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肝移植中心2008年3月~2009年10月间资料完整的99例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病例资料,利用回归分析方法筛选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ARF)的相关因素。结果手术早期ARF患者29例(29.3%),在回归分析中患者肝移植术前血清肌酐水平是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独立危险因素(P=0.004);FK506日用量是术后发生ARF独立危险因素(P=0.031);结论术前血清肌酐、术后FK506日用量是影响肝移植早期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320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急性肾功能衰竭(ARF)住院患者的病因、预后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院2003年12月至2006年12月期间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观察期间住院患者共108 744例次,其中ARF患者320例,老年ARF患者135例,占42.2%。ARF主要病因为感染、心力衰竭和药物。ARF患者总体病死率为31.9%,老年人病死率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恶性肿瘤是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接受肾替代治疗组患者病死率低于保守治疗组(23.2%比35.6%,P < 0.05)。 结论 住院患者中ARF的发生率、病死率高,替代治疗组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急性肾功能衰竭误漏诊原因分析及肾活检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肾功能衰竭(ARF)误漏诊原因,提高ARF诊断水平。方法:分析入院前诊断与肾活检与肾活检后诊断的符合率,寻找误漏诊原因。结果:经肾活检证实68例ARF病例中20例(29.6%)存在病因误诊,包括急性肾小球肾炎(AGN)、急进性肾炎(RPGN)、 急性肾小管坏死(ATN)、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伴特发性急性肾功能衰竭(NS+IARF)、狼疮肾炎(LN)、急性间 质性肾炎(AIN)、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等之间混淆。有30.9%(21/68)例改变了治疗方案,35.3%(24/68)部分改变了治疗方案,33.8%(23/68)按原方案治疗。结论:临床上有相当部分ARF的病因被误诊,在诊断困难时应及时肾活检,以免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急性肾衰竭(ARF)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病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对2003年1月~2007年12月间住院的ARF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伴MODS的ARF多见于老年,发病率占总ARF的62.3%,病死率45.5%;随着功能障碍脏器数量的增多,ARF病死率明显升高。引起伴MODS的ARF的原因中以感染性疾病、休克、严重创伤、外科大手术后(以胆道疾病、恶性肿瘤手术)多见。结论:MODS是影响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伴MODS的ARF多见于老年且发生比例高,病死率亦高,对于伴MODS的ARF患者应进行早期预防性及充分透析治疗,以改善ARF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由超负荷运动所引起的急性肾衰竭(ARF)国内文献报道较少。近5年来我科共收治11例运动后引起ARF的患者,现对其发病情况、临床病理特点及疗效作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6.
腹膜透析在ICU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是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 Feunit,ICU)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ARF的肾脏替代治疗主要分为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和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其中HD使用广泛,PD使用较少。本文综述了ARF进行HD存在的问题与PD应用受限的原因,认为ARF时进行PD可以达到良好的透析充分性,提高患者生存率,且并发症少、费用低。  相似文献   

7.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妊娠期的重要合并症之一,也是导致母亲与婴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与妊娠有关或妊娠合并有关的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也称与妊娠有关的肾衰竭(pregnancy—related acute renal failure,PRARF),多见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等。ARF发病率约0.02%~0.05%,在发达国家ARF发病率小于0.01%,孕产妇病死率为10%~25%。常见的妊娠相关性ARF可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8.
急性肾衰竭(ARF)是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功能急剧进行性减退,血肌酐(SCr)平均每天升高超过44.2~88.4μmol/L,临床出现氮质储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尿毒症症状。急性’肾小管坏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ATN)是ARF的常见类型,是由肾缺血、缺氧或肾中毒诱发小管细胞损伤,导致肾功能急骤进行性减退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是ARF的最常见病因,约占ARF的40%。  相似文献   

9.
急性肾损伤新型生物标志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在短时间内(几小时至几周内)突然下降而出现的氮质废物滞留和尿量减少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氮质废物潴留以及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全身各系统并发症。大量临床研究显示,肾功能轻度损伤即可导致ARF发病率及病死率的增加。近年来,国际肾脏病及急救医学界趋向将急性肾损伤(acute renal injury,AKI)来取代传统的ARF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腹膜透析治疗急性肾衰竭的疗效,为探讨腹膜透析治疗急性肾衰竭(AR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每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3个月~1年。结果289例患者中治愈198例(68.51%)、改血液透析6例(2.1%)、继续腹膜透析8例(2.8%)、自动出院14例(4.8%)、肾移植2例(0.7%)、死亡61例(21%)。结论腹膜透析是治疗ARF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根治性切除术围手术期肾功能的保护及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预防。方法为降低ARF的发生率,从2004年起本治疗小组在ARF的预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预防内毒素血症,术前减黄,充分扩容,营养支持,甘露醇、速尿的使用,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分2个阶段回顾性分析从2000~2007年8年间(第1阶段: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第2阶段: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治疗小组行根治性切除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206例围手术期ARF的发生率,并引入了最新的ARF分级标准(RIFLE标准)对ARF进行分级。结果第2阶段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根治性切除率从第1阶段的44.8%提高到57.1%(P〈0.05),围手术期ARF的发生率从15.1%下降至6.7%(P〈0.05),其中ARF危险及损害阶段的发生率在第1阶段与第2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RF衰竭阶段发生率则由10.5%降至2.5%(P〈0.05),因此ARF发生率的降低主要是通过将急性肾功能损害控制在早期阶段而避免其向衰竭阶段发展,从而使围手术期的死亡率从16.3%降至5.8%(P〈0.05)。结论通过最新的RIFLE标准对ARF进行分级统计,说明我们在围手术期所采取的预防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ARF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肾衰竭(CRF)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不可逆性疾病之一,而在CRF基础上并发急性肾衰竭(ARF)的患者也逐渐增多,成为临床不容忽视的一种现象。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94年2月~2006年12月收治的CRF合并ARF68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是由多种病因导致、可发生在各个临床情况之下的一种复杂的肾功能紊乱,其临床表现既可以是血肌酐水平的轻度升高,也可以是无尿性肾衰竭。ARF的定义与诊断标准长期以来存在着各抒己见的状况,没有统一的标准[1]。近年来国际肾脏病和急救医学界趋向将ARF改称为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2]。  相似文献   

14.
一项调查(大连市中心医院)在ICU收治除外已经发生慢性和急性肾衰竭的2067例病人中,复合急性肾衰竭(ARF)诊断标准的213例,发病率为10.30%,需进行血液净化者占ARF的41.32%,无ARF患者的病死率为10.34%,ARF患者的病死率为33.12%,需进行血液净化患者病死率为51.14%。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重型肝炎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防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至2004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因重型肝炎行肝移植治疗的37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37例病人术后1年移植物存活率为83.8%,围手术期死亡6例(16.2%),术后并发ARF12例(32.4%),ARF组与非ARF组术前血总胆红素、肌酐、腹水量、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术中出血量、血制品输入量、无肝期、手术时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重型肝炎肝移植术后ARF诱发因素众多,多数病人经过综合治疗后肾功能能够得到恢复,必要时可选择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急性肾衰竭(ARF)的病因,寻找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为降低ARF发病率,提高临床疗效,判断预后提供参考。方法:以2007年6月~2009年6月就诊于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等4个基层医院的ARF患者为研究对象,归纳引起ARF的病因;将其分为治愈组、好转组、无效组和死亡组,首先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初步筛查出危险因素,然后将初筛的危险因素进一步使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做多因素分析,判别各因素对死亡危险度的影响。结果:(1)301224例住院患者中,ARF患者568例(占0.19%);其中男366例(占64.45%),女202例(占35.56%),男女之比1.8∶1。(2)568例ARF患者中,按照肾性、肾前性和肾后性分类方法,以肾性ARF最常见,共282例(占49.65%),肾前性ARF140例(占24.65%),肾后性ARF146例(占25.70%)。按照引起ARF的原因分类,肾实质损害和梗阻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22.89%和21.65%,其次是感染和药物因素,分别占11.97%和9.15%。(3)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高血钾及贫血是导致ARF预后差的危险因素。结论:ARF发病率为0.19%,男性多于女性,除肾原性原因外,肾后梗阻、感染和药物性肾损害是最常见原因。MODS、贫血、高血钾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急性肾衰竭(ARF)是由多因素所致的临床急、危重症。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ARF流行病学随之改变,逐渐接近发达国家的流行病学特征。60-70年代,感染、休克、缺血等所致ARF占主导地位。随着医学的进步,感染、休克等因素所致ARF发生率逐年下降,药物与医学技术在治疗过程中的医源性损伤日益突出,医院获得性ARF(hospital—acquired ARF,HA—ARF)发生率逐年上升,是住院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急性肾衰竭(ARF)患者,死亡率高达40~60%。本文调查引起药物性ARF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探讨其预防措施及治疗对策,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急性肾衰竭(ARF)是以迅速的肾小球率过滤下降和血肌酐及尿素氮上升为特点的一个临床综合征。本文对我院2003年3月-2006年12月收治的127例ARF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探讨ARF的病因和预后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些变化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测定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在鉴别急慢性肾衰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35例健康人、35例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患者、35例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患者的iPTH并进行比较。结果:慢性肾衰竭组血浆iPTH浓度与健康组及急性肾衰竭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肾衰竭组iPTH浓度与健康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PTH测定可用于临床鉴别ARF和CR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