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第5腰椎横突肥大综合征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第5腰椎横突肥大综合征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用第5腰椎、骶骨各390块,测量第5腰椎横突、椎间孔的上下径和前后径.结果 第5腰椎横突正常上下径为13.3±2.6mm,前后径12.4±2.5mm正常椎间孔前后、上下径.第5腰椎肥大的横突上下径为20.9±2.4mm,前后径30.9±3.3mm.第5腰椎横突肥大L5~S1椎间孔的前孔,左侧:上下径11.5±4.3mm,前后径10.5±2.7mm;右侧:上下径10.2±4.5mm,前后径9.6±3.0mm.结论 第5腰椎横突肥大,可引起L5~S1椎间孔的前孔狭窄,累及第5腰神经,为腰腿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第5腰椎横突肥大综合征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第5腰椎、骶骨各390块,测量第5腰椎横突、椎间孔的上下径和前后径。结果:第5腰椎横突正常上下径为13.3±2.6mm,前后径12.4±2.5mm。第5腰椎肥大的横突上下径为20.9±2.4mm,前后径30.9±3.3mm。第5腰椎横突肥大L5~S1椎间孔的前孔,左侧:上下径11.5±4.3mm,前后径10.5±2.7mm;右侧:上下径10.2±4.5mm,前后径9.6±3.0mm。结论:第5腰椎横突肥大,可引起L5~S1椎间孔的前孔狭窄,累及第5腰神经为腰腿痛的原因之一。当影响下肢运动时可行横突的肥大部分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颈椎病微创手术相关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颈椎病患者颈髓、颈神经根症状的解剖基础,以改进颈椎病临床责任病灶的定位诊断,提高微创手术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方法:取国人成人颈部标本15例(30侧),去除颈部软组织,切除椎板及后部硬膜,暴露颈3~7颈神经根丝,沿神经根丝探察至椎间孔,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测量.结果:颈椎椎间孔长度为5.4~6.5 mm,且椎间孔长度和椎间孔内神经根的各径从上到下逐渐增加;神经根与椎间孔径的比值亦由上至下逐渐增大;神经根丝自颈髓附着点到椎间孔的距离从颈3到颈7逐渐增加,倾斜角度逐渐增大;神经根间的吻合支普遍存在,且颈5~6和颈6~7吻合支较颈3~4和颈4~5更多见.结论:神经根与椎问孔径比值由上至下增大是临床上神经根受压多发生在下颈段的解剖学基础;神经根丝在椎管内走行距离和倾斜角的依次增大以及吻合支的存在是颈椎病临床表现复杂且互相重叠的解剖学基础;颈椎病经后路施行神经根减压术时,切除椎间关节可显露椎问孔、有效减压且能保持颈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神经根型颈椎病解剖因素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颈神经在椎间孔及脊神经沟处受嵌压的解剖学因素。方法 取 6 0具成尸 (男 2 8,女32 ) ,对颈椎间孔及其脊神经根的前后径、上下径进行观测 ,统计出颈神经根前后径、上下径分别大于或等于椎间孔的前后径、上下径的出现率 ;同时观测脊神经沟外口宽度及其沟内段脊神经前支横径 ,统计出脊神经前支横径大于或等于脊神经外口宽度的出现率。结果 ①颈神经根在椎间孔处可造成嵌压 ,其出现率为 2 4 6 % ,其中女性为 35 2 %明显高于男性的 12 5 % (P <0 0 1) ;②颈神经前支在颈椎脊神经沟处可造成嵌压 ,其出现率为 6 3% ,其中男性为 8 9%明显高于女性的 2 9% (P <0 0 1)。结论 颈神经受累不仅与椎间孔狭窄有关 ,而且与脊神经根外径和周围软组织损伤有关 ,临床诊断颈椎病应采用X线片与临床表现相结合方可减少漏诊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三维重建技术分析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SR)患者椎间孔形态的变化,为手法治疗的有效性提供依据。方法 对40例CSR患者给予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治疗,隔日1次,共治疗7次,2周为1个疗程。利用多功能CT、Mimics 21.0、Geomagic、SolidWorks 2017软件对患者治疗前后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分析,分别测量患者治疗前后椎间孔面积、椎间孔前后径、椎间孔上下径以及双侧颈肩部、上肢前侧、上肢后侧红外热成像温差值,并观察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7、14 d和1月随访时的VAS评分。结果 40例患者治疗后椎间孔面积、前后径、上下径较治疗前均得到改善,治疗前后患者红外热成像温差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VAS评分呈逐级递减式下降。结论 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可以显著改善CSR患者的椎间孔形态,以此达到解除神经压迫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于2D/3D配准技术测量离体颈椎标本椎间孔形态学的精度。 方法 获取16具颈椎离体标本的螺旋CT影像,通过三维重建获得相应标本的三维模型。然后改变标本的体位,再次行CT扫描并分别拍摄各具离体标本正侧位X线平片,采用2D/3D图像配准技术还原拍摄平片时颈椎的三维位置。利用Rapidform XOR3软件测量配准前与配准后C2/3至C6/7双侧的椎间孔面积、前后径和上下径。 结果 共测得椎间孔的面积、前后径和上下径各158个,经配对样本t检验,配准后椎间孔的面积、前后径、上下径与配准前相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椎间孔面积的准确度为96.77%、精确度为(1.27±1.16)mm2,前后径的准确度为94.35%、精确度为(0.30±0.27)mm,上下径的准确度为96.14%、精确度为(0.32±0.28)mm。 结论 应用2D/3D配准技术测量颈椎间孔的形态学参数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确度。  相似文献   

7.
颈7神经根与桥接尺神经缝合断面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臂丛颈7 神经根及桥接尺神经的显微解剖研究,为选择性颈7 神经根移位术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常规防腐尸体标本14 具(28 侧) ,在显微镜下暴露自颈7 神经根椎间孔处至干股交界处,测量其长度、两端神经直径。测量豌豆骨处尺神经主干及手背支的直径。结果:颈7 神经根自椎间孔至干股交界处的根干长度:左48 .2 ±7 .4 m m ;右44 .0 ±5 .8 m m ;出椎间孔处神经横、纵径分别为:左5 .8±0 .4 m m ,5 .2 ±0 .4 m m ;右5 .8 ±0 .4 m m ,5 .0 ±0 .5 m m ;干股交界处:左6 .0 ±0 .5 m m ,5 .2 ±0 .6 m m ;右5 .5±0 .4 m m ,5 .2 ±0 .5 m m 。尺神经( 豌豆骨近侧水平) 主干横径与纵径:左3 .6 ±0 .3 m m ,3 .2 ±0 .3 m m ;右3 .8±0 .3 m m ,3 .0 ±0 .2 m m ;手背支横径与纵径为2 .5 ±0 .2 m m ,1 .4 ±0 .2 m m ;右2 .6 ±0 .2 m m ,1 .3 ±0 .2 m m 。结论:选择性地保留部分颈7 神经根前股前内侧部分纤维,既能解决尺神经与颈7 神经根的周径匹配问题,又对健侧肢体感觉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下腰椎骶椎相关结构的解剖特点 ,为单枚斜向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 39具中国成人腰骶椎骨标本进行形态学测量及分析。结果 :L3 至L5椎板峡部宽分别为 14 .2 7± 1.6 2mm、16 .6 7± 2 .34mm和 2 0 .5 6± 2 .2 1mm ,下关节突最外侧缘至后正中矢状面距离分别为 16 .72± 2 .31mm、19.88± 2 .82mm和 2 4 .17± 2 .79mm。L3 ~L4、L4~L5和L5~S145°斜径分别为 39.74± 3.2 8mm、39.35± 3.11mm和 36 .36± 2 .76mm ,30°斜径分别为 36 .2 4± 2 .88mm、35 .6 4± 2 .87mm和 32 .5 4± 2 .2 4mm。结论 :解剖测量表明 30°斜径适合单枚斜向椎间融合器置入 ,单枚斜向椎间融合器比后路双枚椎间融合器可保留较多的关节突关节和椎板 ,减少术后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  相似文献   

9.
内窥镜下第三脑室手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为神经内窥镜下进行第三脑室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 2 1例成人尸头固定标本进行第三脑室的解剖观察和测量 ,对 9具新鲜尸头进行经室间孔入路神经内窥镜下第三脑室的解剖学观察。结果 :室间孔长径、宽径为 (5 .4± 1.2 )mm、(2 .7± 0 .9)mm ,中间块长径、宽径为 (6.8± 2 .3 )mm、(3 .8± 1.0 )mm ,前后联合间距 (2 1.8± 2 .1)mm ,前、后联合到中间块为 (6.3± 0 .8)mm、(8.8± 1.3 )mm ,前后联合中点处第三脑室高度 (13 .8± 1.4)mm ,室间孔下、后联合前及中间块上、下第三脑室宽度分别为 (6.3±2 .2 )mm、(4 .9± 1.8)mm、(3 .4± 1.6)mm和 (4 .3± 1.8)mm ,中间块上、下最小高度为 (4 .4± 1.3 )mm和(4 .3± 1.3 )mm。内窥镜可较清晰显示第三脑室内结构 ,但中间块可影响显露。结论 :内窥镜下经室间孔入路进行第三脑室手术有一个理想的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10.
气管旁入法与高位侧入法行星状神经节阻滞的解剖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气管旁入法与高位侧入法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10具成人头颈胸尸体标本,在舌骨下区和颈外侧区以及胸锁乳突肌区由浅入深解剖至星状神经节处,观察星状神经节及其毗邻结构的关系,用游标卡尺测量相关数据,进行两种入路的比较。结果星状神经节位于第7颈椎基部前方和第1肋骨颈之间,其上缘与颈中神经节中点的距离,男性为(18.10±1.07)mm,女性为(16.71±1.10)mm;从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的前面观测,星状神经节上下径和左右径分别为(10.25±0.13mm和(14.02±0.58)mm,从侧面观测,其上下径和前后径分别为(9.22±0.14)mm和(2.12±0.52)mm。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选择气管旁入路法比高位侧入法更为安全且易掌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坐骨神经损伤的诊疗机制。方法对成人尸体标本15具30侧腰椎间孔的大小、长度、脊神经根粗细及坐骨神经出骨盆处进行观察测量。结果腰椎间孔的大小是自上而下逐渐变小:L1(11.65±1.55)mm,L5(9.98±1.57)mm;椎间孔长度逐渐增大:L1(6.84±1.35)mm,L5(11.17±1.77)mm;腰、骶神经根自发出点到椎间管内口的长度逐渐增加:L1(8.10±2.60)mm,S1(23.80±3.11)mm;神经根的直径自上而下也逐渐变大。坐骨神经出骨盆处发现2具4侧异常型。结论坐骨神经起始部至臀段区域之间受到压迫都可以使坐骨神经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测家猪心脏三尖瓣复合体 ,为家猪心脏研究和心脏移植积累资料。方法 甲醛固定的家猪心脏 35例 ,大体解剖并观测三尖瓣复合体。结果 家猪心脏三尖瓣复合体由瓣环、瓣膜、腱索和乳头肌构成 ,瓣环周长为 70 75± 8 4 5mm ,前瓣、后瓣、隔侧瓣、前隔连合、前后连合、后隔连合的高度分别为 14 5 8±2 6 4、14 16± 2 5 0、12 84± 2 37、6 2 9± 1 97、6 86± 1 0 1、6 5 1± 1 36mm。前隔连合、前后连合、后隔连合的宽度分别为 6 4 0± 1 5 4、6 78± 1 2 3、6 4 3± 1 4 6 ;前乳头肌起始 ,腱索附着于前瓣、后瓣和前后连合的条数分别为 3 0 0± 0 97、3 0 9± 1 0 9、2 4 4± 1 16 ;后乳肌起始 ,腱索附着于后瓣、隔侧瓣和后隔连合的条数分别为 2 6 0± 0 6 9、3 0 9± 1 6 3、1 14± 0 4 3。隔侧乳头肌起始 ,附着于前瓣、隔侧瓣、前隔连合的腱索条数分别为1 71± 0 6 7、2 37± 1 2 6、0 94± 0 4 2。结论 家猪心脏三尖瓣复合体中各结构与人类相似 ,但大小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14.
颈椎脊神经沟及其沟内段脊神经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脊神经沟与沟内段脊神经受嵌压的关系。方法 取 6 0具成尸 (男 2 8,女 32 ) 12 0侧颈椎 ,对脊神经沟外口宽度、深度及其沟内段脊神经前支横径进行观察 ,并统计脊神经前支横径与脊神经沟外口宽度之比。结果 ①脊神经沟外口宽度、深度自颈 3至颈 6均逐渐增大 ,其平均值分别为 4 5± 1 2mm和4 3± 1 2mm ;② 3到 7颈神经前支横径逐渐增大 ,平均值为 2 9± 1 0mm ;③颈神经前支横径与脊神经沟外口宽度之比 ,颈 5最小 (1∶1 5 4 ) ,颈 4次之 (1∶1 6 7) ,颈 3最大 (1∶1 75 )。结论 脊神经沟与沟内段脊神经受累关系密切 ,下颈段 (5、6 )颈神经受累机率可能大于上颈段 (3、4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解剖学观察,揭示颈椎间孔内口区锚链韧带的形态及其分布特征,探讨其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卡压之间的关系。 方法 12具成人脊柱颈段防腐标本,正中矢状切开,从脊神经根袖根部切断根袖,在外科显微镜下解剖观察C3/4~C7/T1椎间孔内口处神经根袖周围的锚链韧带,记录韧带的形态、分布、起止点及走行。 结果 120个椎间孔内口脊神经根袖周围共发现560条锚链韧带,所有韧带均呈放射状连于神经根袖与椎间孔内口周围骨膜壁,两端附着紧密,不易分离。各椎间孔内口韧带的数目均≥4个。锚链韧带形态主要包括带形和索形两种。带形韧带258条,宽度(4.5±2.6)mm(4.1~5.2 mm),索形韧带302条,直径(2.5±1.8)mm(1.2~3.8 mm)。C3/4、C7/T1椎间孔内口区韧带较为松散纤细,数量较少;C4/5~C6/7椎间孔内韧带较为坚韧而粗壮,数量较多。 结论 颈椎椎间孔内口区神经根周围存在锚链韧带,将神经根锚定于周围椎间孔骨膜壁,极大限制了神经根自由移动范围,可能与突出椎间盘一起导致神经根卡压,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潜在解剖学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脊柱颈段椎间盘入路椎管内减压的相关解剖。 方法 取18具正常成人颈段脊柱防腐标本,通过不同断层,观察硬脊膜、后纵韧带与硬膜外前隙的毗邻关系和结构特点;测量椎间盘平面的硬脊膜厚度、后纵韧带宽度、椎体矢状径长度。 结果 颈段后纵韧带分为深、浅层,两层在中线两侧4~5 mm处分开,浅层与硬脊膜形成潜在的硬膜外前隙,该隙内有Hofmann's韧带连于硬脊膜与后纵韧带之间。深、浅层在硬脊膜前外侧形成一梭形腔隙-后纵韧带间隙; 椎体后面矢状正中线到两侧后纵韧带间隙外侧角的距离约为10 mm。 结论 根据后纵韧带的宽度和毗邻关系,颈椎前路手术经椎间盘达后纵韧带,逐渐由外进入后纵韧带间隙减压,可减少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的解剖学基础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为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经皮植入椎弓根螺钉较常规开放植入椎弓根螺钉临床应用的优点。方法:选用10具经防腐固定,在解剖显微镜下对胸腰段脊柱后部结构进行逐层解剖,重点观测脊神经后支及其分支、脊柱节段动静脉的后支的来源、走行以及分布规律。结果:脊神经后支的内侧支经骨纤维管下行沿途支配横突棘肌,支配下方小关节突、筋膜和韧带。外侧支向外下行走,沿途支配背部深层肌肉。节段动脉的后支在椎间孔的上外方绕向后下方,走行于脊神经的下方和下位脊椎上关节突的外方,分为内外两支穿行于腰部深层肌肉。节段静脉后支与同名动脉伴行,并与对侧、相邻节段同名静脉在棘突和横突部位构成静脉丛。结论:避免损伤脊神经后支和节段动静脉的后支并运用可视化操作系统的经皮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是微创脊柱外科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颈椎C2~7椎间孔外口区域的韧带进行解剖学描述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对10具成人尸体标本的 100个椎间孔进行解剖观测。鉴别所有出现的韧带,观察并记录C2~7椎间孔外口区域椎间孔外韧带的数量、形态、分布和起止位置。并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每条韧带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结果 在100个椎间孔外口区域共发现252个椎间孔外韧带。椎间孔外韧带可以分为放射型韧带236 个(93.7 %)和横跨型韧带16个(6.3 %)两种。放射型韧带将神经根连接到周围结构,可分为上方韧带(25.0%),下方韧带(60.2%),前方韧带(6.3%)和后方韧带(8.5%);横跨型韧带与神经根相垂直并横跨于神经根上,其中,横跨型韧带在C4~5节段最为常见,在C4~5节段的平均长度为横跨型韧带长度为(8.12±1.38) mm(6.28~9.93 mm),厚度最厚可达1.04 mm,每个颈椎椎间孔最多只有一条横跨型韧带。 结论 椎间孔外韧带是椎间孔正常的生理结构,可能与颈椎减压术后C5神经麻痹的发生有关。在颈椎减压术后,横跨型韧带可能是造成神经根卡压而引起神经损伤的潜在原因之一。而放射型韧带可以限制脊神经移位,可能因此牵拉神经引起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