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6 毫秒
1.
背景:前期研究中发现单独皮质电刺激治疗16d能改善脑卒中后的运动功能障碍,增加梗死灶周围皮质微管相关蛋白2的表达。目的:观察植入式皮质电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皮质神经丝蛋白200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SD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性脑卒中模型,随机分成电刺激组和非刺激组,两组造模1周后植入电刺激器,电极放置在脑梗死区边缘皮质表面,电刺激组施加电刺激,非刺激组不施加电刺激。植入14d后终止电刺激,6周后用免疫荧光染色和免疫荧光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梗死灶周边、梗死对侧皮质神经丝蛋白200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与非刺激组比较,电刺激组梗死灶周边、梗死对侧皮质神经丝蛋白200表达水平均较高(P〈0.05)。表明皮质电刺激可增加梗死灶周边及梗死对侧皮质神经丝蛋白200的表达,诱导双侧皮质神经元轴突的可塑性改变。  相似文献   

2.
背景:近10年来使用皮质电刺激治疗脑卒中的动物和临床试验均得到了比较肯定的结果。 目的:观察全植入式皮质电刺激器长时间、低强度、变频皮质电刺激对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的脑梗死模型。选取Bederson评分为1-3分的大鼠40只进行MRI扫描,筛选出有皮质梗死的大鼠(n=23),MRI测定梗死灶周边皮质的位点,确定接受皮质电刺激治疗的靶点,大脑中动脉阻塞后第6天植入电刺激器。将23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皮质电刺激组(n=13)大鼠每天进行皮质电刺激治疗2次/d,每次持续30 min,电刺激频率10 s内在50,20和5 Hz之间变动并重复循环。无刺激组(n=10)仅植入电刺激器,无电刺激输出。在植入电刺激器后第2天和第16天,两组大鼠进行前肢使用不对称、足失误测试,第16天最后一次行为学评价完成后,取出电刺激器进行检测,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梗死灶周围皮质结构及细胞形态。 结果与结论:23个电刺激器取出后,仅发现1个皮质电刺激组电刺激器不能正常工作,其余各电刺激器性能均保持良好。除1只大鼠在电刺激器植入部位的皮肤有破溃,愈合稍差,其余大鼠皮肤切口均愈合良好。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脑梗死电极植入处皮质组织结构清晰完整,神经细胞排列整齐,神经元胞浆丰富,核仁清楚,正常胶质细胞结构完整,细胞周围间隙致密无水肿。足失误和前肢使用不对称测试结果均显示第16天皮质电刺激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显著优于较无刺激组。结果表明采用了一套用于大鼠脑梗死模型的全植入式皮质电刺激器,建立了安全的植入方式及刺激模式,并证明低强度、长时间、变频的脉冲式电刺激模式是安全的,且有助于促进大脑局灶性脑梗死后的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侧和双侧电刺激对大鼠脑梗死后肢体运动功能和梗死灶周围微管相关蛋白-2(MAP-2)和存活素(survivin)表达的影响。 方法12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32只和脑梗死模型组96只。将96只大鼠再随机分为对照组、单侧电刺激组和双侧电刺激组,每组32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分别接受自然恢复、瘫痪侧电刺激或双侧电刺激治疗3、7、14、21 d。电刺激前、后分别用横木行走试验(BWT)检测4组大鼠肢体功能情况,并利用免疫组化染色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梗死灶周围MAP-2和survivin的表达。 结果电刺激治疗后,单侧电刺激组和双侧电刺激组大鼠瘫痪肢体的运动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双侧电刺激组优于单侧电刺激组。治疗第7天起,单侧电刺激组和双侧电刺激组梗死灶周围脑组织MAP-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第14天起,双侧电刺激组MAP-2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单侧电刺激组,治疗第21天双侧电刺激组与假手术组MAP-2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单侧电刺激组和双侧电刺激组治疗各时间点梗死灶周围脑组织survivin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治疗第7、14天, survivin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达到高峰;而双侧电刺激组明显高于单侧电刺激组;治疗第21天,单侧电刺激组、双侧电刺激组和对照组survivin表达水平有下降,单侧电刺激组与双侧电刺激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电刺激不仅能诱导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MAP-2、survivin的表达,而且能促进脑梗死大鼠瘫痪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尤其是双侧电刺激的效果优于单侧电刺激,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可能与survivin、MAP-2表达的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强制性使用"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大脑皮层微管相关蛋白-2(MAP-2)表达的影响.方法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D)组(10只)和手术组(60只),后者制作成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24h后再分为患侧前肢固定(A)组、未固定(B)组和健侧前肢固定(C)组,每组20只.21天后解除固定,于MCAO后21天和28天时,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梗死灶周围大脑皮质MAP-2的表达.结果与D组相比,手术组大鼠梗死灶周围皮质MAP-2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但光密度值增高(P<0.05或P<0.01);手术组大鼠梗死灶周围皮质MAP-2阳性细胞数及光密度值,B组高于A组,A组高于C组(P<0.05).结论脑缺血损伤可刺激MAP-2的表达,肢体固定或过度使用对梗死灶周围皮质部分神经元代偿性高表达MAP-2有不利影响,其中患侧前肢过度使用的影响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莫诺苷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皮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成纤维生长因子-2(FGF-2)表达的影响。方法 25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莫诺苷小剂量组(30 mg/kg)、莫诺苷中剂量组(90 mg/kg)和莫诺苷大剂量组(270 mg/kg)。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30 min再灌注模型。再灌注7 d后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梗死侧皮层VEGF和FGF-2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7 d后,各组梗死侧大脑皮层VEGF、FGF-2的表达均有增加(P0.05);莫诺苷小、中、大剂量组VEGF表达进一步增加(P0.05);莫诺苷大剂量组FGF-2的表达进一步显著增加(P0.001)。结论莫诺苷可以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VEGF和FGF-2的表达,可能有助于促进缺血性脑损伤后的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环境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皮层神经丝蛋白(NF)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125只,电凝法造成右侧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后随机分为独居组(n=30,独居于标准笼),社交组(n=30,5只一组群居于标准笼),探索学习组(n=30,15只一组居于迷宫笼),丰富环境组(n=30,5只一组居于丰富环境笼)和假手术对照组(n=5,5只一组居于标准笼)。各试验组分别于1d、3d、1周、2周、3周、4周各组随机选取5只大鼠处死,测定皮层梗死灶周围区NF光密度(OD)。结果探索学习组及丰富环境组在1周后各时间点NF光密度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丰富环境及探索学习均能促进局灶性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皮层NF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电刺激对大鼠脊髓损伤后损伤节段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 92只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2)、对照组(n=40)和实验组(n=40)。采用NYU打击器制作T8脊髓损伤模型。空白对照组不植入电刺激器。对照组只植入刺激器而不干预。实验组植入电刺激器,并施加电刺激干预。三组分别于脊髓损伤后1 d,1、2、4、8周行BBB评分;1、2、4、8周行运动诱发电位检测(MEP)评价大鼠后肢神经功能变化。三组分别于术后1、2、4、8周取材,采用HE染色观察损伤节段脊髓的大体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损伤节段脊髓组织内神经丝蛋白200(NF-20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结果术后1 d,1、2、4周,三组BBB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8周时实验组评分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对照组(P0.05)。术后1周,三组MEP潜伏期和波幅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4、8周,实验组较空白对照组和对照组MEP潜伏期缩短,波幅增加(P0.05)。术后1、2、4、8周,三组脊髓损伤节段HE染色病理表现相似。术后1周,三组间NF-200轴突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4、8周,实验组NF-200轴突计数多于空白对照组和对照组(P0.05)。术后1、2、4、8周,三组间GFAP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植入式周围神经电刺激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大鼠传导功能及运动功能的恢复,对损伤节段轴突的再生可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实验性大脑皮层梗死后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和纹状体突触重构与抑制性蛋白的关系。方法采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复制右侧大脑中动脉(MCA)皮层支闭塞模型,分别于术后第1、2、3及4周,取鼠脑行免疫组化检查,检测MCA皮层支闭塞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大鼠不同时点丘脑腹后外侧核和纹状体突触生长素(SYN)及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黏蛋白(neurocan)表达。结果MCA皮层梗死后1周,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和纹状体SYN阳性信号较对照组高,至第2周恢复正常,第3、4周逐渐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MCA皮层支闭塞后1~4周,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和纹状体GFAP染色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和Neurocan阳性信号均逐渐增多,并显著多于对照组。结论抑制性蛋白表达增加可能是脑皮层梗死后远离梗死灶的神经组织突触重构受阻的原因之一,也是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困难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曾进胜  李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7):2534-2535
目的 探讨实验性大脑皮层梗死后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和纹状体突触重构与抑制性蛋白的关系。方法 采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复制右侧大脑中动脉(MCA)皮层支闭塞模型,分别于术后第1、2、3及4周,取鼠脑行免疫组化检查,检测MCA皮层支闭塞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大鼠不同时点丘脑腹后外侧核和纹状体突触生长素(SYN)及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黏蛋白(neurocan)表达。结果 MCA皮层梗死后1周,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和纹状体SYN阳性信号较对照组高,至第2周恢复正常,第3、4周逐渐降低,且显低于对照组。MCA 皮层支闭塞后1-4周,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和纹状体GFAP染色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和Neurocan阳性信号均逐渐增多,并显多于对照组。结论 抑制性蛋白表达增加可能是脑皮层梗死后远离梗死灶的神经组织突触重构受阻的原因之一,也是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困难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脑梗死大鼠经低频电刺激治疗后,其梗死灶镜区脑皮质突触可塑性变化,初步从分子水平探讨低频电刺激治疗的基本机制。 方法将48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低频电刺激组、安慰刺激组和假手术组。造模术后3 d,低频电刺激组接受低频电刺激治疗7 d(20 min/d);安慰刺激组安放电极但不予电刺激;假手术组无特殊处置。以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动物脑梗死灶镜区突触超微结构,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测定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突触素的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低频电刺激治疗7 d后,与安慰刺激组及低频电刺激治疗前相比,镜区皮质突触的界面曲率增大、突触间隙缩窄;GFAP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改变,而突触素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 结论低频电刺激可诱导脑梗死大鼠梗死灶镜区脑皮质发生活跃的突触可塑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宫内感染对新生仔鼠脑内蛋白GAP-43和MAP-2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神经生长相关蛋白(GAP-43)和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变化,以研究宫内感染对新生儿脑发育的影响。方法:取孕17d的大鼠36只,随机取30只腹腔注射脂多糖(LPS)450μg/kg,连续注射2d,造成宫内感染模型,22d后出生的仔鼠22只作为I组;另6只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将其所生仔鼠作为对照组(N组)。2组均于生后即刻(0日龄)、14和28日龄3个时间点观察仔鼠脑内GAP-43和MAP-2的表达情况。结果:0日龄I组仔鼠脑皮层、海马及内囊GAP-43、MAP-2免疫阳性面积比(AF)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GAP-43和MAP-2是神经生长发育和损伤修复的重要标记物之一,宫内感染可干扰仔鼠脑组织GAP-43和MAP-2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背景:嗅鞘细胞移值可促进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而移植后嗅鞘细胞在脑梗死大鼠中的迁移规律及迁移到不同脑区与该脑区的可塑性上调及神经功自旨恢复之间的关系如何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在皮质脑梗死大鼠中的治疗价值及迁移规律。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观察细胞移植实验.于2002—06/2004-01在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及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2.5月龄SD大鼠用于嗅鞘细胞的分离培养。60--90d龄SD大鼠150只,按双肾双夹疗法复制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方法:利用差速贴壁方法纯化大鼠嗅鞘细胞,移植前以Hoechst33342标记。将符合要求的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70只制作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随机选取造模后大鼠根据移植部位分组进行嗅鞘细胞移植:皮质梗死灶周围移植、梗死灶对侧皮质移植、两侧同时移植。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第2.6周进行行为、触觉功能检查观察运动、感觉功能恢复1育况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移植细胞体内存活与分布情况。结果:两侧同时移植嗅鞘细胞大鼠运动、感觉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于皮质梗死灶周围移植、梗死灶对侧皮质移植(P〈0.01),梗死边缘区神经纤维数月、生长相关蛋白43阳性信号值明屁多于皮质梗死灶周围移植、梗死灶对侧皮质移植。皮质梗死灶周围移植细胞沿肼胝体分别向梗死灶和梗死刘侧皮质区迁徙,梗死灶对侧皮质移植细胞沿胼胝体分别向中线及梗死灶所存的对侧皮质区迁徙,两侧同时移植的细胞沿胼胝体迁徙,且双侧的皮质均可见移植细胞。梗死灶侧明显多于对侧皮质。结论:植入体内的嗅鞘细胞能长期存活,同时可以看到这些细胞并非局限于注射点,可沿胼胝体分别向梗死灶和梗死对侧的皮层区迁徙,并迁移至对侧,促进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双侧移植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3.
背景:研究显示,被动运动与电刺激均能减缓失用性骨质疏松的症状,对骨代谢有改善作用。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在失用性骨质疏松形成中的影响地位及预防过程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SD大鼠按等体质量原则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坐骨神经切除组,坐骨神经切除+被动运动组(简称被动运动组),坐骨神经切除+电刺激组(简称电刺激组),坐骨神经切除+被动运动+电刺激组(简称联合干预组),每组10只。造模各组大鼠均行坐骨神经及股神经切断术(神经切断5mm),手术后24h,开始作被动运动、电刺激等治疗。假手术组与其余4组手术路径相同,但不切除坐骨神经与股神经。结果与结论:①电刺激组、联合干预组体质量高于坐骨神经切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②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坐骨神经切除组神经生长因子表达低于假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坐骨神经切除组低于电刺激组和被动运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联合干预组高于坐骨神经切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果提示:①经过电刺激和被动运动干预后,大鼠胫骨组织中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基因表达水平显著提高。②提高骨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是预防骨质疏松的重要机制之一,适宜的电刺激与被动运动均能促进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移植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模型梗死灶周围神经丝蛋白200(NF-200)和结直肠癌缺失蛋白(DCC)表达的影响。方法取36只SD大鼠,其中30只用于构建脑梗死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不插入线栓,注入生理盐水)、脑梗死组(插入线栓,注入生理盐水)、移植组(插入线栓,注入ADSC悬液),三组各10只;剩余6只用于分离培养ADSC。分别于造模后第1、2周,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ADSC在大鼠脑组织中的迁移情况;通过免疫印迹法测定NF-200和DCC蛋白在大鼠脑梗死病灶周围皮质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NF-200和DCC在大鼠脑梗死病灶周围皮质中的分布情况。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DCC蛋白在梗死灶周围皮质中的定位。结果经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移植组脑组织中可见PKH-26标记的ADSC,且多见于脑梗死周围皮质中。经免疫印迹法检测可知,相比假手术组,脑梗死组造模后第1、2周脑梗死病灶周围皮质中NF-200蛋白表达明显下调,DCC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移植组造模后第1周脑梗死病灶周围皮质中NF-200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造模后第1、2周DCC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移植组与假手术组造模后第2周NF-200表达的比较,并无显著差异(P>0.05);相比脑梗死组,移植组造模后第1、2周脑梗死病灶周围皮质中NF-200和DCC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5)。经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可知,脑梗死组与移植组脑梗死病灶周围皮质中NF-200和DCC蛋白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更加明显,且移植组更加明显;NF-200蛋白在大鼠脑梗死病灶周围皮质中主要定位于神经元轴突中,DCC蛋白呈现条索状表达。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DCC蛋白主要定位于大鼠脑梗死病灶周围皮质中NF-200阳性的神经元轴突中。结论通过颈动脉注射途径移植的ADSC可移至大鼠脑梗死病灶周围皮质中,且其促进神经元轴突再生修复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脑梗死病灶周围皮质NF-200和DCC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皮层电刺激联合康复治疗对脑缺血大鼠躯体运动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组、脑缺血+单纯运动治疗(跑台训练)组、脑缺血+运动(跑台训练)+皮层电刺激组,每组15只。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筛选成功模型大鼠为实验对象。在患侧肢体相对应的皮层脑区外埋置刺激电极,术后第3天开始皮层电刺激,治疗持续至第13天。第14天时进行Bederson评分、疲劳转棒实验,之后取材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或免疫蛋白印记(Western Blot),检测缺血侧脑组织酪蛋白激酶Ⅱ α亚基(CK2α)和钙调素依赖蛋白激酶Ⅱ(CaMK Ⅱ)表达水平,研究皮层电刺激联合康复治疗可能的作用机制。 结果皮层电刺激联合康复治疗组大鼠存活率改善,Bederson评分为(0.38±0.15)分、疲劳转棒停留时间为(155.37±42.44)s,较脑缺血组有明显好转(t=7.58,8.95;均P<0.01),且结果优于单纯运动治疗组(t=3.80,5.58;均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可见脑缺血组CK2α及CaMK Ⅱ阳性率明显降低,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9,12.39;均P<0.01)。皮层电刺激联合康复治疗组CK2α、CaMK Ⅱ阳性比例分别为(24.75±4.55)%、(33.48±3.23)%,较脑缺血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5,7.99;均P<0.01),且阳性比例高于单纯运动治疗组(16.40±2.59)%、(22.53±6.44)%(t=4.52,4.62;均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脑缺血组CK2α及CaMK Ⅱ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分别为假手术组的(0.31±0.12)、(0.39±0.12)倍,皮层电刺激联合康复治疗组CK2α及CaMK Ⅱ表达量明显升高,分别升高至假手术组的(0.81±0.08)、(0.76±0.19)倍,与脑缺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8,4.73;均P<0.05)。 结论皮层电刺激联合康复治疗可显著促进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运动皮层区CK2α及CaMK Ⅱ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Evidence is emerging for significant inter-hemispheric cortical plasticity in humans, opening important questions about the significance and mechanism for this long range plasticity. In this work, peripheral nerve deafferentation was performed on both the rat forepaw and hindpaw and cortical reorganization was assessed using functional MRI (fMRI). Sensory stimulation of the forepaw or the hindpaw in rats that experienced only partial denervation resulted in activation in only the appropriate, contralateral, 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 (SI). However, 2-3 weeks following complete denervation of the rats' forepaw or hindpaw, stimulation of the intact paw resulted in fMRI activation of ipsilateral as well as contralateral SI. To address whether inter-cortical communication is required for this cortical reorganization, the healthy hindpaw SI representation was stereotaxically lesioned in rats which had the other hindpaw denervated. No fMRI activation was detected in the ipsilateral SI cortex after lesioning of the contralateral cortex.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extensive inter-hemispheric cortical-cortical reorganization can occur in the rodent brain after peripheral nerve deafferentation and that cortical-cortical connections play a role in mediating this inter-hemispheric cortical reorganization.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高脂饮食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IF-1α及Claudin-5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高脂毒性对大鼠脑微血管的损伤机制。方法 (1)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高脂组与正常对照组,每组20只,分别予以高脂饲料和普通饲料喂养8周。(2)测定各组大鼠基础、第4周、第8周时体重及代谢指标变化。(3)8周时处死各组大鼠,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HIF-1α及Claudin-5蛋白表达情况,伊文氏蓝(EB)染色检测血-脑屏障(BBB)的通透性。结果 (1)高脂组大鼠体重由基础值(165.00±12.100)g增加至8周时的(401.30±66.827)g;对照组大鼠体重由基础值(163.00±10.100)g增加至8周时的(321.10±18.300)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高脂组大鼠空腹血总胆固醇(TC)由基础值(1.576±0.138 9)mmol/L升高为8周时的(2.032±0.365 0)mmol/L,甘油三酯(TG)由基础值(0.601±0.117 2)mmol/L升高至8周时的(2.679±1.087 6)mmol/L,且显著高于相应时间点正常对照组(P<0.05)。(3)8周时高脂组大鼠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上,HIF-1α表达强于正常对照组(P<0.05),Claudin-5表达呈弱阳性,正常对照组大鼠Claudin-5呈强阳性表达(P<0.05)。(4)8周时高脂组大鼠EB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脂可通过上调HIF-1α蛋白的表达水平使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的表达下降,导致微血管病变及增加BBB的通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