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宽叶羌活在中国的适生区域,为人工种植适宜区划筛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四川、青海、甘肃野生宽叶羌活分布区最适宜生长环境因子为依据,结合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 (TCMGIS-Ⅰ),区划宽叶羌活区全国的适宜产地。结果 四川、西藏、青海和甘肃临近区域 118 个县市是宽叶羌活集中连片的最适宜产区,总面积 130 051 km2,四川占最适宜区总面积比例达 45%,西藏约占 32%;较适宜产区包括四川、西藏、青海、甘肃、陕西、新疆等8个省区 197 个县市,面积 242 365 km2,其中四川占较适宜产区面积 35%,西藏约占 36%。在相似度 80% 以上的适宜区范围内,四川涉及的面积最大,西藏包含的县市最多。结论 应用 TCMGIS-1 系统进行宽叶羌活适生地分析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分析结果揭示西藏是宽叶羌活潜在重要的资源分布区;根据适生区域自然及社会经济综合评价,建议在生态脆弱、农地相对缺乏的最适宜区优先开展宽叶羌活种质保存、资源保护和野生抚育,而在四川、甘肃和青海等地选择 3 000 m 以下较低海拔的,农地比较充足、耕作条件和光热比较优越的较适宜区域适度发展规模化人工种植。  相似文献   

2.
唐军  王青  王强 《医学教育探索》2011,42(6):1213-1216
目的 建立红花药材的化学模式识别方法。方法 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对5种不同产地红花样品的红外谱图,以900~1 550 cm?1内的吸收峰为指标,应用主成分和聚类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红花样品可分为4个产区,同一产区内红花的化学组分相似,可做为红花药材质量评价的依据。结论 基于FTIR谱的主成分和聚类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表征出红花在不同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多样性分化,能对红花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阳春砂杂交子代与母本的红外光谱鉴别方法。方法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测定阳春砂杂交子代与母本的红外光谱,分别应用导数光谱和傅里叶自解卷积对图谱进行转换处理,对比寻找杂交子代与母本的特征差异吸收。结果 阳春砂杂交子代与母本的红外光谱无明显差异,经四阶导数光谱变化后于1 051.014 cm?1处出现明显的特征差异吸收峰,傅里叶自解卷积转化后于771.563 4和1 612.432 5 cm?1处出现了具有明显特征独立的差异吸收峰。结论 阳春砂杂交子代与母本的FTIR经过导数光谱和傅里叶自解卷积转化后可出现明显的差异,能较好地鉴别二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羌活及其混伪品进行分子鉴定,以确保该药材的质量以及临床疗效。方法 利用PCR测序法,对样品进行核基因ITS2片段扩增并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经CodonCode Aligner拼接后,用软件MEGA 4.0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并构建邻接(NJ)树。利用已建立的ITS2数据库及其网站预测ITS2二级结构。结果 羌活与宽叶羌活ITS2序列长度均为228 bp,二者种内平均K2P(Kimura-2-parameter)遗传距离均远远小于其与混伪品的种间平均K2P遗传距离;由所构建的系统聚类树图可以看出,羌活与宽叶羌活均表现出了单系性,而同时又与其他混伪品明显分开;比较ITS2二级结构发现,羌活基原植物与其混伪品在4个螺旋区的茎环数目、大小、位置以及螺旋发出时的角度均有明显差异。结论 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可以方便快捷地鉴别羌活及其混伪品,为其种质资源鉴定及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了重要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红外光谱技术对金钗石斛原药材及两种提取物所含化学成分的红外谱图进行整体分析。[方法]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对金钗石斛原药材、水提醇沉提取物、无水乙醇提取物进行结构分析及鉴别。[结果]金钗石斛原药材一维红外光谱图反映出2 923 cm-1、2 855 cm-1、1 738 cm-1、1 155 cm-1、1 081 cm-1、1 019 cm-1等特征峰,推测金钗石斛中含有脂类、芳香类和淀粉类成分。原药材二阶导数谱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以上结果,同时出现了1 318 cm-1附近以及783 cm-1附近的草酸钙吸收峰。金钗石斛水提醇沉提取物和无水乙醇提取物的红外谱图中均出现了脂类、芳香类和糖类的特征峰,且与原药材相比峰数、峰强都有改变。金钗石斛水提醇沉物一维和二阶导数谱中均出现了较强的淀粉特征峰,说明水提物中主要是水溶性多糖,且多糖主要以淀粉形式存在。而无水乙醇提取物谱图更清楚的出现了脂类和芳香类的相关特征峰,且峰数与峰形和油类标准品比对,重叠性高。[结论]金钗石斛中主要含有多糖类以及脂肪类物质,多糖主要是以淀粉存在,且金钗石斛中的脂肪类含量较高。不同的提取溶剂所出现的谱图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完美诠释了"相似相溶"原则。红外光谱适合于金钗石斛的快速鉴别及质量评价与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氢核磁共振-模式识别的不同产地麦冬鉴别新方法。方法1H-NMR技术测定样品的全成分信息,并转化成数据矩阵,采用模式识别法中的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以及聚类分析(HCA)进行识别分析。结果 氢核磁共振-模式识别法能有效地鉴别不同产地的麦冬样本。结论 氢核磁共振-模式识别法是一种有效的药材分类鉴别方法,可作为药材质量控制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的模式识别方法在分析大鼠高脂血症代谢组学实验数据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喂养的方法,建立大鼠高脂血症模型。同时,以GC/MS为技术基础的代谢组学研究大鼠高脂血症的发病过程,并对图谱进行分析,将分离得到内源性代谢物,分别应用主成分分析(PCA)、软独立建模分类法(SIMCA)、非线性映射(NLM)3种模式识别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SIMCA和NLM在样本分类的效果上优于PCA,且NLM可表现出样本的经时变化规律;而PCA和SIMCA能更好地解释与疾病相关的内源性代谢物的信息,3种方法所得的结果可以互相印证和补充。结论: 在代谢组学研究中,可以运用多种模式识别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得到更可靠和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鉴定白色念珠菌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方法 在白色念珠菌核糖体RNA编码基因(rDNA)中的内转录间隔区2(ITS2)上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MGB探针,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系统建立白色念珠菌的检测方法,对其敏感度、重复性和特异性进行方法学评价,并在模拟白色念珠菌血症的血标本中初步探讨其应用价值。结果 所建方法对白色念珠菌纯菌液的准确检测下限为101CFU/ml,相应的批内、批间变异系数(CV)分别为1.57%和2.20%。对135株白色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其他非白念菌株、细菌临床分离株和血液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特异性为100%。另外,对于模拟白色念珠菌血症的血标本,该方法的最低检测下限为102CFU/ml。结论 所建方法具有特异性和敏感度高、重复性好的特性,可适用于临床上白色念珠菌引起的血流感染的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在生长光强为1.5、10、30、55、100、270 μmol/(m2?s)下对弱光生态型盾叶薯蓣的薯蓣皂苷元和生物量分别进行测定,以探讨不同光强与盾叶薯蓣中薯蓣皂苷元和生物量的关系,并找出弱光生态型盾叶薯蓣的最适生长光强。方法 采用TLC法和RP-HPLC法测定其根状茎中薯蓣皂苷元的量。结果 不同光强对盾叶薯蓣的薯蓣皂苷元的量有显著影响。在100、55 μmol/(m2?s)的光强下,根状茎中薯蓣皂苷元的量最高,分别占其干质量的0.45%和0.55%。光照强度对盾叶薯蓣的生长有显著的影响,在30、55、100 μmol/(m2?s)下长势良好,其中在100 μmol/(m2?s)下生长最好。光照强度影响叶片的形状,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叶片长与宽的比率也随之增加。在270 μmol/(m2?s)的强光照射下,叶片长与宽的比率最大。光照强度能显著地影响植株的总叶面积,在100 μmol/(m2?s)光强下植株总的叶面积最大,总的生物量最高,根状茎的生物量与整个植株生物量的比值最大。结论 弱光型盾叶薯蓣是一种薯蓣皂苷元量较高的薯蓣变种,这将为该药源植物的选择育种以及栽培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六味地黄丸中马钱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法快速测定不同厂家浓缩六味地黄丸中马钱苷。方法 利用HPLC法测定六味地黄丸中马钱苷,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NIRS与HPLC测定值之间的多元校正模型。结果 马钱苷定量校正模型的内部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CV为0.049 3,决定系数R2为96.62,对预测集进行预测,预测值与真实值的相关系数r297.17,预测均方差RMSEP为0.038 9,方法精密度RSD为1.99%,稳定性RSD为1.13%。结论 NIRS法可准确测定马钱苷,为中成药的快速、无损定量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综合比较不同种植区九寨刀党质量,为九寨刀党种植区域规划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SPSS17.0分析软件对来源于九寨沟县不同种植区的38份九寨刀党样品的主要性状及化学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 筛选出特征根累计贡献率达到85.604%的5个主成分;以主成分分析确定的主成分值为指标,采用组内连接聚类法对不同种植区九寨刀党质量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将38份样品划分为4类。结论 通过主成分聚类分析对不同种植区九寨刀党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此方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九寨沟县不同种植区九寨刀党质量差异较大,需要加快规范化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寻破除西伯利亚白刺种子休眠的方法,提高其发芽率。方法 采用温水催芽、低温沙藏、98%浓硫酸、GA等不同方法对种子进行处理后的发芽试验,测定发芽率、发芽势、到达发芽高峰期的时间。结果 温水催芽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为30%和10%,种子7 d开始萌动,10 d达到发芽高峰。低温沙藏37 d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为55.5%、26.5%,种子2 d开始萌动,10 d达到发芽高峰。低温沙藏95 d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为86.8%、60.3%,种子2 d开始萌动,7 d达到发芽高峰。98%浓硫酸处理2 h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均为90%,种子1 d开始萌动,4 d达到发芽高峰。98%浓硫酸处理2 h后播种在MS0.5 g/mL GA0.5 g/mL BA的暗培养基上,发芽率和发芽势均为98.1%,种子1 d开始萌动,4 d达到发芽高峰。结论 西伯利亚白刺种子休眠属种壳休眠,98%浓硫酸处理2 h后接种于MS0.5 g/mL BA0.5 g/mL GA的暗培养基上培养,打破硬实种子休眠效果最好,发芽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制川乌配伍甘草对制川乌中多种单酯型生物碱煎出量的影响,探索其变化规律,以指导制川乌与甘草的合理配伍。方法 HPLC法测定制川乌与甘草不同比例配伍时煎出液中单酯型生物碱的总量,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配比对煎出量的影响。结果 随着甘草配伍量的增加,煎煮液中单酯型生物碱总量逐渐降低,每种单酯型生物碱煎出量趋于单煎液煎出量的40%。结论 甘草配伍制川乌时,甘草的使用量应是制川乌的一半以上,既可以保证煎出液中单酯型生物碱总量稳定可控,又可以防止制川乌毒性过大造成使用危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对im黄体酮及紫外(UV)照射导致的黄褐斑小鼠模型的抗氧化与抗黄褐斑形成作用。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维生素C组、杭白菊组、当归组、丹参组共6组。采用im黄体酮及辅助UV照射方法建立黄褐斑小鼠模型。测定各组肝脏及皮肤组织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酪氨酸酶(TYR)活性与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肝脏脂褐质水平,并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皮肤病理学检查。结果 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显著增强黄褐斑小鼠肝脏和皮肤中GSH-Px、SOD活性,降低MDA水平,抑制TYR增加,使黑素细胞(MC)生成减少,抑制黑色素合成,从而减轻皮肤色素沉着。结论 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有一定的防治黄褐斑的功效,其作用与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抑制TYR活性,减少黑色素的合成以及改善机体的血液流变学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近红外光纤透射光谱的白芍提取物纯化过程中的快速分析方法。方法 通过近红外透射光纤探头测定流经D-101大孔树脂的纯水洗脱液和70%乙醇洗脱液的近红外光谱(NIRS),并采用模式识别方法对两个过程进行定性判别研究。同时针对醇洗过程,以HPLC分析值作参比,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醇洗过程中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定量校正模型。结果 模式识别方法可以准确无误地对水洗除杂过程完全程度进行监测,对醇洗脱过程中溶剂体系变化进行精确指示,同时所建定量模型也成功地用于预测相同批次和不同批次白芍提取物大孔树脂纯化过程的洗脱曲线,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预测均方差(RMSEP)分别为0.124、0.172和0.120、0.133,NIRS与HPLC测得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均在0.992以上。结论 本方法实时、高效、快速,可对纯化过程进行定性定量全面监控,可用于中药纯化过程的快速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葛根芩连汤中葛根和甘草对黄芩有效成分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在大鼠肝微粒体代谢的影响,探讨该复方配伍机制。方法 采用在体诱导-体外肝微粒体温孵方法,分别考察葛根芩连汤中葛根、甘草对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在大鼠肝微粒体中代谢的影响,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测定大鼠肝微粒体中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的量。结果 温孵时间黄芩苷在0~90 min,汉黄芩苷在0~60 min,黄芩素在0~10 min,汉黄芩素在0~40 min呈线性消除。对照组各成分代谢速率大小顺序为: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苷>黄芩苷。与对照组相比,葛根对汉黄芩苷、黄芩素的代谢具有抑制作用,对黄芩苷及汉黄芩素的代谢具有诱导作用;甘草对汉黄芩素的代谢具抑制作用,对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的代谢则呈现诱导作用。结论 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可以被大鼠肝微粒体代谢,葛根芩连汤中葛根、甘草对黄芩有效成分的代谢过程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川木香煨制前后代谢物轮廓(metabolic profiling)差异,筛选出导致差异的特征性化学成分。方法 经HPLC-UV分析获得川木香生品、煨品的色谱图数据集;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等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比较川木香生品、煨品的代谢物轮廓差异及筛选导致差异的特征性化学成分。结果 川木香生品和煨品代谢物轮廓明显不同,导致差异的特征性化学成分有7个(包含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结论 从代谢物轮廓角度,川木香煨制前后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基于抗病毒活性检测的板蓝根质量生物评价方法并进行优化研究。方法 分别采用红细胞凝集活性检测法和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活性检测法,建立板蓝根抗病毒活性生物测定方法,并对所建立的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与优选。结果 两种方法可用于对不同样品进行活性检测和区分,结果重复性较好(RSD=7.0%、5.78%);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板蓝根凝集活性与NA抑制活性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r=?0.81),进一步印证了凝集活性测定法与抗病毒药理作用的关联性;在安全性、经济性、简便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凝集活性检测法优势明显,可作为板蓝根质量生物测定的优选方法。结论 本研究优选凝集活性检测法用于板蓝根质量的生物测定,与抗流感病毒药效相关,提高了其现行质量控制水平,并为中药质量生物测定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