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评价红细胞沉降率是否可用于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疾病活动性。方法选择2012年6~12月共7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纳入本研究,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要求,男14例,女63例,红细胞沉降率、补体3(C3)、补体4(C4)、抗dsDNA抗体等检测项目于就诊当天完成检测,按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表(SLEDAI)评分标准将上述患者分为活动期组(n=44,SLEDAI4分)和缓解期组(n=33,SLEDAI=0~4分),比较两组上述指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计算各指标与SLEDAI评分的相关性。双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活动期红细胞沉降率[21(10,37)]mm/h,明显高于缓解期的[11(5,21)]mm/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87,P=0.005),在区分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与否能力方面,红细胞沉降率与C3、C4及抗dsDNA抗体相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红细胞沉降率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0.293,P=0.010)。结论红细胞沉降率可用于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疾病活动性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PNPLA3基因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关系,探讨PNPLA3 rs738409G突变基因携带者NAFLD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预防NAFLD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航天中心医院2012年~2013年体检者共617例,包括324例健康者和293例NAFLD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rs738409分型,并采用Oneway ANOVA比较不同基因型组之间年龄,性别,BMI,TG,CHOL,hs-CRP,ALT,AST,FPG,HbA1c,CEA,AFP和CA19-9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健康组和NAFLD组之间部分生化检测指标和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评估rs738409G携带者NAFL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ALT(U/L)在CC,CG和GG基因型中的血清水平分别是17.8(12.9,25.3),20.00(14.40,27.65)和20.2(14.85,38.8),表达水平逐渐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ST(U/L)在CC,CG和GG基因型中的血清水平分别是20.3(17.6,24.5),20.70(17.95,25.20)和22.3(18.60,29.65),仅在CC组和GG组(P=0.000)、CG和GG组(P=0.004)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年龄,性别,BMI,TG,CHOL,hs-CRP,FPG,HbA1c,CEA,AFP和CA19-9在不同基因型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MI(Kg/m2),ALT(U/L),AST(U/L),TG(mmol/L),hs-CRP(mg/ml),FPG(mmol/L)和HbA1c(%)在NAFLD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中的表达水平分别是[22.97±2.58 vs 26.74±2.35],[15.65(11.97,21.3)vs 24(17.55,35.4)],[19.8(17.3,23.5)vs 22(18.9,,27.35)],[0.99(0.75,1.40)vs 1.77(1.23,2.54)],[0.89(0.64,1.41)vs 1.43(0.96,2.51)],[4.88(4.61,5.21)vs 5.14(4.82,5.62)]和[5.50(5.3,5.7)vs 5.70(5.45,6.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论显示,BMI,TG,ALT和HbA1c是rs738409G突变基因携带者NAFLD的危险因素,回归系数分别是0.707,2.968,2.765和21.301。结论 对于rs738409G突变基因健康携带者应该定期监测BMI,TG,ALT和HbA1c,预防NAFLD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航天中心医院难辨梭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及毒素基因携带情况。方法收集不明原因腹泻患者的粪便样本335例,采用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菌属鉴定及毒素基因检测。对tpi基因阳性样本进行厌氧培养、分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回顾性分析分离出A~+B~+菌株和A~-B~+菌株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35例粪便样本中,56例(16.7%)检出难辨梭菌tpi基因,其中10株(17.9%)A~-B~+菌株、46株(82.1%)A~+B~+菌株。检出菌株对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林霉素、万古霉素、莫西沙星、氨苄西林-舒巴坦及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7.1%、10.7%、75.0%、0、57.1%、5.4%、8.9%。有29株(51.8%)菌对克林霉素、莫西沙星双重耐药。分离出2种菌的患者病史、临床用药史、常规实验室检测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航天中心医院难辨梭菌临床分离株以多重耐药模式多见,A~+B~+菌株和A~-B~+菌株感染患者临床特征无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在脂肪肝患者中变化情况及其与脂肪肝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来笔者医院健康体检人群1012例,根据B型超声检测结果分为脂肪肝组442例(男性/女性:309/133)和非脂肪肝组570例(男性/女性:311/259)。血清sdLDL-C检测采用过氧化物酶法。结果 脂肪肝组sdLDL-C水平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1.09±0.44mmol/L vs 0.77±0.35mmol/L,P=0.00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dLDL-C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呈正相关(P=0.000),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负相关(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控制基础指标和肝功能指标ALT后,sdLDL-C与脂肪肝具有独立的相关性(P=0.000),但增加血脂指标TC、TG和HDL-C变量后,sdLDL-C不再与脂肪肝具有独立相关性(P=0.349)。结论 脂肪肝患者sdLDL-C显著增高,sdLDL-C不是脂肪肝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降脂治疗是降低血循环中sdLDL-C水平的主要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尿酸(UA)对代谢综合征(MS)筛检能力的性别差异.方法 对2009年1~12月在笔者医院接受健康体检的人员进行横断面调查(男性1104例,年龄19~86岁;女性646例,年龄16~86岁).MS诊断标准采用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方案第3次报告(NCEP-ATPⅢ) 的中国人修订标准.结果 男、女性MS患病率分别为43.3%和33.1%.控制年龄、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偏相关分析显示,女性UA与MS各危险因子均显著相关(P≤0 002),男性UA与空腹血糖无显著相关性(P>0.05).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男性的AUCUA为0.588 (截点值:5.82mg/dl,敏感度:57.9%,特异度:57.5%, P<0.001),显著低于男性MS各危险因子的AUC(P<0.001);女性的AUCUA为0.704(截点值:4.69mg/dl,敏感度:57.9%,特异度:73.4%, P<0.001),与女性收缩压的AUC(0.675)无显著性差异(P>0.05).控制年龄、吸烟、饮酒、eGFR,Binary Logistic分析显示,女性UA≥4.69mg/dl发生MS危险性增加2.828倍,男性UA≥5.82mg/dl发生MS危险性增加2.045倍.结论 UA在筛检MS的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与男性比较,女性的UA更适合作为另一个MS的筛检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分析2009年秋季北京市3家哨点医院甲型H1N1流感监测结果,为科学防控提供指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5月8日~12月31日北京市西城区、海淀区、朝阳区3家哨点医院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监测情况,共计2632例流感样病例入选。其中,男性1418例,女性1214例,年龄1~98岁;采用real-time PCR方法对入选病例咽拭子标本进行甲型H1N1病毒核酸检测,同时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常规。结果 2632例流感样病例中,甲型H1N1流感病例占流感样调查人群的14.7%。其中,男性H1N1病例占其调查人群的15%,女性H1N1病例占其调查人群的14.3%,二者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1)。易感人群以7~18岁中小学生为主(占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53.4%);5~7月份甲型H1N1流感病例以输入性病例为主(占同期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88.5%),9、10月份多起聚集性疫情致本地感染病例达到高峰(占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37.2%);甲型H1N1流感病例主要以发热(98%),咳嗽(95%),喉咙痛(81%),流涕(76%)为主要症状就诊,甲型H1N1流感组与病毒检测阴性组比较,H1N1患者白细胞总数与血小板计数明显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与非H1N1型甲型流感组比较,血常规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次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表现及血常规检查与普通季节性流感相似,北京地区9、10月份是其最适流行季节,最适温度范围12~23℃,7~18岁中小学生是主要防控对象。  相似文献   
7.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SCCmec分型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两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SCCmec分型方法的分型效果,为MRSA的SCCmec分型选择合适的方法.方法:分别用2002年Oliveira的多重PCR方法和2005年Zhang的多重PCR方法对30株MRSA菌株进行SCCmec分型.结果:两种分型方法分型效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但各有优缺点.结论:MRSA菌株SCCmec的地区性差异仅通过一种方法不能很好地鉴别,SCCmec分型研究应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分型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航天中心医院就诊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者与非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者、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象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临床的诊断、治疗以及病情监测提供有利的工具.方法:采用RT-PCR的方法对患者是否患甲型H1N1流感进行确认.采用流式细胞技术的方法,利用全血细胞计数仪对甲型H1N1组、非甲型H1N1组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象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免疫比浊的方法对3组患者外周血中C反应蛋白(CRP)浓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甲型H1N1组患者中单核细胞百分数阳性百分率占77.1%,非甲型H1N1组患者单核细胞百分数阳性百分率占7.8%.正常对照组单核细胞百分数阳性百分率占6.7%.甲型H1N1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百分比以及嗜酸细胞百分比与非甲型H1N1组相比明显降低,但甲型H1N1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而单核细胞百分比在甲型H1N1组中显著升高.甲型H1N1组血小板总数、血小板压积与非甲型H1N1组相比降低,而血小板分布宽度相比非甲型H1N1组数值升高,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小板总数以及3项参数未有明显差异.甲型H1N1组中CRP浓度与非甲型H1N1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结论:甲型H1N1感染患者外周血象与一般流感存在相似之处,但它有其独特特点,在诊断过程中不应该以一般流感的外周血象以及CRP浓度特点来排除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初步探讨常用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糖类抗原724(carbohydrate antigen 724,CA724)和糖类抗原242(carbohydrate antigen 242,CA242)对初诊腹膜假黏液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28例经病理确诊的腹膜假黏液瘤患者,23例肠梗阻、肠炎等良性腹部疾病患者及29例健康体检者,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上述3组研究对象血清中CEA、CA125、CA199、CA724和CA242的含量,分析其在3组研究对象血清中的表达情况,采用ROC曲线分析各检测项目对腹膜假黏液瘤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 腹膜假黏液瘤患者血清中5种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P均<0.05),其中CEA、CA125、CA199、CA724和CA242对疾病的敏感度分别是89.3%、89.3%、78.6%、92.9%和89.3%,特异性分别为100.0%、98.1%、98.1%、92.3%和98.1%,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5、0.942、0.875、0.966和0.954。将5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发现该组合对腹膜假黏液瘤诊断的敏感度为100.0%,特异性为80.8%,阳性预测值为73.7%,阴性预测值为100%。结论 5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腹膜假黏液瘤诊断的敏感度高于单个肿瘤标志物,且联合检测对疾病的阴性预测值可达100%,该组合可辅助临床对非黏液瘤患者做出排除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我院产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PC)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升高的原因。方法对2009—2011年我院各类临床标本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进行统计及药敏结果分析。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间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肺炎克雷伯菌做改良Hodge试验和金属β-内酰胺酶检测,阳性菌株筛查KPC酶及耐药细菌(NDM-1)基因。结果 2009、2010年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仍保持高敏感性,对2010年分离的8株耐亚胺培南的肺炎克雷伯菌做改良Hodge试验均为阴性(2009年菌株未保留)。2011年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性显著升高,47株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肺炎克雷伯菌改良Hodge试验阳性,KPC酶阳性;2株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肺炎克雷伯菌金属β-内酰胺酶阳性;所有菌株NDM-1基因检测均为阴性。结论由KPC酶介导的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肺炎克雷伯菌在临床分离菌株中显著增加。KPC酶基因的出现是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广泛应用引起的耐药基因突变,携带KPC酶的质粒存在不同种属细菌间进行转移的可能性,临床应加强监控,防止产碳青霉烯酶菌株在医院环境中暴发和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