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共刺激分子(costimulatory molecule)OX40在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大鼠肝组织中表达的变化,探讨OX40在急性肝衰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急性肝衰竭(ALF)模型组。急性肝衰竭组:腹腔同时注射D-氨基半乳糖(D-GalN)800mg/kg和脂多糖(LPS)8微克/只,在D-GalN和LPS注射后6、12、24、48h 4个时间点留取大鼠血及肝脏标本。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ALT、AST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下观察肝组织变化。RT-PCR法检测大鼠肝组织OX40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OX40蛋白表达。结果肝衰竭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在12h升高最明显,24h开始下降。肝衰竭组肝组织OX40mRNA水平至12h达峰值,之后逐渐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各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9.970,162.975,62.476,25.124,P<0.05)。肝衰竭组OX40蛋白的表达于12h达到最大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240,169.298,88.289,74.984,P<0.05)。结论 OX40在急性肝衰竭过程中呈上升趋势,于12h达高峰,提示OX40可能在急性肝衰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然杀伤细胞(NK)在急性肝衰竭进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腹腔注射四氯化碳诱导急性肝衰竭,对照组则注射橄榄油。分离小鼠外周血、肝脏、脾脏的淋巴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NK细胞的比例及相关受体表达情况。结果急性肝衰竭小鼠肝脏NK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2±2.8)%vs(15.3±1.5)%,P=0.0004],外周血以及脾脏中NK细胞比例均较对照组下降。急性肝衰竭小鼠肝脏活化性受体NKP46较抑制性受体NKG2A表达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7±1.5)%vs(4.9±2.3)%;t=3.95,P=0.016)]。结论肝脏局部NK细胞在药物诱导的急性肝衰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高脂血症相关性急性胰腺炎大鼠蛋白质组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高脂血症对大鼠急性胰腺炎的损伤机制.方法 对高脂饮食SD大鼠和正常饮食SD大鼠均分别予雨蛙肽腹腔注射和牛磺胆酸钠胰管注射,建立4组动物模型:高脂血症急性水肿性胰腺炎组、高脂血症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组、正常血脂急性水肿性胰腺炎组和正常血脂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组,每组5只,采用相差双向电泳(2D-DIGE)和MALDI串联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检测差异蛋白质,并采用免疫组化验证差异蛋白质表达.结果 高脂血症急性水肿性胰腺炎和高脂血症坏死性胰腺炎动物模型胰腺组织有典型组织病理学改变.通过DeCyder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匹配,高脂血症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组与正常血脂急性坏死性组分析到59个差异点,39个差异点经质谱成功鉴定,23个点在高脂血症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组上调,16个点下调.高脂血症急性水肿性胰腺炎组与正常血脂急性水肿性组分析到12个差异点,7个差异点经质谱成功鉴定,2个点在高脂血症急性水肿性胰腺炎组上调,5个点下调.差异蛋白质主要包括代谢酶类(脂肪酶、淀粉酶、α1抗胰蛋白酶等),内质网应激和钙代谢相关蛋白质[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热休克蛋白(HSP)60、蛋白二硫键异构酶等],以及与DNA损伤修复、细胞凋亡、循环障碍、信号传导通路等相关蛋白质.淀粉酶和GRP78免疫组化验证结果与电泳结果一致.结论 应用相差凝胶电泳和二级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手段筛选到内质网应激、细胞凋亡等相关蛋白质在高脂血症急性胰腺炎中的差异表达.高脂血症对急性胰腺炎的损伤加重通过多种途径,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质可能作为高脂血症相关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早期预警信号和临床治疗新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Caspase-3、Caspase-8活性和Bcl-2表达的影响,了解肝细胞凋亡与急性肝衰竭的关系以及乌司他丁对其预后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UTI处理组,模型组和UTI处理组再分为6、12、24、36、48取材5组.另模型组和UTI处理组中各取15只大鼠观察生存率和生存时间.腹腔内注射D-Ga1N/LPS建立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UTI处理组则在腹腔内注射D-GaMPS后立即注射UTI,模型组则在腹腔内注射D-Ga1N/LPS后立即注射0.4mL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则腹腔注射2mL生理盐水.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各组大鼠,检测血生化指标AST、ALT等,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TNF-α,取肝组织匀浆检测Caspase-3和Caspase-8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在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UTI处理组较模型组大鼠生存率有显著性提高,生化指标明显好转,病理检查也发现肝坏死程度和范围明显减轻,血清TNF-α水平明显降低,Caspase-3和Caspase-8活性明显降低,而Bcl-2表达明显增加.结论 乌司他丁能提高急性肝衰竭大鼠的生存率,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急性肝衰竭大鼠血清TNF- α水平,降低肝组织Caspase-3和Caspase-8活性,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N-乙酰半胱氨酸对肝损伤大鼠体内NO水平及NOS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肝损伤大鼠肝脏病理的影响及对肝脏损伤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 1次;肝损伤模型组:给予D-gal 1g/kg腹腔注射1次;NAC实验组:于腹腔注射D-gal 1g/kg后6、12、18 h分别腹腔注射NAC 0.1mmol/kg 1次.急性肝损伤模型建立后24h取血及肝组织标本,观察比较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测定其血清、肝组织NO水平及肝组织NOS活性.结果:NAC实验组大鼠的肝脏病理形态较肝损伤模型组有所改善,其血清NO水平较肝损伤模型组增高,而肝组织中NO水平较模型组降低,均具有统计学差异.NAC组大鼠肝组织中cNOS活性较模型组有明显提高,而iNOS活性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均<0 05).结论:NAC可以改善急性肝损伤大鼠的肝脏病理改变,该保护作用可能通过影响不同型别的NOS活性而改变体内不同部位的NO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急性肝性脑病大鼠脑水肿与脑水通道蛋白-4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LQ  Zhu SM  Zhou HJ  Pan CF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6):2573-2577
目的 探讨水通道蛋白-4(AQP4)在急性肝衰竭肝性脑病与脑水肿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硫代乙酰胺(TAA)腹腔注射制备急性肝衰竭肝性脑病大鼠模型。将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和模型组24只,其中模型组根据造模后处死大鼠时间不同,分为24、48、60h组。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评估HE等级,测定血浆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和血氨,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检测脑含水量和脑组织AQP4(包括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大鼠表现出典型肝性脑病症状,随着造模后观察时间延长,HE等级进行性升高,肝脏生化和血氨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病理变化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含水量和AQP4表达水平(包括蛋白和mRN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AQP4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分别与脑含水量呈正相关(r =0.536,P<0.01;r=0.566,P=0.01)。结论 急性肝衰竭肝性脑病大鼠脑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与脑水肿密切相关,因此AQP4是急性肝衰竭肝性脑病脑水肿发生发展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阿利吉仑对急性肝衰竭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将30只健康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肝衰竭组和阿利吉仑组。通过D-氨基半乳糖(D-galactosamine,D-GalN)/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联合腹腔注射诱导急性肝衰竭模型。阿利吉仑组造模前30min腹腔注射阿利吉仑(25mg/kg)。所有实验大鼠造模后10h统一处死采样,检测大鼠血清的ALT、AST、LDH、ALP及TNF-α、IL-6、TGF-β1、AngⅡ、Ang(1-7)水平,观察肝脏组织中炎症坏死及细胞凋亡水平,分析大鼠肝脏组织GRP78、CHOP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阿利吉仑干预可以明显降低ACE-AngⅡ-AT1R轴激活水平。与肝衰竭组比较,阿利吉仑组大鼠血清的ALT、AST、LDH、ALP水平及TNF-α、IL-6、TGF-β1水平均明显下降,阿利吉仑组大鼠肝脏组织炎症损伤明显减轻,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下降。阿利吉仑组大鼠的肝脏组织中ERS相关因子GRP78 和CHOP的表达水平较肝衰竭组明显下调。结论 阿利吉仑通过阻断RAS,能够明显减轻急性肝衰竭进程中的肝脏炎症,减少肝细胞的凋亡,其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内质网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黄对急性肝衰竭模型大鼠肝脏过氧化损伤及HIF-1α表达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55只,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15只)、肝衰竭组(20只)、大黄干预组(20只)。采用腹腔注射硫代乙酰胺(TAA)法复制急性肝衰竭模型,造模前一天,大黄干预组予大黄煎剂2mL/只灌胃,健康对照组和肝衰竭组予生理盐水2mL/只灌胃,均1天3次,连续3天。造模48h后对各组存活大鼠行门静脉采血,测定各组血清ALT、AST、TBiL、内毒素水平、肝脏组织MDA含量、SOD活性;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HIF-1α表达,常规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衰竭组大鼠ALT、AST、TBiL升高(P〈0.01),血清内毒素含量增高(P〈0.01),肝脏内SOD活力降低(P〈0.01),MDA含量升高(P〈0.01),肝组织HIF-1α表达增加(χ2=11.49,P〈0.01);与肝衰竭组比较,大黄干预组大鼠ALT、AST、TBiL下降(P〈0.01,P〈0.05);血清内毒素含量降低(P〈0.05);肝脏内SOD活力升高(P〈0.01),MDA含量降低(P〈0.01)。肝衰竭组大鼠肝脏内HIF-1α表达增强(P〈0.01),但与大黄干预组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6,P〉0.05)。结论:肝衰竭大鼠肝脏存在过氧化损伤,HIF-1α表达增加。大黄能改善急性肝衰竭模型大鼠肝功能,减轻内毒素血症及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心肌营养素-1(CT-1)在急性肝衰竭大鼠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探讨。方法大鼠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D-Gal)建立急性肝衰竭模型,在造模后6 h、12 h、24 h、48 h、72 h、120 h、168 h分别留取肝组织,用RT-PCR法检测肝脏CT-1mRNA的表达,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环氧化酶-2(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 CT-1在正常大鼠中表达很少,造模后12 h开始表达增多(P0.05),于48 h时达高峰值,随后逐渐下降;COX-2在正常组未见蛋白表达,造模后6 h表达量逐渐增多,至48~72 h时达高峰。结论 CT-1参与了D-Gal诱导的肝衰竭模型的发生发展,有可能为急性肝衰竭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Caspase-3、Caspase-8活性和Bcl-2表达的影响,了解肝细胞凋亡与急性肝衰竭的关系以及乌司他丁对其预后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UTI处理组,模型组和UTI处理组再分为6、12、24、36、48取材5组。另模型组和UTI处理组中各取15只大鼠观察生存率和生存时间。腹腔内注射D—GalN/LPS建立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UTI处理组则在腹腔内注射D—GalN/LPS后立即注射UTI,模型组则在腹腔内注射D—GalN/LPS后立即注射0.4mL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则腹腔注射2mL生理盐水。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各组大鼠,检测血生化指标AST、ALT等,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TNF-a,取肝组织匀浆检测Caspase-3和Caspase-8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在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UTI处理组较模型组大鼠生存率有显著性提高,生化指标明显好转,病理检查也发现肝坏死程度和范围明显减轻,血清TNF-a水平明显降低,Caspase-3和Caspase-8活性明显降低,而Bcl-2表达明显增加。结论乌司他丁能提高急性肝衰竭大鼠的生存率,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急性肝衰竭大鼠血清TNF-a水平,降低肝组织Cas—pase-3和Caspase-8活性,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内毒素致大鼠心肌损伤中的动态变化及其规律,为临床脓毒症心肌损伤的诊断及心功能评估提供动物实验的依据。方法 将雄性 Wistar 大鼠随机分组:正常对照组、内毒素组。内毒素组:腹腔注射 LPS(10mg/kg,用 2mlNS 溶解)后,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于3、6、12、24、48h眼球后静脉丛取血,测量血清中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肌钙蛋白 T(cTnT)、心型肌酸激酶(CK-MB)、脑钠肽(BNP)含量。结果 ①H-FABP: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内毒素各组的 H-FABP 含量明显升高,其中 H-FABP 含量在 3h 升高,6h 达到高峰,12h 出现快速下降,48h 下降幅度减少(P<0.01);②cTnT: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TnT 在6h 明显升高,12h 达到高峰,24h 有所下降,48h 仍保持较高浓度(P<0.01);③CK-MB: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K-MB 在6h 明显升高,12h 达到高峰,48h 保持在较高浓度(P<0.01);④BNP: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内毒素各组 BNP 明显升高,并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P<0.01)。结论 血清H-FABP可作为诊断内毒素心肌损伤的早期生物标记物之一,并与 cTnT 和CK-MB 相结合,能更好的发现内毒素的心肌损伤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低剂量低分子肝素(LMWH)对内毒素(LPS)诱发的急性肺损伤(ALI)的影响.方法 选取36只雄性SD大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LPS组(B组)和LPS+ LMWH组(C组),每组12只.B、C组腹腔注射6 mg/kg LPS诱发ALI.C组腹腔注射低分子肝素100 U/kg,B组腹腔注入同等容积的生理盐水.6h后处死动物,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行动脉血气分析、检测肺湿质量/干质量(W/D)比值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总蛋白浓度;测定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丙二醛(MDA)水平;ELISA法测定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 B、C组PaO2、pH值低于A组,C组与B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B、C组大鼠肺W/D、BALF总蛋白及肺组织MDA、MPO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1);C组与B组相比,肺W/D、BALF中蛋白及肺组织MDA、MPO水平明显下降(P<0.05).B、C组大鼠血浆中TNF-α、IL-1β及IL-6水平较A组明显升高(P<0.01),而C组较B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 LMWH处理能够减轻LPS诱发的急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褪黑素在柯萨奇病毒B3(Coxsackie virus B3,CVB3)感染的病毒性心肌炎小鼠中的保护作用,为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手段。方法 将64只5周龄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 组: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褪黑素组。以腹腔注射CVB3建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模型,接种当天记为第0 天,24h后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每日分别经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褪黑素组每日经腹腔注射溶于乙醇及生理盐水的褪黑素。分别于接种后第7天和第14天从各组随机抽取8只处死,留取心肌组织标本。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观察心肌炎症病理改变,蛋白印迹法定量检测Bax、Bcl-2、Cleaved-caspase 9的蛋白水平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组织中Cleaved-caspase 3的表达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对照组心肌炎症病理评分较高,Bax、Cleaved-caspase 9凋亡蛋白表达水平和Cleaved-caspase 3表达量上调,Bcl-2蛋白水平表达下调,给予褪黑素干预后心肌炎症病理评分降低,并可明显下调Bax、Cleaved-caspase 9凋亡蛋白表达水平和Cleaved-caspase 3表达量,上调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褪黑素能够减轻心肌损伤,下调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组织中Bax、Cleaved-caspase 3、Cleaved-caspase 9的表达和上调Bcl-2的表达,从而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尿激肽原酶对急性脑梗死大鼠模型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线拴法构建大脑中动脉栓塞致急性脑梗死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及模型对照组。实验组经腹腔注射人尿激肽原酶(3.5×10-3 PNAU /kg),模型对照组同法予以生理盐水(10 ml/kg ),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两组梗死灶区微血管密度;应用蛋白质印迹杂交检测两组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应用AO/EB法检测梗死灶区神经细胞的凋亡率。结果实验组MVD(84.450±5.104条/HP)高于模型对照组MVD(57.900±3.370条/HP);实验组的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实验组细胞凋亡率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人尿激肽原酶可使大鼠脑梗死灶中微血管密度增加;应用人尿激肽原酶后大鼠脑梗死灶中细胞凋亡蛋白Bcl‐2表达明显增加,脑细胞凋亡受到抑制,脑细胞凋亡率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 ,以及对血小板计数和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将94例HP阳性的ITP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泼尼松治疗 ;观察组给予泼尼松联合根除 HP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1年内复发率 ,并检测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和 T细胞亚群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9 .36% ,对照组为70 .21% ;观察组1年的复发率为36 .17% ,对照组为72 .34% ,两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均明显升高 ,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水平均明显降低 ,但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CD3+CD4+ % 均明显升高 ,CD3+CD8+ % 均明显降低 ,但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 .05).结论 糖皮质激素联合根除 HP治疗ITP临床疗效确切 ,能够提高血小板计数 ,改善T细胞亚群比例失调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通络方剂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ERK1/2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及对肾脏的保护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造模组。造模组给予单次腹腔注射STZ 60mg/kg,造模成功后按体质量随机分为5组:糖尿病非治疗组,通络方剂低剂量组[0.5g/(kg.d)]、中剂量组[1.0g/(kg.d)]、高剂量组[2.0g/(kg.d)]和氯沙坦组[30mg/(kg.d)],每组10只。适应性饲养1周后,按分组分别给予不同处理,持续给药12周后处死,称体质量,取血检测血糖、血脂、血肌酐、尿素氮,留24h尿检测尿肌酐、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ELISA法检测血清及肾脏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含量,取左肾称质量,H-E、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ERK1/2蛋白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糖尿病非治疗组比较,糖尿病大鼠系膜细胞增殖受到抑制,蛋白尿明显降低,体质量增加,肾肥大指数降低,肌酐清除率、血尿素氮降低,肾功能改善,血清及肾组织AngⅡ含量降低,VEGF及p-ERK1/2蛋白的表达降低(P<0.05)。中剂量通络方剂与氯沙坦在改善糖尿病大鼠肾功能及抑制AngⅡ、VEGF、p-ERK1/2表达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络方剂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AngⅡ、VEGF表达,阻断ERK1/2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7.
芎嗪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川芎嗪对实验大鼠糖尿病肾病的预防作用。方法 SD 大鼠30 只,分为正常对照组(NC)、糖尿病对照组(DC)和糖尿病治疗组(DT) 。各糖尿病组以四氧嘧啶腹腔内注射制成糖尿病模型。DT 组采用川芎嗪30mg·kg- 1 腹腔内注射,每周5 次,共12wk 。取肾脏行光镜和电镜检查,并行蛋白糖基化产物测定。统计学处理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川芎嗪治疗可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蛋白糖基化产物水平(DT与DC相比,P<0 .01);电镜则显示,DC肾小球基底膜明显不均匀增厚,而DT 大鼠病变较轻。结论 川芎嗪治疗可减慢实验大鼠DN 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对EAE鼠血清白介素12(IL-12)和干扰素-γ(IFN-γ)的影响及其与髓鞘碱性蛋白(MBP)相关性的研究。方法将试验动物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EAE诱导+生理盐水,共10只;研究组在EAE诱导的第1~7天,每日腹腔内注射剂量为1 mg/kg的他克莫司,共12只,其中急性发作期8只,缓解期4只。检测研究组和对照组血清IL-12、IFN-γ及周围血和脑脊液(CSF)MBP的水平,并动态观察应用他克莫司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MBP、IL-12、IFN-γ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血清和脑脊液中的MB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两组脑脊液中的MBP水平均显著高于血清中MBP水平(P〈0.05)。研究组大鼠急性发作期及缓解期血清及脑脊液中MBP、IL-12、IFN-γ水平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大鼠急性发作期MBP、IL-12、IFN-γ水平血清及脑脊液中均分别显著高于多发性硬化(MS)缓解期(P〈0.01)。且大鼠脑脊液MBP和血清MBP水平呈正相关(r=0.562,P〈0.01)12只大鼠予以他克莫司腹腔注射后,治疗后的第3天及治疗后第7天血清和脑脊液MBP、IL-12、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脑脊液MBP水平较血清MBP水平降低更明显(P〈0.01)。结论通过检测血清IL-12和IFN-γ及周围血和脑脊液MBP的水平,并动态观察应用他克莫司治疗前及治疗后MBP、IL-12、IFN-γ的变化情况,一方面对判断MS预后、病情严重程度和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另一方面可能为预防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复发提供一种有效的新药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肾脏病变进程中,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蛋白激酶1(serum and glueoeortieoid—inducible kinase 1,SGK1)在肾皮质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单次腹腔注射诱导小鼠DM模型,设DM组和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C)组,在DM模型1、3、4、6和12周时,检测肾重指数、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RT-PCR方法检测肾皮质SGK1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皮质SGK1蛋白的表达,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肾皮质中肾小球的SGK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NC组相比,从第1周末起到第12周末DM组小鼠肾重指数、血糖和HbA1c均显著增加;第1周末肾皮质SGK1mRNA和蛋白以及肾小球中SGK1蛋白的表达即开始上调,到第4周末肾皮质SGK1mRNA和蛋白表达达到顶峰,第6周至第12周仍有较高表达。结论随DM肾脏病变发展,肾皮质及肾小球中SGK1持续高表达,进一步提示它在DM肾脏病变进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祝再然  张明  赵桂金  董嘉良 《广东医学》2020,41(24):2490-2494
目的研究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sodium-dependent glucose transporters,SGLT) 2 抑制剂达格列净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大鼠的肾功能、足细胞损伤及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hosph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磷酸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oinositide 3 kinese/protein kinase B, 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36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实验组,每组12只;其中模型组和实验组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进行DN造模,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成功后实验组1 mg/(kg·d)达格列净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灌胃8周。比较各组给药前和给药8周后空腹血糖,计算肾脏指数,测量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肾组织HE染色结果,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足细胞形态,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肾脏组织中PTEN、磷酸化PI3K(p-PI3K)、磷酸化Akt(p-Akt)蛋白相对表达。结果给药前,模型组和实验组空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8周后空腹血糖、血清Scr、血清BUN、肾脏指数、24 h尿蛋白排泄率:模型组>实验组>对照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学显微镜下HE染色结果:实验组大鼠基质增生增厚、基底膜增厚、系膜扩张,但程度低于模型组高于对照组;电子显微镜下对照组足细胞形态正常,实验组足细胞可见部分足突融合,排列较模型组整齐,模型组可见显著足突融合、排列混乱、嵴断裂。Western blot结果表明p-PI3K、p-Akt蛋白表达:模型组>实验组>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蛋白表达:模型组<实验组<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格列净能降低DN大鼠的血糖水平,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功能,减轻足细胞损伤,可能与其上调PTEN蛋白、下调p-PI3K/p-Akt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