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研究外周血CXCR5+CD4+滤泡辅助性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TFH)水平与HIV感染者血浆HIV病毒载量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HIV感染者,根据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为A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μL)23例和B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500/ μL)77例,以同期行健康体检8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HIV感染者外周血中HIV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TFH水平以及健康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以及TFH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血浆HIV病毒载量为(4.70±1.13) log /mL显著高于B组(2.74±0.74)log/mL(P<0.05)。A、B和健康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113.64±23.44)/μL、(334.10±31.52) / μL和(995.41±49.23) /μL,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和健康对照组TFH细胞计数绝对值分别为(18.63±5.67) /μL、(59.35±13.73) /μL和(194.85±25.78) /μL,A、B组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和健康对照组TFH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5.83±4.05)%、(17.57±5.08)% 和(19.59±4.25)%,A、B组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HIV病毒载量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以及TFH细胞计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 HIV感染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TFH计数与HIV病毒载量呈负相关,且TFH计数可作为病情诊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并有望成为HIV感染免疫治疗的新靶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肺炎1号方”中药颗粒剂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确诊住院的非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氧疗、抗病毒、抗炎、化痰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肺炎1号方”颗粒。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实验室指标及总住院时间。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16.44±8.2)分和(17.56±8.3)分、(4.20±4.3)分和(7.81±5.2)分,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的有效率构成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淋巴细胞计数(LYM)上升、D-二聚体(D-Dimer)下降、血乳酸脱氢酶(LDH)下降,LYM和D-Dimer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DH仅在治疗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可上调血LYM(P<0.05)及减轻血LDH的上升幅度(P<0.05),同时缩短住院天数(P<0.05)。 结论 “肺炎1号方”颗粒能改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中医证候和实验室指标,缩短住院病程,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通肺平哮汤联合糖皮质激素吸入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炎性因子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榆林市中医医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糖皮质激素治疗)、中西医结合组(52例,糖皮质激素+通肺平哮汤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记录症状消失/缓解时间、治疗前后肺功能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肺部哮鸣音消失、喘憋消失、肺部湿啰音消失、咳嗽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肺功能指标[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呼气容积比值(FEV1/FV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血清白三烯(leukotriene,L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干扰素-γ(interferon-γ,INF-γ)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肺平哮汤联合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可显著降低患儿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促进临床症状缓解,改善患儿肺功能,提高整体疗效,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以不同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方案疗效及对CD4+T细胞和病毒载量的影响。方法 将2015年6月—2020年6月广安市人民医院收治150例HIV/AIDS为研究对象,依据HAART方案分为替诺福韦(TDF)组和齐多夫定(AZT)组各75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后不同时间血浆病毒载量和CD4+T细胞变化,采用WHO生存质量艾滋病专用量表简表(WHOQOL-HIV BREF)测试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的生存质量,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DF组总有效率为93.33%(70/75),AZT组总有效率为89.33%(67/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DF和AZT组治疗前HIV病毒载量<40 copies/mL分别为4例(占5.33%)和5例(占6.67%),经治疗12个月 HAART,患者 HIV病毒载量明显下降,<40 copies/mL分别为65例(占86.67%)和60例(占80.00%),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81,99.866,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12个月HIV病毒载量在<40、40~<200和≥200 copies/mL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DF和AZT组治疗前、治疗12个月CD4+T细胞分别为(250.22±88.12)个/μL和(244.89±83.97)个/μL、(394.44±155.28)个/μL和(373.17±146.61)个/μL,TDF和AZT组治疗12个月CD4+T细胞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63,9.636, 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3、6和12个月CD4+T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DF和AZT组分别治疗12个月,WHOQOL-HIV BREF 8个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两组白细胞下降、肝功能异常、疲倦乏力、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腹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诺福韦(TDF)+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伦(EFV)、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伦(EFV)两种不同HAART方案治疗HIV/AIDS均具有良好疗效,能够降低血浆HIV病毒载量,提升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pioglitazone, PGZ)通过抑制p38MAPK/NF-κB信号通路减轻高糖诱导的H9c2大鼠心肌细胞炎性损伤。方法 离体培养的H9c2细胞随机分6组,分别为低糖组(5.5 mmol/L葡萄糖,NG组)、高糖组(35 mmol/L葡萄糖,HG组)、高糖+不同浓度PGZ组(HG+5 μmol/L PGZ 、HG+10 μmol/L PGZ、HG+15 μmol/L PGZ、HG+20 μmol/L PGZ),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干预24、48 h后细胞活性变化;据CCK8结果选取NG组、HG组、HG+10 μmol/L PGZ (Low组)、HG+20 μmol/L PGZ (High组) 4组细胞干预48 h,ELISA检测各组细胞炎性因子TNF-α、IL-1β的含量,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p-p38、p-p65蛋白的表达。结果 CCK8检测结果显示,与NG组比较,24、 48 h后HG组明显活力下降(P<0.01),表明高糖可诱导心肌细胞损伤;与HG组比较,48 h后HG+10 μmol/L PGZ、HG+ 15 μmol/L PGZ两组细胞活力均升高(P<0.05),HG+20 μmol/L PGZ组细胞活力明显升高(P<0.01),提示PGZ可对高糖环境下心肌细胞起保护作用。干预48 h后ELISA结果显示,HG组TNF-α、IL-1β含量与NG组比明显升高(P<0.01),提示高糖环境可致心肌细胞发生炎性损伤;与HG组比较,Low组IL-1β含量降低(P<0.05),High组TNF-α含量降低(P<0.05),IL-1β含量明显降低(P<0.01)。提示PGZ可减轻高糖诱导心肌细胞炎性损伤。干预48 h后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NG组比较,HG组p-p65和p-p38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HG组比较,Low组p-p65和p-p38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High组p-p65和p-p38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提示PGZ可下调高糖诱导心肌细胞NF-κB/p38MAPK通路的表达。结论 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可以减轻高糖诱导H9c2大鼠心肌细胞的炎性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38MAPK/NF-κB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Th17、Th1细胞免疫应答的特性及作用。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健康对照组(HD)、23例潜伏感染组(LTBI)、20例结核性胸膜炎组(TP) 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与胸水单个核细胞(PFMC)Th17、Th1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 结核性胸膜炎患组外周血非特异性Th17和Th1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81±0.94)和(27.85±11.02),低于健康对照组(4.63±1.63)、(36.34±9.39)和潜伏感染组(4.13±1.91)、(42.37±1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腔积液PFMC的非特异性Th17细胞百分比为(1.85±1.34),低于外周血PBMC的(2.81±0.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PFMC结核菌特异性Th17、Th1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0.68±0.13)和(6.91±1.16),高于PBMC(0.25±0.11)和(1.98±0.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结论 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外周血非特异性Th17、Th1细胞应答及感染局部Th17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均受到抑制;感染局部特异性Th17、Th1应答处于高水平状态;Th17、Th1细胞应答在结核性胸膜炎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艾滋病(AIDS)合并肺结核的危险因素及患者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在2010年1月—2020年12月发现515例AIDS患者中,选择73例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为研究组,分析其感染性特点及临床特征。并以同期51例AIDS未合并肺结核患者为对照组,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ROC曲线分析AIDS患者合并肺结核的危险因素及各危险因素对其出现肺结核的预测价值;比较研究组及对照组的IL-6、hs-CRP、TNF-α水平,分析其与AIDS患者合并肺结核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基线CD4+T细胞≤200个/μL、吸烟和结核病患者接触史比例分别为57.5%(42/73)和33.3%(17/51)、38.4%(28/73)和19.6%(10/51)、46.6%(34/73)和23.5%(12/51) ,而卡介苗接种史比例分别为24.7%(18/73)和45.1%(23/5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050,4.965,6.834,5.668,P<0.05);基线CD4+T细胞≤200个/μL、有结核病患者接触史为导致AIDS患者合并肺结核的危险因素,有卡介苗接种史为保护因素(P<0.05);基线CD4+T细胞、吸烟、结核病患者接触史、卡介苗接种史联合检测预测AIDS患者合并肺结核的AUC大于各指标单独检测(P<0.05);研究组IL-6、hs-CRP、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IL-6、hs-CRP、TNF-α水平显著升高,基线CD4+T细胞≤200个/μL、有结核病患者接触史为导致AIDS患者合并肺结核的危险因素,且各危险因素联合检测对AIDS患者合并肺结核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四川省绵阳市60岁以上人群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流行特征,为老年结核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2013—2019年绵阳市60岁以上老年肺结核登记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3—2019年绵阳市老年人活动性肺结核登记发病率(91.00/10万)高于全人群(68.77/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5.71,P<0.01);病原学阳性肺结核登记发病率(29.74/10万)高于全人群(18.99/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6.61,P<0.01);七年间,绵阳市60岁以上老年肺结核呈下降趋势(χ2趋势=175.33,P<0.01);60岁以上老年肺结核病原学阳性患者的登记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1.11,P<0.01);60岁以上老年肺结核患者在全人群患者中占比呈上升趋势(χ2趋势=96.94,P<0.01);老年肺结核患者数和登记发病率均以60~<65岁组最多和最高;老年肺结核患者复治比例高于其他人群(χ2=44.39,P<0.01);老年肺结核人群重症比例高于其他人群重症比例(χ2=14.77,P<0.001)。结论 绵阳市60岁以上老年肺结核登记发病率有所下降,但老年肺结核病原学阳性登记率呈上升趋势,且在全人群患者中占比增加,老年肺结核疫情仍然严峻,应加强对老年人群的结核病防治宣传,及早发现患者,切断传播途径,有效控制老年肺结核的传播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37、干扰素(interferon,IFN)-γ和IL-10在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单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探讨IL-37对IFN-γ和IL-10的调节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深圳龙岗中心医院2016年9月—2017年4月诊断为活动性肺结核的患者32例为结核组,以同期32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提取外周血单核细胞,经脂多糖(LPS)刺激,IL-37抗体处理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上清中IL-37、IFN-γ和IL-10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L-10、IFN-γmRNA表达水平。结果 活动性肺结核组上清中IL-37、IL-10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升高[(311.49±59.72) pg/mL vs (138.72±42.16) pg/mL、(302.65±38.2) pg/mL vs (65.86±6.06) pg/mL],IFN-γ水平下降[(160.88±11.61) pg/mL vs (200.26±13.84)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IL-37抗体干预后,活动性肺结核组IFN-γ、IFN-γmRNA较干预前升高[(193.76±12.46) pg/mL vs (160.88±11.61) pg/mL、(0.88±0.11) pg/mL vs (0.23±0.08)pg/mL],IL-10、IL-10mRNA较干预前下降[(160.24±16.76) pg/mL vs (302.65±38.2) pg/mL、(8.32±2.82)pg/mL vs (15.84±4.0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与干预前比较,IFN-γ、IL-10蛋白及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高表达IL-37;IL-37可抑制IFN-γ分泌,同时促进IL-10分泌,IL-37可能成为结核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γ-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γ release assay,IGRA)在儿童肺结核中的检测效果,评价其用于儿童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童肺结核患者507例为儿童肺结核组、52例儿童非结核肺部疾病组和247例健康儿童对照组,采用IGRA方法,并比较三组IGRA的阳性率,评价IGRA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在健康儿童IGRA阳性率为21.05%(52/247),其中有结核病人接触史儿童IGRA阳性率为30.76%(16/52),无结核接触史儿童IGRA阳性率为18.46%(36/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4,P<0.05);结核病患儿和肺炎患儿IGRA阳性率分别为72.39%(367/507)和17.31%(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97,P<0.01);菌阳结核病患儿和菌阴结核病患儿IGRA阳性率分别为82.28%(209/254)和62.45%(158/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94,P<0.01)。结论 IGRA对有结核病人接触史儿童IGRA阳性率较高,显示可用于诊断结核潜伏感染,且显示对菌阳结核病患儿也有较高的阳性率,也可用于儿童结核病诊断。IGRA可在儿童结核病中成为一种的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黄芪多糖对脓毒症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IL-1β表达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取2~3月龄C57BL/6小鼠,设立对照组。以腹腔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i,LPS)建立脓毒症模型,设立脓毒症组和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处理组,6 h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外周血IL-1β蛋白表达,24 h后超声心动图检测小鼠心脏功能。取对照组C57BL/6小鼠,体外分离培养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设立对照组、LPS处理组和黄芪多糖低、中、高浓度(1、10、100 mg/L)+LPS处理组。采用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1β,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Pro-IL-1β及IL-1β蛋白。结果 脓毒症小鼠心脏功能较对照组明显减退(P<0.05),黄芪多糖处理组较未处理的脓毒症小鼠心脏功能明显改善(P<0.05)。脓毒症组外周血IL-1β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黄芪多糖处理组的脓毒症小鼠IL-1β明显降低(P<0.05); LPS或联合三磷酸腺苷(ATP)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与对照组相比,LPS组(LPS 1 ng/mL)诱导心肌成纤维细胞Pro-IL-1β及IL-1β蛋白明显增加(P<0.05),而黄芪多糖处理组较LPS组相比,Pro-IL-1β及IL-1β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 黄芪多糖对脓毒症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IL-1β蛋白表达有抑制作用,改善脓毒症引起的心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大黄酚(chrysophanol, CHR)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缺血半暗带区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表达的影响,探究CHR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长期脑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将18只健康雄性2月龄C57BL小鼠分为3组:假手术(Sham)组、大脑中动脉梗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组、CHR组(自造模当日至脑缺血再灌注后14 d按0.1 mg·kg-1·d-1腹腔注射CHR),每组6只。线栓法制作小鼠MCAO模型,缺血45 min后拔出线栓进行再灌注。于再灌注14 d将小鼠处死、取脑,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脑组织冰冻切片缺血半暗带区内HIF-1α及VEGF水平,并通过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方法确定HIF-1α、VEGF是否在神经元中表达。结果 1)Sham组小鼠脑内偶见HIF-1α阳性细胞。MCAO组小鼠脑缺血半暗带区HIF-1α的表达水平比Sham组显著升高(P<0.05)。经CHR治疗14 d的脑缺血再灌注小鼠半暗带区内HIF-1α的表达水平比MCAO组显著减少(P<0.05)。2)Sham组小鼠脑内可见大量的VEGF阳性细胞。MCAO组小鼠脑缺血半暗带区VEGF的表达水平比Sham组显著降低(P<0.05)。经CHR治疗14 d的脑缺血再灌注小鼠半暗带区内VEGF的表达水平比MCAO组显著增加(P<0.05)。3)在小鼠脑缺血半暗带区,HIF-1α或VEGF分别与神经元标志物NeuN共定位。结论 CHR可能通过下调HIF-1α的表达水平、上调VEGF的表达水平,减少神经元损伤,从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长期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肠道病毒71型感染导致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10月间我院感染科收治的EV71型手足口病患儿14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临床分期标准分为普通病例组95例和重症病例组45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判断影响手足口病重症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BMI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ALT、AST、脑脊液葡萄糖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重症病例组的WBC [(12.65±3.51)×109/L vs (9.16±3.44)×109/L]、CRP[(10.67±4.75)mg/L vs(6.58±3.04) mg/L]、热程[(7.46±2.21)d vs(2.93±1.22)d]、热峰[(38.91±0.35) ℃ vs(38.34±0.45) ℃]、血糖[(8.40±0.78) mmol/L vs(5.96±1.14) mmol/L]、CK-MB[(17.84±1.57)U/L vs(15.75±1.64)U/L]、NP[53.47(31.50~70.22)% vs 46.89(29.44~67.01)%]、肢体抖动(37.78% vs 9.47%)、脑脊液蛋白质浓度[319.63(211.40~463.53)mg/L vs 224.82(172.24~396.91)mg/L]、脑脊液细胞数[(18.74±5.62)×106/L vs (4.87±2.03)×106/L]均较普通病例组显著升高,脑脊液氯化物水平[(117.52±2.84)mmol/L vs (119.75±3.09)mmol/L]较普通病例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热程延长(OR=8.812)、热峰升高(OR=682.359)、血清CRP(OR=1.920)、CK-MB水平升高(OR=6.299)以及脑脊液蛋白质浓度升高(OR=1.014)是手足口病重症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EV71感染手足口病重症化与患儿年龄、性别无关,与热程、热峰、CRP、CK-MB、脑脊液蛋白质浓度呈正相关,可作为判断EV71感染手足口病重症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扶正解毒化瘀颗粒对克雷伯杆菌肺炎所致多器官损伤小鼠不同感染时相血清TNF-α、IL-1β、IFN-γ、IL-6及IL-10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对促炎/抗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128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西药组和中药组,每组32只。采用气管插管法直接注入肺炎克雷伯杆菌制备多器官损伤模型,分别于造模后第1、3、5、7天每组各取8只小鼠,摘眼球采集血液,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不同感染时相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IL-1β、IFN-γ、IL-6及IL-10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在感染后第1天血清TNF-α、IL-1β、IFN-γ和IL-6含量分别为(202.07±22.82)、(502.11±29.44)、(186.50±10.32)、(204.98±8.15)pg/mL,其含量水平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在感染后第1、3、5天含量有所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染后第7天含量为(134.34±0.46)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小鼠在感染后第1天血清TNF-α、IL-1β、IFN-γ和IL-6含量分别为(147.18±22.67)、(262.09±43.44)、(142.00±0.84)、(177.29±8.03)pg/mL,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染第3天后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第1、7天血清IL-10含量为(140.46±4.07)pg/mL和(136.48±0.10)pg/mL均显著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小鼠在感染后第1天血清IL-6的含量(180.97±8.86)pg/mL、IFN-γ含量(144.39±14.67)pg/mL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扶正解毒化瘀颗粒能够降低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提高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通过调节促炎/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可能是其治疗多器官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云南省保山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伤寒副伤寒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保山市2005—2015年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保山市伤寒副伤寒年均发病率为12.11/10万,以伤寒为主;各年伤寒/副伤寒、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伤寒=314.907,P<0.05;χ2副伤寒=249.316,P<0.05;χ2伤寒/副伤寒=249.316,P<0.05),2014年以后伤寒/副伤寒、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大幅下降,各发病率均以2015年最低;各月均有病例报告,7—9月为发病高峰;五县区伤寒、副伤寒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施甸县、龙陵县、隆阳区、腾冲县、昌宁县(χ2伤寒=1 375.149, P<0.05;χ2副伤寒=431.417,P<0.05;χ2伤寒/副伤寒=249.316,P<0.05);发病居前三位的职业为农民、学生和散居儿童,分别占总发病的53.95%、21.69%、12.60%;男∶女=1∶1.05;5~10岁组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最高。结论 2014年后保山市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大幅降低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对农民、学生、散居儿童以及高发县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儿给予孟鲁司特钠联合青霉素钠的治疗效果及对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80例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儿,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单一青霉素钠治疗,观察组青霉素钠+孟鲁司特钠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炎性因子、肺功能以及不良反应等指标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较对照组(77.50%)高;观察组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gamma,IFN-γ)等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均优于对照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及FEV1/FVC等肺功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儿临床治疗中选用青霉素钠+孟鲁司特钠治疗方案,可明显改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与肺功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sTREM-1和PCT在儿童脓毒症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估方面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脓毒症儿童78例、普通感染儿童23例和健康体检儿童25例为研究对象,比较三组患儿sTREM-1、PCT、IL-6和CRP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四项指标诊断儿童脓毒症的价值。根据脓毒症的严重程度把脓毒症组分为一般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三组,比较亚组间患儿sTREM-1、PCT、IL-6、CRP和SOFA评分;并分析sTREM-1、PCT、IL-6、CRP和SOF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脓毒症组sTREM-1、PCT和IL-6水平均高于普通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比较诊断脓毒症的曲线下面积sTREM-1最大为0.88(95%CI:0.78~0.98),PCT次之为0.81(95%CI:0.70~0.93);当sTREM-1取最佳临界值69.08 pg/mL时,灵敏度最高为83.33%,特异度为84.00%,稍低于PCT取1.93 ng/mL时的特异度88.00%。脓毒症各亚组间sTREM-1、PCT和SOFA评分有差异,脓毒症休克组最高,一般脓毒症组最低(P均<0.05),三组间IL-6和CRP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sTREM-1、PCT与SOFA评分呈正相关(P均<0.05);而IL-6和CRP水平与SOFA评分不相关(P均>0.05)。结论 sTREM-1和PCT水平不仅有助于儿童脓毒症的早期诊断,而且还可以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