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在简要阐述现代中医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病名、病因病机、中医分型的研究现状基础上,从现代中医治疗方面总结了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现代中医治疗研究进展。文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综述:现代中医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药治疗、中医针灸治疗、针刀治疗、拔罐、刮痧等其他综合治疗以及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文章以期为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现代中医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题释义:整骨疗法:文章中提及的整骨疗法是指美式整骨手法,指南中明确为由整骨医师或其他在整骨手法治疗方面受过培训和精通的医师(如欧洲接受过整骨培训项目的医师)提供的手法治疗。该方法强调徒手操作技巧,通过调整脊柱的结构紊乱,改善肌肉骨骼系统功能,能对其他神经肌肉骨骼组织与器官的功能障碍、组织病理条件或是复杂的症状产生积极影响。 非特异性下腰痛:美国骨科协会指南适用的范围为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所有非特异性肌肉及骨骼源性下腰痛患者均符合指南建议。而有内脏疾病引起腰痛的患者应被排除在指南之外。其他应排除发生以下确定的下腰痛来源的情况:脊椎骨折;椎关节脱位;肌肉撕裂;脊柱或脊椎关节韧带断裂;椎间盘、脊柱关节突关节、肌肉或筋膜的炎症;皮肤撕裂伤;骶髂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肿块在或从背部下部引起疼痛的患者。但是指南特别指出,排除在指南之外并不意味着整骨手法在这些情况下是禁忌的。 背景:下腰痛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非特异性下腰痛在临床中占到了非常大的比重。为更好的治疗该疾病,2016年美国骨科协会制定了整骨疗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临床指南。 目的:通过解读指南让骨科医生以及其他医生、其他卫生专业人员和第三方付费者了解关于适当使用整骨手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潜在建议的证据,帮助临床骨科医生在遇到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选择治疗方法时提供参考。同时科研工作者可借鉴、学习指南中科学严谨的设计思路与评价方法。 方法:指南是建立在先前指南和最新高质量荟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修订,确定了采用整骨手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为确实有效的治疗手段,明确其推荐等级。文章通过详细解读指南中的相关定义、循证医学的评价方法、具体内容和结果,并结合中国临床实际进行分析与讨论。 结果与结论:指南共纳入17项研究,系统评价了整骨手法在治疗急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以及妊娠期及产后妇女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治疗效果,结果证实患者在疼痛及功能状态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改善,美国骨科协会的最终建议是建议骨科医生使用整骨手法治疗下腰痛患者。该治疗方法安全性及科学性较高,适合在国内进行推广。 ORCID: 0000-0001-6897-1581(谢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调脊手法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症(degenerative scoliosis,D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20例DS患者通过中央随机系统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调脊手法,隔日治疗1次,疗程4周。对照组采用盐酸乙哌立松片口服联合佩戴胸腰椎矫形(thoraco lumbo sacral orthosis,TSLO)支具治疗,每天3次口服盐酸乙哌立松片50 mg,每天佩戴TSLO支具不少于8 h,疗程4周。在病例筛选入组后,于治疗前,治疗后1、2、3、4周和疗程结束后1个月观察两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拍摄脊柱全长X线,测量并比较侧凸Cobb角,矢垂直偏距(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VAS、OD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在治疗后2周(PVAS=0.025,PODI=0.032)和治疗后3周(PVAS=0.040,PODI=0.044)的VAS、OD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余时间点的VAS、O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P=0.010)和对照组(P=0.017)治疗后的Cobb角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的LL、SVA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Cobb角、LL、SVA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出现4例轻度不良反应,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调脊手法能有效缓解DS患者的疼痛和改善腰椎功能,见效快于口服盐酸乙哌立松片联合佩戴TSLO支具组,且安全性更好,并能一定程度上改善DS患者的Cobb角。  相似文献   
4.
路广琦  庄明辉  常晓娟  朱立国  于杰 《中国骨伤》2022,35(12):1148-1153
目的:探讨以在读医学硕博研究生为代表的青年人群颈椎失稳相关临床症状及X线影像学特征。方法:自2021年9月至12月对91例在读医学硕博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其中男45例,女46例;年龄22~30(25.30±2.18)岁。收集受试者颈椎病相关不适症状,并由检查医师对其进行颈肩部压痛点检查和颈椎正侧位及功能位X线片拍摄,并根据X线检查结果将受试者分为颈椎非失稳组和失稳组进行比较。结果:91例受试者中,共有50例颈椎失稳者,占受试者总数的54.90%;颈椎曲度异常者78例,占受试者总数的85.70%。在50例颈椎失稳受试者中,共有50例以椎体角度位移≥ 11°为诊断依据而被诊断为颈椎失稳,其中,C3,4失稳者13例,C4,5失稳者30例,C5,6失稳者7例;共有5例以椎体水平位移≥ 3.5 mm为诊断依据而被诊断为颈椎失稳,其中,C3,4失稳者1例,C4,5失稳者4例。两组比较,失稳组颈痛、头痛、肩痛不适症状阳性表现人数明显多于非失稳组(P<0.05);失稳组C4,5棘突间隙、C5,6棘突间隙、C2-C5棘突旁开2 cm和肩胛骨上角(肩胛提肌止点)位置压痛表现人数明显多于非失稳组(P<0.05);失稳组颈椎曲度明显小于非失稳组(P<0.05)。结论:以在读医学硕博研究生为代表的青年人群颈椎失稳发生率较高,失稳者以椎体角度位移≥ 11°为诊断依据而被诊断为颈椎失稳为主,其失稳节段集中在C3,4、C4,5、C5,6 3个节段,颈椎失稳的发生常伴随颈椎曲度的异常而出现,临床表现多见头颈部和肩部疼痛,尤其是失稳节段的颈部疼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保守治疗中远期下腰痛情况。[方法]对2012—2014年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参与"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治疗与康复一体化"行业专项课题研究的北京市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文章回顾性分析79例,治疗后及随访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评估疼痛及腰椎功能情况。随访5~7年,对其中远期下腰痛情况进行探讨。[结果]随访中57%的患者有再次复发情况,并采取了后续治疗,仅有4例(5%)采取手术治疗;随访期VAS、JOA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数患者有较为规律的运动习惯。[结论]退行性腰椎滑脱病情进展较缓慢,保守治疗疗效肯定且随访期状态稳定,规律的锻炼习惯对中老年患者身体状况有益。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青年颈椎失稳患者的影响及其与临床表现的相关程度。方法:评估60例青年颈椎失稳患者临床表现及其生活质量、工作效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颈椎失稳与其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结果:生活质量自身评价出现明显影响者47例,平均得分为7.24。工作效率自身评价出现明显影响者36例,平均得分为7.46。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区间为3~28。颈椎失稳最易引起头痛、眩晕、视物模糊(OR=7.018,4.427,4.025,P<0.05)。结论:颈椎失稳对青年患者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造成轻中度影响,可将头痛、眩晕、视物模糊等临床表现作为颈椎失稳的信号,高度警惕颈椎病。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简要阐述现代中医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病名、病因病机、中医分型的研究现状基础上,从现代中医治疗方面总结了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现代中医治疗研究进展。文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综述:现代中医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药治疗、中医针灸治疗、针刀治疗、拔罐、刮痧等其他综合治疗以及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文章以期为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现代中医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题释义:慢性劳损所致的上颈椎失稳:是由于长期累积性力引起颈部筋伤,筋不束骨,最终发生“筋出槽,骨错缝”,导致上颈椎活动度的异常改变。 “筋束骨”理论:“诸筋者,皆会于节”“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等论述均表明筋能聚于关节附近维持关节的稳定性。当筋长期劳损后,出现“筋伤”,进而“束骨”能力下降,最终导致“骨错缝”的发生。 背景:对于上颈椎失稳机制的尸体标本研究多集中于急性暴力模型,尚缺乏慢性劳损型上颈椎失稳模型。 目的:根据“筋束骨”理论构建慢性劳损致上颈椎失稳尸体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  方法:将9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准备完毕后,先用Motion Analysis运动捕捉系统进行正常椎体活动度的检测,再使用BOSE动态疲劳试验机进行最大幅度的屈伸和旋转疲劳加载构建上颈椎失稳尸体模型,再次进行活动度的检测,比较造模前和造模后的上颈椎模型的枕寰关节、寰枢关节和整个上颈椎结构的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右旋活动度。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南方医科大学的相关伦理要求,标本供者自愿捐赠。 结果与结论:①在前屈运动时,造模后标本的寰枢关节(C1-2)、整个上颈椎(C0-2)活动范围明显大于造模前的标本(P < 0.05);后伸时,造模后标本的寰枕关节(C0-1)、整个上颈椎(C0-2)活动范围明显大于造模前(P < 0.05);在屈伸复合运动时,造模后标本的寰枢关节(C1-2)、整个上颈椎(C0-2)活动范围显著大于造模前标本(P < 0.05);②在侧屈活动中,造模后标本寰枕关节(C0-1)、寰枢关节(C1-2)、整个上颈椎(C0-2)的活动度均较造模前有所增大,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在右旋活动时,造模后标本的整个上颈椎(C0-2)的活动度较造模前明显增加(P < 0.05);④在左右旋复合运动时,造模后标本的寰枢关节(C1-2)、整个上颈椎(C0-2)活动范围明显大于造模前的标本(P < 0.05);⑤结果说明,采取该造模方法可以很好地反映慢性劳损型上颈椎失稳的状态。 ORCID: 0000-0001-7193-8547(梁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以在读医学硕博研究生为代表的青少年群体颈椎失稳发生的相关表现及其生活习惯。方法 以问卷形式收集91例在读医学硕博研究生的基本信息、SF-36评分、NDI评分和生活习惯信息。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颈椎正侧位及功能位X线片拍摄,进行两相邻椎体间的角度位移、水平位移及颈椎曲度的数据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将受试者分为正常组和失稳组进行比较。对受试者的生活习惯与其颈椎曲度、最大椎体角度位移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91例中,颈椎失稳50例,C3-4失稳13例、C4-5 30例、C5-6 7例。失稳组的健康调查简表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机体疼痛、一般健康、情感职能等五个方面评分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失稳组NDI评分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失稳组每天使用手机时长、单次低头持续时长和使用电脑屏幕高度等数据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所有受试者的单次低头持续时长和使用电脑屏幕高度均与其颈椎曲度呈负相关(r<0),与其最大椎体角度位移呈正相关(r>0)。结论 以在读医学硕博研究生为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