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4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124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8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04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296篇
内科学   104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101篇
外科学   229篇
综合类   579篇
预防医学   340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223篇
  2篇
中国医学   152篇
肿瘤学   8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74岁,右背部红斑伴糜烂、溃疡8个月余,加重1个月。皮疹初起为红斑,迅速增大伴糜烂、溃疡。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浅中层中小异型淋巴细胞弥漫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示:CD3(80%+)、CD8(80%+)、CD4(50%+)、CD30(背景细胞+)、CD20(背景B细胞+)、CD56(10%+)、CD138(-)、TIA-1(80%+)、Granzyme B(60%+)、ALK(-),Ki67(60%+)。T细胞基因重排:TCR-β(+)。诊断:原发性皮肤侵袭性亲表皮CD8+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经8次CHOP化疗后患者皮损愈合,随访3个月后患者病情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78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58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采用流式微球捕获芯片技术(CBA)检测受试者外周血中IL-6、IL-8和IL-10表达水平,并分析DLBCL患者这些指标与临床特征、疾病分期和预后的关系。结果:DLBCL组IL-6、IL-8和IL-10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71.81±70.91)pg/ml比(2.71±0.28)pg/ml,(47.95±13.04)pg/ml比(3.69±0.47)pg/ml,(38.02±10.35)pg/ml比(1.77±0.23)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2.38、3.39、3.50,均 P<0.05)。DLBCL患者中,骨髓侵犯、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3~5分及临床分期Ⅲ~Ⅳ期患者的IL-6、IL-8和IL-10水平均高于骨髓未侵犯、IPI评分1~2分及临床分期Ⅰ~Ⅱ期患者(均 P<0.05)。DLBCL患者外周血中IL-6与IL-8、IL-6与IL-10、IL-8与IL-10表达水平均相关( r2值分别为0.93、0.89、0.89,均 P<0.05)。IL-6、IL-8、IL-10均高表达的患者中,临床分期为Ⅲ~Ⅳ期、6个疗程后未缓解患者比例均高于IL-6、IL-8、IL-10单项及两项高表达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DLBCL患者外周血清中IL-6、IL-8和IL-10表达水平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三者表达水平升高预示DLBCL患者疾病分期较晚、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血糖水平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化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68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收治的36例单纯肺结核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相同化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肺结核表现,痰菌阳性率及治疗后痰菌转阴率。观察组患者依据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情况分为Ⅰ、Ⅱ、Ⅲ组,观察3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血糖水平及病灶吸收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X线胸片各表现所占比例及痰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2、3、6个月观察组患者痰菌转阴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抗结核治疗6个月后,血糖水平控制与病灶吸收情况具有相关性(r=0.521,P<0.05)。Ⅱ、Ⅲ组患者病灶吸收率均显著低于Ⅰ组(P<0.05)。结论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抗结核疗效相关,对于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应加强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观察采用杠杆原理进行骨折复位与传统骨折复位方式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收治的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患者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复位方式,观察组采用杠杆原理进行骨折复位。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功能评分等指标。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均明显短于或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采用杠杆原理进行骨折复位能快速有效复位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并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芜蔚子为妇人胎产调经之要药,近50年来临床关于茺蔚子中毒的报道文章只有2篇,且没有关于茺蔚子导致横纹肌溶解、多脏器功能损伤的报道。笔者收治1例茺蔚子中毒患者,发现其临床症状重,病情进展快,分享此病例并结合已有资料进行了较为深入分析讨论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一种适用城区的新型自制灭鼠毒饵站的制作方法和灭鼠技术。方法从美观性、耐用性、安全性、便捷性、防雨防潮、防鸟类盗食及灭鼠效果等方面与简易直筒式水泥毒饵站进行比较。结果新型自制毒饵站毒饵投放7、14、21、28、60 d后的腐败变质率平均分别为0.17%、0.43%、1.13%、4.17%和8.70%,被家禽、鸟类盗食率为0,灭鼠效果与简易直筒式水泥毒饵站相当,不存在显著差异,对非靶标生物不存在威胁,而且毒饵有多重保护,对环境无污染。结论新型自制灭鼠毒饵站在创建卫生城市灭鼠工作中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索广州市白云区EV71疫苗对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影响,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与儿童免疫规划信息系统获取手足口病报告信息与EV71疫苗数据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4—2019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83 574例,其中实验室诊断病例共5 30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73.85/10万,EV71疫苗接种后2016—2018年手足口病发病率下降,2019年略上升;时间分布上每年呈双峰流行,具有夏秋季高发的特点;地区分布上呈人群密集度高的镇街高发的特点;人群分布上男性多于女性,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散居儿童为主,高发季节、高危人群及高发地区未见明显变化;病原学特征上优势病原体为其他肠道病毒,EV71构成比总体呈下降趋势;2016—2019年白云区累计接种EV71疫苗287 375剂次。结论 EV71疫苗接种高峰与手足口病发病高峰重叠反映白云区EV71疫苗低接种水平、公众接种意识不强,故控制EV71感染手足口病效果尚有限。城中村为高发地点,可能与人群流动性大、居住密度高、卫生意识差等因素有关。高发人群为5岁以下低龄儿童,可能与免疫力水平低、卫生习惯未形成、暴露机会多等因素有关。故需推动社区和家庭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以提高公众的疫苗接种意识与卫生意识、改善居住卫生环境、养成卫生习惯,最终达到综合防控手足口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正常妊娠妇女和妊高征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凝固时间(T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bg)等反映凝血功能4项指标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厌PT、APTT、TT测定为凝固法,Fbg测定为发色底物法,均在CulterACL-200全自动血凝仪上进行,试剂及定标血浆均为IL公司产品。结果妊娠中、晚期妇女与正常对照组或早期妊娠者比较,PT、APTT、TT时间明显缩短、Fbg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妊高征组与晚期妊娠组比较,PT、APTT、TT时间进一步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Fbg水平明显增高,其中65例中、晚孕妇女中39例大于4g/L,占60%;58例中、重度妊高征组中有46例Fbg>4g/L,占80%,某妊高征患者最高Fbg达7.5g/L。结论妊娠各期及妊高征患者由于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功能减弱,出现所谓妊娠期高凝状态。这一妊娠期生理变化为产后快速有效止血提供了物质基础,但也是导致妊娠期血栓病形成的重要原因,并可能与多种产科疾患有关。妊娠期间检测凝血4项指标的变化对预防血栓形成并及时进行抗凝治疗有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