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功能锻炼联合远红外线治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成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3月在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实施功能锻炼联合远红外线照射,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两组术后内瘘首次使用时间、透析时的血流量及透析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在动静脉内瘘初次使用时间、透析时的血流量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锻炼联合远红外线照射治疗,明显提高透析血流量,缩短内瘘成熟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血液透析治疗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阶段护理模式联合远红外线治疗仪在动静脉内瘘术血液透析患者围透析期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3月90例行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分阶段护理,采用远红外线治疗仪照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远红外线治疗仪照射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动脉血流量及静脉压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动脉血流量及静脉压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阶段护理模式联合远红外线治疗仪在动静脉内瘘术血液透析患者围透析期护理中的应用,能够改善患者血管硬化及周边硬结,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宽谱治疗仪促进血液透析患者新建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效果。方法:将50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处于内瘘养成期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术后予健康教育和功能锻炼指导,研究组术后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宽谱治疗仪治疗,观察两组术后第28天头静脉血管内径、血流量,初次使用内瘘时间,初次透析血流量,初次透析血肿发生率及透析2周后血流量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头静脉血管内径及血流量均较术前改善,且术后研究组头静脉血管内径及每分钟血流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初次使用内瘘时间明显提前,血流量明显改善,初次透析血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宽谱治疗仪对新建动静脉内瘘成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健瘘操联合远红外线照射在促进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成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7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11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均衡可比的原则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健瘘操与治疗远红外线干预。比较两组的首次一针穿刺成功率、视觉模拟评分(VAS)、动静脉内瘘使用情况、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穿刺成功率、术后3个月的VAS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动静脉内瘘首次使用时间低于对照组,首次透析血流量、透析3个月血流量、透析6个月血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瘘操联合远红外线可有效缩短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成熟时间,降低痛感,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联合功能锻炼促进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效果。方法将60例首次内瘘术后患者按随机数编秩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治疗及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中药熏蒸治疗15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周、4周、6周头静脉内径及头静脉血流量情况,术后4周、6周内瘘生理成熟率,观察患者内瘘使用1年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内瘘通畅度。结果观察组术后4周、6周头静脉内径增宽、血流量增加优于同期对照组,术后6周内瘘生理成熟率高于对照组,内瘘使用1年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内瘘通畅率高于对照组,除内瘘血栓发生率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熏蒸联合功能锻炼可促进内瘘成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远红外线照射法在动静脉内瘘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58例经临床和实验室等检查确诊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并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9例,观察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远红外线照射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手术1个月后透析静脉压、血流量分别优于对照组(均P0.05);在内瘘闭塞和渗血方面,观察组内瘘闭塞和渗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静脉内瘘术后患者使用远红外线照射护理简单、安全,可以提高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行血液透析内瘘术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将93例行血液透析内瘘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5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护理知识、自我锻炼依从性、首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及血流量。结果:干预组术后护理知识、自我锻炼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及血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血液透析内瘘术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血管扩张、充盈、静脉动脉化,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喜疗妥软膏联合远红外线照护对血液透析的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80例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采用局部喜疗妥软膏外涂,观察组采用局部喜疗妥外涂联合远红外线照护。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血管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在改善内瘘血管弹性、提高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透析时的血流量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护理,局部用喜疗妥外涂联合远红外线照护,效果优于局部单纯用喜疗妥外涂。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远红外线照射联合中频治疗仪预防动静脉内瘘并发症临床效果。方法按完全随机化分组方法(随机数字表)和分组隐藏策略将96例患者分成A组、B组和C组,每组32例,A组采用常规护理、B组在常规护理基础增加远红外线照射、C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远红外线照射联合中频治疗仪治疗,持续3个月。干预前及干预1次后评估患者疼痛情况,同时观察患者干预3个月后内瘘狭窄、栓塞等并发症。结果干预前及干预1次后,疼痛评分3组比较,协方差分析,F=45.608,P0.01;3组患者干预3个月后内瘘狭窄、栓塞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远红外线照射联合中频治疗仪预防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自行设计的自体动静脉内瘘锻炼器对内瘘成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9月在我院行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术患者60例,按透析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在术后1周按术后常规护理行握拳锻炼,每次3~5 min。术后2周对照组采用握力器进行锻炼,每次5~10 s,3~5 min/组,10~20组/d。观察组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锻炼器按相同的频次进行锻炼。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第4周时头静脉血管直径、血流量内瘘成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4周,两组内痿成熟率、头静脉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头静脉血流量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内瘘成熟时间分别为(5.83±0.43)周和(7.73±0.54)周。Log-rank生存分析显示8周后,观察组未成熟率为20%,对照组为43.3%,观察组成熟率优于对照组,两组均无内萎并发症发生。结论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锻炼器进行有计划的功能锻炼能提高内瘘早期成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屈臂握拳功能锻炼促进内瘘成熟进行总结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2-01—2016-12内瘘患者906例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动静脉内瘘建立后进行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基础护理上基础上增加功能锻炼。4周后观察两组静脉内径、血流量和内瘘成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内瘘头静脉内径(4.06±2.73)mm,血流量(452.48±201.61)mL/min,内瘘成熟312例(68.9%)。观察组内瘘头静脉内径(5.72±1.89)mm,血流量(589.65±186.35)mL/min,内瘘成熟373例(82.3%)。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头静脉内径、血流量、成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瘘术后进行科学的功能锻炼可以缩短内瘘的成熟时间,加快内瘘成熟,使患者能够更好的进行血液透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部阻力锻炼对动静脉内瘘(AVF)成熟的影响及AVF远期使用时限。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肾移植肾内科需行AVF的患者87例,将患者按入院时间分成对照组45例与观察组42例。两组患者均按内瘘术后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护士另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手部阻力锻炼宣教。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成熟及超声成熟(静脉内径大小、静脉距皮深度、静脉端血流量)情况、AVF首次使用时间及相关并发症、内瘘生存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4周临床及超声成熟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8周,除静脉距皮深度外,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内瘘可穿刺用于透析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穿刺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者内瘘使用年限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34)。结论手部阻力锻炼能增加AVF早期成熟率以及远期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远红外线照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贵州省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使用自体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予以阿托伐他汀联合远红外线照射治疗,46例)和对照组(以性别、年龄成组匹配,未予以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患者,46例)。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内瘘有无狭窄或栓塞,测定每分钟血流量。收集年龄、性别、BMI、肾病病程、透析病程、原发病因、并发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红蛋白、血脂、透析充分性(Kt/V)等临床指标。随访1年,以发生内瘘血栓为终点事件,比较两组患者内瘘血流量变化及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经随访1年后,干预组患者Kt/v值较对照组患者增加,hs-CRP、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D-二聚体等指标较对照组患者减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血流量增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结束后,1例干预组患者、3例对照组患者发生AVF功能障碍。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远红外治疗通过减缓体内炎症因子及血栓形成因素水平达到保护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马铃薯切片外敷联合温和灸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4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另选取本院2019年7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观察组,采取马铃薯切片外敷联合温和灸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的瘘口内径、内瘘血流量、透析中血流量、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率、并发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前,两组瘘口内径、内瘘血流量、透析中血流量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瘘口内径(4.97±0.92)mm、内瘘血流量(772.19±57.83)mL/min、透析中血流量(279.82±22.34)mL/min,均大于对照组的瘘口内径(4.53±0.89)mm、内瘘血流量(698.28±56.94)mL/min、透析中血流量(263.89±20.18)mL/min,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6.36%,并发症发生率为2.27%,低于对照组的18.18...  相似文献   

15.
自我锻炼护理指导在血液透析患者造瘘术后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造瘘后实施自我锻炼的指导效果。方法2005年5月~2007年5月对住院诱导血液透析患者118人造动-静脉内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60人,对照组58人。试验组采用个性化护理方式,有针对性对每名患者制定教育方案及目标,由专人护士进行全程跟踪教育,指导患者自我锻炼方法,制定个性化自我锻炼方法实施的方案;按计划对患者进行动-静脉造瘘术前、术后护理的有关宣教。对照组只进行传统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实施自我锻炼的依从性、内瘘的彩超血流量及内瘘口内径、首次穿刺成功率、使用中血流量及使用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个月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彩超显示内瘘口内径、血流量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组在动-静脉造瘘术后实施自我锻炼依从性、首次穿刺成功率、使用中血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穿刺后并发症低于对照组。结论系统性自我锻炼内瘘护理指导应用于动-静脉造瘘术后血液透析患者,可促进血管扩张、充盈,增强血管的弹性,促进静脉动脉化,保证血液透析的血流量,增加穿刺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124例尿毒症病人内瘘首次穿刺前后进行有效护理,包括内瘘术后进行功能锻炼,穿刺前B超检测内瘘血流量,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及静脉回路,采取合适的穿刺方法,首次穿刺成功120例,4例由于穿刺不成功改用临时性双腔留置导管,第2次穿刺成功.内瘘成形术后进行内瘘功能锻炼、首次穿刺时间的选择、穿刺点的选择、透析结束后进行有效压迫,可有效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保证内瘘的血流量、提高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喜疗妥外涂联合远红外线照护对血液透析患者内瘘护理后初次使用率及透析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取75例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护理患者,内瘘术后采用传统法局部喜疗妥外涂护理的35例患者为传统组,而采用改良法喜疗妥外涂联合远红外线照护的40例患者为改良组,比较两种不同内瘘护理效果。结果改良组护理有效率为95.00%,高于传统组的4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P<0.05);改良组血管内径、壁厚分别为(5.56±0.37),(0.63±0.07)mm,优于传统组(5.01±0.21),(0.54±0.0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5,2.71;P<0.05);改良组术后4周透析血流量(239.04±35.43)ml大于初次透析血流量(210.31±35.4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 P<0.05);改良组血流量不足、血管狭窄、血肿发生率分别为0.00%,5.00%,2.50%,低于传统组的28.57%,20.00%,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03,3.96,3.99;P<0.05),血管栓塞发生率改良组为0.00%,传统组为8.5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1,P>0.05)。结论改良法内瘘护理通过促进内瘘成熟,改善内瘘纤维化及血管弹性等途径达到理想的透析血流量,可延长使用时间及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医护联合品管圈在缩短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成熟时间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20例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1月28日~12月30日的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将2018年1月28日~12月30日的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采取医护联合品管圈。观察比较两组内瘘成熟率、成熟时间、成熟情况及功能锻炼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术后8周内内瘘成熟率高于对照组(P 0. 05),成熟时间短于对照组(P 0. 05);两组静脉内径、静脉距皮深度、静脉端血流量等内瘘成熟情况比较,术后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功能锻炼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医护联合品管圈能促进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内瘘成熟,缩短内瘘成熟时间,提高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程点式对接护理在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5月在我院行动静脉内瘘术并接受维持性血透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按维持性血透动静脉内瘘护理常规施护,观察组接受全程点式对接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干预后动静脉内瘘自护行为评分值高于对照组,动静脉内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全程点式对接护理开展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管理,可提升该类患者的内瘘自护能力,降低内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功能训练促进内瘘提前成熟的方法。方法2003年1月~2006年12月行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3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行功能训练。结果观察组术后血液透析初次使用的时间及1个月后内瘘血流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内瘘1个月出血、栓塞等并发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功能训练及术前、术后的良好护理措施能促进内瘘早期发育成熟,且不增加内瘘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