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18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9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1,25(OH)2D3对人骨肉瘤U2OS细胞系增殖以及Cofilin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骨肉瘤U2OS细胞,采用CCK-8活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经10^-7mol/L1,25(OH)2D3处理后U2OS细胞的增殖变化;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ofilin及P-cofilin表达情况。结果10^-7mol/L浓度的1,25(OH)2D3对U2OS细胞株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时间依赖性。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1,25(OH)2D3对Cofilin的总蛋白表达没有影响,但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P-cofilin的表达水平呈一过性增强(24h)、然后下降(48—72h)的趋势。结论1,25(OH)2D3对U2OS细胞的生长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一作用可能与改变胞内P-cofilin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体外培养人骨髓基质细胞(humanmesenchymalstemcells,hM-SCs),传代、扩增、冻存复苏并诱导分化,为细胞移植及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奠定基础。方法:用酶消化-细胞单层培养法行细胞原代培养,传代扩增并冻存复苏,采用胰岛素和地塞米松进行诱导分化,碱性磷酸酶和钙化结节检测。结果:hMSCs可在体外培养,传代扩增并冻存复苏,并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结论:可在体外分化为成骨细胞并钙化,可作为细胞移植及组织工程骨构建可靠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9例髋臼发育不良患者行改良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采用放射线分析术后髋关节各项功能指标的改善。 方法:选取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2002-12/2003-03收治的髋臼发育不良的女性患者9例,全部行改良髋臼周围截骨术。术后2dX射线检查最大外展位时关节间隙、关节面吻合、有无骨性关节炎或畸形、股骨头形状与大小、骨质改变等情况。采用放射线分析测量术前及术后2d全部患者的Wiberg中心边缘角、Sharp角、髋臼指数角、垂直指数、水平指数、髋臼-股骨头指数、Shenton线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纳入髋臼发育不良的女性患者9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平均Wiberg中心边缘角术前6.3&;#176;,术后34.5&;#176;;平均Sharp角术前48.6&;#176;,术后36.9&;#176;;平均髋臼指数角术前25.9&;#176;,术后8.7&;#176;;平均髋臼一股骨头指数术前61.2%,术后88.0%;平均股骨头垂直指数术前1.09,术后0.83;平均股骨头水平指数术前1.66,术后1.57;Shenton线术前7例不连续,术后9例连续。②9例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时,关节内截骨1例,术后出现血肿1例。均无深部感染或深静脉血栓,无异位骨化,无股外侧皮神经损伤,无固定物移位和折断,无髋臼截骨节段坏死和移位,无截骨部位(髋臼和大转子)骨不连和延迟愈合。 结论:经放射线学指标证实,术后髋关节功能得到显著改善,无截骨部位骨不连或延迟愈合现象。改良髋臼周围截骨术实现了髋臼对股骨头的充分覆盖,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背景:股骨侧假体置换时按照原前倾角置入假体是公认的做法,但目前并无严格的生物力学实验证明其合理性。目的:验证以不同前倾角置入股骨侧假体对股骨上段应力分布的影响。设计:随机分组、相互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吉林大学机械学院力学系;15件新鲜成人股骨标本(自愿捐献)。干预:将15件标本随机分为3组,每组5件标本,对3组分别以原前倾角,+15&;#176;(在原前倾角的基础上再前倾15&;#176;),+30&;#176;前倾角置入非骨水泥固定假体,对置换前后的试件分别施以轴向载荷及复合载荷(轴向载荷+扭转载荷)。主要观察指标:置换前后各试件各点的应变值。结果:轴向载荷下的应变分布规律,在小转子上缘以下105mm外方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以原前倾角组应变最大(平均166.08%),+30&;#176;组次之(平均121.24%),+15&;#176;组最小(平均105.40%),以较原前倾角大约15&;#176;的角度置入全髋股骨侧假体与以原前倾角置入假体相比会使更多的应力经股骨近端传导,其股骨表面的应变分布最接近于未处置股骨。结论:以+15&;#176;前倾角置入假体会获得最佳的近端匹配,使置换后股骨获得更多的近端承载,有效降低应力遮挡,有利于骨长入及远期稳定。  相似文献   
5.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软组织平衡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软组织平衡的影响因素及实现方法 .方法 对89例拟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查体明确双下肢长度差异及髋周软组织张力情况,并拍摄骨盆正位片及患侧髋关节正侧位片,进行针对性的术前计划;术中利用折弯的克氏针及必要的软组织松解重建股骨偏距及软组织平衡;在术后的骨盆正位片上测量患侧髋关节与健侧髋关节在股骨偏距、髋关节旋转中心及双下肢长度方面的差异,并依据最后一次随访时的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的功能.结果 股骨偏距及髋关节的旋转中心重建满意,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3.5分提高到术后平均95.2分.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软组织平衡是决定髋关节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充分的术前计划及精细的术中操作是获得软组织平衡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原发病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影响.方法 147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根据原发病不同分为两组:骨折组68例,均为股骨颈骨折患者,骨病组79例.术前常规检查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凝固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含量;对术后出现患肢肿胀和/或疼痛,下肢伴有或不伴有Homans征/Neuhofs征阳性的患者常规应用加压超声技术进行超声多谱勒检查.结果 骨折组和骨病组的APTT、PT、TT、Fib水平及下肢DVT发生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并股骨颈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并股骨颈骨折行综合治疗与单纯手术治疗的愈合速度。方法 对POP并股骨颈骨折者除手术内固定外,同时给治疗POP的药物(益钙宁、利维爱、安雄、钙和维生素D3),8w、10w、12w分别拍X光片查骨折愈合情况,并在治疗前后分别用QCT测L2-L4的骨密度(BMD)。结果 对POP并股骨颈骨折者除手术内固定外同时用治疗POP的药物治疗,骨折愈合时间较单纯手术治疗者提前2-3w。并且L2-4的BMD明显提高(P<0.05)。结论 对POP并股骨颈骨折者必须进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研究患者术前不同时期的凝血功能,来探讨延迟手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180例老年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均未进行预防性药物抗凝治疗,其中85例于伤后48h内进行手术治疗,95例手术时超过伤后48h。术前常规检查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凝固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含量,对术后出现患肢肿胀和/或疼痛,伴有或不伴有Homans征/Neuhofs征阳性的患者常规应用加压超声技术进行超声多谱勒检查。结果早期手术组DVT发生率(24.7%)、明显延迟手术组DVT发生率(41.1%)(P〈0.05),二组APTT、PT、TT、Fib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均为(P〈0.05)。结论延迟手术可导致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老年人颈椎过伸颈髓损伤的特征。探讨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在老年急性颈椎过伸颈髓损伤中作用。方法:对31例老年颈椎损伤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手术治疗组和非术治疗组。手术治疗21例(其中颈椎前路手术减压术3例,后路减压术8例,单开门椎管成形术4例,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6例)。非手术治疗10例。颈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结果:经过随访观察1.0~1.5年,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按Frankel分级,保守治疗组治疗后A级1例,B级2例,C级2例,D级2例,E级3例。手术治疗组治疗后A级1例,B级2例,C级2例,D级6例,E级10例。手术组比非手术组疗效满意。结论:老年颈椎损伤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病死率较高,在诊断和治疗上应给予积极和特殊考虑。尽管老年人颈椎过伸颈髓损伤属高危疾病人群,但如果能耐受手术,获得早期手术减压,可有利于损伤的颈脊髓神经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股骨近段髓腔的形态学特点对于股骨假体的匹配和远期稳定性至关重要.但目前还没有基于三维CT多平面重建股骨近段髓腔的形态学研究.目的:分析国人近段股骨髓腔的总体三维形态学特点,用以指导假体设计和手术操作.方法:50件(25对)正常国人的股骨标本,由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提供.对股骨标本进行CT扫描和多平面重建,在矢状面、冠状面及横断面重建图像中选择标准化层面分别测量股骨前弓角、近段股骨髓腔长度、股骨距轴线与近段股骨髓腔轴线的夹角(股骨距矢状面倾角)、干骺端髓腔内壁倾角以及股骨颈前倾角.应用Pearson二元相关分析明确以上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近段股骨髓腔长度为(175.6±8.6)mm;股骨前弓角为(10.6±1.8)°;在经股骨距内缘层面、中份层面和外缘层面股骨距矢状面倾角分别为(12.7±1.2)°,(6.3±0.9)°,(0.3±O.06)°;干骺端髓腔内壁倾角为(18.8±2.7)°;股骨颈前倾角为(11.0±2.3)°.相关分析表明股骨前弓角和股骨颈前倾角呈显著正相关(r=0.749,P=0.014).在矢状面上,由内侧向外侧股骨距轴线与近段股骨髓腔轴线逐渐趋向一致.虽然在外观上近段股骨在干骺端部位存在后弓,但近段股骨髓腔的轴线为直线,近段股骨髓腔无后弓.提示进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直柄假体更能够适应国人近段股骨髓腔的形态.干骺端髓腔内壁的较大倾角使其成为股骨近端应力承载的最重要部位,因此干骺端髓腔内壁倾角应作为假体选择和术前计划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