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9 毫秒
1.
谢旭善老师认为,根据肝主疏泄,调畅人体气机的理论,提出了肝气犯胃为胃脘痛的常见病因,胃脘痛之偏于肝者,用药当辨肝气肝郁之分,虽皆是气分实证,但因其病机不同,治法迥异。认为脾胃病与肝关系密切,因此在治疗胃脘痛的时候应注意治肝,治疗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原则。  相似文献   

2.
胃痞病是一种常见的脾胃病,常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李永成教授认为,胃痞病病位在脾、胃,与脾、胃、心、肝等多个脏腑密切相关,病机关键在于心气郁、肝气结、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进而引发胃痞病。李永成教授应用“开心气,泻肝气”法治疗胃痞病肝郁气滞证,开心气之郁,散肝气之结,以平调脾胃,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胃脘痛古人称为心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多由忧思郁怒,肝气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所致。笔者禀承师训,结合临床,自拟娑罗饮治疗,应用20余年,疗效满意,现介绍于下。1立方依据胃脘痛的病位虽然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脾胃为仓凛之官,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所以往往脾胃同病。肝属木,其体阴而其用阳,喜条达而主疏泄,而疏泄之正常,又有赖于脾胃气机升降。若肝气横逆,木旺乘上;或中土滞,肝失条达;或肝火亢盛,灼伤胃阴;或肝血瘀阻,胃失滋养;可见胃病多与肝…  相似文献   

4.
张珍玉教授基础理论深厚,临证经验丰富,他强调中医基础理论,尤其是藏象学说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他亦强调辨证论治,重视脏腑辨证。肝与脾胃关系密切,二者同位膈下,共居中焦,位置相邻,经络相系。在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临床上,当肝气逆乱,横逆乘脾犯胃,木土相克;或肝气郁结,木不疏土。或脾气虚弱,土虚木乘等都是导致脾胃病发生的常见发病途径。因此张老提出:肝失疏泄包括“太过”和“不及”两端,辨证就有“肝气郁”与“肝气逆”两证,辨证施治应有“舒肝”和“疏肝”二法。他认为柴胡疏肝散以疏肝理气为主,逍遥散偏于疏肝解郁;肝气逆证首选柴胡疏肝散,肝气郁证则先用逍遥散。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张老擅长从肝入手,立足于气机失调,以调肝为基础进而调节全身脏腑气机,从根本上恢复人体肝与脾胃气机为要。肝复疏泄之职,则气机调畅,有助于脾胃之气的正常运行,从而保证了脾胃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深化肝与脾胃藏象理论,对临床临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 肝主疏泄,以字义而言:疏是疏通、畅达;泄是宣泄。肝主疏泄是对肝性柔和、喜条达、不郁不亢的疏泄气机这一生理功能的概括。这种特异的气机运动形式,体现在使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调畅。人体脏腑气血,处于不断的升降出入运动之中。脾升胃降,肝升肺降,肾水宜升而心火宜降,肝气宜升而胆火宜降等等。其中脾升胃降,为脏腑气血升降的枢纽。但是脾胃上下升降运动有序,运化健旺,必须得到肝的疏泄。唐容川谓:“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水之气以疏泄,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肝气疏泄正常,气机调畅则气血充盛,精神焕发,心情舒畅,善于谋虑,思维与动作敏捷。这是由于肝藏血,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血属阴,气属阳,故谓肝体阴而用阳。肝的阳气是肝气升发和疏泄的一种能力。肝的阴血  相似文献   

6.
<正> 肝气犯胃是胃脘痛中最常见的一个证型,近年来,我们用三合汤治疗肝气犯胃多例,效果满意。肝气犯胃是一个病理名词,中医学上的肝气,原指肝脏升发条达的一种生理功能,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当情志不遂郁怒之后,肝的升发条达功能受到损害,就会出现下列两种情况:一是肝气过盛、横逆而克脾犯胃;另一种  相似文献   

7.
肝主疏泄,能疏通畅达一身之气机。肝气为病,多易波及他脏。臌胀之初多肝气郁滞,郁则盛,脾胃主运化水湿,但脾胃气机的升降必借助肝气的疏达始能调和不病,今肝气不和不能正常疏达反来克伐,则脾失健运,水湿难以运化而停滞腹中形成胀满。臌胀的形成与肝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以及病理变化密切相关。臌胀从肝论治是根据肝的升达疏泄作用对气、血、水、脏腑以及情志的影响作用和臌胀与脏腑、气、血、水的密切关系而确定的。临床上通过调肝的方法使脏腑功能调和,气、血、水调畅,进而使人体气血恢复调和的状态,从而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臌胀早期肝郁脾虚,气滞湿阻,宜疏肝理气,健脾祛湿;臌胀中晚期肝郁血瘀水停,宜疏肝活血,化瘀利水;臌胀中晚期肝肾阴虚水停,宜柔肝滋肾,养阴利水;臌胀中晚期肝气阳虚水停,宜补肝气,温肝阳。臌胀无论从病因、病机还是辨证施治中的理法方药选择上,均应注重调肝。  相似文献   

8.
答:兹将治肝护脾之粗浅认识和体会,试述于下,供同道参考。1 肝与脾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关系肝与脾之间,属于相克关系。肝木克土,乃克中有用,具有相辅相成之意,构成肝与脾在生理功能上之协调关系。脾为中土,能生万物而属阴,其体淖泽,其性板滞,滞则易郁,必藉肝木之条达活泼、升散疏泄之性,方不致脾气阴凝板滞,而使纳食得以正常运化,升降之机,方能正常发挥。但是,脾土又能滋养肝木。人体饮食入胃后,由脾气将水谷精微“散精于肝”,滋充其体,刚柔相济,肝用不亢,而完成其生理功能。肝与脾在病理方面,主要是指木气克土太过而言,即木乘土也。木气亢盛,疏泄太过,则可乘土,可见肝气横逆、犯胃、乘脾等病理现象;若木之不及,失于疏泄、条达,亦可影响脾胃而发病,如肝气郁结,疏泄无能,可见闷闷不乐,意志消沉,脘胁痞满不舒,纳呆食滞等木不疏土的表现。可见肝气、肝郁,均可致肝病及脾之证。此其一。其二,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阴者,阴血也,由脾胃生化而成;阳者,肝气、肝阳也,由肝失疏泄,或阴虚阳亢所现。说明肝木必赖脾土以滋养,脾土亦赖肝气  相似文献   

9.
脾胃居于中州,斡旋人体气机之升降,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情志异常、肝胆疏泄失职均可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而致脾胃升降失和,继而百病丛生。张师注重并擅长结合调肝法治疗脾胃病,认为治疗上当扶土抑木,墩阜脾气,平抑肝气。一则疏导患者,调节情志;一则采用疏肝健脾、补脾柔肝、疏肝和胃、疏肝理气、清肝泻火、养血柔肝等治法,升降气机、调气和血、平复寒热、平衡阴阳、和调脏腑,治疗各类疑难脾胃病,多获良效,堪为师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杨永杰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5):151-151
目的:李师认为胃脘痛病初多因外邪、情志、食伤,随后可涉及肝、脾等脏腑之气机运行,致食积、痰湿、瘀血、郁热内生,不通则痛。本病之病机关键是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辨证主要分为寒邪犯胃、饮食积滞、肝气犯胃、胃阴不足、瘀血停胃型,治疗以调气为主,时时照顾脾胃之元气,用药轻灵,动静结合,润燥相宜,升降和调。  相似文献   

11.
吴寿善教授,一生精读歧黄之书,博采诸家,医理精湛,将祖国医学与现代科技相互渗透,师古而不泥古,创新不失法度。擅治内科杂病,尤对乙肝辨证论治有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随师侍诊,获益匪浅,现将吴师治疗乙肝用药经验整理成文,谬漏之处,望高识之士斧正。1见肝之病,顾护脾胃肝胆与脾胃同居中焦,且脾胃的运化有赖肝之疏泄、胆汁分泌和排泄的正常。故肝胆有病最易传脾伤胃。若木郁犯脾,脾失升清则泄泻,浊气不降则腹胀;若肝旺脾虚运化失职则纳少,便溏,神疲乏力;若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或嗳气等。吴师推崇医圣张仲景…  相似文献   

12.
正柴可夫教授从医30余年,长期从事临床医疗及《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教研工作,对中医药防治脾胃病研究较深。现将其辨治脾胃病经验浅述如下。1病机浅释柴师认为,脾胃病总属本虚标实,其基本病机为肝郁脾虚气滞及痰瘀痹阻胃络。"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主升发清气,胃主通降浊气。脾胃与肝同属中焦,其在生理病理上与肝存在密切联系,肝气无论太过与不及,都会对脾胃的生理功能产生影响。肝主疏泄,调节通  相似文献   

13.
在祖国医学的辨证中 ,肝胃不和是常见的病机。因肝为刚脏 ,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若忧思恼怒 ,则气郁伤肝 ,肝木失于疏泄 ,横逆犯胃 ,有如《沈氏尊生·胃痛》中所说 :“胃痛 ,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甚。以木性暴 ,且正克也。”因五行学说中肝属木 ,胃属土 ,肝木易横逆 ,每易克犯胃土 ,所以本症亦有称作“木乘土”者。临床多表现为胃脘部胀闷不适、疼痛或呕吐等 ,且兼见季胁部胀痛 ,脉多见弦象。此类症状在临床较常见。俞募穴相配是针灸取穴配伍方法之一。所谓俞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背部膀胱经上的腧穴 ,募穴是脏腑之气汇集在人体胸腹…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临床治疗有效的具体案例,探讨泛酸的证治规律及病因病机。泛酸证治与胃痛、胃痞、呕吐等胃病相似;病位主要在胃,并与肝、脾、肠等脏腑有密切的生理病理关系;病因病机主要为饮食停滞、痰湿中阻、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脾胃虚寒等。  相似文献   

15.
陈良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0):1732-1733
1 从肝为论治消渴的生理病理基础肝为风木之脏 ,性喜条达 ,藏血 ,主疏泄 ,调畅全身气机与情志活动。肝在结构上与他脏相连 ,肝脉上肺 ,挟胃连心 ,肝与肾同源 ,为肾之子 ,依赖于肾水之滋养。肝又为心之母 ,所以肝介于水火之间 ,心火之下降与肾水之上升 ,均以肝为枢纽。此外《血证论》说 :“木之性主于疏泄 ,食气入胃 ,全赖肝气以疏泄之 ,则水谷乃化。”说明肝气之疏泄以助脾之运化胃之升降 ,肝的余气溢于胆而为胆汁 ,胆汁助脾胃运化。并且肝还助肺以治节。疏泄是维持脾升胃降 ,消化水谷精微而化生成阴血津液的保证。血液的生成分布调节也依…  相似文献   

16.
答: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本病多由饮食失节,寒温不调,损伤脾胃;或情志抑郁,肝气犯胃;或脾胃虚寒,寒邪凝滞所引起。胃脘痛主要涉及胃、肝、脾等脏腑。临床应根据患者疼痛的性质、特点及伴有症状进行辨证施治,分清虚实。其中,肝气犯胃,以胀痛为主,伴有肝气不舒的  相似文献   

17.
试析吴茱萸汤治厥阴头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第十条 :“干呕 ,吐涎沫 ,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复见于《伤寒论》厥阴篇 ,系胃中寒饮上犯厥阴经脉所致。笔者曾用本方治愈几例典型厥阴头痛 ,似有所悟 ,略述于下。1 胃病及肝 ,土反侮木  肝属木 ,胃属土 ,木克土 ,即脾胃在肝的制约调节下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在病理状态下 ,若肝气过盛即可影响脾胃 ,叫木乘土 ,即“乘其所胜” ,如临床所见的肝气犯胃、肝脾不和等均为肝病及脾。故仲景嘱之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反之 ,若肝气不足 ,土病则可及木 ,叫土反侮木 ,即“侮其所不胜”。…  相似文献   

18.
胃痛肝气犯胃证属胃痛实证,是胃痛的临床常见证型,而中医认为实证的病理基础从广义来理解不外瘀滞。本证其发生与肝、脾有关,胃气郁滞、失于和降贯穿于肝气犯胃证之始终。临证多出现胃脘胀痛、攻撑作痛、脘痛连胁等。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四逆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4味药组成,具有调和肝脾,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效,配伍砂仁下气止痛、开胃;佛手舒肝健脾和胃;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诸药共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效。结论:加味香砂四逆散对胃痛肝气犯胃证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林汉楠 《新中医》1993,(9):48-48,52
1 条畅枢机,治肝安胃法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气郁结,易横逆犯胃,致胃气失和,脾胃功能失调。临床常见胃脘胀痛,疼连两胁,嗳气泛酸,善太息,口苦或呕吐,或乳房胀痛,青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等肝胃不和(肝气郁滞)之证。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四逆散加味。若肝胃郁热口苦口干苔黄者加山栀子、丹皮、夏枯草;便秘加大黄、枳实;泛酸烧心加川黄连、吴茱萸;心烦失眠加  相似文献   

20.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中医认为FD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主要病机是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中焦气机不利[1]。胃土壅滞,气机升降失调,反克其所不胜,则易影响肝木的疏泄功能。肝木疏泄功能失调,克犯脾土,则导致脾胃功能的失常;脾胃虚弱,肝木乘虚克伐,使虚者更虚,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述"肝木肆横,胃土必伤;胃土久伤,肝木愈横";肝与脾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肝病可以传脾犯胃,脾胃病亦可累及肝,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