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是ICU患者的常见住院原因,病死率高达30%,临床上复苏包括早期液体复苏和应用儿茶酚胺类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来维持血压,保证重要器官的组织灌注。近年来随着对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研究的重视,早期复苏目标导向治疗(EGDT)以在感染性休克发病6h内达到复苏为目标,强调复苏治疗的时间性,力争在感染性休克早期发现和及早纠正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疗法治疗小儿感染性休克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8月~2008年12月符合感染性休克的60例病例,均采用生理盐水联合白蛋白进行液体复苏。总结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应用生理盐水联合白蛋白进行液体复苏,复苏前后血Na+、血pH值、C l-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液体复苏一期成功率85%(51/60),复苏后新近单个或多个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8.33%(5/60);纠正代谢性酸中毒使用所需5%碳酸氢钠1/2总量的例数占86.67%(52/60)。结论:液体复苏疗法是休克治疗至关重要的一步,是早期逆转休克的关键,生理盐水联合白蛋白进行儿童休克液体复苏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创伤性休克的液体复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交通伤的增多,由创伤引起的休克的发生率也日益增多而成为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对于创伤性休克最有效的救治是进行合理的补液,即液体复苏。50年前,休克复苏治疗以纠正血压作为终点,结果许多患者在血压恢复后仍然会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上消化道出血。随着休克病理生理、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休克防治的不断探索,认识到仅仅纠正血压是不够的,目前提出休克复苏的新概念是以纠正组织缺氧和氧债为目标。对于复苏时机、复苏方法、复苏液体的种类等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本文就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代谢性酸中毒致“快速型”窦过速的发病机理及临床鉴别方法。方法:收集临床病人3例,2例为外科术后发热、贫血、腹腔及十二指肠引流、1例为心肾功能差,限钠及液体入量的冠心病人。病人于术后及入院后心率在窦过速基础上升至188~205次/min.结果:2例按室上速处理无效,3例均经纠正酸中毒治疗心率至降至130~150次/min。结论:代谢性酸中毒可致原发病窦过速频率明显加速,其机理可能与[H+]对儿茶酚胺的进一步激发或/及对β受体直接兴奋有关,亦可能为水与电解质的丢失,K+对窦房结的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所致。静注ATP有助于窦过速与室上速的鉴别。  相似文献   

5.
一例患者因感染诱发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心跳反复骤停,在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量监测下寻找多种休克治疗矛盾的平衡点,进行液体复苏及应用升压药,慎用β肾上腺素能阻断剂和激素,及时心肺复苏和低温脑保护,救治成功。  相似文献   

6.
心血管急救药物的治疗目的是:1纠正低氧血症;2重建自主循环;3改善心功能;4抑制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5纠正酸中毒;6减轻疼痛;7治疗充血性心衰。1 氧疗氧疗是心肺复苏和心脏急诊救护中的基本手段。适应证包括可能因心肌缺血引起的急性胸痛;怀疑各种原因的低氧血症;心脏骤停。可采用鼻导管、面罩、正压通气装置等给氧。长时间给氧可致氧中毒。2 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是一种具有α和β肾上腺素能活性的内源性儿茶酚胺。作用包括增加体循环阻力和动脉压;增加冠脉及脑血流;增快心率和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肌耗氧量和心脏自主性。在CPR中,肾上腺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在危重多发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82例均给予控制性液体复苏,早期处理凝血异常,尽快在短期内行简单有效手术控制损伤对生命的威胁。然后转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处理低体温、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及继续治疗凝血异常,生命体征平稳后一期或分期手术。结果:痊愈73例(89.02%),死于严重低血容量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9例(10.98%)。结论:危重多发伤的救治原则是先救命后治伤;"损伤控制"原则是先控制出血后控制性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8.
秦国武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1):371-372
损伤控制性复苏的理念是由"损伤控制性外科"理论发展而来,由美军创伤性外科顾问HoLcomb上校于2006年提出.损伤控制性复苏的基本原则是迅速识别具有凝血机制异常风险的患者,通过液体复苏纠正凝血异常、低体温和代谢性酸中毒,它使人们对一些平时散在的临床医学难题的认识迅速深入.笔者在学习到这一理论前后通过对2例有代表性患者病情的认识处理过程及最终结果的探讨,认识到控制性复苏理念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强化液体复苏治疗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患者急性反应期液体复苏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8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58例SAP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治疗组30例SAP患者采用强化液体复苏,应用羟乙基淀粉并增加胶体液输入,也可临时加用少量血浆或白蛋白,晶体采用生理盐水和/或平衡盐液,晶胶液体比例2∶1~1∶1;对照组28例给予补充有效循环血量,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等,每日输入一定量的血浆或白蛋白。对SAP患者在急性反应期出现呼吸衰竭、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急性反应期治疗过程中并发症比较,治疗组呼吸衰竭、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急性反应期每日液体输入量比较,治疗组液体输入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P患者急性反应期采用积极有效的液体复苏可降低各种并发症,补充羟乙基淀粉并提高胶体液比例,可取得更好的复苏效果。  相似文献   

10.
探讨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救治方法。16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采取扩张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紊乱并予胰岛素治疗等方法,结果16例患儿均得到理想治疗,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若积极治疗可明显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1991年时,美国胸科医师学会/美国危重病医学会(ACCP/SCCM)联合学术会上对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和脓毒症(sepsis)做出了定义,脓毒症成为危重病医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证实有细菌存在或有高度可疑感染灶。严重脓毒症是指脓毒症伴有器官功能障碍、组织灌注不良或低血压。灌注不良包括乳酸酸中毒、少尿或急性意识状态改变。脓毒性休克系指严重脓毒症患者在给予足量液体复苏后仍无法纠正的持续性低血压,常伴有低灌流状态(包括乳酸酸中毒、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技术在危重多发伤患者救治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80例患者初期基于控制性液体复苏,在起初处理凝血的异常情况,能在短期时间中有效控制损伤带来的生命威胁,然后转急诊重症监护室在解决体温过低,纠正其代谢性的酸中毒及治疗凝血异常,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过后进行分期或者一期手术。结果痊愈为70例(87.5%),因为严重低血容量行休克和多脏器的功能衰竭死亡的有9例(12.5%),结论危重多伤就只的原则是救命再救伤,"损伤控制"的基本原则是控制出血然后控制性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13.
杨素梅 《吉林医学》2013,34(15):3019-3020
<正>小儿脓毒性休克时,存在着绝对或相对的低血容量,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充分的液体复苏,迅速而充分地扩充血容量是纠正血液动力学紊乱最基本的治疗措施,是逆转病情、降低病死率最关键的治疗措施。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一直是临床医生最关注的热点之一。近年来针对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小容量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成功率、输液量和时间的影响,探讨“小容量复苏”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2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分别用小容量复苏液(治疗组)和常规液体复苏(对照组)进行临床研究.结果 小容量复苏液在纠正失血性休克时的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所需输液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可显著缩短纠正休克所用时间(P<0.01).结论 “小容量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复苏具有作用早、速度快、维持血压平稳且用量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碳酸氢钠为常用的硷性药,注入体内后离解度大,可迅速供给较多的碳酸氢根以中和酸根,使血PH 值较快上升.其作用强大,效果良好,在纠正酸中毒时应列为首选。目前在医治休克、心肺复苏、哮喘持续状态、代谢性酸中毒的病例中,较普遍应用静注高渗碳酸氢钠。本文就其在纠正酸中毒、扩容、尿酸结石等临床应用价值方面及不良反应加以阐述。酸中毒 1、混合性酸中毒:急性心肺功能不全、心搏骤停、哮喘持续状态等严重症时,用缺氧细胞代谢转为无氧代谢,大量乳酸及丙酮酸形成,  相似文献   

16.
苟静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4):295-296
目的 观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 21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给予补液,胰岛素,补钾,纠正酸中毒,抗感染对症治疗。结果 19例救治成功,死亡2例。结论 救治中要避免漏诊、误诊,补液,胰岛素使用在抗感染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过程中要及时、适量、合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8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比较两组抢救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24 h尿量多于对照组,24 h输液量及器官衰竭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液体复苏前准备时间、有效急救时间、休克纠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生命体征,改善患者器官衰竭情况,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郭磊 《中原医刊》2011,(11):96-97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LR)在刨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技术抢救的27例失血性及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患者休克得到不同程度纠正,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患者入ICU病房进一步治疗,救治成功22例,约占81.3%,死亡5例,约占18.7%。结论对有活动性出血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及以失血为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优于积极液体复苏法,对以失血为主的严重创伤的抢救成功作用明显;对限制性液体复苏最适宜临界血压及远期疗效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刘俊  武鹏宇  刘莉  孙晓滨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7):3457-3463
背景 液体复苏是急性胰腺炎(AP)早期治疗的关键环节,但目前关于初始评估未达到重型标准的AP患者的液体复苏方案研究较少,而早期积极液体复苏对非重型AP向重型AP转化及预后的影响尚无定论。目的 探讨早期积极液体复苏对初始评估未达到重型标准的AP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科2018-01-01至2018-12-31收治的初始评估未达到重型标准的AP患者219例,根据入院后24 h液体复苏总量分为对照组118例(液体复苏总量<3 200 ml)和观察组101例(液体复苏总量≥3 200 ml)。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液体复苏,观察组患者采用积极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24、48、72 h液体复苏总量,临床转归,治疗后3、7 d液体复苏达标率及转为重型AP者所占比例,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入院后24 h液体复苏总量大于对照组,禁食水时间长于对照组,治疗后3、7 d液体复苏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率及治疗后3、7 d转为重型AP者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采用积极液体复苏方案治疗的轻型AP患者禁食水时间长于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方案治疗者,SIRS发生率高于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方案治疗者(P<0.05);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方案治疗的中度重型AP患者禁食水时间、住院时间长于轻型AP患者,行机械通气者所占比例、行有创/介入治疗者所占比例、转重症监护室(ICU)者所占比例及治疗后3、7 d转为重型AP者所占比例高于轻型AP患者(P<0.05);采用积极液体复苏方案治疗的中度重型AP患者禁食水时间长于轻型AP患者,治疗后7 d转为重型AP者所占比例高于轻型AP患者(P<0.05)。结论 早期积极液体复苏(入院后24 h液体复苏总量大于入院后48 h液体复苏总量的1/2或≥3 200 ml)有利于改善初始评估未达到重型标准的AP患者临床转归,提高液体复苏达标率,降低重型AP进展风险,且与初始AP严重程度(轻型或中度重型)无关。  相似文献   

20.
洪秀凤  朱家沂 《当代医学》2009,15(36):138-139
目的早期液体复苏、肠道去污联合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科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56例,发病12小时内给予液体复苏,24小时给予中药大黄胃管内注入或口服或保留灌肠连续5天,4~7天起给予鼻肠管肠内营养,余遵医嘱予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抑酸、抑酶、抗感染等综合治疗。结果做好早期液体复苏、肠道去污联合肠内营养三方面的治疗和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SAP感染率、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