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巴胺D2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利培酮致高泌乳素血症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15例接受单一利培酮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治疗前后测定血清泌乳素水平,根据泌乳素水平>25 ng·mL-1和≤25 ng·mL-1,分为高泌乳素血症(hyperprolactinemia,HPRL)组和泌乳素水平正常(normal prolactinemia,NPRL)组。并采用PCR重测序法检测受试者DRD2受体rs1799732rs1800497rs1799978rs6275rs6279以及rs6280基因多态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基因型和利培酮致HPRL的相关性。结果:HPRL组与NPRL组rs1799732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05,P=0.000 5);HPRL组与NPRL组rs6279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67,P=0.003),而rs1799978rs1800497rs6275rs6280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s1799732位点Ins/Del和Del/Del型患者服用利培酮后致HPRL的可能性分别是野生型Ins/Ins的4.357倍(1.135~12.178)和1.418倍(0.312~5.337);而rs6279位点CG和GG型患者服用利培酮后致HPRL的可能性分别是野生型CC的9.189倍(2.756~18.534)和3.265倍(0.786~10.532)。结论:DRD2-rs1799732* Del和rs6279*C是利培酮所致HPRL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抗高血压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在河南汉族人群中的频率分布,并探讨其与高血压发病的相关性,同时评价抗高血压药物基因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郑州市中心医院确诊的52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高血压组,同时选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PCR-荧光探针法对5类抗高血压药物相关的7个基因多态性位点AGTR11166A>C)、ADRB11165G>C)、ACEI/D)、CYP2D6*10、CYP2C9*3、CYP3A5*3NPPA2238 T>C)进行检测,分析基因多态性位点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与高血压发病的相关性。将住院仅使用以上5类口服降压药物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疗效观察人群,并随机分为基因导向治疗组(n=206)和循证医学治疗组(n=154),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及血压达标情况。结果:626例河南汉族人群中AGTR11166A>CCACEI/DDADRB11165G>CCCYP2C9*3 C、CYP3A5*3 GNPPA2238T>CCCYP2D6*10 T等位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6.95%、36.82%、70.77%、5.03%、71.17%、0.4%和51.36%(未检出率0.32%)。ACE I/D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郑州市、长沙县和北京市这三个地域的高血压患者中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ACE I/DADRB1-1165G>C各基因型分布和ACE基因I/D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高血压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显著(P<0.01)。调整用药治疗2~4周后,基因导向治疗组与循证医学治疗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水平均有明显下降,与用药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2组患者在收缩压降幅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基因导向治疗组收缩压降低幅度更大,脉压差更接近正常水平,降压效果更好。结论:本研究为指导本地区高血压人群的高血压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了遗传学依据,基因导向个体化降压治疗在收缩压降幅方面要优于循证医学指导下的降压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特发性癫痫的相关性。方法: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91例特发性癫痫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10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抽取所有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提取DNA,采用PCR直接测序法进行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I(rs1544410)、FokI(rs2228570)、Cdx2(rs11568820)位点多态性检测。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的BsmI与FokI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差异(P>0.05);Cdx2位点基因型频率存在显著差异(χ2=6.67,P=0.036),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差异,该位点发生A/G变异,分布不处于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在Cdx2位点基因型与特发性癫痫关联性分析中,病例组中Cdx2位点AG基因型是特发性癫痫发病的危险因素(OR=2.222,95% CI:1.190~4.150,P=0.027)。结论:维生素D受体基因Cdx2位点多态性与特发性癫痫具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我国新疆癫痫患儿HLA-B基因多态性与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OXC)引起斑丘疹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服用OXC后引起斑丘疹16例和未发生斑丘疹的135例癫痫患儿,采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对151例癫痫患儿的HLA-B等位基因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OXC引起的斑丘疹与HLA-B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结果: OXC-MPE组、OXC-耐受组和一般人群的HLA-B*0702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8.13%(9/32),2.43%(9/370)和2.14%(103/4 816)。HLA-B*0702的等位基因阳性率在OXC-MPE组、OXC-耐受组和一般人群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OR=26.51,95% CI:4.40~82.58;P<0.01,OR=27.45,95% CI:13.08~57.65)。HLA-B*4032的等位基因阳性率在OXC-MPE组、OXC-耐受组和一般人群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R=6.19,95% CI:0.90~0.99)。此外,OXC-MPE组,OXC-耐受组和一般人群的HLA-B*4001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32),3.78%(14/370)和0.53%(27/5 117)。HLA-B*4001的等位基因阳性率在OXC-MPE组和OXC-耐受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4.08,95% CI:1.00~9.08)。结论: 我国新疆癫痫患儿中HLA-B*0702HLA-B*4032等位基因可能是OXC诱发斑丘疹的风险等位基因,其中HLA-B*0702等位基因的风险度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SCN2A基因多态性与丙戊酸钠治疗壮族癫痫患者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24例广西百色地区丙戊酸钠(VPA)规范治疗的壮族癫痫患者(有效组85例,无效组13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技术和直接测序法检测患者外周血SCN2A位点rs17183814和rs1864885基因多态性,利用LC-MS色谱法测定VPA血药浓度,利用SHEsis软件对rs17183814和rs1864885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无效组与有效组相比,rs17183814位点等位基因分布(χ2=9.707,P=0.002)和基因型分布(χ2=11.202,P=0.004)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rs1864885位点等位基因分布(χ2=0.792,P=0.374)和基因型分布(χ2=0.763,P=0.68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GG+GA基因型相比,rs17183814的AA基因型显著降低VPA疗效,OR值(95%可信之间)为2.925(1.373~6.233)。有效组中rs17183814的GG、GA和AA基因型患者VPA血药浓度差异(F=5.016,P=0.368)和rs1864885的AA、AG和GG基因型患者VPA血药浓度差异(F=3.215,P=0.102)均无统计学意义。rs17183814和rs1864885没有连锁不平衡性。结论:SCN2A基因位点rs17183814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壮族癫痫丙戊酸钠抵抗性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CD163)基因rs4883263位点多态性对血脂水平的影响,以了解该位点多态性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所起的可能作用,确定CD163基因rs4883263位点与CH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诊疗的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16人,女性71人,人均63岁)外周血标本共187例,分为CHD组(n=97)和对照组(n=90),抽提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检测CD163基因rs4883263位点多态性。利用统计学方法比较CHD患者和对照组的基因型分布的差异,分析该位点多态性对两组血脂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CHD组与对照组相比,三酰甘油(TG)和载脂蛋白A (apoA)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在CHD组和对照组共187名患者的CD163 rs4883263基因型检测结果中可以看出,CD163 rs4883263基因型以杂合型CC为主,等位基因以C为主要基因,2组人群中CD163 rs4883263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进行性别分层后,2组人群中CD163 rs4883263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比较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HD组CC基因型表达患者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apo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CT基因型表达患者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组人群中CD163基因rs4883263位点多态性明显影响血脂水平的高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豫南地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氯氮平高血药浓度的风险因素,建立氯氮平高血药浓度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纳入接受氯氮平治疗的631名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氯氮平血药浓度监测值分为超标组(≥ 600 ng·mL-1)140例和对照组(<600 ng·mL-1)491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氯氮平高血药浓度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氯氮平高血药浓度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性别(OR=4.127,P<0.001)、BMI (OR=1.074,P=0.01)、日剂量(OR=1.013,P<0.001)、发热(OR=19.266,P<0.001)、氯氮平服药史(OR=2.505,P<0.001)、联用美托洛尔(OR=2.446,P=0.007)、联用普萘洛尔(OR=2.493,P=0.003)是发生氯氮平高血药浓度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AUC达到0.870,校准曲线显示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之间具有最佳一致性。结论:性别、BMI、剂量、发热、服药史、联用美托洛尔、联用普萘洛尔是豫南地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氯氮平高血药浓度的独立危险因素,该研究构建的列线图具有最佳辨别力和出色的校准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我国消化道肿瘤患者奥沙利铂药物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分布特点,探讨ABCB1、GSTP1、XRCC1基因多态性与奥沙利铂化疗毒性之间的关系,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某院使用奥沙利铂化疗,并排除同时行放疗、使用奥沙利铂肝动脉灌注及随访失败患者共112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法测定铂类药物相关基因位点,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的基因型分布进行χ2检验,判断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收集患者相关信息及化疗不良反应,使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分析基因多态性与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共收集112例消化道肿瘤行奥沙利铂静脉化疗患者的4个铂类药物相关基因位点,包括ABCB1T2677G(rs2032582)、ABCB1T3435C(rs1045642)、GSTP1 A313G(rs1695)、XRCC1 T1196C(rs25487),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奥沙利铂静脉化疗共涉及3种化疗方案,经统计分析不同基因型患者使用奥沙利铂化疗后血液毒性及胃肠道反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GSTP1313A>G)AA、AG、GG基因型患者使用奥沙利铂化疗后神经毒性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纳入的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奥沙利铂药物相关基因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分布基本与药物基因组学数据库中的中国汉族人群的基因频率基本相符,基因多态性与奥沙利铂化疗毒性反应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亟需进行多中心联合研究以及对机制的深入研究以期更好地预测铂类药物化疗的毒性反应,辅助精准药物治疗,从而实现患者化疗药物的个体化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体B1(ABCB1)基因编码区C1236T多态性与癫痫耐药的联系。方法: 在PubMed、Springlink、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和中国知网5个数据库检索有关ABCB1 C1236T多态性与癫痫耐药的病例对照试验。纳入文献的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1月。采用RevMan 5.0软件对所纳入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24篇文献, 癫痫患者中耐药2 699例, 药物敏感3 94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人群中, C1236T基因多态性与癫痫耐药之间无显著相关(P>0.05)。种族亚组分析显示, 亚洲和印度人群结果和总体人群一致。但高加索人群中, 等位基因模型下, ABCB1 C1236T与癫痫耐药具有相关性(OR=1.22, 95%CI: 1.02~1.47, P=0.03)。而突尼斯人群中, C1236T基因多态性与癫痫耐药在5种基因模型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等位基因模型(OR=0.50, 95%CI: 0.35~0.72, P=0.000 2);共显性基因模型CC/TT(OR=0.28, 95%CI: 0.13~0.59, P=0.000 8);共显性基因模型CT/TT(OR=0.40, 95%CI: 0.21~0.78, P=0.007);显性模型(OR=0.33, 95%CI: 0.18~0.62, P=0.000 5);隐性模型(OR=0.49, 95%CI: 0.27~0.88, P=0.02)。结论: ABCB1 C1236T基因多态性与癫痫耐药在总人群, 亚洲以及印度人群中未发现相关性, 但在高加索和突尼斯人群中可能具有相关性。未来仍需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其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不同类别药物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的临床特征及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DILI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肝损伤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309例病例,其中肝损伤严重程度<3级的171例,≥3级(严重DILI)的138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药物类别和高脂血症是发生严重DILI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在不同药物类别中,与全身抗感染药组相比,中草药组和保健品组OR值均大于1,抗肿瘤或免疫机能调节药组OR值小于1(P<0.05)。结论: 药物类别和高脂血症是发生严重DILI的独立影响因素;中草药和保健品引起严重DILI的风险显著高于全身抗感染药,抗肿瘤或免疫机能调节药引起严重DILI的风险显著低于全身抗感染药。临床工作者应对存在严重DILI风险的患者开展重点监护,实现早发现、早停药、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非布司他相比别嘌醇用于治疗痛风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及死亡风险做Meta分析。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2020年第1期)、CNKI、CBM、VIP、Wanfang数据库,搜集非布司他对比别嘌醇用于治疗痛风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0年1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与提取资料工作,并对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价后,采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1个RCT,包含12 49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2种方案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并无显著性差异[OR=1.09,95% CI(0.94,1.27),P=0.24],但随着非布司他日剂量的增加,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也就越大;非布司他相比别嘌醇,心血管死亡及任意原因引起的死亡的风险更高[OR=1.32,95% CI(1.02,1.72),P=0.03]、[OR=1.24,95% CI(1.02,1.50),P=0.03],亚组分析中,对于痛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非布司他的心血管死亡以及任意原因引起的死亡风险高于别嘌醇[OR=1.35,95% CI(1.04,1.76),P=0.02]、[OR=1.24,95% CI(1.02,1.50),P=0.03],对于痛风不仅限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非布司他与别嘌醇相比,其导致的心血管死亡与任意原因引起的死亡的风险并无显著区别[OR=0.77,95% CI(0.21,2.85),P=0.69][OR=1.29,95% CI(0.41,4.05),P=0.66]。结论: 当前证据显示,不论痛风患者是否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其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都可能随着非布司他日剂量的增加而升高;死亡风险(心血管相关死亡及任意原因引起的死亡)方面,对于痛风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非布司他的风险高于别嘌醇,而对于痛风不仅限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2种药物所引起的死亡风险并没有差别。但是考虑到纳入研究的质量和数量限制,上述结论仍需要更多的新的高质量研究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黄芩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多烯磷脂胆碱,8 mg·kg-1)、黄芩汤低、中、高剂量组(5,10,20 g·kg-1),采用高脂饮食饲喂12周造模。灌胃给药5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脂、肝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Toll样受体2(TLR2)、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白介素6(IL-6)、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RORγt)、IL-23IL-17 mRNA和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NF-κB p65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脂、肝功能和炎性因子水平明显异常(P<0.01)。肝组织出现脂肪变性及炎性浸润;肝组织中TLR2MyD88NF-κB p65IL-6RORγtIL-23IL-17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NF-κB p65阳性细胞表达明显提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黄芩汤组大鼠血脂、肝功能和炎性因子水平得到明显恢复(P<0.05,P<0.01);肝组织脂肪变性和炎性浸润得到纠正;上述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P<0.01);NF-κB p65阳性细胞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黄芩汤可能通过抑制TLR2/MyD88/NF-κB信号通路和IL-23/IL-17轴治疗NASH。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重症患者发生万古霉素相关急性肾损伤(vancomycin-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VI-AKI)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某院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接受万古霉素治疗的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将患者分为发生AKI组和非AKI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重症患者发生VI-AKI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94名重症患者,发生AKI者51例,发生率为17.3%。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2组间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是否联用袢利尿剂及是否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18.75 mg·L-1(OR=16.007,P<0.001)、联合使用袢利尿剂(OR=4.418,P=0.001)及联合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OR=2.243,P=0.044)是重症患者发生VI-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18.75 mg·L-1、联用袢利尿剂或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将增加重症患者发生VI-AKI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IL-6基因多态性与青岛地区复发性自然流产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复发性自然流产(RSA)患者及正常早孕女性各60例进行对照研究,对IL-6rs1800795、IL-6rs1800796位点进行基因测序,探讨各位点多态性与复发性自然流产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 IL-6rs1800795位点基因型在病例组及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rs1800796位点CG+GG基因型分布频率病例组较对照组明显低,而CC基因型较对照组高,G等位基因病例组比对照组低,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6rs1800795(G/C)与RSA患病风险无明显相关性;IL-6rs1800796(C/G)等位基因G可能会降低RSA的风险,而等位基因C可能会增加RSA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黄芪多糖(APS)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KI)大鼠肾上皮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60只大鼠随机抽取10只设为正常组,其余随机分为AKI组,APS低、高剂量组各10只,地塞米松组11只。建模后6,12,18 h时APS低、高剂量组APS 100,200 mg·kg-1灌胃,地塞米松组地塞米松10 mg·kg-1灌胃,正常组及AKI组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建模后24 h测磷法检测肾上皮细胞钠-钾-三磷酸腺苷酶(Na-K-ATP)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类1(SIRT1)。结果:与AKI组比较,APS低、高剂量组,地塞米松组Na-K-ATP酶活性增强(t=3.894,P=0.005;t=6.564,P<0.01;t=6.565,P<0.01);与APS低剂量组比较,APS高剂量组、地塞米松组Na-K-ATP酶活性增强(t=2.544,P=0.034;t=2.635,P=0.030);与AKI组比较,APS低、高剂量组,地塞米松组SIRT1蛋白表达量升高(t=9.923,P<0.01;t=12.042,P<0.01;t=10.960,P<0.01);与APS低剂量组比较,APS高剂量组、地塞米松组SIRT1蛋白表达量升高(t=4.985,P=0.001;t=5.000,P=0.001)。结论: APS可改善脓毒症AKI大鼠肾上皮细胞能量代谢,可能与激活AMPK/SIRT1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神经系统用药处方精简在老年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以"神经类药物"、"处方精简"和"老年患者"为检索词,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bscoHost、MEDLINE、Scopus、Web of Science、EMBASE and ProQuest数据库,对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质量评价并按设计要求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20项RCT,共纳入患者3 509例,质量为高、中、低者分别为6、5、9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对神经类药物的处方精简可以降低跌倒发生率(OR 0.45,95% CI 0.28~0.74,P=0.002),对死亡率(OR 0.82,95% CI 0.44~1.53,P=0.53)、住院率(OR 0.42,95% CI 0.14~1.28,P=0.13)及不良反应(OR 1.18,95% CI 0.89~1.57,P=0.24)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神经类药物的处方精简明显降低了65岁至79岁患者跌倒风险(OR 0.44,95% CI 0.27~0.74,P=0.002),有效降低了认知功能正常患者的跌倒风险(OR 0.07,95% CI 0.02~0.21,P<0.000 01),采用直接精简神经类药物的干预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跌倒风险(OR 0.16,95% CI 0.07~0.37,P<0.000 1)。结论:神经类药物的处方精简在老年患者中应用可以减少跌倒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美金刚联合多巴丝肼对帕金森病痴呆预后效果、安全性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1月-12月某院收治的帕金森痴呆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100例。参照组行多巴丝肼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加用美金刚。治疗结束后对比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智力、认知能力、血清免疫指标、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后,研究组(39.16±4.24)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34.56±4.67)(t=4.382 8,P=0.041 7)。停药后2个月,研究组(39.68±3.76)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34.31±3.45)(t=4.168 4,P=0.040 3)。对认知能力评分,停药后研究组患者评分(13.89±2.41)显著高于参照组(11.76±2.54)(t=4.785 7,P=0.048 5),停药2个月后,研究组(13.56±2.37)显著高于参照组(11.87±2.42)(t=5.765 6,P=0.047 3)。同样,IgG水平、IgM水平,研究组均改善优于参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对比2组患者停药后不良反应,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帕金森患者实施美金刚联合多巴丝肼治疗,有效改善痴呆症状,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老年内分泌疾病患者住院医嘱中的潜在不适当用药(PIM),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依据《中国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判断标准2017》(简称中国PIM标准),对老年内分泌疾病患者住院医嘱潜在的不适当用药情况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潜在不适当用药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有240例病例纳入研究,中位年龄为71(67,77.75)岁,疾病诊断数为8(7,10.75)种,用药数量为10(8,13)个。依据中国PIM标准,193例患者存在与药物相关的PIM,27例患者存在与疾病有关的PIM,合计PIM发生率为80.42%。影响因素分析发现用药数量(OR=1.254,P=0.001)和糖尿病诊断(OR=4.040,P=0.010)是导致PIM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老年内分泌疾病患者是PIM发生的高危人群,应加强用药监护,减少PIM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真实世界伏立康唑相关肝损伤的发生情况和危险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信息系统提取武汉市第一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使用伏立康唑的出院患者病历,根据《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15年版)》对伏立康唑相关肝损伤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法(RUCAM)评估因果关系,以国际医学组织理事会(CIOMS)的判断标准进行临床分型并进行严重程度分级,最后对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66例患者,肝损伤发生率为8.3%,多发生于用药14 d内,以肝细胞损伤型(50.0%)多见,轻、中度肝损伤占95.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伏立康唑谷浓度越高,肝损伤的风险越高,具有统计学意义(OR=1.607,95% CI:1.168~2.210,P=0.004),且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可增加伏立康唑相关肝损伤发生风险,具有统计学意义(OR=0.857,95% CI:0.754~0.975,P=0.019)。结论:伏立康唑用药期间需监护患者肝功能和血药浓度,特别是用药的前14 d和低蛋白血症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在人凝血因子Ⅷ(human coagulation factor Ⅷ,FⅧ)层析纯化上样前增加澄清过滤对FⅧ层析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直接上样和澄清过滤后上样两种方式各10批次进行层析纯化,比较层析参数(流速、柱压、上样量)、洗脱液效价、洗脱液体积、洗脱液比活性、成品量及成品质量指标(效价、水分、可见异物、磷酸三丁酯残留量、聚山梨酯80残余量)。结果  经澄清过滤后上样洗脱液效价高于直接上样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6,P=0.000),层析参数(流速、柱压、上样量)和洗脱液体积(t=0.51,P=0.310)、洗脱液比活性(t=0.56,P=0.29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成品产量高于直接上样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4,P=0.000)。使用澄清过滤后,成品质量指标效价(t=0.95,P=0.183)和水分(t=1.12,P=0.1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见异物、磷酸三丁酯残留量、聚山梨酯80残余量符合质量标准。结论  在FⅧ层析生产过程中,增加一步澄清过滤能提高层析收率和成品收率,且对产品质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