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5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9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并描述一种在无内固定辅助条件下建立犬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模型的手术技术。[方法]选取1岁龄健康杂种犬25只,处死其中的5只,在无菌条件下取L1~6椎间盘共25个液氮保存,剩余20只犬用于建立L5、6椎间盘移植模型的研究。术中,术后1、4、6、8、12周进行X线检查,观察移植椎间盘的位置、高度变化以及相邻椎体的愈合情况。[结果]椎间盘移植术前选取合适大小的供体椎间盘,术中注意保留前、后纵韧带及对侧纤维环,可以实现在无内固定条件下成功建立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模型。本研究椎间盘移植成功17例,其余2例出现椎间盘脱出,1例出现椎间盘感染。术后3个月影像学检查示移植椎间盘的上下终板与相邻椎体形成骨性愈合。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随访椎间盘高度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采用恰当的手术技术,有助于在无内固定辅助下成功实施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手术。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建立犬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模型的可行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2.
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5月~2008年1月采取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的方法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51~80岁,平均67.3岁。术前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确定减压及融合节段,均在充分减压的基础上选择性融合,使融合节段少于减压节段。对于术前计划保留活动度的节段仅行单侧或双侧椎板间开窗减压。临床疗效采用JOA、VAS及ODI评估方法评定。随访拍摄腰椎动态X线片及腰椎MRI,观察单纯减压未行融合节段腰椎稳定性及融合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结果:27例患者共减压56个节段,固定29个节段。随访14~84个月,平均38个月,末次随访时,临床功能JOA评分由术前11.4±2.8分提高到21.1±4.4分(P<0.01);ODI评分由术前平均65.0%±22.1%改善至23.0%±10.7%(P<0.01);腰痛VAS评分由术前6.0±2.3分改善至2.3±1.8分(P<0.01),腿痛VAS评分由术前7.9±1.6分改善至2.9±2.2分(P<0.01)。27例患者中26例对术后疗效满意。动态X线片检查未融合节段无医源性失稳;MRI复查未见需再次手术干预的相邻节段退变。结论:应用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在保留更多运动节段的同时未影响腰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1例男性患者早期依据腰椎平片被误诊为腰椎骶化并腰5骶1隐裂,后由于患多发脊椎结核行颈胸椎影像学检查才发现诊断错误予以纠正。提示常规仅凭腰椎影像资料有可能漏误诊骶椎腰化并骶1~2隐裂的诊断,脊柱全长片对明确判定腰骶椎畸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髋脊椎综合征(hip-spine syndrome,HSS)于1983年由Offierski和MacNab提出,指中老年人髋腰部疾患共存,其中一处或两处为主要病因。如诊治不仔细,可能将一处为主的疾患误诊为由另一处引起,或漏诊主要疾患,甚或给予错误治疗[1]。笔者现报告2例主要为髋关节疾患误诊为腰椎疾患的HSS病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枢椎标本进行薄层CT扫描,利用Unigraphics NX软件进行计算机虚拟三维实体重建和模拟,寻找安全的侧方椎弓螺钉钉道.方法:对4例干燥标本和8例新鲜枢椎标本进行薄层CT扫描(层厚、层距均为0.6 mm),利用Unigraphics的自由建模功能进行三维重建.根据需要建造出不同直径和形状的螺钉模拟体模拟侧方椎弓螺钉进钉,寻找出安全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结果:薄层CT扫描可见枢椎侧方椎弓横突孔区域的外侧骨皮质很薄,部分标本存在滋养动脉孔,使得横突孔区域侧方椎弓外侧骨皮质先天不完整.以横突后结节为界,侧方椎弓的前部与后部的走行方向不一致,左右侧不相同.横突孔区域上部的走行方向与中下部的走向亦不一致.侧方椎弓的安全钉道方向同侧方椎弓的前部与后部的走行方向均不相同,但主要由横突孔区域的中下部分的外界所限定.对4例干燥标本按照计算机模拟的安全钉道方向进针取得了成功.结论:横突孔区域滋养动脉孔的存在使得传统的判定螺钉钉道是否正确的方法受到挑战.利用UG软件对枢椎标本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可模拟出安全的进针点和钉道,并测出螺钉直径和长度,为术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吻合棘(KS)是指腰椎相邻2个棘突相互靠近碰撞引起下腰痛,腰椎过伸时症状加重的一种疾病~([1])。本院2016年收治1例L_(4,5) KS并L_5右侧峡部裂及近横向脊椎隐裂致L_5右侧形成浮动半椎板的病例,现将诊疗过程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患者,男,30岁,因"劳累后下腰部正中及右侧髂腰部疼痛加重1年"就诊。追问病史,12年前新兵训练5 km武装越野时曾出现类似症状,疼痛  相似文献   
7.
正膝关节损伤是常见外伤,如经验不足可能漏误诊膝关节区域的隐匿骨折~([1])。隐匿骨折指常规X线检查[包括传统X线片、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及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不能发现或疑似骨折但不能作出明确诊断~([2]),需通过其他特殊检查或特殊体位的X线片才能发现~([3]),或过一段时间常规X线片才能辩认出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单纯减压术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伴Ⅰ度退行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1993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61例伴Ⅰ度退行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单纯减压组(A组)和减压加融合内固定组(B组),A组28例,B组33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及术前JOA评分、腰腿痛VAS评分、椎体滑脱程度及椎间隙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单纯行椎板开窗、椎管潜行扩大术,B组行椎板扩大开窗、后外侧或加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均获2年以上随访,其中A组25例随访4~12年,平均6.8±4.7年;B组31例随访4~11年,平均6.5±4.1年;两组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腰痛及腿痛VAS评分、滑脱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及滑脱程度变化。结果: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大于A组(P<0.05)。A组并发症3例,其中术中硬脊膜撕裂2例,神经根损伤1例;B组并发症6例,其中术中硬脊膜撕裂3例,术后根性疼痛1例,术后切口感染1例,全麻术后认知功能障碍1例。A组再手术3例,其中2例因腰痛加重伴影像学滑脱加重至Ⅱ度分别于术后5年和6年行内固定融合术,再手术后腰痛缓解;1例因腰痛改善不满意于术后3年行内固定融合术,再手术后症状缓解;B组无再手术病例。术后2年A、B组JOA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9.8%和90.9%,末次随访时分别为76%和87.1%,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腰痛VAS评分术后2年和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A组末次随访时较术后2年增加(P<0.05),B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后2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年和末次随访时B组腰痛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腿痛VAS评分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滑脱节段椎间高度较术前降低,末次随访时低于术后2年(P<0.05),滑脱程度术后2年时较术前无加重但末次随访时较术后2年时增加(P<0.05);B组术后椎间隙高度维持,滑脱部分复位,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无丢失(P>0.05)。结论:单纯开窗减压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伴Ⅰ度退行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早期疗效相当,前者损伤小、并发症少但中远期效果下降,而后者能更好维持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26岁,办公室工作人员,因长期伏案工作后腰部疼痛2周就诊.查体:L3棘突右旁5 cm处深压痛,较剧烈,无放射痛,腰部前屈及右侧弯受限.  相似文献   
10.
椎管内血管脂肪瘤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椎管内血管脂肪瘤被认为是一种罕见肿瘤。截止 1991年 ,国外文献共报道34例[1] ,国内 1992年首次将椎管内血管脂肪瘤作为独立病种提出[2 ] ,1994年有个案报道[3 ] 。近年报道逐渐增多 ,已累计超过 90余例[3~ 14 ] ,表明椎管内血管脂肪瘤也许并不是一种少见肿瘤[15] 。本文就其发病情况、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诊治等方面的情况作一综述。1 发病情况及病因椎管内血管脂肪瘤Berenbruch于1890年首次报道 ,1986年Haddad首次明确提出椎管内血管脂肪瘤为单一病种。截至目前 ,国外共报道 82例 ,国内共报道 12例。其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