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渐进性大重量牵引在下颈椎脱位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渐进性大重量牵引对下颈椎脱位前路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38例下颈椎脱位患者入院后行渐进性大重量颅骨牵引复位,难以复位者辅以小关节突切除,前路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结果38例患者牵引复位成功36例,2例复位未成功者均伴有小关节突交锁,先行小关节突切除,再行前路植骨融合后钢板内固定。本组病例前路手术均获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脱落等现象。结论采用大重量颅骨牵引,难以复位者辅以小关节突切除,复位后行前路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脱位,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床旁快速牵引复位在治疗颈椎脱位关节突交锁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床旁快速牵引复位在治疗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中的作用,以期找到快速牵引的适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6月~2004年3月颈椎外伤致关节突脱位交锁术前行颅骨牵引快速复位的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双侧关节突脱位交锁21例,单侧关节突交锁12例。常见脱位节段:C4,4 8例、C5,6 15例和C6,7 1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床旁颅骨牵引快速复位法,牵引复位成功者均采用颈椎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复位失败者行颈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双侧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者牵引复位成功率为85.7%,单侧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患者牵引复位成功率为16.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3例患者获平均21.6个月(13~36个月)随访。随访病例中植骨融合者均获骨性愈合,颈椎序列良好。结论床旁颅骨快速牵引复位法适用于双侧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患者;双侧关节突脱位交锁患者可先行颅骨快速牵引复位,复位后行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单侧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患者宜行后路切开复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治疗策略. 方法 对2007年1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2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15例,女5例;年龄19 ~74岁,平均40岁;损伤节段:C3.4 2例,C4.5 8例,C5.6 6例,C6.7 4例;其中单侧关节突绞锁5例,双侧关节突绞锁15例;同时伴关节突骨折或椎板骨折7例;术前脊髓损伤情况采用改良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5例,C级10例,D级2例.19例骨折脱位处无椎间盘突出者均于术前行颅骨牵引,关节突绞锁复位的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未复位者行后路切开撬拨复位或关节突切除复位侧块钢板固定、前路植骨融合内同定术,1例C6.7骨折脱位者C6.7椎间盘突出并且位于上位椎体后侧,行C6椎体次全切除复位植骨内固定术.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均获复位,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术后4个月X线片示植骨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移位等并发症发生.除完全脊髓损伤的3例患者神经功能无恢复外,其他患者脊髓损伤均至少有1级以上恢复:5例B级患者恢复至C级4例、D级1例,10例C级患者恢复至D级6例、E级4例,2例D级患者恢复至E级.结论 采用颈椎前路、后前或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疗效确切,根据损伤类型、颅骨牵引复位与否等综合因素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陈旧性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梅伟  陈长安  杨勇  杜良杰 《中国骨伤》2004,17(12):729-731
目的:探讨同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应用价值。方法:15例采取同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颅骨牵引下切开复位。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先采用俯卧位,充分松解后方关节突交锁与脊髓后方压迫。然后置平卧位,行前路椎体复位、减压、植骨及安放钢板固定。结果:15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4个月,脱位均完全复位,平均融合时间3.3个月,无植骨不愈合及内固定断裂、松动、脱出。无术中血管、神经系统损伤,颈椎生理曲度、脱位椎间高度、颈椎的稳定性维持良好。12例脊髓不全损伤神经功能改善。结论:前后路联合手术,可解除后方关节突的交锁及椎管的压迫,经前侧入路复位、植骨与固定,可完全恢复颈椎的序列,使椎管前后方压迫得到彻底解除,植骨块与上下椎体间接触面积增大,融合率较高,安放钢板操作容易,颈椎术后即刻得到稳定,减少了卧床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对6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侧小关节脱位33例,双侧小关节脱位35例。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评分:A级5例,B级11例,C级9例,D级10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颅骨牵引,关节突交锁复位的则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否则,则行后路切开撬拨复位或关节突切除复位固定,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术中均无大血管、气管、食道、脊髓意外损伤。平均随访41.5个月,所有患者均复位良好,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术后6个月后植骨全部融合,无钢板螺钉并发症。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一定程度恢复。结论: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关节突交锁疗效确切,根据损伤的具体类型采用适合的手术方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下颈椎损伤后常引起小关节突脱位,容易发生颈髓损伤和颈椎不稳。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恢复颈椎的解部顺序,获得颈椎稳定性,恢复残存的神经功能。1995~2003年,本院对下颈椎小关节突脱位患者常规在X线透视监护下行大重量颅骨牵引闭合复位,然后予前路手术植骨融合或行前路手术切开复位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下颈椎陈旧性脱位的治疗策略。[方法]收集本科收治的11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下颈椎陈旧性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例术前CT提示脱位椎体与下位椎体前缘已有骨性连接,行前路脱位椎体下方椎体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1例因颈椎前方软组织条件差,行后路侧块钉棒固定植骨融合;9例术前行颅骨牵引术,牵引重量5~8 kg,牵引时间3~6 d。其中无复位4例,颅骨牵引下行后路软组织松解,关节突切除;翻身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术前颅骨牵引部分复位5例,仅行前路ACDF手术。[结果]术后随访16~28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植骨均融合,ASIA分级2例C级均恢复到D级,2例D级恢复至E级,3例D级无改变。颈部疼痛VAS评分:0分5例,1分6例。局部后凸角-6°~12°,平均4°。[结论]下颈椎陈旧性脱位发病率较低,患者多有不断加重的神经损害症状或者颈项部疼痛,需要手术治疗;个体化制定手术方案能减少手术创伤,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颈椎陈旧性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2004年6月~2008年2月收治下颈椎陈旧性脱位患者23例,脱化椎体为C4 4例,C5 5例,C6 10例,C7 4例,均为前脱位.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A级2例,B级1例,C级5例,D级8例,E级7例.入院后均行颅骨牵引.根据术前测量的颈椎中矢状位CT二维重建图像上脱位节段最小椎管矢状径与椎体前后径比值(C/V比值)及关节突关节的绞锁情况制定手术方案,15例0.5≤C/V比值<0.9的患者中,6例无关节绞锁患者直接行前路松解、复位植骨融合术,9例合并关节绞锁患者先行全身麻醉后透视下颅骨牵引复位术,3例复位成功后行前路植骨融合术,余6例闭合复位失败(仍存在关节绞锁)的患者先行后路复位固定再行前路植骨融合术;5例合并关节绞锁且0.30.05);术后3、6、12个月NDI、VAS评分分别较术前平均下降24%、2.4分,26%、2.8分,35%,3.3分;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植骨均融合;术后12个月时10例患者的神经功能至少改善1个ASIA评分等级,余3例(A级、B级和D级各1例)无明显改善.结论:根据术前测量的颈椎中矢状位CT二维重建图像上脱位节段椎管最狭窄处的C/V比值及关节突关节的绞锁情况制定手术方案,治疗下颈椎陈旧性脱位能够恢复脱位节段的椎管容积,重建下颈椎的稳定性,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前后联合入路治疗陈旧性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大部分颈椎新鲜骨折伴脱位患者来说,应用颅骨牵引加适当的手法复位,一般都能使脱位得到整复。但临床上遇到少部分颈椎旋转脱位,尤其是单侧关节突关节跳跃交锁患者,单纯的颅骨牵引往往难以奏效;而对于大部分陈旧性颈椎骨折伴脱位患者而言,常需借助外科手术才能使骨折脱位复位[1、2]。自2000年6月~2003年11月我们采用颈后路手术进行颈椎脱位整复,前路行椎体间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稳定颈椎治疗颈椎陈旧性骨折伴脱位患者18例,取得了较满意疗效,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男11例,女7例;年龄25~65岁,平均46.3岁。C4、C5骨折伴脱位3例,C5、C6…  相似文献   

10.
伴有关节突绞锁的颈椎脱位采用传统的颅骨牵引方法很难复位 ,需要反复透视或摄X线片观察以调整牵引的重量和颈椎的位置。后路手术解除关节突绞锁 ,可以很顺利地使颈椎恢复正常序列。本文对 2 1例早期后路解除关节突绞锁复位并行丝线固定 ,然后前路行自体髂骨植骨颈椎自锁钢板(CSLP)固定的颈椎外伤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 ,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自 1999年 1月~ 2 0 0 2年 4月对伴有关节突绞锁的颈椎损伤脱位 2 1例在伤后 6~ 2 4h同时行前后路手术 ,后路解除关节突绞锁复位并行丝线固定 ,前路行自体髂骨植骨自锁钢板固定。男…  相似文献   

11.
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在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颈椎前路钢板和后路侧块钉棒Ⅰ期联合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27例,手术均在颅骨牵引下经鼻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先采用俯卧位,植入侧块螺钉、减压、复位后,植入棒,运用“弓弦原理”,采用CD旋棒技术恢复颈椎的序列,维持并稍加大颈椎在矢状面上的生理前凸,植骨融合后拆除颅骨牵引置仰卧位,行前路椎体复位、减压、植骨及自锁钛板固定。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以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以Frankel分级判定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术后27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6~27个月,平均11.6个月。脱位均完全复位,无植骨不融合。损伤节段稳定,颈椎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都得到良好重建及维持,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无血管、神经、食道损伤等并发症。除5例A级、2例B级脊髓功能无恢复,Frankel分级无变化外,其余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8级,其中5例患者达到E级。[结论]颈椎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完全恢复颈椎序列,复位良好,椎管前后方压迫得到彻底解除,损伤节段术后获得即刻稳定,方便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为一积极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下颈椎小关节突脱位前路稳定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下颈椎小关节脱位前路融合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39例新鲜下颈椎小关节脱位患者,首先在透视下行颅骨牵引复位,34例复位成功(87%)。其中32例完成了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5例未成功者和3例陈旧性脱位,先行后路切开复位,再一期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骨性融合,无迟发性不稳和后凸畸形,术前神经功能正常者术后无一例出现神经损害症状,不全瘫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前路减压融合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脱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获良好的生物学稳定。  相似文献   

13.
We treated surgically 12 patients with an old dislocation of the lower cervical spine. The time from injury to presentation averaged 3.5 (range 1.5-12) months, and the majority of the dislocations were between C4-5. Treatment started with 1 week of skull traction. If this resulted in reduction the area was stabilised by anterior fusion with plate fixation. If reduction by traction did not succeed a posterior partial facetectomy was performed. If this allowed reduction it was followed by a posterior fusion with plate fixation. If reduction was not achieved the traction was continued for a further week and then followed by anterior discectomy and fusion with plate fixation. The average follow-up was 34 (range 12-54) months, and all patients developed bone fusion and showed neurological improvement.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严重上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后路手术以及颈椎前路钢板和后路钉棒枕颈融合联合复位技术治疗32例严重上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前后路联合手术均在颅骨牵引下经鼻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患者先采用俯卧位,后路植入侧块螺钉、减压、复位,恢复颈椎的序列,植骨融合后拆除颅骨牵引改置仰卧位行前路减压、植骨及自锁钛板固定。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以Frankel分级判定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Frankel分级除6例A级者及3例D级者外,其余患者均有1~2级提高,其中9例达到E级。32例中有3例于术后1个月内死亡,29例获得6~32个月随访。脱位均完全复位,无植骨不融合。损伤节段稳定,颈椎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都得到良好重建及维持,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无血管、神经、食道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上颈椎骨折脱位,能完全恢复颈椎序列,损伤节段术后获得即刻稳定,方便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下颈椎小关节脱位早期治疗选择前路手术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早期前路切开颅骨牵引下旋转撬拨复位,一期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41例。结果一期复位成功36例,失败5例,成功率87.8%。33例获6~24个月随访,植骨均融合,无内固定松动及滑脱。神经损伤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早期前路手术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优于手法复位及颅骨牵引复位,手术可早期进行,术后并发症少,康复良好,并可减轻护理难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Ⅰ期后-前路联合手术入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09年8月采用颈椎前路钢板和后路侧块钉棒或钉板Ⅰ期联合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48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28~62岁,平均39.6岁。神经功能评价按Frankel分级:A级8例,B级16例,C级20例,D级4例。先采用俯卧位,植入侧块螺钉、减压,复位后,植入板或棒,植骨融合后拆除颅骨牵引置仰卧位,行前路椎体复位、减压、植骨及自锁钛板固定。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以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以Frankel分级判定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48例均获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神经功能均有1~2个级别恢复,其中Frankel C级28例,D级14例,E级6例。植骨均在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一过性喝水呛咳3例,术后3个月恢复。咽喉部异物感2例,术后1个月消失。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无血管、食道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选择Ⅰ期后-前路联合手术可完全恢复颈椎序列,椎管前后方压迫得到彻底解除,损伤节段术后获得即刻稳定,有利于脊髓功能较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 38例颈椎损伤患者术前复位牵引,采用颈椎前后路及后路切开复位、自体髂骨植骨及椎弓根钉棒带锁钢板内固定术。结合术前和术后1年Frankel神经功能评估方法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3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34个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无神经损伤加重现象。Frankel分级:B级11例恢复至C级9例、D级1例,1例无恢复;C级18例恢复至D级15例、E级3例;D级9例均恢复至E级。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前路切开复位治疗下位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在治疗颈椎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7例颈椎损伤患者术前不作复位牵引。采用颈椎前路切开复位、自体髂骨植骨及带锁钢板内固定术。观察植骨融合率、椎间高度和曲度维持情况,结合术前和术后1年Frankel神经功能评估方法了解手术疗效。结果27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37个月。植骨融合率100%,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在术后2个时间点差异无显著性,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无神经损伤加重现象。术后Frankel分级:A级1例无恢复;B级4例恢复至C级2例、D级1例,1例无恢复;C级6例恢复至D级4例、E级2例;D级14例恢复至E级11例,3例无恢复;E级2例仍为E级。结论颈椎前路带锁钢板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可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并有效维持椎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经MR I检查确认无椎间盘突出者可以慎重选择后路手术,如同时合并椎间盘突出和椎板骨折者应考虑行前后路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