的提高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正确率,希望促进各临床医生能够更真实更准确地做好生命统计工作。方法本文根据ICD-10国际疾病分类原则对各类死因的选择加以说明,对特殊情况作出了分析。并详细介绍了填写的方法与技巧,强调了死亡诊断证明书的意义与重要性。结果通过调查发现,现在大多数医生不知道如何正确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并且本文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加以剖析。结论生命统计人员需对各临床医生作出指导,只有熟练掌握死因选择的方法,才能保证生命统计的准确性与完整性,生命统计工作才真正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聊城市居民死亡情况及死因分布特点,为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死亡率、构成比对我市2011年死因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聊城市2011年报告粗死亡率为449.52/10万,前5位死因分别为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和呼吸系统疾病,占全部死因构成的89.87%。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伤害已成为聊城市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应积极开展慢性病的监测、防治工作和伤害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2010年成都市温江区居民死亡率和主要死因分布,掌握人群死因结构,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年成都市温江区居民死因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温江区居民粗死亡率为635.77/10万,标化死亡率为426.72/10万,其中男性死亡率为714.40/10万,女性为556.02/10万。居民前5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以及消化系统疾病;男女性前6位死因完全一致,前10位死因基本一致;0~5岁组人群以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为主要死因,占47.37%;5~15岁组以损伤与中毒为主要死因,占66.67%;15~60岁组死因以恶性肿瘤为首,占47.73%,其次是损伤与中毒外部原因;60岁以上组人群以慢性病发展到终末阶段为主要死因,其中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以及消化系统疾病占死因构成的90.80%。结论 慢性病是温江区居民的主要死因,损伤与中毒是死亡的重要原因,大力开展常见疾病的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降低慢性病与伤害的发生率,提高居民整体健康水平,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居民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延吉市居民的死亡原因变化趋势、[方法]于2001年12月至2002年2月间,对2000年延吉市居民死亡档案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2000年延吉市居民的死亡原因中脑血管疾病居首位,其次依次为肿瘤、心脏病、意外伤害及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和营养代谢性疾病因素构成从1981年-1984年间第9位上升为1999年及2000年的第7位,而传染病因素构成由第7位下降为2000年的第9位,意外伤害因素构成在1981年-1984年、1999年及2000年均居第4位.[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意外伤害的预防与治疗是今后延吉市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延吉市朝鲜族与汉族居民死亡原因及其变迁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了解延吉市朝鲜族及汉族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及其变化趋势 .[方法 ]对延吉市 2 0 0 0年死亡居民进行回顾性调查 .[结果 ]2 0 0 0年延吉市居民的总死亡率为 389 99/ 10万 ,标化死亡率为4 80 2 0 / 10万 ,其中男性组朝鲜族及汉族的死亡率分别为 5 37 92 / 10万 ,2 98 10 / 10万 ,女性组朝鲜族及汉族的死亡率分别为 4 34 0 4 / 10万 ,2 39 19/ 10万 ,无论男女朝鲜族的总死亡率明显高于汉族 ;1970年~ 2 0 0 0年居民死亡原因中 ,心脑血管疾病一直占据首位 ,意外伤害和营养代谢性疾病在死亡原因构成中从 1973年~ 1975年的第 6位和第 9位上升至 2 0 0 0年的第 4位和第 7位 ,而呼吸系统疾病及传染病则由 1973年~ 1975年的第 4位和第 5位下降至第 6位和第 9位 .[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意外伤害的预防与治疗是下一阶段延吉市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 ,并且应根据不同民族的特征采取不同的预防与治疗措施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