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柳青  朱晨  区炳雄 《新中医》2022,54(6):14-1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广东省中医院妇科门诊治疗经行头痛的中医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此类疾病提供参考。方法:查找2020年1月—2021年8月广东省中医院妇科门诊病案资料,筛选治疗经行头痛的医案数据,用Excel 2019建立标准化医案数据库,以古今医案云平台V2.3的统计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功能,分析所收集医案的用药频数、性味归经、常用药物组合、核心处方等。结果:共收录有效医案258例,处方258首,涉及中药214种。统计所得高频中药(>40次) 20种,使用频数最高者前4名为白芍、柴胡、当归、川芎;用药以平、温、微寒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药物归经以肝、脾、肺、肾、心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统计得到药物关联规则18条;聚类分析得到5组处方。结论:广东省中医院妇科治疗经行头痛的中医治法多以补血活血、行气止痛为主,核心处方组成为白芍、当归、柴胡、川芎、炙甘草、白术、茯苓。  相似文献   

2.
[目的]挖掘和分析古今医家诊治郁病的用药规律。[方法]建立古今医家治疗郁病的数据库,运用相关软件使用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技术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1)频数分析:古籍用药频次前10依次是甘草、香附、陈皮、茯苓、川芎、栀子、苍术、半夏、生姜、当归;当代文献依次是柴胡、白芍、甘草、当归、香附、郁金、丹参、白术、茯苓、陈皮。2)聚类分析:古籍文献中黄芩与黄连,青皮与枳壳,白术与人参,白芍与柴胡,香附与川芎,苍术与神曲,茯苓与半夏等各聚为一类。当代文献中枳壳与川芎,白术与茯苓,白芍与当归,郁金与丹参等各聚为一类。3)关联分析:古籍文献主要相关联的药物是香附、川芎、半夏、甘草、茯苓、苍术、陈皮、栀子。当代文献中相关联的药物是柴胡、白芍、当归、甘草、茯苓、香附、白术。[结论]古今医家都认为肝气郁结是郁病主要病机,疏肝理气健脾是主要治法。但古代医家更侧重理气,且用药成分更为丰富,当代医家更侧重疏肝。古代医家以香附、川芎、半夏、甘草、茯苓、苍术、陈皮、栀子为主药,体现了越鞠丸的组方精髓。当代医家则以柴胡、白芍、当归、甘草、茯苓、香附、白术为核心处方,与逍遥散一致。对于郁病的诊治,无论古籍文献还是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都具有临证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中医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有关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提取纳入文献的处方及药物信息,统计药物频次,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高频中药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SPSS Modeler 14.1统计软件进行药物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获取方剂44首,涉及中药108味,中药累计频次460次。柴胡、丹参、炙甘草、白芍、川芎、茯苓、郁金、当归、枳壳、酸枣仁为频次排名前10位的中药。高频药物因子分析共提取到6个公因子,聚类分析得到5个聚类方;关联规则挖掘出12个关联强度较高的药物组合。结论:中医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用药相对集中,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药为主,依据兼夹症状的不同,选择性使用补气、化痰、安神之品。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软件(V 3.0),挖掘分析田麒教授治疗郁证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田麒教授治疗郁证的门诊处方共计109首,将所得资料导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分析方药的四气、五味、归经,以及药物功效、药物频次、药物组合、关联规则、组方规律等,对其治疗郁证用药经验进行总结。结果:通过挖掘分析,得出其处方以寒性药物为主、温性药次之,归经以心、肺、肝、脾、肾经最多,功效以补虚类为主,用药频次较高的药物是白芍、北柴胡、茯苓,常用的药物组合有白芍—北柴胡、白芍—茯苓、北柴胡—茯苓,关联规则为逍遥散加减,聚类分析可得出3个核心组合。结论:挖掘田麒教授治疗郁证的组方用药经验,可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分析抑郁症中药复方专利的用药规律,为临床遣方用药及新药开发提供依据。方法:登录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公布公告网站(http://epub.sipo.gov.cn/),检索2015—2020年治疗抑郁症的复方中药专利,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采用频数统计、关联原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核心药物及其性味、归经、组方规律及新处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共纳入治疗抑郁症的中药复方专利126项,涉及药物176味;常用药物为柴胡、郁金、酸枣仁、白芍、合欢皮等;常用药对为白芍-柴胡,郁金-白芍,当归-柴胡,郁金-柴胡;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性以温药居多,归经多属肝、心、脾经,并得到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置信度较高的关联规则有“当归,白芍->柴胡”“甘草,白芍->柴胡”等;共有20对核心组合;新处方10首。结论: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复方中药专利治疗抑郁症的用药规律,有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并为选方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双心疾病的中药运用规律。方法收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Pubmed数据库已发表的文献,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和因子分析的方法,总结该疾病用药规律。结果发现频数最高的药物为柴胡,归属足厥阴肝经的药物出现频次最多;通过聚类分析得出七组用药组合;关联分析得出柴胡-白芍药对为最常见药对;因子分析得出8个药组,提出双心疾病的治疗法则。结论冠心病双心疾病临床谴方用药有一定规律可循,柴胡为治疗该疾病基础药物,疏肝理气及重镇安神为治疗该疾病基础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失眠处方用药规律。方法:采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对期刊创建以来至2015年3月关于中医治疗失眠的文献进行检索,通过数据筛选清理将符合要求的文献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关联规则分析方法对药物种类、归经以及药对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在临床治疗失眠的处方用药中主要包含179味药,使用频数共计2862次,用药频率最高的前10味药物分别为:酸枣仁、人参、甘草、夜交藤、茯苓、柴胡、当归、白芍、远志、栀子,其中安神和补虚类药物处方使用率最高;药物归经分析中,药物出现总频数为7375次,药物使用频数最高的为心经药物。结论:数据挖掘能够充分反应中医治疗失眠处方用药规律,对于临床用药和中药处方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用药规律。方法:以"胃食管反(返)流性咳嗽"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1987年1月至2020年2月)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相关文献,收集文献中药物及其剂量齐全的处方,录入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对中药名称、归经及分类规范后,使用Excel2007、SPSS Statistics 21.0、SPSS Modeler 18.0分别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符合要求的156首方剂中共含中药171味,用药频数共计2 033次。171味中药中,频数≥24次的中药共26味,排名前十的常用中药依次为半夏、甘草、陈皮、旋覆花、茯苓、柴胡、代赭石、黄连、黄芩、白芍;171味中药功效以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理气药最为常见,归经以肺经、脾经和胃经为主。系统聚类分析后得到9个聚类群,关联规则分析发现10个核心药物组合。结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病位主要在肺、脾、胃,病理因素有虚实之分,痰为其病理因素之一,病机为胃失和降、肺气上逆,临床多以二陈汤、左金丸为基本方加减治疗该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产后腰痛中医古代文献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产后腰痛提供治疗思路。方法:检索《中华医典》,并从符合纳入标准方药中进行统计,运用SPSS 21.0软件对中药的频数、频率和聚类规则进行分析,SPSS Modeler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选取符合统计要求的中药118味,共使用中药922次,其中当归、川芎、芍药等20味中药为高频用药。聚类分析结果:第一类为当归、芍药、桂心、川芎,为频次最多的4味中药。关联规则提升度最高的药对为独活-防风。结论:古代治疗产后腰痛善用补虚药,多与活血化瘀药、解表药配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分析姚新苗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1 年 1 月至2022 年6 月期间姚新苗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药处方,运用Excel 进行频数分析,运用SPSS Clementine 11.1 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771 张处方,使用药物199 种。频次≥ 100 的中医证型有肝肾亏虚型、瘀血停滞型、肝郁气滞型、湿热痹阻型、寒湿凝滞型;使用频次前10 位的药 物为怀牛膝、大枣、柴胡、生姜、黄芩、炒白芍、姜半夏、茯苓、续断、甘草。应用关联规则分析各证型支持 度靠前的药物组合分别为熟地黄-山药、当归-川芎-炒白芍、姜半夏-柴胡-黄芩、黄芩-柴胡、桂枝-防风-炒 白芍;对整体用药前30 位的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到3 类有效聚类组合,分别为六味地黄丸加减、柴胡 类方加减、当归芍药汤加减。结论:姚新苗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强调整体观念,用药注重补肾、疏肝、健 脾、活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国医大师治疗郁证的药物配伍与核心处方。方法:检索并整理期刊文献、古今医案云平台V1.5中的国医大师治疗郁证的医案,筛选录入后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医案数据库,采用频数统计、复杂网络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方法,分析医案的组方用药频次、药性、核心证型、基础方等。结果:最终纳入159个医案,涉及药物共370种。共得到高频中药15种,以茯苓、柴胡最多,所用药物多为温、平,归肝、脾经; 症状多见弦细脉、舌红,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药对关联规则11条,四诊症状-中药关联规则13条,配伍多见柴胡-黄芩、白术-茯苓。所治证型主要包括“肝郁脾虚证”“心肝火旺证”“肝阳上亢证”“寒湿痹阻证”与“气虚血瘀证”,基础方中以疏肝理气、健脾益气的药物为主。结论:本研究挖掘与分析国医大师治疗郁证医案的药物配伍与核心处方,为临床诊治用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挖掘中药复方专利中治疗抑郁的用药规律,为中药新方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登录中国专利公布公告网站,检索治疗抑郁的中药复方专利数据,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建立数据库,并对其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复杂网络及熵层次聚类分析。结果 纳入2003年-2018年治疗抑郁的中药复方专利343项,涉及药物685味,最常用单味药为柴胡,高频药物归经以心、肝两经为主,功效多为安神、补气、活血、理气;最常用药对为白芍-柴胡,最常用角药为当归-白芍-柴胡;置信度最高的关联规则为“甘草,当归,茯苓→柴胡”;核心药物为柴胡、白芍、郁金、茯苓、甘草等; 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到核心组合20个,新处方10首。结论 治疗抑郁的中药复方专利中常见证型为“肝郁脾虚证”,以疏肝解郁健脾为主要治则,同时根据症状辅以安神、益气、理气、活血、燥湿、清热等治法,多以逍遥散为基础方,常配伍心、肝两经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陈为教授治疗岭南地区原发性头痛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6 年 1 月—2021 年12 月在陈为教授门诊治疗的岭南地区原发性头痛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 台(V3.0) 提供的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统计处方中的用药频次,分析与挖掘 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和核心组合等。结果:共收录处方200 首,涉及152 味中药,其中用药频次较高的有甘 草、白芷、葛根、柴胡、党参、牛膝、白芍、陈皮、茯苓、泽泻等。药性以温为主,平、寒次之。药味以甘为 主,辛、苦次之。药物归经分布较广,涉及十二经脉,其中频次居前5 的为肺、脾、胃、肝、心经。常用的药 物组合有甘草-白芷、甘草-白芍、葛根-柴胡、陈皮-泽泻、白芷-白芍、柴胡-茯苓、柴胡-白术等。形成3 种 处方聚类药物核心组合,分别为“党参、牛膝、泽泻、陈皮、甘草”“白芷、茯苓、葛根、白芍、甘草”“白 术、川芎、蔓荆子、白芷、甘草”。结论:陈为教授治疗岭南地区原发性头痛以“温、补、和”三法为主,“扶 正御邪、平调阴阳”学术思想贯穿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14.
林展宏  郭卫中  王坤 《新中医》2019,51(8):32-36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筛选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中药处方,对其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补气类、理血类、祛湿类、理气类、滋阴类、解毒类药物应用最为广泛,用药趋势集中,频率最高药物有白术、甘草、半夏、茯苓、白芍。药物存在固定搭配,置信度最高的关联群为白术-白芍-茯苓-甘草;通过聚类分析可得到半夏-白术-茯苓-党参-甘草等18个聚类群。结论:中医药多以"补其虚,泻其实,标本兼治"为治疗原则,从"虚、瘀、湿、滞、毒"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且存在脏腑经络用药法式及固定搭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柴胡白芍总皂苷对慢性应激大鼠行为学和海马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以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方法建立抑郁大鼠模型,通过大鼠体质量变化、糖水消耗和游泳试验,评定柴胡白芍总苷对慢性应激大鼠的行为学改变,并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其海马组织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观察模型大鼠给药前后的变化。结果:模型大鼠体质量增长缓慢,糖水消耗量明显减少,海马组织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明显降低,柴胡白芍总苷可显著提高慢性应激大鼠的糖水消耗量,改善模型大鼠行为学变化,提高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P0.01)。结论:柴胡白芍总皂苷部位具有抗抑郁作用,可能与提高海马组织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有关,对单胺类神经调节作用可能是其疗效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方法探讨外敷中药治疗癌性疼痛的用药规律。方法:数据库检索外敷中药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或经验探析。将所用处方中的药物通过Excel建立数据库,通过药物、性味归经的频数分析,SPSS聚类分析,Clementine关联规则分析,探索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187项研究,获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及疼痛的中药处方190首,中药183味。药物频数分析中乳香、没药等应用最多;药物类别频数分析中,活血化瘀药最多;性味频数分析结果显示,温性药、寒性药及苦味药使用较多;归经以肝、脾、心3经最多;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以没药,乳香等置信度最高;聚类分析得到药对7对,3味药药组1组。结论:外敷中药癌性疼痛遵循活血化瘀、温化痰饮及清心止痛等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7.
《光明中医》2021,36(19)
目的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V 2. 1)分析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20年10月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相关文献,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文献,通过应用Note Express软件进行文献管理,建立符合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数据库,从而建立Excel数据表,将相关数据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软件,并进行分析中药处方中各种中药的使用频次、性味、归经以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等。结果 共筛选出154首处方涉及中药172味,其中使用频次≥30的中药为高频药物,主要为甘草、白芍、延胡索、陈皮、木香、半夏等,药味以苦为主,药性以温居多,归经多属脾、胃、肺经,并演化得出茯苓-甘草,白芍-甘草,白芍、延胡索-甘草,陈皮-甘草等核心组合10个;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推演出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新处方共计4个。结论 通过对药物频数、药物聚类分析、药物关联规则,可以揭示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遣方用药、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新中医》2019,(8)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筛选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中药处方,对其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补气类、理血类、祛湿类、理气类、滋阴类、解毒类药物应用最为广泛,用药趋势集中,频率最高药物有白术、甘草、半夏、茯苓、白芍。药物存在固定搭配,置信度最高的关联群为白术-白芍-茯苓-甘草;通过聚类分析可得到半夏-白术-茯苓-党参-甘草等18个聚类群。结论:中医药多以"补其虚,泻其实,标本兼治"为治疗原则,从"虚、瘀、湿、滞、毒"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且存在脏腑经络用药法式及固定搭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挖掘分析李其信教授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李其信教授治疗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的相关病历,筛选出112首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利用该软件的集成规则分析、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四气五味归经分析等方法,分析挖掘李其信教授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用药规律。结果:使用频数>20次的药物共29味,排名前10位的药物分别是淫羊藿、柴胡、刺蒺藜、甘草、白芍、枸杞子、黄芪、锁阳、丹参、茯苓。支持度20,置信度0.6条件下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排名前10位的组合有淫羊藿-柴胡,淫羊藿-刺蒺藜,柴胡-刺蒺藜,淫羊藿-白芍,淫羊藿-枸杞子,白芍-柴胡,甘草-淫羊藿,甘草-柴胡,甘草-白芍,淫羊藿-柴胡-刺蒺藜。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获得核心药物组合为炙甘草-甘草-山萸肉,枸杞子-薏苡仁-王不留行。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获得2个新处方,白芍-甘草-山萸肉-葛根,川芎-枸杞子-王不留行-远志。药物四气使用频数排序依次为温性、平性、寒性、凉性、热性,以温性为主。药物五味使用频数依次为甘味、苦味、辛味、酸味、咸味、涩味,以甘...  相似文献   

20.
以《中华医典》为资料来源,对历代医家从肝论治崩漏的中药处方的方药进行信息提取并建立数据库,借助SPSSModeler14.1平台,对高频药物进行用药组方规律分析。结果共得到治疗崩漏的方剂42首,涉及中药64味,药物使用总频次为427次,使用频次≥10次的前11味中药为白芍、当归、甘草、柴胡、白术、牡丹皮、川芎、茯苓、生地黄、香附、栀子;有强关联的5组核心药对组合分别为白芍与当归、白芍与柴胡、当归与柴胡、白芍与白术、当归与川芎。结果提示历代医家从肝论治崩漏时,注重采用柴胡、香附、当归、白芍等药以疏肝、养肝、柔肝,同时不忘行气活血、养阴生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