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程帆  彭君伟  陈江 《河南中医》2020,40(8):1159-1162
胃食管反流病病位在食管,属胃所主。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导致肝(胆)胃不和或肝脾不和;气郁日久,化火生热,胃热上泛食管,发展为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治当平肝扶胃,采用抑木扶土法,以"苦辛泄降,少佐酸味"为遣药原则,采用《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化裁治疗。脾不升清,胃(浊)气挟热上逆,发为胃食管反流病。故调和阴阳,祛其寒热偏盛,使脾升胃降,气机调畅,应为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思路之一。吴门医家对脾胃升降失常的治疗各具特色,薛己治脾,以升为主,遵循李东垣"大升阳气"之法,以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补脾之虚,升下陷之清阳;叶天士调胃,以降为先,遵循张仲景"急下存阴"法,创立"胃阴学说"。胃食管反流病与肺脏有一定关联,肺主肃降,助胃使浊阴下降,肺胃不和,胃气上逆也是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之一。当降肺降胃,用药以"轻剂清降,以及苦辛寒开肺"为原则。吴门医家着眼于全身气机升降平衡,论证了脾升胃降和肝升肺降对维持脾胃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在胃食管反流病的升降治法中既疏肝肃肺,又善补胃阴,调和脾阳胃阴。  相似文献   

2.
幺远  胡艳 《北京中医》2011,(10):740-743
裴学义从医60余年,擅长治疗小儿温热病及各种疑难杂证。临证中,善于以整体观念指导辨证施治,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从肝论治",以清利肝胆湿热、疏肝理气解郁、凉肝熄风止惊为主要治法。又强调时时注重调护脾胃,"见肝实脾",肝肾同治,重视先后天的滋培,调升降之机,于补中祛邪,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幺远  胡艳 《北京中医药》2011,30(10):740-743
裴学义从医60余年,擅长治疗小儿温热病及各种疑难杂证.临证中,善于以整体观念指导辨证施治,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从肝论治",以清利肝胆湿热、疏肝理气解郁、凉肝熄风止惊为主要治法.又强调时时注重调护脾胃,"见肝实脾",肝肾同治,重视先后天的滋培,调升降之机,于补中祛邪,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恶性肠梗阻的病机为中焦气滞、痰浊、血瘀、热毒壅滞而致浊阴不降,腑气不通,病位在大肠,与脾、胃、肝、肾亦相关。针对邪实,以辛味药开壅滞之中焦,以苦味药降不通之腑气。辛味药主行善散,可助脾升清阳、运化精微以行气、活血、化湿;苦味药主泄善降,可助胃之降逆,通腑以祛郁结。辛苦同用,则脾升胃降,复司其职,清浊回归本位。  相似文献   

5.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本文对脾胃病分为肝都气滞、肝胃不和、寒邪客胃、肠胃积热、中气下陷、胃阴不足、脾胃阳虚等证型,分别运用理气通降、和胃降逆、散寒通阳、通腑泄热、升清降浊、滋阴通降、温中健脾通阳等治法,调畅脾胃气机,使其恢复“脾升胃降”的平衡状态,从而达到治疗脾胃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黄帝内经》藏相理论,及临床医案,将呃逆分为:脾胃升降失司、肺胃失降、肝气犯胃、肾不纳气四型;分别对其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进行初步探讨。治疗呃逆,当以胃气不降为中心线索,但又必须观察有无脾、肺、肝、肾病气之影响,因脾胃表里相合,肺胃同主肃降,肝胆易乘胃土,胃肾密切相关,总结了治疗呃逆常用的调中理气、宣降肺胃、抑木扶土、补肾纳气四法,可供临床参考。并附各种治法验案数则。  相似文献   

7.
吴门医派名医叶天士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经验丰富,见解独特。他从脾胃与肺生理上密切相关,病理上相互影响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从肺论治脾胃病的宣肺、降肺、润肺等治法;同时,又基于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和卫气营血之传变规律,注重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治肺以防邪传中焦脾胃。具体用药上常以桔梗、杏仁、枇杷叶、紫菀、瓜蒌等开降肺气之品,以助脾升胃降;又以桑叶、麦冬等清润之品润肺生津,以助脾阴、胃阴充盈。现梳理并总结叶天士现存古籍医案中从肺论治脾胃病的思路和实践经验,以期更好地指导当前脾胃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马万千主任医师认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病机主要与情志失遂,肝失疏泄,气滞化热犯胃,胃气上逆,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失司,浊邪内生,浊邪随气逆上泛;认为本病病位在食管,与肝、胆、脾、胃等脏腑有关。胃气上逆,浊邪上泛是病机关键。马万千主任医师根据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内镜下无食管黏膜损害的病理特征,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以"降逆"为切入点,治以"降逆疏肝、清热化浊"大法,强调"肝脾同调,脾胃同治",多采用降逆疏肝,肝脾同调、清热化浊,脾胃同治、寒热并用,升降同调等治法,自拟降逆清热化浊方多有效验。  相似文献   

9.
总结戴永生教授运用中医五行辨证治疗肝木乘土之脾胃病的临床经验,认为治肝病传脾之病,在临床辨治中细分阴木、阳木,阴土、阳土,临床辨证论治中要加以注意区分,肝气乘脾之脘腹胀痛证,病机有脾土先虚,肝木不舒,横逆犯脾,脾土失运者,治法要采用培土泄木,方可用六君子汤加白芍、木香。肝气乘胃之呕酸证,病机为肝气乘胃,胃失和降,携肝胃病化之酸上升,五行治法多用泄木和土法(泻肝和胃法),方用左金丸加陈皮、半夏清肝泄火,降逆止呕和肝胃。后期有患者汤剂难下者,改用丸药内服缓图并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10.
胃痞病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从肝论治胃痞病时,主要从生理、病理、病机与治法上进行探讨,生理上肝、脾、胃脏腑相关,气血相连,功能相互为用;病理上肝疏泄功能异常引起气机失调或血行瘀滞,均会导致胃痞病发生。该文从调和肝胃、调和气血两方面论述从肝治疗胃痞病的治法,以疏肝和胃、清肝降胃、泻肝补脾、疏肝活血、柔肝养阴之法治疗,为胃痞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IgA肾病(IgAN)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中医基本病机以脾肾气虚兼湿热为主。阴火学说为李东垣学术思想重要组成部分,阴火的病机为脾胃元气亏虚,阴火内生,治法主要为“补中、升阳、降火”。IgAN的基本病机与阴火病机相似,故可取法东垣,以“补中升阳、除湿降火”之法治疗脾肾气虚兼湿热型IgAN。本虚为主者,以补中之剂如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等培补中气,加用升阳风药如柴胡、升麻、羌活等调理气机,以引阳气上升,复元气于本位以补中。标实为重者,若湿重于热,需以淡渗之品如茯苓、猪苓、泽泻等利湿,加用升阳风药如葛根、升麻、防风、柴胡等,升提清气鼓舞脾胃,以其辛散之性,风动胜湿;若热重于湿,需在补中药基础上,以苦寒之品如黄连、黄柏、黄芩等降泻阴火,加用升阳风药如防风、羌活、柴胡、升麻等升散阴火。如此,中虚得补,湿热得除,阳气得升,元气来复,则阴火自消。用宜从权,临证需斟酌比例,执简驭繁。  相似文献   

12.
单兆伟教授认为胃痛的基本病机为脾升胃降失和、胃中气血阻滞,而脾胃之健运依赖于肝木之条达,土得木而达。临证主张胃痛从肝论治,肝胃同治,灵活运用疏肝理气和胃、清肝泄热和胃、滋阴养肝和胃、降胆通逆和胃、温阳养肝和胃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岳妍 《国医论坛》2012,27(1):12-13
人体气血升降是以肾水升、心火降为根本,在心肾相交过程中,肝脾助肾水以温升,肺胃助心火以凉降,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仲景所言的痞证,就是气机痞塞不通,升降失常,有的以脾气不升为主,有的以胃气不降为主,也有同时具备脾不升清、胃不降浊的情况,所以才有了泻心汤系列.所以一系列泻心汤均是通过调理气机升降而治疗痞证的,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寒热错杂是指阳气不降之热、阴气不升之寒,其实质是气机升降失常,辛温药促肝脾温升,苦寒药助肺胃凉降,故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泻心汤就是促使脾升胃降,使气机由“痞”转“泰”.  相似文献   

14.
陈月  刘绍能 《江苏中医药》2021,53(10):65-67
胃食管反流病为消化科常见病,中医学认为其病位在食管与胃,与脾、肝、肺、肠等脏腑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和胃降逆是其重要的治疗方法.我们根据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生理特性,提出五大治疗方法:和胃降逆、健脾益气助降、疏肝理气助降、宣肃肺气助降、理气通腑助降.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5.
汪龙德教授从五脏辨治顽固性呃逆的经验。汪龙德教授是甘肃省名中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脾胃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务理事,从事医、教、研30年。在理论联系实际和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相继研制出"平胃胶囊""化瘀软肝胶囊"等院内制剂。长期专注于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临床、教学与研究中。熟读经典,善于以整体观,系统观分析问题与指导临床。将治病求本基础上的辨证论思想贯穿在诊治疾病的整个过程中,同时在治疗,科疑难杂症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汪龙德教授认为呃逆总的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位在"胃",与五脏密切相关,用中医治疗也不能仅仅使用降逆之品,应从整体出发,治病求本,重视从五脏为着眼点来治疗顽固性呃逆,通过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肾的纳气功能,重视调心以治胃、疏肝和胃、升脾降胃等治法,在临床中治疗顽固性呃逆,效果显著。笔者有幸随师临证,所获良多,现择老师辨治顽固性呃逆的思想及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 肝主疏泄,助脾胃纳运、升降,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正如《血证论》所说:“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然而导致这种脏腑之间正常生理功能的破坏,多因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横逆,遂致犯胃、乘脾、犯扰脾胃。有人囿于脾胃互为表里,肝气犯胃,胃病脾亦病,治胃亦即治脾,笼而统之,混为一谈。从临床实际来看,非皆如此。笔者认为探析肝气犯胃、肝气犯脾、肝气犯扰脾胃三者之间在病因病机、犯扰脏腑、证候特点及治疗上的异同,对于析疑解惑,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脾胃居于中州,斡旋人体气机之升降,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情志异常、肝胆疏泄失职均可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而致脾胃升降失和,继而百病丛生。张师注重并擅长结合调肝法治疗脾胃病,认为治疗上当扶土抑木,墩阜脾气,平抑肝气。一则疏导患者,调节情志;一则采用疏肝健脾、补脾柔肝、疏肝和胃、疏肝理气、清肝泻火、养血柔肝等治法,升降气机、调气和血、平复寒热、平衡阴阳、和调脏腑,治疗各类疑难脾胃病,多获良效,堪为师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健脾养胃护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思路进行探析。方法:根据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病因病机总结治疗方法,并对健脾养胃护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观点进行分析,并附验案佐证。结果:小儿脾胃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为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小儿脾胃疾病的诱因多由喂养不当、久病损伤或先天不足,其主要病机为脾失健运、脾湿胃燥、脾化胃纳等功能失调,脾胃受损后会衍生许多相关疾病。将治疗脾胃疾病的总的治疗方法归纳为健脾养胃护肝法,并可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分为多种治法如健脾、运脾、补脾、泻肝、疏肝、清胃、和胃、降逆等。并根据上述治疗方法可应用于鹅口疮、腹痛、厌食症等病症的治疗中,且获得验证。结论:对小儿脾胃病采用健脾养胃护肝法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对于药物之间关系有着深入的研究。四川脾胃病名家梁超教授临证之时常巧妙运用对药,以达增效解毒之效。针对不同的病机特点,梁师在脾胃病治疗上常采用甘温益脾、和胃降气、攻补兼施、辛开苦降等治法,而不同治法均以对药作为基础。通达对药之组合,探究剂量之奥秘,领悟导师临证精粹。  相似文献   

20.
杨晋翔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胆胃两腑,与肝、脾关系密切,病性属于本虚标实,本虚指脾胃气虚,标实则为痰热、气滞、血瘀、湿热等。"胆胃不和"是导致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提出本病治法"主在胆胃,贵在通降"。杨晋翔教授常用治法有:清胆和胃通降法、理气化瘀通降法、健脾和胃通补法、养阴益胃通降法及结合胃镜表现用药。杨老师临证处方,善用药对,在胆汁反流性胃炎治疗中"见一症用一对药",其常用药对有:旋覆花、代赭石;黄连、吴茱萸;川楝子、延胡索;香附、苏梗、陈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