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对古籍医案内风病证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探讨药物配伍规律及内风病证的病机特点。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来源,系统收集古籍医案中记载的内风病证医案777份,对药物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药物信息数据库,对用药情况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内风病证常用药对配伍:当归与柴胡,茯苓与柴胡,茯苓与泽泻,茯苓与山药,当归与黄芪等;三味药常用配伍:当归、柴胡、茯苓,半夏、竹沥、生姜,茯苓、人参、陈皮,半夏、陈皮、钩藤,当归、黄芪、人参等;四味药常用配伍:茯苓、陈皮、半夏、甘草,人参、白术、茯苓、当归,茯苓、白术、白芍、甘草,当归、白术、白芍、甘草等;五味药常用配伍:白芍、白术、甘草、当归、茯苓,当归、白术、人参、甘草、茯苓等。结论关联规则分析在古籍医案中有较好的应用,可以反映病证药物配伍情况以及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2.
以《中华医典》为资料来源,对历代医家从肝论治崩漏的中药处方的方药进行信息提取并建立数据库,借助SPSSModeler14.1平台,对高频药物进行用药组方规律分析。结果共得到治疗崩漏的方剂42首,涉及中药64味,药物使用总频次为427次,使用频次≥10次的前11味中药为白芍、当归、甘草、柴胡、白术、牡丹皮、川芎、茯苓、生地黄、香附、栀子;有强关联的5组核心药对组合分别为白芍与当归、白芍与柴胡、当归与柴胡、白芍与白术、当归与川芎。结果提示历代医家从肝论治崩漏时,注重采用柴胡、香附、当归、白芍等药以疏肝、养肝、柔肝,同时不忘行气活血、养阴生血。  相似文献   

3.
脾胃虚弱证用党参、焦白术、茯苓各10g,砂仁、木香、炙甘草各5g,制半夏、陈皮、炒枳壳、葛根各12g。肝胃阴虚证用生地、北沙参、麦冬、枸杞子、川楝子、赤芍、川石斛、丹皮、焦栀子各12g,炙甘草5g,胃阴不足证用沙参、麦冬、石斛、白芍、天花粉、黄连、甘草、枳壳各10g,麦芽20g。肝胃不和证用柴胡、白芍、香附、郁金、焦三仙、川芎各15g,  相似文献   

4.
《光明中医》2012,(2):254-254
【组方】①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菟丝子,杜仲,鹿角霜,川椒,仙灵脾,香附,何首乌,黑栀子,生地黄。②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菟丝子,杜仲,何首乌,黑栀子,生地黄。③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川芎,菟丝子,杜仲,鹿角霜,川椒,仙灵脾,白芥子。④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川芎,菟丝子,杜仲,丹参,苍术,鹿角  相似文献   

5.
<正> 脏躁病多见于青壮年妇女,男性亦有之。笔者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治疗本病四法,效果很好。 1.疏肝调气法:主证为胸膈烦闷,胁痛,忧虑失眠,精神抑郁,悲喜哭笑无常甚者四处奔走。此为肝郁气结,久则化热,耗伤阴血,扰及神明所致。方用六郁汤化裁:香附15克,苏梗15克,川芎15克,连翘15克,苍术15克,神曲10克,枳壳15克,茯苓15克,陈皮15克,川贝母10克,栀子15克,甘草15克。痰气郁结加郁金、胆星、半夏;热郁加柴胡、黄芩;血郁加桃仁、红花;湿郁加白术、泽泻;  相似文献   

6.
越鞠保和丸对小鼠胃,肠排空运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越鞠保和丸载自《古今医鉴》等古籍,具有扶脾、开郁、行气、消食、清热化痰之功用,被称为治诸郁之妙剂。中医诸郁的临床症状,大多与胃、肠排空功能失调的症状相似,因此,从胃、肠运动方面对本丸剂和浸膏剂的药理作用进行研究。1 材料1.1 药物及制剂 越鞠保和丸由白术、苍术、香附、川芎、黄芩、栀子、陈皮、黄连、法半夏、山楂、神曲、枳壳、茯苓、木香、炒莱菔子、当归、连翘组成。剂量按原方比例计算,以上药味合并投料,加水煎煮2次,每次1h,煎汁合并过滤,滤液缩至流浸膏,比重1g相当于9.4g生  相似文献   

7.
五积散一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当归、川芎、白芍、苍术、陈皮、厚朴、枳壳、桔梗、茯苓、半夏、麻黄、肉桂、白芷、干姜、甘草十五味药物组成。家父临床应用此方四十余年,对外感风寒,内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陈皮、白芍、枳壳、香附、川芎、甘草、郁金等)治疗.结果 总有效率95.24%.结论 柴胡疏肝散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药物组成:当归、白芍各20克,川芎、厚朴、茯苓、枳壳各12克,党参30克,麻黄、桂枝、白芷、生姜、苍术、陈皮各10克,大黄、半夏各8克,甘草6克,食醋50毫升。适应症:产后血虚、血瘀又感外邪而发的  相似文献   

10.
<正> 清郁二陈汤出自明·龚廷贤《万病回春》。由香附、川芎、苍术、神曲、焦栀、黄连、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白芍、甘草、生姜等13味药物组成,本方为“酸水刺心及吞酸嘈杂”而设,治疗肝气犯胃,胃脘痞结,湿热郁蒸,瘀血阻络,痰饮内阻郁而化火,食滞伤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加味柴芍六君子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0例患者采用加味柴芍六君子汤(柴胡、白芍、陈皮、法半夏、党参、白术、茯苓、合欢花、扁豆、木棉花、炙甘草)治疗。结果临床痊愈30例,显效35例,有效11例,无效4例,痊愈率37.5%,总有效率95%。结论加味柴芍六君子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名老中医诊治慢性支气管炎的用药规律,该文从构建的现代名老中医肺病著作文献数据库中提取1 274例慢支病案和临床经验,先用Lantern 3.1.2(孔明灯)隐结构分析软件构建药物的隐结构模型并进行隐类诠释,再用SAS 9.1对药-药、药-症、药-证等不同字段间进行关联规则挖掘。通过挖掘发现1 274例慢支病案常用药物甘草、苦杏仁、半夏、陈皮、茯苓,药物类型止咳平喘药、补气药、清化痰热药,药味甘、辛、苦,归肺、脾、胃经,药性温、平、微温,常用有名方有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二陈汤;构建一诊147种药物隐结构模型得到44个隐变量,88个隐类,7个综合聚类模型;药-药二联有9组、三联50组、四联89组;对297例有两诊的病案经过诊次间的用药比较,得到药-症关联24组,二诊减少的药物有麻黄、苦杏仁、半夏等,增加的有茯苓、白术、党参等;药-证二联有20组,三联8组;对一诊前83位症状和前96味药物建模得到50个隐变量,101个隐类。名老中医治疗慢支时常用苦杏仁、半夏、陈皮、茯苓,药性偏温、偏甘,刚柔并济,归肺、脾、肾经;常用药组有白术和茯苓,细辛、五味子和半夏,茯苓、党参、半夏和陈皮。药症(证)关联有麻黄、苦杏仁、桂枝和痰少,半夏和外寒内饮证、痰浊阻肺证、肺脾两虚证,苦杏仁和痰浊阻肺证、痰热蕴肺证、风寒犯肺证。隐结构模型可量化中医隐性知识,首次扩展至药物、药症层面,量化出不同变量在同一组数据中所处的主、次、兼地位。该研究得出的名老中医辨治慢支的规律对临床诊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数据来源、分析方法、挖掘结果相对可靠、客观,可为其他疾病辨治规律的挖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古今用药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系统收集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古今用药,归纳古今常用有效药物,分析用药规律和比较用药趋势。 方法: 收集治疗UC古今方,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归纳用药规律和古今用药差异性。 结果: 共收集治疗UC古方461首,今方286首。频数分析显示古今治疗UC高频药物分别为甘草、当归、干姜、木香、茯苓和甘草、木香、茯苓、陈皮、厚朴等药物。相关分析表明,多组治疗UC药物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聚类分析进一步指出了UC方中的药物配伍关系,t检验提示古今治疗UC用药趋势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由统计数据推导得出古方治疗UC以补气血、温脾胃为治疗规律;今方以补益肺脾之气、清热化湿解毒、活血化瘀、行气导滞、健脾胃为治疗规律。古今方在治疗UC用药趋势上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检索1989—2007年维普数据库,查阅中药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报道1109篇,筛选出文献67篇,方剂98首,进行用药频率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中晚期肺癌的治疗中所用中药以益气健脾、养阴润肺、清热解毒、止咳化痰、补肾益精类较为常用。气阴两虚证常用中药依次为:麦冬、黄芪、沙参、五味子、太子参、白术、党参、茯苓、生地。肺阴虚证常用中药依次为:麦冬、沙参、生地、百合。气滞血瘀证的常用中药依次为:枳壳、当归、桃仁、延胡索、赤芍、川芎、丹参。痰湿阻肺证常用中药依次为:半夏、陈皮、茯苓、薏苡仁、杏仁、白芥子、苏子。脾虚痰湿证常用中药依次为:半夏、茯苓、白术、陈皮、党参、薏苡仁、天南星。肺脾气虚证常用中药依次为:白术、半夏、薏苡仁、陈皮、党参、黄芪、茯苓、山药、砂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借助文本数据挖掘技术,探索归纳减重文献中的用药证治规律。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及Pubmed中检索中药减重文献,从药性、药味、归经和功效方面对文献中所用中药进行分类并统计单味中药使用频次及构成比,运用卡方检验、因子分析归纳整理减重方剂的用药规律。结果:药物性味,组方药物药性偏向寒温性质,药味多属辛、甘、淡味;药物归经多归于脾、肝、胃和肺经;药物功效以补虚、解表、活血、理气、利水渗湿、清热为主;常用的药物配伍为:草决明、荷叶、山楂、丹参、虎杖、首乌;茵陈、淫羊藿、防己、川芎;陈皮、半夏、茯苓;车前子、大腹皮、夏枯草;芍药、当归、黄芩、川芎;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枳实、厚朴;柴胡、枸杞、大枣;山药、薏苡仁;黄芪、葛根、黄精。结论:临床治疗肥胖组方用药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从肝、脾、胃、肺经入手,多选用甘、苦、辛味的中药,寒温兼顾。  相似文献   

16.
于海艳  贾波 《中医药学刊》2014,(8):1986-1990
目的:研究蒲辅周治疗内科病的用药特点,探索四川地区的医家用药是否具有地域性特点。方法:整理《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的复方118首,用Excel和Access建立数据库,应用《中药复方分析系统》软件研究其用药特点。结果:使用药物涉及20类,使用频次为30次及以上依次为补虚、利湿、行气、解表、清热、化痰、化湿、安神、消食、平肝潜阳、祛风湿、活血化瘀、温里、收敛固涩药;单味药物使用频次15次及以上依次为甘草、茯苓、陈皮、法半夏、白术、大枣、生姜、厚朴、枳实、茵陈、通草、白芍、化橘红、酸枣仁、蒺藜、党参、薏苡仁、神曲、远志、杏仁;药对居前10位多为上述药物的排列组合,其中使用频次10次及以上依次(不含甘草)为茯苓与陈皮、茯苓与白术、茵陈与通草、法半夏与陈皮、茯苓与法半夏、薏苡仁与茵陈、远志与酸枣仁、法半夏与化橘红、法半夏与白术、陈皮与白术、生姜与大枣、党参与白术、薏苡仁与通草。结论:1蒲老治内科病以顾护胃气为本;强调"天人相应"观,用药注重地域与体质,擅用除湿化痰之品;配行气与消食药以协祛湿之效;伍补益药使祛湿不伤正。2除湿化痰药(化湿药、利湿药、祛风湿药、化痰药)之比约为2∶4∶1∶2,显示蒲老治疗湿邪为患首选利湿之品,其目的是给邪以出路,合"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小儿慢性腹泻患儿80例,均采用中医治疗,药用陈皮、苍术、泽泻、茯苓、厚朴、甘草、猪苓、桂枝、白术,具有止泻、平胃散、五苓散等,以起到止泻、健脾燥湿、利水渗湿等功效,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患儿的合并症,采取加味治疗,治疗后观察80例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80例患儿中临床治愈67(83.75%)例,有效11(13.75%)例,无效2(2.50%)例,总有效率97.50%。结论:中医治疗小儿慢性腹泻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湖北中医大师吴寿善教授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用药规律。方法:应用结构化电子病历采集767例吴寿善接诊慢性乙型病 毒性肝炎门诊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数据集成、汇交、整合后,利用数据分类、关联、聚类规则方法对临床资料进 行分析。结果:①确定259个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前五位药物分别是茯苓、茵陈、陈皮、丹参、连翘;②药物配 伍方面,关联度最高的配对分别为茯苓-甘草-白术、茯苓-丹参-白术、茵陈-茯苓-甘草等;③挖掘核心处方时, 发现蒿芩清胆汤、大安丸、半夏白术天麻汤等经典方加减使用频次最高。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我们发现吴 寿善教授以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治则治法上,主要从毒痰瘀虚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益肾排毒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方法]使用前瞻性设计方法,对40例住院及门诊患者使用优质低蛋白、低磷饮食,对症治疗,注意休息,禁用肾毒性药物等。益肾排毒汤(黄芪30g,当归、菟丝子、生地黄各15g,白术20g,茯苓15g,枸杞子、何首乌各15g,炙甘草10g,生龙骨、生牡蛎各20g,鹿角霜15g,大黄10g,苍术15g,半夏10g;兼湿热加黄连10g,土茯苓15g,半枝莲15g,滑石10g;兼血瘀加红花15g,赤芍15g),1剂/d,水煎400mL,早晚口服。连续治疗3个月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肾功能(BUN、Scr、Ccr)、血红蛋白(HGB)、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显效22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0.00%。BUN、Scr、Ccr治疗前后均有明显降低/升高(P0.01),HGB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益肾排毒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满意,无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王志宏  张静  吴淑琼  陈丹  陈伟  汤涌  张众志 《天津中医药》2021,38(10):1241-1246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运用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的组方用药规律,总结用药经验,提取核心处方以及可能形成的新处方,为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更多选择。[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4日—3月11日于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并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患者的基本信息及中医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进行数据挖掘,基于系统集成的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和熵聚类等挖掘方法,分析总结药物属性、用药频次、常用剂量、相互关系及可能的新方组合。[结果] 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319例,筛选处方709首,涉及中药251味,共有30味中药使用频次在100次以上,排在前3位的药物分别是茯苓、陈皮、燀苦杏仁,药性以温、寒为主,药味以苦、甘、辛多见,归经主入肺、脾、胃经。药物组合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陈皮、茯苓”“炒白术、茯苓”“茯苓、燀苦杏仁”。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两两药物关联系数最高的是“款冬花、泽泻”。基于熵聚类法,提取10对核心组合,得到5个新方组合。[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的中医药治疗中,要重视肺脾胃同治,可适当多用温、寒、苦、甘之品,常用茯苓、陈皮、苦杏仁、法半夏、白术等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