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95篇
临床医学   29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2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磷酸盐(bisphosphonates,BPs)等药物通过抗血管生成,同时抑制骨吸收,进而增强骨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此类药常导致颌骨严重并发症,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对药物相关性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 ,MRONJ)研究进行总结,为此类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
以藻酸钙为载体的可注射性组织工程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藻酸钙/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复合物在有免疫动物体内成骨的可行性。方法:从免筋骨中获取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将骨髓基质成骨细胞与25g/L藻酸钠溶胶混合形成藻酸钠/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复合物,取其2ml与0.17g硫酸钙粉末混合均匀,注射于新西兰兔背部皮下,观察成骨情况。结果:藻酸钙/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复合物植入免皮下四周后有类软骨样组织形成,8周时有骨小梁、骨髓腔等骨组织结构。结论:藻酸钙/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复合物通过注射方式在有免疫动物体内可以形成骨组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进路切除累及翼腭凹、颞下凹巨大鼻咽纤维血管肿瘤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矫正上颌骨先天或后天畸形的Le Fort Ⅰ型截骨术式进路,切除位于鼻咽部、筛窦等深在部位的纤维血管瘤。结果:该进路术野显露充分,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结论: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进路是切除鼻咽、颅底部纤维血管瘤的理想进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了在可注射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中正确使用氯化钙,研究不同含量氯化钙对骨髓基质成骨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 从兔髂骨中获取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将骨髓基质成骨细胞与不同含量氯化钙溶液进行不同时间的接触,然后再在细胞培养液中培养24h,观察骨髓基质成骨细胞的形态改变和细胞代谢活性的改变。结果 骨髓基质成骨细胞与0.8mol氯化钙接触20min以上即可引起细胞代谢活性降低及引起细胞形态发生改变,0.8mol氯化钙在20min之内对成骨细胞的代谢活性没有明显影响,0.9mol氯化钙在15min之内对成骨细胞的代谢活性没有明显影响,1.0mol含量氯化钙在5min时间之内即对成骨细胞的代谢活性有明显影响。结论 0.8mol氯化钙与骨髓基质成骨细胞接触20min之内无明显细胞毒性作用。大于0.8mol氯化钙与骨精基质成骨细胞接触15min以上即有细胞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可注射性组织工程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已经有实验证明可用组织工程方法构建可注射性软骨,试图应用组织工程技术探索可注射性组织工程骨折的可行性。方法 从兔髂骨骨髓细胞中获取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将骨须基质成骨细胞与2.0%藻酸钠溶液混合形成骨髓基质成骨细胞/藻酸钠复合物,使细胞的终浓度为5&;#215;10^6/ml。将骨髓基质成骨细胞/藻酸钠复合物注射于裸鼠背部皮下,用氯化钙固化为凝胶体。结果 注射后4,8周流向物在裸鼠背部皮下形成硬结节,X线片均显示有明显成骨现象。组织学分析显示标本有大量新骨形成,并具有髓腔样结构。结论 应用藻酸钠复合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可通过注射方式在动物体内形成骨组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用蛋白质组学iTRAQ技术分析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新生组织蛋白表达的改变。方法:6只大鼠进行单侧下颌骨牵张,速率:0.4mm/d,牵张期为10d,术后随机分为2组,分别于下颌骨牵张成骨牵张期第10d及下颌骨牵张成骨固定期第14d取材。将取材的新生骨组织标本进行蛋白质提取及蛋白质定量检测。应用iTRAQ技术对蛋白质样本进行检测,寻找及鉴定差异蛋白。结果:应用iTRAQ技术对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的新生骨组织成功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质谱鉴定出置信度95%的蛋白质共567种,共鉴定出差异蛋白207个,其中上调≥1.5倍的47个,下降≤0.8倍的58个。结论:筛选出多种与牵张成骨过程中新骨形成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质,为进一步验证与新骨形成相关的蛋白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RNA-Seq技术分析与施万细胞共培养前、后的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细胞(SACC)的基因表达水平变化,明确嗜神经侵袭(perineural invasion,PNI)相关基因。 方法: 采用腺样囊性癌与SD大鼠施万细胞共培养模型,分析共培养前、后SACC细胞基因表达变化,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聚类分析、GO功能富集分析、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采用qRT-PCR对其中6个关键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采用edgeR软件(3.12.1)进行表达差异显著性分析,将P≤0.05、差异表达倍数的绝对值大于1作为差异显著性标准。 结果: 在腺样囊性癌单独培养组与共培养组之间发现395个差异表达基因(P≤0.05,|logFC|≥1.0),其中135个基因上调(34.2%),260个基因下调(65.8%)。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PNI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参与了血管再生、细胞外基质的组成、细胞增殖、凋亡和上皮形态发生;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基因参与组氨酸代谢、肿瘤坏死因子、趋化因子等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重要生物学通路。利用qRT-PCR技术对其中6个关键基因进行验证,验证结果与RNA-Seq趋势一致。 结论: 得到了SACC嗜神经侵袭PNI的相关差异基因,为阐明SACC的嗜神经侵袭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头颈部侵袭性纤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根据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的肿瘤类指导原则,回顾性分析2008 ~ 2012年间收治9例头颈部侵袭性纤维瘤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发病部位以颈部(3例)、下颌下区(2例)最为常见,其次是上颌骨、颧部、眶下区、腮腺各1例,对9例患者都实施手术切除,4例患者因肿瘤已侵犯头颈部重要结构,无法获得阴性切缘,其中1例患者发生恶变,接受放射治疗,另2例术后未接受综合治疗,术后复发,所有病例无远处转移,随访时间为6 ~51个月.结论:头颈部侵袭性纤维瘤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彻底手术切除是治疗并减少复发的主要手段,对于复发或难以完整切除的病例可配合放化疗,且术后长时间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0.
平时颌面火器伤301例特点及救治体会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平时颌面火器伤的特点和救治经验,以期提高临床救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301例颌面火器伤的伤因、伤情和救治,分析总结伤情特点及救治原则。结果:伤员中男女比例为5.1:1。301例火器伤中,枪弹伤占57%。伤情以多发伤为主,占66%。合并伤以颅脑伤最常见(16%)。所有伤员中,共有伤道900余处,多为盲管伤(72%),发生异物存留者占67%。复合伤主要为烧伤和冲击伤,多见于爆炸伤。救治措施主要为维持生命、早期清创和抗感染。结论:颌面部火器伤因致伤物、致伤方式和解剖因素而多变,救治时应综合考虑,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