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Background Pandemic influenza A (H1N1) emerged rapidly in China in May 2009. Preliminary comparisons with seasonal influenza suggest that pandemic 2009 influenza A (H1N1) disproportionately affects younger ages and causes generally mild disease. To characterize disease progress, comorbidities, and treatment outcomes among consecutive severe and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a hospital served as a reference center for the care of patients with H1N1 in Shanghai,China.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n 62 severe and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2009 influenza A (H1N1) was conducted in Shanghai Public Health Clinical Center. Demographic data, symptoms, comorbidities, disease progression, treatments,and clinical outcomes were collected for analysis.Results Sixty-two severe or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ere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with confirmed 2009 influenza A (H1N1) infection. The median age of the study cohort was 40 years old with a range from 18 years to 75 years, and 67.7% were males. All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fever and respiratory symptoms. At presentation, 34 patients (54.8%) had comorbidities such as smoking (29.0%), hypertension (29.0%) and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9.7%). The median time from symptom onset to hospital admission was 6 days (interquartile-range 3-14 days) and 23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ere admitted to Intensive Care Unit after admission. All the patients received neuraminidase inhibitors (oseltaminir), while 60 patients (96.7%) were treated with antibiotics, and 39 (62.9%) with corticosteroids. Twenty-three critical cases received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on the first day of admission, and 3 of them ultimately required invasive ventilation.Four death reports (6.5%) were filed within the first 14 days from the onset of critical illness with the primary causes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hypoxemia, or complications, secondary infection and sepsis,pyopneumothorax and stroke.Conclusions Severe illness from 2009 influenza A (H1N1) infection in Shanghai occurred among young individuals. Critical cases were associated with severe hypoxemia, multisystem organ failure, and a requirement for mechanical ventilation. Most patients had a good prognosis.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小儿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对2009年11月19日至12月11日期间我院PICU和传染科收治的10例出现甲型H1N1流感样症状合并肺炎、低氧血症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例患儿全部经咽拭子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患儿平均年龄为(6.3±3.4)岁,其中〈5岁的3例;患儿平均体重(24.4±7.6)kg,体重指数〉30的有2例;5例既往有哮喘或过敏史;所有患儿都表现有典型呼吸系统症状,6例P/F比值〈300的病例不需要机械通气,吸氧和综合治疗可恢复;4例需行机械通气治疗,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和高PEEP效果良好;9例小剂量激素治疗的病例快速恢复,而1例大剂量激素冲击的病例病程迁延并继发真菌感染;10mo的随访提示肺功能和胸片均恢复正常。结论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儿病情进展迅速,以呼吸困难、低氧血症为突出表现,可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奥司他韦抗病毒、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及综合治疗可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11例小儿甲型H1N1流感重症/危重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 对2009年11月22日至2010年2月7日收入笔者医院隔离ICU病房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重危症的11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中,男性5例,女性6例,年龄3个月~11岁,年龄中位数为3岁,4例有基础性疾病(4/11),出现呼吸系统重危症多见于5岁以下,而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多在4岁以上;发病后至入院时间为2~7天,住院至入ICU时间为1~3天,其中4例并发重症肺炎,3例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4例并发脑病、脑炎,其中1例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入院后给予奥司他韦及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及抗生素等综合治疗,4例行机械通气,4例降颅压处理.10例好转或治愈出院,1例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 有基础疾病及5岁以下是儿童发生重危症的高危因素,重症肺炎、ARDS多见于5岁以下,而并发神经系统症状者多见于年长儿童(>4岁),早期给予奥司他韦、呼吸支持、降颅压、抗细菌感染及免疫调节等综合治疗是降低重危患儿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症及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例临床发病特征和治疗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146例重症及危重症甲型流感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时消化道症状、体温、呼吸频率、啰音范围、LYM绝对值、Plt、CK、CREA、PaO2及乳酸为独立的影响疾病进展因素;无激素治疗组与小剂量激素治疗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激素治疗组与大剂量+小剂量维持治疗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激素治疗组与大剂量+小剂量维持治疗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危重症患者小剂量组与大剂量冲击+小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早期治疗组与中晚期治疗组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应用疗程7~14 d组的有效率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4 d组三个时段有效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无创+有创通气组最高,其次为有创通气组,最低为无创通气组,三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表明入院时消化道症状、体温、呼吸频率及啰音范围与疾病进展有密切的关系,淋巴细胞、血小板、肌酐、肌酸激酶、氧分压及LAC都与本病的疾病进展有关.研究中激素的应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也起到了很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特征、治疗和转归情况。方法设计调查表,了解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流专病病房21例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例(研究组)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测、治疗及转归,同时使用曹彬等关于中国2009大流行甲型流感(H1N1)病毒感染最初病例的研究样本作为对照,其中危/重症诊断按照卫生部颁布的诊断标准进行,对不同时间点的相关指标也进行比较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间性别、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发热持续时间较长,肝功能不良事件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入院时高热、咳嗽、咳痰、疲乏、腹泻/腹痛、呼吸困难、咽充血、扁桃体肿大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更容易出现白细胞升高(P〈0.01)及C反应蛋白升高(P〈0.01),血清CK、CK-MB、LDH、ALT、AST以及胸部X线检查异常均明显增加(P〈0.05),血清钾、血清钠也较对照组低(P〈0.05);随治疗时间延长,患者氧分压有所升高、心率降低、血小板增加;痊愈出院20例,死亡1例。结论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例与普通感染者有较大差异,体温高、热期长,容易出现多器官系统损害及继发感染,经良好治疗,大多数可以痊愈。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重症甲型H1 N1流感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危重症患者的诊治水平.方法 收集2009年9月1日至12月4日天津市11例甲型H1N1流感死亡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患者中男6例,女5例;中位年龄25(21~36)岁.孕妇2例,既往存在基础疾病者3例(扩张型心肌病、多发性骨髓瘤、萎缩性胃炎各1例).患者入院时影像学检查示累及肺叶均超过3个,氧合指数均<30 mm Hg(1 mm Hg=0.133 kPa),均在24 h内给予奥司他韦、甲泼尼龙和机械通气等治疗.治疗过程中均存在顽固性低氧血症和高乳酸脱氢酶,出现气胸或纵隔气肿者4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脓气胸者各1例.机械通气3~7 d气道分泌物培养4例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检出曲霉菌.病情均进展迅速,从出现临床症状到就诊的中位时间为4(3~6)d,从出现临床症状到死亡的中位时间为12(8~20)d.结论 天津市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多是既往健康的中青年和孕妇,发病凶险,进展迅速,易并发细菌感染,主要死亡原因是顽固低氧引起的呼吸衰竭.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特点、主要治疗措施及转归,以期对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进行更有效的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8例危重症甲流患者的临床特点、相关指标及转归。结果:APACHEⅡ评分(19.0±7.8)分;死亡5例,其中4例死于呼吸衰竭;死亡病例血小板较治愈及好?±停é?=8.000,P<0.05)。4例使用糖皮质激素,均死亡;6例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中,5例因无创机械通气失败而改为有创机械通气;其中3例在有创机械通气时并发气压伤,均死亡。结论:危重症甲流患者病死率高,呼吸衰竭为主要死亡原因。对危重症甲流患者不主张使用糖皮质激素;对于出现呼吸衰竭须机械通气者,建议直接采用小潮气量、低PEEP的有创呼吸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寻新型重症甲型H1N1流感的发病规律,积累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房收治的诊断为重症甲型H1N1流感并肺炎的39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发病年龄2岁11月~57岁.既往有基础疾病的患者11例(28.2%),肥胖症1例(2 6%),妊娠4例(10.3%).起病均有流感样症状(100%),10( 25.6%)例出现活动后气促.血气分析提示4例为I型呼衰,3例为低氧血症.胸部影像学表现主要为毛玻璃样模糊阴影的背景下,有局部散在、片状的高密度影,既有急性肺间质改变的表现,又有局灶肺实变的表现,但几乎未见典型的大叶性肺炎影像学改变.39例均为确诊病例.入院后立即给予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37例病例痊愈,2例患者死亡.结论 年龄较大(大于60岁)的人群中发生重症甲流的病例很少,孕妇在此次甲型H1N1流感病毒流行中感染后较易发展为重症;重症主要并发肺炎,以双下肺野分布的磨玻璃样模糊阴影为其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发病时间超过48小时仍不应放弃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型H1 N1流感患者由重症发展成危重症甚至发生死亡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地区含天津市11家医院)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甲型H1N1流感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确诊病例共计114例,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重症组 n=70)与危重症组 n=44),根据患者预后分成生存组n=99)与死亡组 n=15),分别分析比较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危重症组患者与重症组患者在出现气胸或纵膈气肿 ARDS 急性肾功能衰竭肝损害并发症的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死亡组患者与生存组患者在出现气胸或纵膈气肿 ARDS 急性肾功能衰竭肝损害 DIC 继发感染并发症的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当患者出现气胸或纵膈气肿 ARDS 急性肾功能衰竭肝损害继发感染并发症,以及DIC时,应警惕患者由重症发展成危重症的可能,及由重症发展成危重症甚至发生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夏洪韬  曹霖  龚宇  刘勇  胡晓勇  敬毅 《四川医学》2010,31(11):1635-1637
目的探讨我市甲型H1N1流感危重患者因机械通气导致气胸的救治策略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根据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三版)》的诊断标准,我市2009年11月21日~2010年2月1日期间共收治了7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与气胸的关系,机械通气模式与气胸的关系。结果 7例危重患者中有3例发生气胸(1例为孕妇)。气胸患者从就诊至由咽拭子确诊时间大于未发生者(P〈0.05),入院时脉搏氧饱和度(SpO2)小于未发生者(P〈0.05),本组气胸患者在入院时神志昏迷(P〈0.05)。在开始通气这段时间,气胸发生组患者的通气效果有好于未发生气胸组的趋势。结论本研究发现由于甲流病毒导致的肺损伤,导致机械通气患者的气胸发生率远高于其他疾病导致的ARDS,在有创机械通气期间,降低潮气量并不能促使气胸早日治愈,仍会存在持续漏气现象,只有当肺功能改善,脱离呼吸机后,肺漏气现象才可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孕产妇甲型H1N1流感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1例孕产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患者中重症2例,危重症2例。11例均有咳嗽、咳痰,其中重症及危重症病例可伴有呼吸困难,危重症病例可出现咯血。轻症病例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正常,重症及危重症可以出现白细胞下降或升高,肝肾功能和心肌损伤。重症病例发热时间及核酸转阴时间明显延长,2例重症病例早期应用奥司他韦,预后良好。2例危重症因延误治疗,病情迅速进展,预后不良。结论孕产妇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比例及病死率较非孕人群明显增高,临床应早发现,早期给予奥司他韦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甲型H1N1流感呼吸衰竭患者的针吸肺活检病理资料,总结其特点,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收集2009年10月以来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5例甲型H1N1流感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影像及针吸肺活检病理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治疗策略。结果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典型临床表现为:感冒症状后病情迅速进展,高热,呼吸困难,严重低氧血症,咯大量粉红色血性痰,双肺大量湿啰音,累及其他脏器,休克。肺部病理早期特征为肺泡及肺间质炎性渗出,炎性细胞浸润,广泛微小出血灶;中晚期特征为肺泡上皮增生,肺泡隔断裂,肺泡腔消失,代之以纤维素样物及增生的纤维组织。结论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呼吸衰竭肺部病理特征为早期炎性渗出,间质充血水肿伴淋巴细胞浸润,肺泡腔浆液纤维素渗出及红细胞漏出;晚期肺间质纤维化伴肺泡闭锁。在全身治疗、机械通气策略、糖皮质激素及抗氧化治疗等方面应根据甲型H1N1流感肺部病理特点制定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甲型H1N1肺炎临床影像诊断与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危重症甲型H1N1肺炎影像表现特征,提升对危重症甲型H1N1肺炎的认识与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CDC确认为甲型H1N1流感患者,对危重症死亡病例生前的影像表现与尸检病理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生前4例行DR及胸部CT扫描,2例经DR胸部正位片检查。结果6例死亡甲型H1N1病例中,4例发生在两侧肺部中下肺野,主要累及肺部背段及基底段,1例显示累及两侧肺野致密阴影,以肺的背段及基底段为著,1例显示两侧肺野淡薄云雾状模糊阴影。病理组织分析HE染色显示肺泡壁间隔增宽,肺泡壁充血,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浸润,单核细胞浸润为主;肺泡内水肿液及纤维素渗出。免疫组化显示大量巨噬细胞表达聚集成团。结论危重症甲型H1N1肺炎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认识和提高甲型H1N1流感影像表现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但缺乏特异性,需结合临床与病理检查不难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4.
张玲  陈红  刘亚玲 《四川医学》2010,31(7):940-942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NPPV)在救治甲型H1N1流感合并呼吸衰竭中的治疗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9~12月四川某传染病医院收治的11例甲型H1N1流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NPPV治疗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NPPV前后低氧的改善情况、并发症及转归等。结果所有患者均能较好耐受,7例仅采用NPPV,NPPV使用24h后,PaO2和平均氧合指数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气体交换获得持久性改善,避免了气管插管,并最终存活出院,其中1例出现气胸;另2例先采用NPPV,后改用有创机械通气。2例带无创转院,此4例患者随访均死亡。结论 NPPV可用于甲型H1N1流感合并呼吸衰竭的早期呼吸支持治疗,能有效改善低氧,耐受性和安全性好。后期可作为机械通气的序贯治疗,参数设置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甲型H1N1流感(甲流)危重症病例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09年12月—2010年2月共收治13例重症甲流确诊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3例;年龄24~59岁,中位年龄50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资料、治疗措施及预后。结果 所有患者均以发热、咳嗽为主要症状。实验室表现为白细胞数量下降,尤其是淋巴细胞数量减少,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胸部X线片及CT检查主要表现为两肺多发散在斑点或团片状模糊影,部分可融合呈大片状实变影。予以抗病毒、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综合支持治疗后,11例好转,1例并发真菌感染,1例死亡。结论 甲流危重病例的影像学表现为肺叶或间质炎症浸润,病情重、进展快,可导致死亡,早期识别并及时给予积极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对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12月成都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11例甲型HINl流感危重症患者采用无创呼吸机经鼻面罩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资料,监测通气前后患者动脉血气(pH、PaO2、PaCO2、SaO2、PaO2/FiO2)的变化,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能较好耐受,治疗后24h各项血气分析指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结束治疗时与治疗后24h各项血气分析指标相比也有明显提高(P〈0.05),另2例病情危重者改为有创机械通气后均死亡。结论:无创机械通气可以改善甲型H1N1流感危重患者的氧合状况,耐受性和安全性好,是治疗甲型HINl流感危重症患者合并呼吸衰竭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7.
24例甲型H1N1流感并发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型病原体甲型H1N1流感病毒所致危重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判断病情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4例甲型H1N1流感并发重症肺炎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方法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4例患者平均年龄(28.73±9.24)岁,其中孕妇2例(8.3%),肥胖[体质指数(BMI)≥30]18例(75%),有慢性基础疾病者2例(8.3%),包括支气管哮喘1例,肾移植术后1例。患者以发热、咽痛、气短为主要症状。双肺多发实变20例(83.3%)。24例患者均给予抗病毒治疗(奥司他韦75 mg或150 mg每日2次口服),其中22例(91.6%)患者应用激素治疗,18例(75.0%)患者采用机械通气治疗,6例(25.0%)患者经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2例(8.3%)患者死亡。结论:甲型H1N1流感并发重症肺炎患者以青壮年为主,孕妇、肥胖、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感染后易并发重症肺炎,应尽早应用抗病毒药物、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和人工通气辅助治疗,张力性气胸、多脏器功能不全等相关并发症是其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李丽  李侗曾  梁连春  闾军 《北京医学》2011,33(3):203-206
目的 探讨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1月确诊的335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分析普通型与危-重型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2009年10月前患者多有甲型H1N1流感接触史,病情轻;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患者少有甲型H1N1流感接触史,危-重型患者增...  相似文献   

19.
常琦 《中国医药导报》2012,9(3):152-153
目的通过对我院重症监护病房2009年11~12月收治的3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初步探索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外周血细胞变化的情况及治疗原则。方法对患者给予磷酸奥司他韦150 mg bid治疗,并且采取呼吸支持疗法、抗感染、抗真菌以及对症支持等治疗。粒系统受损导致白细胞减少者,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μg皮下注射。红细胞系统受损予以浓缩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输注等治疗。血小板系统受损者,给予白介素-11 4 mg皮下注射,1次/d。静脉滴注5%静注人免疫球蛋白100 mL,1次/d。必要时输注新鲜的血小板。然后将3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的外周血细胞变化情况、症状、治疗方法和愈后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甲型H1N1流感病毒容易造成外周血细胞改变,尤其是危重症患者的外周血细胞改变更重。3例患者住院时间最短21 d,最长48 d,经治疗后3例患者均康复出院。复查外周血象均恢复正常。结论外周血细胞改变是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如处理及时得当,可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挽救患者生命,并且外周血细胞的损害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20.
马焰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5):570-571
目的探讨江阴市甲型H1N1流感流行特征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对江阴市2009年甲型H1Nl流感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累计确诊甲型H1N1流感病人22例,其中重症病例3例、危重2例、死亡1例,发病率为1.25/10万。发生2起暴发疫情,均发生在学校。检测流感样病人咽拭子标本124份,甲型H1N1流感核酸阳性率为11.29%。结论江阴市采取的一系列甲型H1Nl流感防控措施整体上显著有效,2009年江阴市甲型H1N1流感疫情处于低流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