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7 毫秒
1.
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在儿童及青少年情绪障碍中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心理门诊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焦虑症患儿35例,多动障碍患儿31例,随机抽取上海市某中小学45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研究组患儿及父母均填写SCARED量表,对照组填写SCARED量表并在一周后重测,多动症组评估SCARED量表。结果研究组SCARED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多动症组。患儿自评与父母评定的相关系数在0.618至0.839之间。重测信度在0.451~0.872之间,各因子分与总分相关系数在0.331~0.852之间,Cronbach‘s a系数在0.2331至0.8032之间。SCARED量表总分与焦虑自评量表总分相关系数为0.661。结论SCARED量表信、效度良好,可作为临床辅助诊断及科研的筛查工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学校恐惧症的临床特征。方法:对30例学校恐惧症患儿(研究组)和30名正常对照儿童(对照组)进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选量表(SCARED),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结果:研究组患儿EPQ结果显示神经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掩饰程度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SCARED、SAS、SDS的评估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存在明显焦虑和抑郁症状(P〈0.05)。结论:学校恐惧症患儿可能具有神经症的个性特点,普遍存在焦虑和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父母对患者的教养方式。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gna minnen av barndoms uppfostran,EMBU)对88名强迫症患者的父母(研究组)和54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评估。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父亲EMBU量表中的拒绝否认因子分平均(10.75±4.0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男性(8.78±1.80)分(t=3.928,P〈0.01);研究组患者的母亲EMBU量表中过分干涉和保护因子分平均(39.30±6.8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女性(29.15±5.10)分(t=2.175,P〈0.05);两组其他各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迫症患者的父母在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上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有过多的惩罚、拒绝和否认。及早对患者父母亲进行心理辅导,改善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学习困难儿童的行为与智商特点。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对学习困难儿童及其父母进行测试和问卷调查。结果学习困难儿童活动能力保持较好,但男重的CBCL行为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女童仅体诉(2.67±2.73)、多动(13.0±5.51)因子分高于对照组。学习困难男女童的智商(男童95.83±11.01、女童95.83±4.79)均低于对照组(男童107.26±10.70、女童110.50±13.95),且男女童的智商结构有所不同。结论学习困难儿童有不同的行为和智商问题,家长与老师应该根据他们的行为与智商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帮助他们改善不良行为,提高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5.
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行为问题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的行为问题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Achenback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研究组)及正常人子女(对照组)进行测试,两组各为108人,对其家庭教育状况和在学校表现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研究组行为问题的出现率为32.5%,多于对照组(11.1%);研究组CBCL平均得分为26.32±9.35高于对照组(9.22±5.65;t=16.27,P<0.01)。研究组的家庭教育状况及在学校表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发生行为问题较多,为遗传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SDQ)与儿童行为量表(CBCL)的相关性.方法:对上海市的幼儿园和中小学12所1902名学生进行SDQ和CBCL的评定.结果:SDQ与CBCL仅个别项目无显著相关性,大部分项目均具有相关性(P<0.01或P<0.05).结论:长处和困难问卷(父母版)(SDQ)与儿童行为量表(CBCL)呈高度相关,适合于上海地区儿童青少年的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儿童行为问题与儿童被忽视、心理弹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某县430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版)》、《儿童被忽视量表》(CNS)、《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SCA)分别测查儿童问题行为、儿童被忽视程度以及儿童心理弹性能力。结果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25.2%。Rutter总分与安全忽视、交流忽视、躯体忽视、情感忽视呈显著正相关(r=0.163~0.350),与情绪控制、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呈显著负相关(r=-0.243~-0.134)。结论儿童行为问题与儿童被忽视、心理弹性密切相关,尊重儿童、同时培养其抗压能力可能会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背景国内对儿童期焦虑及其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的报道较少。目的从上海市浦东新区小学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儿童焦虑症状与生活质量的横断面研究。方法分层随机整群抽取上海市浦东新区的7所小学的在校3-5年级学生共3685名,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the Screen of Child Anxiety Related Emotional Disorders,SCARED)和儿童生活质量量表(th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Quality of Life scale,CAQOL)进行评定。结果在完成SCARED评估的3628名学生中,864例(23.8%,95%可信区间=22.4%-25.2%)报告了具有临床显著意义的焦虑症状(SCARED总分≥23)。SCARED总分与CAQOL总分及大部分因子分分(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学习能力与态度、自我意识、生活便利性、活动机会性、运动能力和自我满意度)呈负相关;但SCARED分量表分与3个CAQOL因子分-躯体感觉、负性情绪及对家庭作业的态度呈正相关。校正了多重变量模型中的其他因素后,女生的生活质量高于男生,年长学生的生活质量高于年幼学生,父母有较高教育程度的儿童的生活质量较高,有较多广泛性焦虑或学校恐惧的儿童的生活质量较低。结论有较高比例的上海小学生报告了具有临床显著意义的焦虑症状。年龄、性别、父母受教育程度、自评的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儿童自评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AR)对学龄期儿童认知及情绪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选择2021年10月~2022年10月80例AR患儿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并选择80例年龄、性别配对的健康儿童设为对照组。评估两组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儿童焦虑自评表(SCARED)以及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分析观察组患儿鼻炎症状评分(TNSS)与上述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DSRSC评分、SCARED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WISC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NSS评分(7.29±1.71)分,TNSS评分与DSRSC评分、SCARED评分呈正相关,与C-WISC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患有变应性鼻炎的学龄期儿童具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认知功能下降,且与鼻炎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初步探讨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及其不同类型的发生情况,并探索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中文版攻击行为-教师核查表、儿童行为量表(CBCL)父母问卷攻击行为分量表对上海市148例学龄前儿童进行评估.结果 根据CBCI量表攻击分量表,约8.8%(13/148)的学龄前儿童有攻击性行为;反应性攻击分数为(1.46±0.85),主动性攻击分数为(0.86±0.87);主要管教者为父母,以及每天看电视时间高于1h以上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显著相关.结论 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较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且这些儿童的反应性攻击行为明显多于主动性攻击行为,可能会给儿童带来许多心理社会问题.父母管教方式以及看电视等习惯可能会影响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苦聪族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对679名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苦聪族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并随机分成研究组340人(给予心理干预)和对照组339人(不给予心理干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于干预前和干预后1个月进行测评。结果:干预前研究组和对照组SCL-90总分平均分别为(58.14±38.45)分和(51.84±25.11)分(t=0.68,P〉0.05),干预后研究组和对照组SCL-90总分平均分别为(32.84±25.11)分和(58.14±38.45)分(t=2.68,P〈0.01);研究组除人际关系和敌对因子分外其他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苦聪族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门诊焦虑障碍青少年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的有效性。方法:对儿童青少年门诊就诊的70例13~18岁焦虑障碍青少年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为GCBT组和等待对照(WLC)组。GCBT组接受为期8周、每周1次、每次120 min的GCBT治疗。在治疗前填写自制一般情况问卷,治疗前、治疗8周后、治疗结束3个月后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进行测试。结果:GCBT组共34例完成研究,3个月后的随访有17例参加。WLC组共22例完成8周随访。与WLC组相比GCBT组治疗后青少年焦虑障碍患者SCARED总分及广泛性焦虑、躯体化、社交焦虑、分离性焦虑因子分呈显著性下降(t=6.24,P0.01;t=4.58,P0.01,t=4.31,P0.01,t=4.17,P0.01)。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发现患者SCARED总分及广泛性焦虑、躯体化、社交焦虑、分离性焦虑因子分呈明显下降趋势(F=11.26,P0.01;F=11.38,P0.01;F=11.01,P0.01;F=20.02;P0.01)。结论:GCBT能有效缓解门诊焦虑障碍青少年的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儿童焦虑症状随性别、年龄的变化趋势及焦虑症状与性别、年龄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小学和初中随机抽取4 200名7~15岁的儿童,进行儿童焦虑障碍自评量表(SCARED)的测量,并按年龄分组,分析性别和年龄与自评量表得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各焦虑维度评分及焦虑总分在性别与年龄之间均有交互作用(P<0.05);男、女儿童不同年龄组的各焦虑维度评分及焦虑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0~11岁年龄组分离性维度(t=-2.591,P=0.010)、社交维度(t=-3.573,P=0.00)、焦虑总分(t=-2.288,P=0.022),以及14 ~ 15岁年龄组躯体化维度(t=-2.349,P=0.019)、广泛性维度(t=-4.65,P=0.00)、分离性维度(t=-4.513,P=0.00)、社交维度(t=-5.25,P=0.00)、学校维度(t=-2.073,P=0.039)、焦虑总分(t=-5.057,P=0.00)均女生高于男生.结论 性别、年龄对儿童焦虑症状的交互作用明显;男、女儿童焦虑症状均随年龄发生变化,但呈现不同变化趋势,随年龄增长男生的焦虑症状减轻而女生的焦虑症状增多;女生焦虑症状明显于男生,尤其在14~15年龄段.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199例网络成瘾中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上海初中、高中和职校的网络成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征。方法首先采用问卷筛选和老师、家长推荐相结合的方法,得到网络成瘾者可疑样本,然后采取临床访谈形式,以Beard改编的Young诊断标准结合功能受损程度,诊断出网络成瘾中学生199例,最后使用精神发育和健康状况评定量表(DAWBA),得到网络成瘾学生心理问题情况。结果 199例网络成瘾中学生中65例(33.7%)存在心理问题,其中男生32.5%存在心理问题,女生为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2);网络成瘾初中生共存心理健康问题者多于高中和职校生(χ^2=17.22,P〈0.01);网络成瘾中学生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检出率为20.6%,其中,男生ADHD检出率高于女生(分别为23.8%,7.7%;χ^2=4.94,P=0.03);而特殊恐惧、强迫、广泛性焦虑的检出率女生高于男生。结论网络成瘾中学生存在明显的共存心理健康问题现象,其中,男性网络成瘾者最常见的是ADHD,而女性网络成瘾中学生常见的是焦虑性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网络成瘾测查表、Beck焦虑量表(BAI)和Beck抑郁问卷(BDI)对74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依据网络成瘾测查表总分≥40分者纳入网络成瘾组(成瘾组)172名,〈40分纳入非网络成瘾组(非成瘾组)574名。结果: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为23.06%。成瘾组以男性为多(P=0.000);上网目的以聊天和玩游戏为主(P=0.000);上网地点多在校外(P〈0.05)。成瘾组BAI和BDI评分平均分别为(29.90±8.43)分和(14.05±9.72)分,均显著高于非成瘾组(25.37±5.32)分和(7.83±6.58)分(P〈0.001)。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提示,焦虑和抑郁是网络成瘾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差于非网络成瘾者;具有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大学生更容易形成网络成瘾行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保定市农村居民对精神卫生知识现状及相关问题的态度,为进一步开展精神卫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保定市农村居民共1100人,采用卫生部《精神卫生工作指标调查评估方案》制定的精神卫生和心理保健问卷、《病例测验》及精神疾病有关态度问卷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完成调查1055人.其中男380人,女675人。男性及女性对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8%比63.4%;χ^2=1.26,P=0.263),但两组问卷正确率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71±2.41)比(12.40±2.29);t=2.10,P=0.036]。男性及女性对精神疾病有关态度问卷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16±8.09)分比(32.65±7.57)分;t=1.01,P=0.311],但部分条目男女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农村居民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低,男女之间也存在差异,应继续加大对农村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石杉碱甲治疗痴呆,探讨血浆胆碱酯酶(CH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变化与认知功能改善的关系。方法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阿尔茨海默病(简称AD)39例,血管性痴呆(简称VaD)37例,随机分为石杉碱甲治疗组44例,对照组32例,在入组前、观察第2、4、8及12周时,测定其血浆胆碱酯酶(CH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结果治疗12周时,治疗组的CHE血浆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209.2±51.4)mg/L,(282.9±49.7)mg/L,t=6.26,P〈0.01],治疗组SOD血浆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06.2±29.4)mmol/L,(167.6±27.7)mmol/L,t=-5.80,P〈0.01];其中,治疗组内,VaD患者比AD患者的血浆SOD浓度高[(228.0±24.3)mmol/L,(196.0±26.0)mmol/L,t=-3.99,P〈0.01]、MMSE评分改善明显(20.1±5.8,15.6±5.6,t=-3.48,P〈0.01),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的痴呆病因可能具有不同的抗氧化物代谢过程,胆碱酯酶抑制剂(石杉碱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效果优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自测健康状况,为改善患者的家庭支持系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法,抽取2012年9月-12月在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精神卫生防治所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属(家属组)和一般人群(对照组)各100例,进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调查,并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调查家属组的应对方式特点。结果家属组SRHMS的健康总体自测维度得分和社会健康子量表得分均低于对照组[(28.39±8.95)分vs.(32.51±3.65)分,(75.47±25.52)分vs.(88.66±11.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5、3.311,P0.01);家属组的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与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6、4.494,P0.05或0.01);家属组SRHMS各维度与积极因子正相关(r=0.728~0.299,P0.05或0.01);除维度1、5、8、9及社会健康子量表分、健康量表总分外,其余各维度与消极因子负相关(r=-0.416~-0.304,P0.05或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健康水平偏低,可能与消极应对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首发强迫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心理防御机制及其关系。方法:采用健康评定量表(SF-36)和防御方式问卷(DSQ),对35例首发强迫症患者(患者组)和31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生活质量和心理防御机制的评估。结果:患者组SF-36评分除生理功能(t=0.69,P=0.487)和躯体疼痛(t=1.25,P=0.216)维度外,其他维度(生理职能、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3.41、6.76、6.71、2.01、5.88、7.02,P均〈0.001)。患者组DSQ评分更多的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更少使用成熟型防御机制(P〈0.01);不成熟防御机制的使用与躯体疼痛、活力、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r=-0.516、-0.393、-0.378、-0.518,P〈0.05或P〈0.01);成熟防御机制的使用与总体健康、活力、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维度存在显著性正相关(r=0.515、0.441、0.253、0.410,P〈0.05或P〈0.01)。结论:首发强迫症患者较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心理防御机制是影响强迫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