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张宝南  茅爱武 《重庆医学》2011,40(7):695-697
目的 探讨鼻肠减压管在恶性小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4例恶性小肠梗阻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透视下插入鼻肠减压管套件至十二指肠屈氏韧带附近,且不要求患者严格禁食.观察患者鼻肠减压管插入后的临床恢复情况以及引流管的引流量、引流管的深度以及术后引流管造影表现.结果 14例患者鼻肠减压管均顺利插入预定位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在恶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晚期肺癌、食管癌、胃癌、肠癌、卵巢癌、宫颈癌致肠梗阻13例,均在DSA引导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减压导管过十二指肠屈氏韧带至空肠;所有病例均在鼻胃减压无效或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改用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并观察患者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后的引流管的引流量、引流管最后插入的深度,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3例患者均一次性插管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无术中并发症发生。全部病例置管后均未予外科手术干预,术后引流量充分,肠梗阻症状(呕吐、腹痛、腹胀以及腹部体征)均明显缓解。结论:应用DSA引导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治疗恶性肠梗阻疗效确切,能够快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方法简便、易行,易被患者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良、恶性肠梗阻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库利艾特公司生产的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管径为16F/18F,对105例良、恶性肠梗阻患者在DSA引导下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治愈率、导管引流情况及症状改善时间。结果105例肠梗阻患者均顺利插入预定部位。随访7~180天(平均94天),临床缓解率与治愈率分别为90.5%(95/105)和29.5%(31/105);并发症有导管堵塞24.8%(26/105)、导管脱落2.86%(3/105)、肠穿孔0.9%(1/105)、肠出血0.9%(1/105),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4.76%(5/105),未出现与死亡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在DSA引导下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引流良、恶性肠梗阻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操作易行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3年3月期间50例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分为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组和普通鼻胃管组进行治疗,观察患者腹痛、腹胀等腹部症状缓解情况、肠鸣音变化、腹围、胃肠减压量、排气排便恢复时间、X线立卧位腹平片、气液平面消失时间等指标。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鼻胃管组相比较,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组患者腹痛、腹胀等腹部症状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与排便恢复时间明显缩短,胃肠减压量显著增加。结论: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能更有效胃肠减压,减轻腹胀,促进肠蠕动,治疗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肠梗阻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1月106例急性肠梗阻患者,其中采用肠梗阻导管减压治疗50例为A组,鼻胃管减压治疗56例患者作为对照为B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种减压方法对肠梗阻的疗效差异。 结果 肠梗阻导管组在临床症状缓解、实验室资料、影像学改变方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7.45、8.72、7.48、4.61、7.47,P均<0.05)。A组患者需手术治疗比例较B组低,总体有效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4、23.43,P均<0.05)。 结论 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肠梗阻治疗中效果明显优于普通鼻胃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妇科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郏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11例EPISBO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经鼻肠梗阻导管减压治疗。结果 11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痊愈。肠梗阻导管置入23~37 h后患者腹痛、腹胀明显缓解,中位时间为(26.8±1.8)h;6例置管后3~6 d、5例置管后7~8 d肛门排气、排便恢复,中位时间为(5.6±1.1)d,患者肠梗阻症状消失,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出院随访3~6个月,11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妇科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效果满意,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农跃  甘嘉亮 《重庆医学》2013,42(12):1397-1399
目的分析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取兴安界首中西医结合医院于2005年5月30日至2011年5月30日收治的机械性肠梗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症状缓解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可以有效治疗机械性肠梗阻,加快临床症状消失,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诊断、治疗难治性肠梗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10例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的难治性肠梗阻患者.结果 10例患者,3例治愈,2例中转手术,3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结论 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对难治性肠梗阻能够有效减压、缓解症状,能够帮助确定肠梗阻部位,能够治愈部分因粘连、炎性包块导致的肠梗阻.  相似文献   

9.
经鼻小肠导管置入治疗小肠梗阻85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炯  沈妙莉 《当代医学》2009,15(11):228-229
目的探讨鼻-肠减压管插入后的护理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复习鼻肠管插入治疗小肠梗阻85例的病史资料,统计鼻-肠管插入术的技术、临床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X线透视下鼻-肠管顺利插过85例小肠梗阻病例的十二指肠屈氏韧带,技术成功率100%,其中76例患者的呕吐、腹痛、腹胀等小肠梗阻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临床成功率89.4%。9例症状没有缓解,经造影检查确认或存在第二梗阻或存在闭袢性的小肠梗阻。咽喉部不适或疼痛感几乎发生在所有病例,经耐心的心理护理后,仅1例感疼痛无法接受。鼻-肠管阻塞引流不畅45例,发生率为52.9%,经冲洗术后导管重新恢复引流。无出血、穿孔和吸入性肺炎等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鼻-肠管插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引流减压技术,尤适用于单纯性的低位小肠梗阻,但术后咽喉部疼痛和导管阻塞等相关的并发症十分常见,重视疼痛的心理护理和导管的冲洗护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雷忠 《中外医疗》2014,(28):94-95
目的探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总结经鼻型肠梗阻治疗各类肠梗阻的优势。方法回顾性2011年7月—2013年7月该院普外科室收治的162例急性肠梗阻患者临床资料,参照数字对比法将16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传统的鼻胃管减压治疗,观察组直接行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胃肠减压治疗,记录观察两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临床疗效及不同类型急性肠梗阻有效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腹痛腹胀环节时间、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和影像学指标(腹部平片、CT)缓解时间等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体有效率84.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2%(P〈0.01)。观察组对非癌性肠梗阻和大、小肠梗阻治疗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导管减压治疗对非癌性肠梗阻、大肠梗阻的疗效要优于对癌性肠梗阻和小肠梗阻。结论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减压可迅速缓解不同类型急性肠梗阻患者梗阻状况,且鼻型肠梗阻导管有助于动态观察肠运动、腹部影像学特征,从而帮助锁定梗阻部位,明确手术指证,对提高手术效果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芳  任千里  祝洪福  张景 《安徽医学》2018,39(6):700-702
目的 分析肠梗阻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其对肠梗阻梗阻部位及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4月至2017年6月在淮北市人民医院经纤维肠镜和/或手术病理证实为肠梗阻的94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影像学表现.结果 肿瘤46例(48.94%),腺瘤、息肉5例(5.32%),腹股沟疝11例(11.70%)等.MSCT诊断肠梗阻部位符合率为100.00%,诊断肠梗阻病因符合率为92.55%.结论 MSCT能对肠梗阻梗阻部位进行准确诊断,并对梗阻病因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30例单纯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进行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一次性插管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无术中并发症发生。经导管造影显示21例肠管通畅,6例肠管增粗、扭曲,3例肠管狭窄。治愈18例,好转6例,中转手术6例,临床有效率为80%。结论: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治疗单纯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疗效肯定,可以快速改善临床症状,明显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注水交替进镜法在经肛肠梗阻导管置入并辅助镜下活检于结直肠肿瘤所致急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36例结直肠肿瘤所致急性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传统组,各18例。研究组在胃肠镜注水辅助下,行经肛门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同时在镜下行活检病理检查,传统组患者采用传统的经肛肠梗阻导管透视下插入术,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成功率与所需时间。结果 研究组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成功,有效率100%,传统组13例患者一次性成功,有效率72%,研究组用时(14.00±4.35)min,传统组用时(20.35±7.65)min,差异显著(P<0.05)。结论 注水交替进镜法在经肛门肠梗阻导管置入术中的应用提高了置管成功率,所需时间也明显缩短,效果显著,准确、安全、经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潞河数学医院2010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107例,随机分为四组,28例患者采用鼻胃管治疗为对照Ⅰ组,26例患者采用肠梗阻导管治疗为对照Ⅱ组,26例患者采用生长抑素联合鼻胃管治疗为对照Ⅲ组.27例患者采用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为观察组。比较四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指标改善情况、中转手术情况、临床疗效、患者满意度。结果在腹胀痛缓解时间和恢复排气时间上,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对照Ⅲ组、观察组依次呈现出了明显的递减趋势:在胃肠减压量上,对照Ⅱ组、观察组、对照Ⅰ组、对照Ⅲ组依次呈现出了明显的递减趋势.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转手术情况上,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对照Ⅲ组、观察组依次呈现出了递减趋势(P:0.032),观察组的中转手术率明显低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在患者满意度上,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对照Ⅲ组、观察组依次呈现出了递增趋势(P=0.004),观察组和对照Ⅲ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Ⅰ组:在临床疗效上,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对照Ⅲ组、观察组依次呈现m了递增趋势(P=0.032),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指征,提高保守治疗的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徐辉  于静  陈虹彬  吕勇 《西部医学》2013,25(8):1234-1236
目的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安置技术,评价其治疗小肠梗阻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8例小肠梗阻病人(治疗组)将放置了导丝的肠梗阻减压管经一侧鼻腔插入胃内,助手固定导管,术者经口腔插入胃镜,在胃镜辅助下将肠梗阻导管送至十二指肠降段,助手再次固定导管,术者退出胃镜,再将导管送入空肠上段,实施肠梗阻减压治疗;同时给予禁食水、灌肠等基础治疗。另选择32例小肠梗阻病人做对照(对照组),实施禁食、胃管减压、灌肠等传统治疗方法,观察并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28例病人安置导管均首次成功达到预期位置,成功率100%。安管时间8~30min,留管时间5~20天,术中均无相关并发症出现。治疗组病人的腹痛、腹胀、呕吐、肛门排便、排气等症状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症状改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为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镜辅助下安置肠梗阻减压管简单,成功率较高,在肠梗阻治疗中取得显著疗效,应大力推广肠梗阻减压管安置术在小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肠排列术治疗复杂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5例复杂性肠梗阻病例随机分为常规手术组、单排列组和双排列组。观察术后各组病例首次排气、排便、腹胀消除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早期(1~2 d)、中期(3~5 d)、后期(7 d以后)C-反应蛋白变化。术后随访12~36个月,观察肠梗阻复发情况。结果:三组术后排气、排便及腹胀消除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术前及术后各时间段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手术组术后复发率为20.7%,单排列组复发率为6.5%,双排列组无复发,单排列组及双排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常规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肠内置管加外固定双排列术治疗复杂性肠梗阻,疗效满意,可明显降低术后复发率,是一种简单、易行、安全、可靠、有效的术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改良肠道灌洗法在急性肠梗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8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6例急性肠梗阻患者术中采用改良肠道灌洗法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肺部感染2例,无切口感染,无吻合口漏及腹腔感染,全组无手术死亡,10 ~ 14天均顺利出院.结论 改良肠道灌洗法操作简单、创伤小、基本无污染、肠道清洁度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中肠道准备方式.  相似文献   

18.
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海阳 《河北医学》2004,10(2):140-142
目的:探讨绞窄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1年2月至2003年10月收治的87例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术前确诊绞窄性肠梗阻的45例(占51.7%),其余42例(占48.3%)均在剖腹探查时确诊;腹痛性质、压痛包块、腹水征、腹平片、B超、CT等是早期确诊绞窄性肠梗阻的主要依据:87例病例治愈70例(占80.5%),死亡17例(死亡率为19.5%),主要死亡原因为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严重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结论:绞窄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断困难。应动态观察其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正确把握手术时机。预防肠坏死发生。早期及时采取正确的手术和加强术后ICU监护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肠梗阻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肠内营养结合加味四君子汤对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以及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已经实行手术治疗的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中药(EN+加味四君子汤)组。术后给予营养支持,中药组同时给予加味四君子汤。检测患者术前、术后2d和术后8d的营养指标及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及血浆D-乳酸水平,比较营养状况的改善及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第2天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较术前降低,经过不同方式的营养支持及中药治疗后,术后第8天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肠黏膜屏障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肠梗阻患者手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及中药支持,能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和肠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殷志成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2):1566-156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在急腹症肠梗阻的诊断价值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手术及临床治疗证实为急性肠梗阻的MSCT检查资料。扫描采用MSCT平扫或增强扫描,成像方式为薄层横断面、多方位、多平面重建。结果:诊断急性肠梗阻的准确率为100%,其中病因诊断准确率约占93%。结论:多层螺旋CT对急性肠梗阻的部位、病因、程度及提示肠缺血有重要价值,可作为肠梗阻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