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外源性神经节苷脂GM1对面神经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GM1对面神经损伤再生的影响。方法:建立兔面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实验模型,外源性给予GM1,分别在术后2,4,8周观察面神经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实验组术后2,4周光镜下可见大量有髓神经纤维排列整齐,髓鞘厚度增加,雪旺氏细胞多见。术后8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术后2,4周时,电镜观察实验组再生神经纤维增多,轴索成熟,可见雪旺氏细胞胞体完整。术后8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神经节苷脂GM1对兔面神经损伤的早期康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神经节苷脂GM1促进兔面神经再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观察神经节苷脂GM1 对兔面神经挤压伤的疗效。方法 将 30只兔子按随机原则设计分组 :实验组 (神经节苷脂GM1 组 )和对照组 (生理盐水组 )。术后分别按 2周、4周、8周再分成 3组 ,每组 5只 ,双侧共 10条面神经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同。结果 术后 2周、4周神经传导速度、髓鞘厚度及轴突直径 ,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 ,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8周神经传导速度、髓鞘厚度及轴突直径 ,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兔面神经挤压伤后立即应用神经节苷脂GM1 对面神经损伤后早期 (2周、4周 )再生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神经节苷脂促进异体周围神经再生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劲民  苏伟  杨志  刘昌华 《广西医学》2004,26(4):470-472
目的 观察神经节苷脂GM 1对异体移植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成年大白兔 36只。 4只作为供体 ,切取双侧坐骨神经 ,制成 12mm神经段 ,深低温冷冻储存 2周。其余 3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兔左侧坐骨神经造成10mm长缺损 ,用复温后的异体神经进行移植桥接。然后作以下处理 :实验组局部应用GM1(1mg/d× 14 ) ,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术后 12周进行组织学、电生理、形态学定量分析以及免疫学等观察。结果 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GM1组与空白对照组神经传导速度及形态学定量分析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外源性神经节苷脂GM1可促进异体移植周围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4.
神经生长因子几丁质管修复兔面神经缺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几丁质管在修复兔面神经缺损中的作用。方法:在16只新西兰兔的两侧面神经上颊支上分别造成8mm缺损,左侧用管腔内注入NGF的几丁质管修复,右侧用自体神经移植修复作对照。术后8周和16周分别取8只动物进行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查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术后8周,实验组的再生神经已通过近远中吻合口,神经纤维密集成束;术后16周,再生神经纤维的数量增加,神经纤维束增粗,形态接近于正常神经。电生理检测和图像分析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神经传导速度和有髓神经轴突总截面积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NGF几丁质管可为免面神经缺损提供良好的修复环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含神经营养因子NTN的几丁质涂层的PGLA神经导管在修复兔面神经缺损中的作用.方法:将24只新西兰雄兔的两侧面神经下颊支分别造成10 mm的缺损,右侧用管腔内注入NTN的几丁质涂层的PGLA导管修复,左侧用自体神经移植修复作对照.术后5、10、14周,分别对兔进行大体观察、电生理检测、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5周,实验侧神经传导速度未测出;术后10周和14周实验侧和对照侧的神经传导速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侧术后10周,再生神经中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排列整齐,术后14周,再生神经中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数量增加,形态接近正常神经.结论:含NTN的几丁质涂层的PGLA导管可为兔面神经缺损提供良好的修复环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神经营养因子(NGF)和神经节苷脂(GM1)对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初级传入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用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GF组、GM1组和NGF + GM1组。将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切断,神经两断端相距5?mm,硅胶管桥接,用不同的药物处理后,于术后不同时间取出背根神经节进行研究。结果:4周时神经元数和神经传导速度,NGF+GM1组多于或快于其它各组(P<0.01),NGF组和GM1组均多于或快于对照组(P <0.01);8周时,各实验组多于或快于对照组(P<0.01),各实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联合应用NGF和GM1对初级传入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优于单用NGF、GM1,且起效早。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神经节苷脂GM1(GM1)对冷冻处理后的兔同种异体移植神经再生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成年大白兔36只,4只作为供体,切取其双侧坐骨神经,制成10 mm神经段,深低温冷冻储存2周;其余3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又分为4个亚组.将兔左侧坐骨神经造成10 mm长缺损,用复温后的同种异体神经进行移植桥接.然后,实验组局部应用GM11 mg/d,连续14 d,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任其自然生长.4个亚组分别于术后2、4、8、12周进行组织学、电生理、超微结构、形态学定量分析、肌湿重等观察.结果两组均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术后1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形态学定量分析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外源性GM1可促进冷冻处理后的异体移植周围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外源性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成年猫面神经损伤后的再生修复作用。方法 猫颞骨内面神经横断损伤后端端对合,局部应用CNTF作实验组,对照组用同等量生理盐水(SAL);于术后2、4和8周各组进行电生理、免疫组织化学细胞化学技术结合免疫电镜观察及形态学分析。结果 术后2周两组电刺激面神经均未诱发面肌兴奋,有髓纤维计数实验组(834±326)、对照组(235±152)t检验(P<0.05),有显著意义。术后4周CNTF组,面神经复合肌动作电位潜伏期实验组(7.832±2.695)、对照组(16.120±3.516);有髓神经纤维数实验组(1435±318)、对照组(957±269),有显著性差异。术后8周CNTF组,面神经复合肌动作电位潜伏期实验组(3.125±0.156)、对照组(3.095±0.178),有髓神经纤维数实验组(1695±283)、对照组(1543±320),t检验(P>0.05),两组差异均无明显意义。但髓鞘厚度较均匀、结构尚完整,轴突再生明显,雪旺细胞增多。结论 局部应用CNTF在正常猫神经损伤的较早期(4周左右)有促进再生修复作用,但远期作用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曲安奈德在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中的作用。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胫神经切断后行端-端吻合,吻合口处实验组用曲安奈德局部注射,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局部注射。于术后2、4、8、16周分别用肉眼观察和光镜观察,术后第16周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小腿三头肌湿重比测定。结果实验组较少出现神经吻合口周围粘连,神经生长速度快,在神经传导速度、小腿三头肌湿重比、有髓神经纤维再生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术中使用曲安奈德处理神经吻合口,能有效防止周围神经粘连,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经生物工程处理的静脉导管为支架,应用兔为动物实验对象,观察该方式修复面神经损伤的特点。【方法】54只新西兰大白兔,每只实验兔分别应用静脉导管及自体神经移植吻合修复面神经损伤,手术后行大体观察、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记录神经动作电位、切片组织学检查。【结果】活体动物手术后观察,静脉导管侧胡须运动、上唇口轮匝肌运动及其运动幅度比自体神经组稍多;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记录神经动作电位,术后10周和15周时静脉导管侧和自体神经侧均可引出神经动作电位,静脉导管侧的神经传导速度平均值均高于自体神经侧;术后10周,各兔再生神经组织化学染色,静脉导管侧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分布密集,并见分裂成熟的面神经结构,自体神经侧染色的神经纤维分布稍稀疏,再生的有髓神经结构不完全成熟。【结论】利用生物性天然静脉导管,经生物工程技术处理,克服了天然生物材料引起宿主的免疫排斥反应,比应用自体神经移植更有利于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新西兰白兔面神经损伤为动物模型,研究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损伤后面神经再生的作用,为临床上选择高效的神经营养因子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28只新西兰白兔,将其双侧面神经上颊支离断后套入硅胶管,吻合神经断端,并将硅胶管两站与神经外膜吻合后,向套管内注射CNTF液(实验组)以及生理盐水(对照组)。于术后1,2,4,8周采用电生理、光镜、透射电镜等手段来检测。结果:术后2周、4周,实验组不论是神经传导速度还是组织学形态均明显优于对照组。8周以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结论:局部应用外源性CNTF短期内可明显促进损伤面神经的再生,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选取损伤神经远端的不同长度自体神经片段串联壳聚糖-胶原-CNTF再生室对兔坐骨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将40只日本大白兔随机分为四组,A、B、C组(实验组)及D组(对照组),每组10只。A组:4mm自体神经片段串联再生室组;B组:6mm自体神经片段串联再生室组;C组:8mm自体神经片段串联再生室组;D组:自体神经移植组。术后16周观察电生理、腓肠肌湿重、组织学、电镜及图像分析结果。结果术后16周B、C、D组在神经传导速度、腓肠肌湿重百分比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周再生神经纤维数目、直径及髓鞘厚度的比较,四组在近端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远端处B、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取损伤神经远端自体神经片段串联再生室对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作用明显,6mm组和8mm组优于4mm组,且效果都近似于自体神经移植,但6mm组节省神经,是最为适宜的自体神经片段长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BMP在外周运动神经损伤恢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家兔面神经压榨伤模型,通过神经外膜下注射BMP-2,观察面神经组织形态学改变,并用图像分析定量比较与对照组面神经在轴突密度、直径和截面积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实验侧面神经平均传导速度略快于对照侧,但统计学并无显性差异。图像分析的结果表明实验侧面神经轴突较对侧密、粗,并有显性差异。结论 BMP-2可能对面神经的再生过程有一定的作用,但还不能确定这种作用是否能影响到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王海亮  薛金伟  朱美香  徐春岳 《浙江医学》2006,28(1):22-23,31,F0003
目的观察以自体外周血为生物膜室的生物粘接端端缝合法修复早期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选用Wistar大鼠60只,制成坐骨神经损伤模型,然后在双目放大镜下分别用生物粘接端端缝合法和单纯端端缝合法修复损伤的坐骨神经,术后1、2、3、4、5、6周进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测定,并分批处死大鼠取坐骨神经进行离体神经传导速度(NCV)测定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生物粘接端端缝合组在SFI、NCV两项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P〈0.0l或0.05);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表现为生物粘接端端缝合组在修复早期免疫反应更加强烈,着色更深、时间提前,过程缩短。结论生物粘接端端缝合法可以促进神经再生,加快神经再生速度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对正中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42例正中神经损伤患者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n=21)与实验组(n=21),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手段,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手段基础上增加强制性使用疗法(CIMT),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评估指浅屈肌、拇对掌肌及第1、2蚓状肌肌力,采用表面肌电分析系统SA7550测量正中神经传导速度与波幅,在治疗8周后评估患肢正中神经功能优良率。 结果:治疗8周后指浅屈肌、拇对掌肌及第1、2蚓状肌肌力、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正在神经功能评定优良率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优化(P<0.05). 结论:强制性使用对正中神经损伤后功能修复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正中神经功能、残存肌力、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可作为临床治疗的一种辅助手法。 关键词: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正中神经损伤;行为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作颞骨骨折性面瘫的动物模型,初步探讨大鼠面瘫的自然发展过程,了解不同手术减压时机面瘫的治疗效果及减压后面瘫的恢复变化过程。方法选用Wistar大鼠32只,制作颞骨骨折性面瘫动物模型。将完全面瘫的大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即不减压组,2周减压组,4周减压组,8周减压组。分别于以上不同的时间行面神经减压术,并于不同时间测定面神经刺激阈值,以观察面神经的恢复情况。结果对完全面瘫的大鼠于面瘫后1周行面神经阈值检查,对最大电流刺激(3mA)无反应。4组大鼠面神经刺激阈值的恢复速度相比,2周、4周减压组比不减压组及8周减压组快;2周减压组面神经的恢复速度比4周减压组快。结论通过血管钳钳夹大鼠的面神经骨管,可以造成颞骨骨折性面瘫的大鼠模型。面神经减压术在面神经受损后4周内进行,可缩短其面神经阈值的恢复时间;且减压时间越早,面神经的恢复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17.
甲泼尼龙和神经节苷脂对大鼠损伤脊髓CD95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甲泼尼龙(MP)加神经节苷脂(GM1)对大鼠脊髓损伤(SCI)的疗效.方法:采用Allen's法制备SCI大鼠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为MP治疗组,C组为GM1治疗组,D组为MP加GM1联合治疗组.大鼠存活不同时间后分别行行为学观察再处死,取伤段脊髓作石蜡切片,行HE染色和CD95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检测.结果:HE染色显示脊髓组织病理学改变B、C、D组明显轻于A组,而D组较B、C组轻.伤后2周行为学指标优差依次为D-C-B-A(P<0.05).免疫组化检测表明,A组脊髓灰质CD95免疫染色阳性细胞数在8 h达到高峰,在白质中48 h时达到高峰,而D组虽有高峰,但明显少于A组(P<0.01),D组也少于B、C组(P<0.01).结论:MP与GM1联合应用可阻断神经细胞的凋亡,对损伤的脊髓组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并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CNTF)对急性面神经损伤端侧吻合后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  2 4只成年家兔随机分为 3组 ,兔双侧面神经上颊支切断后与同侧外膜开窗的下颊支作端侧吻合。右侧为实验侧 ,术后局部给予CNTF ,左侧用生理盐水作为对照侧。分别于术后 3、5、1 2周取材 ,进行大体观察和面神经功能评分、神经组织学、电生理、透射电镜等检查。结果 各组实验侧颊支有髓神经数目、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面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侧 (P <0 0 5 )。实验侧颊支神经成熟程度优于对照侧。结论 CNTF在提高神经端侧吻合后侧支萌出率和减轻失神经肌肉萎缩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