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于2D/3D配准技术测量离体颈椎标本椎间孔形态学的精度。 方法 获取16具颈椎离体标本的螺旋CT影像,通过三维重建获得相应标本的三维模型。然后改变标本的体位,再次行CT扫描并分别拍摄各具离体标本正侧位X线平片,采用2D/3D图像配准技术还原拍摄平片时颈椎的三维位置。利用Rapidform XOR3软件测量配准前与配准后C2/3至C6/7双侧的椎间孔面积、前后径和上下径。 结果 共测得椎间孔的面积、前后径和上下径各158个,经配对样本t检验,配准后椎间孔的面积、前后径、上下径与配准前相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椎间孔面积的准确度为96.77%、精确度为(1.27±1.16)mm2,前后径的准确度为94.35%、精确度为(0.30±0.27)mm,上下径的准确度为96.14%、精确度为(0.32±0.28)mm。 结论 应用2D/3D配准技术测量颈椎间孔的形态学参数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确度。  相似文献   

2.
对30例成年男性颈椎颈2到胸1间的348个椎间孔和相应神经根形态位置进行了观察,对其径线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椎间孔平均值:前后径5.17±0.81mm,上下径为7.58±1.15mm。神经根平均值:前后径为4.01±0.65mm,上下径为5.60±0.93mm。颈4到颈7间榷间孔与相应神经根之间的间隙较小。本文结合临床和有关文献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神经根型颈椎病解剖因素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颈神经在椎间孔及脊神经沟处受嵌压的解剖学因素。方法 取 6 0具成尸 (男 2 8,女32 ) ,对颈椎间孔及其脊神经根的前后径、上下径进行观测 ,统计出颈神经根前后径、上下径分别大于或等于椎间孔的前后径、上下径的出现率 ;同时观测脊神经沟外口宽度及其沟内段脊神经前支横径 ,统计出脊神经前支横径大于或等于脊神经外口宽度的出现率。结果 ①颈神经根在椎间孔处可造成嵌压 ,其出现率为 2 4 6 % ,其中女性为 35 2 %明显高于男性的 12 5 % (P <0 0 1) ;②颈神经前支在颈椎脊神经沟处可造成嵌压 ,其出现率为 6 3% ,其中男性为 8 9%明显高于女性的 2 9% (P <0 0 1)。结论 颈神经受累不仅与椎间孔狭窄有关 ,而且与脊神经根外径和周围软组织损伤有关 ,临床诊断颈椎病应采用X线片与临床表现相结合方可减少漏诊率。  相似文献   

4.
第5腰椎横突肥大综合征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第5腰椎横突肥大综合征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用第5腰椎、骶骨各390块,测量第5腰椎横突、椎间孔的上下径和前后径.结果 第5腰椎横突正常上下径为13.3±2.6mm,前后径12.4±2.5mm正常椎间孔前后、上下径.第5腰椎肥大的横突上下径为20.9±2.4mm,前后径30.9±3.3mm.第5腰椎横突肥大L5~S1椎间孔的前孔,左侧:上下径11.5±4.3mm,前后径10.5±2.7mm;右侧:上下径10.2±4.5mm,前后径9.6±3.0mm.结论 第5腰椎横突肥大,可引起L5~S1椎间孔的前孔狭窄,累及第5腰神经,为腰腿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第5腰椎横突肥大综合征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第5腰椎、骶骨各390块,测量第5腰椎横突、椎间孔的上下径和前后径。结果:第5腰椎横突正常上下径为13.3±2.6mm,前后径12.4±2.5mm。第5腰椎肥大的横突上下径为20.9±2.4mm,前后径30.9±3.3mm。第5腰椎横突肥大L5~S1椎间孔的前孔,左侧:上下径11.5±4.3mm,前后径10.5±2.7mm;右侧:上下径10.2±4.5mm,前后径9.6±3.0mm。结论:第5腰椎横突肥大,可引起L5~S1椎间孔的前孔狭窄,累及第5腰神经为腰腿痛的原因之一。当影响下肢运动时可行横突的肥大部分切除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术治疗老年侧隐窝型腰椎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诊断为侧隐窝型腰椎狭窄症的老年患者共54例,根据患者及其家属意愿将其分为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术组(可视化组) 28例和标准TESSYS椎间孔成形术组(TESSYS组) 26例,比较2组患者的术中透视次数、椎间孔成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前后VAS、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6个月改良Macnab疗效评定。结果可视化组术中透视次数、椎间孔成形时间和手术时间少于TESSY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术后VAS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和术后2 d、3个月、6个月的VAS以及术后6个月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术和标准TESSYS椎间孔成形术治疗老年侧隐窝型腰椎狭窄症的近期疗效相近,但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术可明显减少患者术中透视次数、椎间孔成形时间及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获取蝶骨颈床孔的基本数据、形态特征等初步资料,为研究颈床孔与临床相关疾病提供临床解剖学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丽水市中心医院头颅CT扫描的1997例人群,统计颈床孔阳性者平均出现率,并且对有颈床孔阳性的人群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重建图像后,测量颈床孔前后距离、左右距离。结果:颈床孔阳性者平均出现率为5.3%;对筛查出106例颈床孔阳性者(男性占60.4%、女性占39.6%)进行了数据分析,其中男性出现率为6.4%,女性出现率为4.2%;对男、女性之间颈床孔径值左右径、前后径值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床孔出现率较少且形态不规则,术前行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能够准确对颈床孔的孔径进行综合评估,可有效避免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8.
椎间管的观察和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部椎间孔的大小,深浅各异,且每一椎间孔均有一定的深距呈短管状。解剖学家早已觉察椎间孔一词并不确切,而以称着椎间管比较合适。本文共观察15条(30侧)男性成人脊柱,先除去脊柱表面的软组织,显示出椎间管,用游标卡尺和特制的金属直角钩,测椎间管的长度,观察椎间管的方向,外口的形态,在外口的中点测量椎间管的上下纵径和前后横径。在相邻上下椎弓根中点的内、外侧划垂线,内外侧垂线间的距离为椎间管的长度。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棘突间植入物DIAM对腰椎屈伸状态下椎管、椎间孔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对9具新鲜成人L1~5脊柱标本在屈曲和后伸15°位进行CT扫描,所得图像用多平面重建法行三维重建,在ADW4.2工作站上对重建图像进行处理后获得椎管水平面和旁矢状面图像,在该图像上分别测量L2~3、L3~4和L4~5椎管前后径及椎间孔宽度、高度和面积(对照组);在L3~4棘突间安装DIAM棘突间植入物后再次进行CT扫描、重建和测量(DIAM组).对两组测量结果行单样本正态性检验和双侧自身配对t检验.结果:腰椎椎管和椎间孔在屈曲时增大,后伸时变狭窄.椎管前后径、椎间孔宽度及面积等指标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AM植入对椎间孔高度变化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IAM能够降低脊柱后伸时安装节段椎管和椎间孔变狭窄的程度,对相邻节段椎管和椎间孔形态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临床颈前路钩椎关节切除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15套干燥成人颈椎标本,分别测定:①C3-C6横突孔的横、矢径;②钩椎关节与横突孔的间距;③横突孔前壁厚度;④钩椎关节与椎间孔的间距;⑤两侧椎间孔所在平面间夹角。14具成人尸体标本,解剖测定:①C3-C6各节段上下缘椎体正中线与椎动脉的距离;②各横突孔壁内和相邻横突孔间的椎动脉的长度;③椎间孔的横、竖径。结果①C3-C6中,C5的横突孔横径最小;②横突孔前壁厚度由C3-C6逐渐增加;③钩椎关节与横突孔间距在C6处最小;④椎体正中线与椎动脉V2段的距离由C3-C6逐渐增大。结论熟悉局部解剖是避免损伤椎动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腰椎后外侧部血供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腰椎后外侧入路摘除极外侧椎间盘突出手术中减少血管损伤的方法。方法:对30侧经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进行局部解剖研究,解剖观测椎间孔前缘以后的腰动脉各级分支的起源、走行、外径及与出口神经的关系。结果:腰动脉从椎间孔前缘向外后内发出分支。在椎间孔外区,后支主干及其分支与出口腰神经前支的关系密切,血管呈“树叉”状从外侧将神经包绕。结论:紧贴腰椎峡部外缘,将后支血管及其分支推向外侧,是显露腰神经前支与极外侧型突出椎间盘的最安全、快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枢椎标本进行薄层CT扫描,利用Unigraphics NX软件进行计算机虚拟三维实体重建和模拟,寻找安全的侧方椎弓螺钉钉道.方法:对4例干燥标本和8例新鲜枢椎标本进行薄层CT扫描(层厚、层距均为0.6 mm),利用Unigraphics的自由建模功能进行三维重建.根据需要建造出不同直径和形状的螺钉模拟体模拟侧方椎弓螺钉进钉,寻找出安全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结果:薄层CT扫描可见枢椎侧方椎弓横突孔区域的外侧骨皮质很薄,部分标本存在滋养动脉孔,使得横突孔区域侧方椎弓外侧骨皮质先天不完整.以横突后结节为界,侧方椎弓的前部与后部的走行方向不一致,左右侧不相同.横突孔区域上部的走行方向与中下部的走向亦不一致.侧方椎弓的安全钉道方向同侧方椎弓的前部与后部的走行方向均不相同,但主要由横突孔区域的中下部分的外界所限定.对4例干燥标本按照计算机模拟的安全钉道方向进针取得了成功.结论:横突孔区域滋养动脉孔的存在使得传统的判定螺钉钉道是否正确的方法受到挑战.利用UG软件对枢椎标本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可模拟出安全的进针点和钉道,并测出螺钉直径和长度,为术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题释义:慢性劳损所致的上颈椎失稳:是由于长期累积性力引起颈部筋伤,筋不束骨,最终发生“筋出槽,骨错缝”,导致上颈椎活动度的异常改变。 “筋束骨”理论:“诸筋者,皆会于节”“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等论述均表明筋能聚于关节附近维持关节的稳定性。当筋长期劳损后,出现“筋伤”,进而“束骨”能力下降,最终导致“骨错缝”的发生。 背景:对于上颈椎失稳机制的尸体标本研究多集中于急性暴力模型,尚缺乏慢性劳损型上颈椎失稳模型。 目的:根据“筋束骨”理论构建慢性劳损致上颈椎失稳尸体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  方法:将9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准备完毕后,先用Motion Analysis运动捕捉系统进行正常椎体活动度的检测,再使用BOSE动态疲劳试验机进行最大幅度的屈伸和旋转疲劳加载构建上颈椎失稳尸体模型,再次进行活动度的检测,比较造模前和造模后的上颈椎模型的枕寰关节、寰枢关节和整个上颈椎结构的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右旋活动度。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南方医科大学的相关伦理要求,标本供者自愿捐赠。 结果与结论:①在前屈运动时,造模后标本的寰枢关节(C1-2)、整个上颈椎(C0-2)活动范围明显大于造模前的标本(P < 0.05);后伸时,造模后标本的寰枕关节(C0-1)、整个上颈椎(C0-2)活动范围明显大于造模前(P < 0.05);在屈伸复合运动时,造模后标本的寰枢关节(C1-2)、整个上颈椎(C0-2)活动范围显著大于造模前标本(P < 0.05);②在侧屈活动中,造模后标本寰枕关节(C0-1)、寰枢关节(C1-2)、整个上颈椎(C0-2)的活动度均较造模前有所增大,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在右旋活动时,造模后标本的整个上颈椎(C0-2)的活动度较造模前明显增加(P < 0.05);④在左右旋复合运动时,造模后标本的寰枢关节(C1-2)、整个上颈椎(C0-2)活动范围明显大于造模前的标本(P < 0.05);⑤结果说明,采取该造模方法可以很好地反映慢性劳损型上颈椎失稳的状态。 ORCID: 0000-0001-7193-8547(梁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10具正常和10具腰椎退变尸体解剖观察及20例腰椎平片X线对照分析证实,椎间盘病变,椎体唇状骨质增生,关节突骨质增生,前后纵韧带的钙化使腰椎失稳,由于腰神经在椎间孔内系由内上向外下走行,故当椎间隙变窄,后纵韧带钙化和上关节突骨质增生均可使椎间孔径缩小并压迫脊神经根,引起腰腿痛。  相似文献   

15.
枢椎各结构的解剖学部位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明确枢椎各结构的解剖部位。方法:对57例干燥成人标本进行观察与测量,对8例新鲜枢椎标本进行CT薄层扫描,寻找残存的C1-2椎体间连接痕迹。以此为依据,明确枢椎各结构的具体部位。对20例志愿者的枢椎CT三维重建以及MRI图像进行分析,验证前述结论。结果:枢椎前结构的前下方为一三角形的突起部分,皮质较厚,同典型颈椎的椎体相似;两侧的三角形突起与上关节突之间为皮质凹陷区域;CT扫描见枢椎上终板残留位于三角形突起的上厅1.2~1.8mm处,呈圆饼形跨越约1.8~2.4mm同齿突的下终板残留结合在一起。位于椎弓侧方的上下关节突间部分以横突孔后结节为界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者内倾角、上倾角大,后者小。前者外壁菲薄,多数有滋养血管孔存在,而后者内外侧皮质厚度较一致。结论:枢椎的椎体为位于前结构下方的三角形突起部分,椎弓根位于上关节突与椎体之间,椎弓侧方为上下关节突之间的连接部分,被横突孔后结节分为横突孔内界及峡部两个部分,后者为典型Hangman骨折的部位。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没有关于按颈椎损伤机制分类治疗的报道,尤其是针对伸直型损伤合并后部结构复合体损伤病例,是否单纯前路就可以满足治疗需要没有详尽的阐述。文章从颈椎损伤机制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目的:观察颈前路Cage融合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伸直型颈椎骨折的近期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1年3月在咸宁市中心医院骨科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Cage植骨融合加锁定钛板内固定的伸直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15例,其中损伤与治疗节段均为单节段10例,多节段5例。对比治疗前后JOA评分与颈部功能障碍指数;根据内固定前、内固定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标准侧位X射线片,测量融合节段颈椎屈曲度及融合节段椎间高度。 结果与结论:随访8-37个月,1例Cage轻度下沉、移位,所有病例无内固定断裂、松动,11例患者出现内固定后一过性咽部不适。与内固定前相比,内固定后1周、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融合节段颈椎屈曲度及融合节段椎间高度均明显改善(P < 0.05);但内固定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Cage融合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伸直型颈椎骨折的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运动状态下正常与退变腰椎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应力变化特点及量效关系,分析中医推拿手法对退变腰椎节段力学调衡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完整、真实人体脊柱退变腰椎节段(L4~5)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腰椎节段前屈与后伸的生理活动。在加载外力即中医推拿手法作用下,分析退变腰椎节段的应力变化特点以及外加载荷逐渐递增过程中退变腰椎节段的应力变化,并与正常腰椎节段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应力、应变改变趋势进行对比。结果在不同运动状态下,人体腰椎节段椎间盘内应力分布、髓核、纤维环等结构的弹性模量随着腰椎退变程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中医推拿手法作用后能改变椎间盘内的应力分布,一定程度地增大椎管内的空间,使神经根所受的应力减小,椎体、小关节应力、椎弓根应力后伸位大于前屈位;椎间盘内部应力前屈位大于后伸位;且均由上至下呈逐渐增大的趋势。结论中医推拿手法对人体退变腰椎节段力学环境的调衡起到改善和治疗腰椎间盘病变的目的。同时,与人体正常腰椎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比,从生物力学环境与特性改变角度研究腰椎退变的过程,能够为中医推拿手法在临床中预防和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中医推拿手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脊柱腰椎节段病损的生物力学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3D打印骨骼模型在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PEL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7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32~67岁,平均52.3岁。病变节段均为L4/5节段,其中旁中央型椎间盘突出18例,侧方型椎间盘突出40例,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4例;合并侧隐窝狭窄8例。采用WSPS V1.0医学影像处理软件处理影像学检查数据,生成3D打印机可识别的GCODE格式文件。使用聚乳酸材料,用3D打印机打印出完整的病变节段腰椎骨骼模型。依据病变部位将两侧椎间孔分为患侧组与健侧组,在骨骼模型上确定“5点2线”解剖标志,测量椎间孔的“3距1角”(椎间孔宽度、椎间盘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以及上关节突腹侧倾斜角)。患侧均行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并根据术中是否行椎间孔成形术,将患侧组椎间孔又分为成形组与未成形组。比较骨骼模型患侧组与健侧组椎间孔的3距1角,以及成形组与未成形组患者患侧椎间孔的3距1角。结果 62例打印模型中,患侧组椎间孔宽度、椎间盘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以及上关节突腹侧倾斜角分别为(6.30±1.71)mm、(4.88±1.63)mm、(21.07±3.78)mm、16.28°±1.13°,健侧组分别为(7.27±1.86)mm、(5.31±1.71)mm、(18.57±3.34)mm、25.72°±1.03°;患侧组椎间孔宽度、上关节突腹侧倾斜角均小于健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33、2.877,P值均<0.05),而椎间盘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6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行椎间孔成形38例,行椎间孔成形24例。成形组患侧椎间孔宽度、椎间盘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以及上关节突腹侧倾斜角分别为(4.77±0.83)mm、(4.97±1.35)mm、(16.23±2.02)mm、11.50°±2.15°,未成形组分别为(7.42±1.24)mm、(5.19±1.88)mm、(16.63±1.94)mm、22.22°±4.28°。成形组的椎间孔宽度及上关节突腹侧倾斜角均小于未成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81、8.001,P值均<0.05);而椎间盘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采用3D打印骨骼模型,术前可以精确测量椎间孔形态的各项参数、建立试行通道、选择手术入路和方式、预判椎间孔成形、预估手术难度,对经皮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的术中操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研究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记录其VAS(visual analogue scale)、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矢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椎间融合情况、并发症等。 结果 患者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改善;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前高度增加3.6 mm(P<0.05);术后手术节段椎间孔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均有改善;所有患者椎间植骨融合良好。2名患者发生融合器下沉。 结论 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前路腰椎融合术应用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较好,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研究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记录其VAS(visual analogue scale)、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矢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椎间融合情况、并发症等。 结果 患者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改善;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前高度增加3.6 mm(P<0.05);术后手术节段椎间孔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均有改善;所有患者椎间植骨融合良好。2名患者发生融合器下沉。 结论 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前路腰椎融合术应用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较好,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