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患者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信阳市中心医院86例择期接受前臂或手部手术治疗患者86例,于超声引导下予以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将其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3例,A组使用布比卡因麻醉,B组使用罗哌卡因麻醉,比较两组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指标、改良Bromage运动评级、神经支配区阻滞效果,并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感觉阻滞完全消退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长于B组(P<0.05);B组运动阻滞产生时间长于A组(P<0.05);用药30 min后,A组改良Bromage运动评级优于B组(P<0.05);两组桡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以及尺神经支配区阻滞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围麻醉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均能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患者产生良好麻醉效果,各有优点,临床上可依据患者情况与不同手术需求,合理选择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8例ASAⅠ~Ⅱ级择期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0.5%盐酸罗哌卡因组(A组)和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组(B组)。每组24例,两组患者均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评价麻醉效果。结果:在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方面,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5%盐酸罗哌卡因未见明显差异。结论: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5%盐酸罗哌卡因应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具有相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黄振杰  彭婷  李杰  金娟 《吉林医学》2014,(8):1625-1626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将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A组、B组、C组三组,分别用0.25%、0.375%和0.5%罗哌卡因各30 ml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臂丛神经各分支(腋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感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程度,术后持续镇痛时间,尺侧阻滞成功率。结果:三组的腋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均阻滞完善,A组的感觉阻滞时间明显长于B组、C组(P<0.05),B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均出现不完善阻滞,感觉阻滞时间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的运动阻滞程度以C组最完善,B组次之,A组最差;术后持续镇痛时间A组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对罗哌卡因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单侧前臂手术患者12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A组:0.375%罗哌卡因30 mL,行肌间沟臂丛阻滞;B组:0.375%罗哌卡因30 mL,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C组0.25%罗哌卡因40 mL分别于肌间沟和腋路各注射20 mL;D组0.25%罗哌卡因复合0.2 μg/mL舒芬太尼40 mL分别于肌间沟和腋路各注射20 mL.神经阻滞完成后30 min内每3分钟测定1次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并记录注药后5、10、20、30、60、120 min时患肢肌力及感觉、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术中镇痛效应、术后镇痛时间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4组患者一般情况基本相似,注药后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完全运动滞起效时间C组和D组比A、B组有所延长(P<0.05),A组出现阻滞不全5例(16.7%),B组出现阻滞不全4例(13.3%),C组和D组阻滞不全各有1例(3.3%).D组术中镇痛效应明显强于其他组,D组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和术后镇痛时间明显长于A组、B组和 C组.麻醉前后SBP、DBP、HR等指标变化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芬太尼对罗哌卡因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无影响, 但能增强其术中镇痛效应,延长术后镇痛时间,是前臂手术较优化的麻醉组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研究臂丛神经阻滞双点法与单点法用于上肢手术时的麻醉效果,比较三组间神经阻滞效果、止血带反应和辅助用药情况。方法:选择90例上肢手术病人,ASAI-II级,手术时间2~5小时,按随机双盲法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A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使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B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使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C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肌间沟阻滞使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同时腋路阻滞使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结果:双点阻滞法较单点阻滞法镇痛效果更完善,阻滞时间更长,止血带反应减少,基本未用辅助药。结论:双点阻滞法克服了单点法对尺侧或者桡侧阻滞不全的不足,止血带反应轻,病人舒适度过手术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0.75%罗哌卡因20 mL与0.50%罗哌卡因30 mL应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44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上肢手术患者,按随机双盲方法分成两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阻滞.A组予0.50%罗哌卡因30 mL,B组予0.75%罗哌卡因20 mL.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及麻醉后30 min内生命体征,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情况、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均满意,均未发生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两组间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30 min内各神经完全阻滞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A组的平均镇痛持续时间为(567.9±196.5)min,长于B组的(451.7±139.5)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阻滞使用0.75%罗哌卡因20 mL与0.50%罗哌卡因30 mL在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上具有相似的麻醉效果,但使用0.50%罗哌卡因30 mL可以延长镇痛时间,并可能降低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更适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浓度为0.25%和0.375%的罗哌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并与0.25%的布比卡因对照。方法选择ASA I~II级行上肢手术的患者45例,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15例),分别用0.25%罗哌卡因、0.375%罗哌卡因和0.25%布比卡因40 m l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感觉、运动阻滞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评价麻醉效果。结果B,C两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A组,麻醉效果明显好于A组,B组与C组相当。结论与0.25%罗哌卡因相比,0.375%罗哌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起效快、效果佳、副作用亦少,更适宜于临床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接受臂丛神经阻滞的择期手术患者1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9例。观察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于肌间沟和腋路注射0.25%罗哌卡因,剂量分别为15 m L和25 m L;对照组给予腋路多点注射0.25%罗哌卡因共40 m L,分别阻滞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结果观察组臂丛神经阻滞时间、手术等待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首次阻滞成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二次阻滞成功率、镇痛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阻滞评分、感觉阻滞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肌皮神经运动阻滞神经、感觉阻滞神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多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盐酸罗哌卡因在臂丛腋路复合肌间沟阻滞法中的应用。方法:将手术中需采用腋路复合肌间沟阻滞法麻醉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A组采用0.5%盐酸罗哌卡因麻醉,B组采用0.375%盐酸罗哌卡因麻醉。观察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麻醉的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0.5%盐酸罗哌卡因在臂丛腋路复合肌间沟阻滞法中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短、镇痛持续时间长,效果均优于0.375%盐酸罗哌卡因麻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血流动力学和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5%盐酸罗哌卡因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臂丛腋路复合肌间沟阻滞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0例ASAⅠ~Ⅱ级择期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0.375%左旋布比卡因组(A组)和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组(B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评价麻醉效果。结果: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甲磺酸罗哌卡因较左旋布比卡因慢;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甲磺酸罗哌卡因较左旋布比卡因短。甲磺酸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左旋布比卡因与甲磺酸罗哌卡因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均为临床麻醉适宜浓度,但左旋布比卡因药效强于甲磺酸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行锁骨下喙突入路与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手术中的麻醉效应.方法 100例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锁骨下喙突入路组(A组,n=50)和腋入路组(B组,n=50),A组采用超声引导在锁骨下喙突旁定位臂丛神经,B组在腋窝处定位臂丛神经,分别注入0.5%罗哌卡因30 ml.阻滞后每隔5 min评价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腋神经7支终末神经的感觉运动阻滞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30 min时A组腋神经感觉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1),正中、尺、桡、肌皮、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在各时间段两组感觉阻滞完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15 min,A组患者运动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1),阻滞后30 min,两组患者运动阻滞完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入路法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阻滞效果确切,并发症少,优于常规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0例ASAⅠ-Ⅱ级择期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0.375%左旋布比卡因组(A组)和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组(B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评价麻醉效果。结果: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甲磺酸罗哌卡因较左旋布比卡因慢;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甲磺酸罗哌卡因较左旋布比卡因短。甲磺酸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左旋布比卡因与甲磺酸罗哌卡因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为临床麻醉适宜浓度,但左旋布比卡因药效强于甲磺酸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观察3种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的阻滞效果和不良反应,为临床寻找一种合适浓度配方。方法将90例ASAⅠ~Ⅱ级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0.25%、0.33%和0.40%甲磺酸罗哌卡因,行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感觉神经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时间及阻滞程度、镇痛持续时间、不良反应。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感觉神经阻滞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运动阻滞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A组有5例术中有疼痛不适,需要用镇痛药镇痛;B组发生2例霍纳综合征;C组发生3例霍纳综合征和2例呼吸困难,经面罩吸氧后缓解。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 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3种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均可满足手术的要求,但0.33%甲磺酸罗哌卡因更适合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14.
臂丛神经两点阻滞法用于上肢长时间手术120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臂丛神经两点阻滞法和单点阻滞法用于上肢及手部长时间手术的阻滞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120例急诊断指(3~5指)、断腕和断臂(前臂)手术患者,ASAⅠ~Ⅱ级,手术时间8~12h,按随机双育法抽取三种手术中的1/3病例分为三组,每组40例.A组:同侧肌间沟(0.5%罗哌卡因20mL)联合腋路(0.5%罗哌卡因16mL)阻滞.B组:肌间沟阻滞组.C组:腋路阻滞组,均单次注射5%罗哌卡因36mL,比较三组间阻滞效果,阻滞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点阻滞法对尺和桡侧感觉和运动的阻滞均较完善(P〈0.05),阻滞时间显著延长(P〈0.05),能较好地满足显微手术无痛、安静不动、血管不痉挛、时间长的需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增加(P〉0.05).结论相同浓度和剂量罗哌卡因行同侧臂丛神经两点阻滞克服单点阻滞法尺侧或桡侧阻滞不全的不足,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适合用于上肢长时间的精细手术.  相似文献   

15.
刘彦   《中国医学工程》2012,(3):166+171
目的探讨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作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以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4例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20 mL 0.596%的甲磺酸罗哌卡因和20 mL 0.5%盐酸罗哌卡因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的起效时间、阻滞程度、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生命体征变化程度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程度、生命体征变化程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在尺神经的感觉阻滞效果方面优于盐酸罗哌卡因,但在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程度,以上三种神经以及尺神经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阻滞程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之间与盐酸罗哌卡因的作用效果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罗帕卡因复合地佐辛注射液经肌间沟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和镇痛效果.方法 将150例需要经肌间沟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锁骨骨折的患者随机平均分成3组.A组0.5%的罗哌卡因35ml;B组0.5%的罗哌卡因35ml完成麻醉后,经静脉给予地佐辛注射液0.1mg/kg,C组0.5%的罗哌卡因35ml中加入地佐辛注射液0.1mg/kg.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的持续时问、镇痛的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 感觉阻滞时问和镇痛持续时间C组比A、B两组长(P<0.05),麻醉起效时间3组无明显差别(P>0.05),B组发生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的发生高于A、C两组.结论 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注射液用于经肌间沟行神经阻滞时能明显增强效果和延长麻醉持续时间且不良发应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选用的是我院需要手术治疗上肢骨折的120例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A、B和C组,三组患者在手术期间需要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药物均选用罗哌卡因。A组患者麻醉时罗哌卡因的浓度为25%,B组浓度为37.5%,C组浓度为50%,剂量均为30ml。记录并比较三组患者经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药物麻醉后的效果。结果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随着罗哌卡因药物浓度增加,可快速起到麻醉效应并延长镇痛维持时间,且B组、C组麻醉效果相当,与A组比较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C组患者经50%的罗哌卡因麻醉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与B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A组、B组比较时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罗哌卡因的最适宜浓度为37.5%,此浓度的罗哌卡因麻醉效果最佳,不仅麻醉效果起效快,而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拟行上肢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n=40),实验组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20 ml,对照组0.375%盐酸罗哌卡因20 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记录患者生命体征、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有效时间、不良反应、麻醉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生命体征、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有效时间、麻醉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375%盐酸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具有相似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肌沟联合腋路正中、桡、尺神经阻滞与单纯肌间沟阻滞的起效时间和麻醉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30例肘前手术给予0.5%罗哌卡因20 mL单纯肌间沟阻滞.另选30例给予0.5%罗哌卡因,肌间沟11 mL,腋路正中、桡、尺神经9 mL.专人评估注射局麻药后10、15 min前臂正中、桡、尺神经的感觉和运动评分(未阻滞=3,完全阻滞=0).结果 阻滞10、15 min时联合组总得分(运动+感觉)11.5(9.7~13.2),6.8(5.5~8.3)较肌间沟组13.8(11.7~15.9),9.4(7.4~11.8)有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 肌间沟联合腋路阻滞明显提高麻醉效果,使阻滞时间提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B超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的ASAⅠ-ASAⅡ级需行手部或者前臂手术治疗的患者90例,均分为三组,患者均在B超引导下使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一至三组依次使用的甲磺酸罗哌卡因浓度为0.8%、0.6%、0.4%,分析其应用效果。结果:三组在麻醉效果方面无明显差异性(P0.05),但三组的不良反应情况明显低于一、二组,且P0.05。结论:在B超引导下使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进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降低麻醉药物使用量,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