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观察研究臂丛神经阻滞双点法与单点法用于上肢手术时的麻醉效果,比较三组间神经阻滞效果、止血带反应和辅助用药情况。方法:选择90例上肢手术病人,ASAI-II级,手术时间2~5小时,按随机双盲法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A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使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B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使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C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肌间沟阻滞使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同时腋路阻滞使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结果:双点阻滞法较单点阻滞法镇痛效果更完善,阻滞时间更长,止血带反应减少,基本未用辅助药。结论:双点阻滞法克服了单点法对尺侧或者桡侧阻滞不全的不足,止血带反应轻,病人舒适度过手术期。  相似文献   

2.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具有起效较快,作用时间长,麻醉效果确切,心脏毒性小等特点。本文采用0.37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两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的麻醉中收到良好效果,弥补了腋路或肌间沟单点法阻滞所致的桡侧或尺侧麻醉不完善,且不影响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及维持时间。副作用发生率低,是一种比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苏瑞奇  黄孙标  徐国勇  廖永福  张华  蔡春 《广西医学》2012,34(10):1357-1359
目的 观察甲磺酸罗哌卡因在不同方式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124例前臂或手部手术随机分为A、B、C 3组.A组38例采用单纯腋路臂丛神经阻滞,B组42例采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C组44例采用腋路和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3组局麻药均是0.397%甲磺酸罗哌卡因.观察3组感觉神经阻滞和运动神经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C组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感觉阻滞效果均好于A、B组(P<0.01);A组尺侧感觉阻滞效果好于B组(P<0.05),A组桡神经感觉阻滞效果差于B组(P<0.05).C组运动阻滞效果好于A组和B组(P<0.01),C组麻醉过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甲磺酸罗哌卡因在腋路和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效果明显,安全性高,提高了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0.75%罗哌卡因20 mL与0.50%罗哌卡因30 mL应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44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上肢手术患者,按随机双盲方法分成两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阻滞.A组予0.50%罗哌卡因30 mL,B组予0.75%罗哌卡因20 mL.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及麻醉后30 min内生命体征,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情况、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均满意,均未发生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两组间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30 min内各神经完全阻滞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A组的平均镇痛持续时间为(567.9±196.5)min,长于B组的(451.7±139.5)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阻滞使用0.75%罗哌卡因20 mL与0.50%罗哌卡因30 mL在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上具有相似的麻醉效果,但使用0.50%罗哌卡因30 mL可以延长镇痛时间,并可能降低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更适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5.
黄振杰  彭婷  李杰  金娟 《吉林医学》2014,(8):1625-1626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将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A组、B组、C组三组,分别用0.25%、0.375%和0.5%罗哌卡因各30 ml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臂丛神经各分支(腋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感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程度,术后持续镇痛时间,尺侧阻滞成功率。结果:三组的腋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均阻滞完善,A组的感觉阻滞时间明显长于B组、C组(P<0.05),B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均出现不完善阻滞,感觉阻滞时间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的运动阻滞程度以C组最完善,B组次之,A组最差;术后持续镇痛时间A组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盐酸罗哌卡因在臂丛腋路复合肌间沟阻滞法中的应用。方法:将手术中需采用腋路复合肌间沟阻滞法麻醉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A组采用0.5%盐酸罗哌卡因麻醉,B组采用0.375%盐酸罗哌卡因麻醉。观察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麻醉的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0.5%盐酸罗哌卡因在臂丛腋路复合肌间沟阻滞法中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短、镇痛持续时间长,效果均优于0.375%盐酸罗哌卡因麻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血流动力学和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5%盐酸罗哌卡因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臂丛腋路复合肌间沟阻滞法。  相似文献   

7.
刘彦   《中国医学工程》2012,(3):166+171
目的探讨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作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以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4例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20 mL 0.596%的甲磺酸罗哌卡因和20 mL 0.5%盐酸罗哌卡因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的起效时间、阻滞程度、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生命体征变化程度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程度、生命体征变化程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在尺神经的感觉阻滞效果方面优于盐酸罗哌卡因,但在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程度,以上三种神经以及尺神经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阻滞程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之间与盐酸罗哌卡因的作用效果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8.
陈爽姿 《吉林医学》2010,31(9):1186-1187
目的:评价斜角肌间沟臂丛复合尺神经阻滞在上肢前臂尺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80例ASAⅠ~Ⅱ级行上肢前臂尺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A组单纯应用0.25%左旋布比卡因+1%利多卡因0.3ml/kg行斜角肌间沟臂丛阻滞,B组行斜角肌间沟臂丛复合尺神经阻滞,观察两组臂丛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及阻滞效果,记录有无寒战、恶心、呕吐、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霍纳综合征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腋神经、肌皮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阻滞完善时间及阻滞效果无明显差异,但斜角肌间沟复合尺神经阻滞组尺神经阻滞完善时间明显缩短,尺神经阻滞完善率高于单纯斜角肌间沟臂丛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出现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斜角肌间沟臂丛复合尺神经阻滞可安全、有效用于上肢前臂尺侧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甲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肌间沟臂从阻滞麻醉下行上肢手术75例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1.5%利多卡因麻醉)、罗哌卡因组(0.375%罗哌卡因麻醉)和甲哌卡因组(1.5%甲哌卡因麻醉),每组25例。比较3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作用时效、运动阻滞时间和注药后30 min运动阻滞程度、不良反应。结果:与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组比,甲哌卡因组麻醉起效时间、作用时效、注药后30 min运动阻滞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多卡因组需用地佐辛镇痛3例;罗哌卡因组术侧上眼睑下垂2例、声嘶4例;甲哌卡因组声嘶1例。结论:甲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8例ASAⅠ~Ⅱ级择期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0.5%盐酸罗哌卡因组(A组)和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组(B组)。每组24例,两组患者均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评价麻醉效果。结果:在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方面,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5%盐酸罗哌卡因未见明显差异。结论: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5%盐酸罗哌卡因应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具有相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与罗哌卡因混合用于肌间沟神经阻滞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0例ASAⅠ~Ⅱ级接受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予以以下麻醉药物:0.5%罗哌卡因30 mL、1%利多卡因15 mL与0.5%罗哌卡因15 mL、1%利多卡因30 mL。记录3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及感觉阻滞持续时间。结果混合液组的阻滞起效时间慢于利多卡因组,快于罗哌卡因组;混合液组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长于利多卡因组,短于罗哌卡因组。结论临床应用1%利多卡因15 mL与0.5%罗哌卡因15 mL在药效动力学上优势并不明显,需综合考虑手术、患者情况审慎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布托啡诺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选择40名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人,在连续腋窝臂丛阻滞的上肢手术后,分别连续注入以下药物组合:0.125%罗哌卡因50ml/72h(I组,n=20),2.0mg布托啡诺复合0.125%罗哌卡因50ml/72h(II组,n=20)。患者对自身的疼痛程度通过10cm的直观类比标度(VAS)进行标定。记录副反应如瘙痒症、恶心呕吐和嗜睡。结果:两组的VAS评分在术后4h并无区别。从术后8~36h,I组的疼痛评分显著高于II组。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布托啡诺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罗哌卡因用于臂丛阻滞麻醉时产生感觉与运动有效分离效果的合适浓度及配方,并总结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臂丛阻滞麻醉时对肌腱转位重建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以来采用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施行肌腱转位重建手术患者100例,利用双盲随机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4组,A、B、C和D组各25例。A组麻醉时采用质量分数为0.25浓度的单独布比卡因液(1.5 mg/kg),含0.0625 mg/m L浓度的罂粟碱混合液,为本次研究对照组;B组为低浓度组,配成质量分数为0.25浓度罗哌卡因液;C组为中浓度组,麻醉时用质量分数为0.5浓度罗哌卡因液;D组为高浓度组,麻醉时用质量分数为0.75浓度罗哌卡因液。通过VAS评分系统来评定麻醉后患者的感觉功能,并在臂丛阻滞后120 min、240 min、480 min三个时间段,分别测定肌肉收缩、肌腱张力和关节活动范围,按肌力分级标准评定肌力。根据上面两项指标来确定产生感觉与运动有效分离效果的合适浓度及配方;手术完成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7~20个月,对患者恢复状况进行评定,从而判定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臂丛阻滞麻醉时对肌腱转位重建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B组麻醉后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得到有效分离,较A、C、D组的效果更好;对患者术后恢复状况进行随访,结果中A组、B组、C组和D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0%、96%、88%和84%。结论:罗哌卡因浓度为0.25%时,用于臂丛阻滞麻醉能产生感觉与运动有效分离的最佳效果;且此时肌腱转位重建手术的疗效更显著,患者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14.
邹满英  林平信  苏中文 《海南医学》2013,24(21):3234-3236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在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接受上肢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罗哌卡因镇痛,观察组给予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镇痛,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点的镇痛效果与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术后8h、12h、24 h及术后24h内VAS平均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出现呼吸抑制.结论 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在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中具有确切效果,能够延长镇痛时间,且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张劲涛  李晓军  赵清林 《四川医学》2009,30(7):1115-1116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与盐酸罗哌卡因配伍用于臂丛阻滞是否可延长镇痛时间并减少不良反应。方法187例臂丛阻滞麻醉下行上肢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两组:A组(93例):0.375%-0.5%盐酸罗哌卡因+地塞米松(单侧用5mg,双侧10mg);B组(94例):单纯用0.375%~0.5%盐酸罗哌卡因,术后记录有效镇痛(VAPS≤3分)维持时间及4、8、16、32、64h各时间段的镇痛有效例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术后有效镇痛维持时间平均为20.3h,B组平均为3.5h。结论地塞米松与盐酸罗哌卡因配伍可显著延长罗哌卡因臂丛阻滞的时间,且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B超定位下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进行单侧手部、腕部及前臂骨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I组患者采用罗哌卡因麻醉;Ⅱ组主要患者主要采用罗哌卡因麻醉的同时,采用舒芬太尼(0.2μg/kg)复合麻醉;Ⅲ组患者采用罗哌卡因成功后,静脉推注舒芬太尼(0.2μg/kg)。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的麻醉起效、维持时间,以及用药后30 min、1 h、3 h、6 h、12、24 h和48h患者采用双盲法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分数。结果:Ⅱ组麻醉维持时间长于I组和Ⅲ组;注药6h、12h和24h时三个时点,I组VAS评分高于Ⅱ组和Ⅲ组。结论:在采用舒芬太尼辅助罗哌卡因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明显延长阻滞时间和镇痛时间,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周雁  王琼  公茂珂  李士忠 《北京医学》2009,31(4):221-224
目的观察喙突锁骨下入路两点法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并与腋入路进行比较。方法选择82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喙突入路两点法麻醉(C组)47例,穿刺点位于锁骨下喙突骨性标志内下侧2cm。A组采用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点法麻醉(A组)35例。两组均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进行麻醉。分两次各注入0.5%罗哌卡因20ml。注药后30min内每隔5min观察各神经支配皮区的感觉阻滞及运动阻滞程度。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麻醉后30min,与A组比较,C组肌皮神经和腋神经的感觉阻滞明显较强(P﹤0.01)。两组在屈肘功能评分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运动功能评分则无显著性差异。两组麻醉效果满意率分别为A组89%、C组91%。术后并发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喙突锁骨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点法麻醉效果较好,是进行臂丛神经阻滞时的一种新的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