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颈髓损伤患者在气管切开情况下,及早行手术治疗,争取最大限度的恢复和保存脊髓功能.[方法]27例C3~7,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均在伤后行气管切开,7例未闭管手术(伤后1~3 d,A组),20例闭管后手术(伤后8~20 d,B组),所有患者均行前路脊髓减压、骨折脱位复位植骨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颈前路于术切口均未出现感染;肺内感染A组3例,B组13例;B组1例术后呼吸衰竭死亡,2例闭管后手术患者术后需再次行气管切开.伤后1个月A组运动和感觉神经功能分别改善4.05、6.13分;B组运动和感觉神经功能分别改善3.12、4.25分,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气管切开带管进行手术并未增加感染、呼吸功能受限等并发症,术后机械辅助通气维持时间亦无明显差异,因能够早期手术,对脊髓损伤的恢复有促进作用,是治疗颈椎外伤致脊髓损伤的积极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颈脊髓损伤需要长时间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切开的最佳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79例接受气管切开手术的急性颈脊髓损伤的临床资料。按气管切开距气管插管的时间将患者分为2组,甲组患者气管切开距气管插管≤10 d,乙组患者气管切开距气管插管10 d,比较2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留时间、肺部感染发生率有无差异。结果甲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192±58)h较乙组(348±53)h明显缩短(t=-12.490,P=0.000)。甲组患者ICU时间(9.8±2.7)d明显短于乙组(15.9±2.2)d(t=-11.058,P=0.000)。甲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16.2%(6/37),明显低于乙组38.1%(16/42)(χ~2=4.686,P=0.030)。2组成功撤离机械通气的例数分别为34、38例,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P=1.000)。结论对于短时间内不能撤离机械通气的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气管切开可减少机械通气时间,缩短ICU住留时间,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颈脊髓损伤引起的呼吸系统并发症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早期行气管切开可以有效缓解由呼吸功能失常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导致的呼吸困难,避免长期气管插管引起的并发症.患者的年龄、吸烟史、美国脊髓损伤学会残损分级、神经损伤平面、创伤严重程度评分、肺功能指标等均可影响颈脊髓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的决策.该文就颈脊髓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与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方法: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527例,发生肺部感染83例,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肺部感染与颈脊髓损伤部位(C1~C4为高位损伤,C5~C7为低位损伤)、ASIA分级、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的相关性,并分析肺部感染患者痰细菌培养的细菌种类、株数及耐药率。结果:ASIA分级A级患者158例(30.0%),其中高位损伤43例(8.2%),均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发生肺部感染39例(90.7%);低位损伤115例(21.8%),52例行气管切开,21例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中肺部感染16例(76.2%),31例未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中肺部感染7例(22.6%)。B级103例(19.5%),其中高位损伤27例(5.1%),19例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肺部感染12例(63.2%);低位损伤76例(14.4%),27例气管切开,18例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中肺部感染2例(11.1%),9例未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未发生肺部感染。C级83例、D级183例,均未行气管切开及呼吸机辅助呼吸,均未发生肺部感染。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位颈髓损伤、ASIA A级损伤及机械通气均是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01),气管切开对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影响(P=0.07)。83例肺部感染患者痰标本培养出细菌117株,其中多重耐药菌75株(64.1%);其中非发酵G-菌(铜绿假单胞菌、洛菲不动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臭鼻克雷伯菌、液化沙雷菌、苯丙酮酸莫拉菌、产碱假单胞菌)76株(65.0%),其中59株(77.6%)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23株(13.8%),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7株(30.4%);肠杆菌(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12株(10.3%),其中5株(41.7%)多重耐药。结论:高位、完全性颈髓损伤及机械通气是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多重耐药非发酵G-菌,MRSA及多重耐药肠杆菌亦占有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研究颈脊髓损伤(CSCI)早期死亡情况,探讨颈脊髓损伤早期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发生机理。方法收集整理2004-02-2012-02入院的131例CSCI患者的临床资料(早期死亡15例),分析CSCI早期死亡者的年龄、性别、受伤原因、脊柱损伤节段、脊髓损伤严重程度、是否手术及气管切开、是否存在低钠血症、是否存在低蛋白血症与CSCI早期死亡的关系,总结CSCI早期死亡的原因。结果 CSCI早期死亡率为8.40%(11/131),多死于呼吸功能衰竭。性别、受伤原因及是否手术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髓不同损伤程度、颈髓不同损伤节段、不同年龄段、气管是否切开、是否存在低钠血症及是否存在低蛋白血症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结论呼吸衰竭是CSCI早期死亡的首要原因;颈髓不同损伤程度、颈髓不同损伤节段、不同年龄段、气管是否切开、是否存在低钠血症、是否存在低蛋白血症是CSCI早期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吸入性损伤后预防性气管切开与紧急气管切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4,自引:16,他引:58  
目的 探讨预防性气管切开的临床可行性。 方法 对 93例中度或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均行气管切开。气管切开前出现明显呼吸困难、血氧分压下降、血氧饱和度下降者为紧急气管切开组 (2 1例 ) ;气管切开前未出现明显通气、换气障碍者为预防性气管切开组 (72例 )。预防性气管切开组实施手术时间为伤后 (4 .31± 3.0 4 )h ,紧急气管切开组为伤后 (34.4 7± 2 .79)h。比较两组患者相关生命体征、血氧分压、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及呼吸机使用情况。 结果 紧急气管切开组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等术前均有明显的异常 ,术后得到显著改善 ,而预防性气管切开组相关生命体征较平稳。紧急气管切开组术后 2d内 2 0例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95 .2 4 % )。预防性气管切开组术后 2d内 6 5例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90 .2 8% )。 结论 对疑有中度以上吸入性损伤的患者应及早行预防性气管切开 ,尽量避免紧急气管切开。气管切开后建议早期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相似文献   

7.
<正>严重颈脊髓损伤患者常伴发呼吸衰竭,需行预防性行气管切开术,为保证在气管切开过程的安全,部分患者需要先行气管插管术[1]。由于此类患者头颈部活动受限,无法行常规气管插管术,临床上多采用经鼻盲探插管或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插管.  相似文献   

8.
严重颈髓损伤早期救治措施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目前主要治疗措施对严重颈髓损伤患者早期生存(外伤后1个月)的作用. 方法 对532例严重颈髓损伤患者(脊髓损伤ASIA分级中的A级和B级)的临床资料进行详尽的收集整理,通过Logistic回归确定主要救治措施:伤后颈椎临时稳定、手术、气管切开、全身营养支持、糖皮质激素与患者早期生存的相关性;然后将Logistic回归确定的相关治疗措施与患者早期生存率之间的关系情况列表;讨论分析上述救治措施存在的问题. 结果 438例严重颈髓损伤患者获得早期生存.颈椎手术、全身营养支持与患者早期生存呈正相关,气管切开与早期生存呈负相关,其他两个因素与患者早期生存无显著相关性.严重脊髓损伤患者手术组的早期生存率为93.5%,非手术组为32.7%;营养支持良好患者早期生存率为97.8%,营养支持较差患者为66.7%;气管切开组的早期生存率为58.1%,未切开组为87.5%.结论 积极的手术治疗和良好的全身营养支持有助于提高严重颈髓损伤患者的早期生存率;不适当的气管切开将增加颈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糖皮质激素对于严重脊髓损伤患者的早期生存无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确认创伤性颈脊髓损伤(TCSCI)气管切开的危险因素的基础上, 构建分类与回归树(CART)模型以指导气管切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收治的498例TCSCI患者资料, 男403例, 女86例;年龄(50.2±13.6)岁。其中气管切开69例, 未行气管切开420例。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致伤原因、神经损伤平面(NLI)、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胸部损伤、既往肺部疾病、既往基础疾病、手术入路并进行单因素分析。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行气管切开的危险因素, 并在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建立预测气管切开的CART。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年龄>50岁(OR=4.744, 95%CI: 1.802~12.493,P=0.002)、NLI在C4及以上(OR=23.662, 95%CI: 8.449~66.268,P<0.001)、ASIA分级A级(OR=40.007, 95%CI: 12.992~123.193,P<0.001)及ISS>16分(OR=10....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易获得的急性创伤性颈髓损伤患者床旁资料建立气管切开预测模型,探讨用其预测颈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45例急性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临床数据。采集其中219例患者人口学资料,是否行气管切开,既往系统性疾病史(除肺病外)、既往肺病史、吸烟史、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入院时ASIA运动评分、神经损伤节段、ASIA分级、合并伤情况,是否存在颈椎骨折脱位,术前颈椎MRI显示的颈髓信号改变长度及最高病变节段、椎管最大侵占率、脊髓最大受压率、是否出现髓内出血。分别应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和分类回归树分析建立气管切开的逻辑回归模型和决策树模型。利用交叉验证方法应用另外126例患者资料对两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应用敏感性、特异性、预测准确率及ROC曲线下面积评估两模型预测能力。结果:345例患者中,58例行气管切开。决策树模型显示:入院时ASIA运动评分≤1分的患者气管切开率为66.7%;ASIA运动评分≤22分且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患者气管切开率为69.0%;入院时ASIA运动评分≥23分、不完全颈髓损伤、术前MRI显示髓内信号改变最高节段位于C3或以下的患者气管切开率为0.8%。逻辑回归模型显示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ASIA运动评分≤22分,ASIA A级或B级损伤及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决策树模型和逻辑回归模型在敏感性、特异性、预测准确率、ROC曲线下面积的比较分别为73.7%vs 81.8%、89.7%vs 86.4%、87.3%vs 85.7%及0.909 vs 0.889。结论:决策树模型可用于进行气管切开的预测,入院时ASIA运动评分≤22分、ASIA A级颈髓损伤、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及术前颈椎MRI显示髓内信号改变的最高节段位于C2或以上为患者气管切开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伤性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指证、手术效果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外伤性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16例,手术治疗的方式均行单开门推管扩大成型术。结果:根据JOA17分法评分,术后脊髓功能均有改善。随访2个月-2年7个月,平均1年8个月。术后脊髓功能优良达81.3%。结论:外伤性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应正确选择术式,早期行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颈脊髓损伤低蛋白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2012年1月收治的335例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其中未行气管切开187例(A组),行气管切开148例(B组)。分析患者入院至出院前白蛋白指标的变化特点。患者入院后即采用静脉三升袋营养配合胃管鼻饲,每周行2次白蛋白检测,根据所测指标调整营养成份及剂量,对于A组伴有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可同时以人血白蛋白静滴,能自主进食鼓励加强饮食;加强抗感染及水电解质平衡治疗。对比分析2组白蛋白变化趋势及在入院时、入院后每3d的血清白蛋白含量;对2组白蛋白指标差异及白蛋白静滴例数对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入院时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白蛋白最低在入院后12d,为(31.8±3.7)g/L;B组白蛋白最低在入院后9d,为(29.8±3.2)g/L。入院前18d,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白蛋白指标变化趋势大致相同;B组静滴白蛋白例数明显多于A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颈椎脊髓损伤后血清白蛋白迅速降低,纠正困难,气管切开加重低蛋白血症;采用静脉三升袋营养配合胃管鼻饲,鼓励自主进食,必要时静滴人血白蛋白静滴,是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严重颈脊髓损伤行后路加硬脊膜减压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6例严重颈脊髓损伤采用后路椎板切除、侧块钉-棒系统内固定的同时行硬脊膜减压.结果 本组获6~36个月的随访.完全性损伤及不完全损伤患者肌力、感觉均恢复明显.结论 严重的颈脊髓损伤患者,后路行硬脊膜切开能提供广泛有效的减压.不完全性损伤的恢复效果优于完全损伤者.  相似文献   

14.
经口寰枢椎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口寰枢椎手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104例行经口寰枢椎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术后肺部并发症情况,分为PPCs组与非PPCs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观察项目的 差异性,并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组104例患者中23例出现PPCs,发生率22.1%.PPCs组与非PPCs组比较结果显示,气管导管留置时间、术中输液量、手术时间、气管切开、脊髓损伤程度(Frankle分级)、吸烟史、低蛋白血症(血清清蛋白<35g/L)、低钠血症(血清钠<135 mmol/L)及术前低体质量指数(BMI<18.5)等9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清蛋白<35 g/L、气管切开、脊髓损伤程度(Frankle分级)、气管导管留置时间>4 d、手术时间>6 h等5个因素与PPCs有关.结论 血清清蛋白<35 g/L、气管切开、脊髓损伤程度(Frankle分级)、气管导管留置时间>4 d、手术时间>6 h为PPC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椎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操作要点、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时机、注意事项及手术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颈椎损伤患者行床边气管切开的临床资料。当患者出现胸闷和/或动脉血氧饱和度低于70%时,应行气管切开术,局麻下进行,倒"U"型切开气管环,术后观察各项并发症,并统计术后1月拔管率。结果 16例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未出现脊髓损伤加重及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气管切开后,各项监测指标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拔管率75.0%。结论颈椎骨折行气管切开的患者,通过术前充分的准备,在相关科室的配合下,针对颈椎损伤的特殊性,术中切口不宜过小,彻底止血,甲状腺峡部较大者可牵拉向下,注意套管良好固定,可以有效地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口径路与颈外径路舌根囊肿切除术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15-09—2019-09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舌根囊肿切除术的患者。根据手术入路分为经口径路组和颈外径路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围术期相关指标)和随访1~3 a期间的复发率。结果共纳入43例患者,经口径路组25例,颈外径路组18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口径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气管切开率、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均短(少)于颈外径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访期间的复发率高于颈外径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颈外径路组相比,经口径路舌根囊肿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气管切开率低、患者恢复快,以及颈部无切口瘢痕等优势,但其复发率较颈外径路组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术者的经验等予以选择。  相似文献   

17.
颈髓损伤气管切开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整理1185例颈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气管切开率,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年龄、性别、工作性质、受伤原因、颈髓损伤程度、颈髓损伤节段、治疗期间营养状态等因素对于患者气管切开率的影响。统计相关因素各分项下的气管切开率。[结果]99例患者被实施气管切开,气管切开率8.35%。年龄、颈髓损伤程度、颈髓损伤节段、受伤原因等因素与气管切开率相关,其他一些因素与气管切开率无显著相关性。随年龄的增长,颈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率逐渐增加,〈20岁的患者,无1例实施气管切开,〉60岁的患者气管切开率高达38.7%;随颈髓损伤程度的加重和节段的升高,气管切开率不断增加,ASIA分级D级颈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率为0.5%,而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率高达19.1%;C7~C4节段的颈髓完全性损伤气管切开率分别为4.3%,22.3%,21.6%和32.7%,而c3和c3以上节段的完全性损伤患者,大部分在实施气管切开之前即发生死亡,故气管切开率并不高。高处坠落所致颈髓损伤患者较其他患者有更高的气管切开率。[结论]颈髓严重损伤、颈髓高位损伤和高龄是颈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主要危险因素。高位的(c3和c3以上)颈髓完全性损伤患者应尽早实施气管切开。  相似文献   

18.
1974年1月至1984年1月间,作者所在Syracuse医院收治805例烟雾吸入和烧伤病人,其中117例行气道处理(占14%):69例气管内插管(组Ⅰ),46例插管后再行气管切开(组Ⅱ),2例气管切开(组Ⅲ);688例未行气道处理(组Ⅳ)。在吸入性损伤伴烧伤病人中,62%行气管插管;而单纯吸入性损伤病人只有12%行气管插管。插管病人的年龄、烧伤面积均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导致急性重度颈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7年12月78例急性重度颈脊髓损伤(ASIA A级和ASIA B级)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是否于受伤后30天内死亡分为早期死亡组和早期存活组。分析患者年龄、损伤节段、损伤至入院时间、减压内固定手术、损伤至手术时间、神经源性休克、中枢性高热、低钠血症、血白蛋白、血淋巴细胞百分比、气管切开、肺部感染12项指标。结果死亡组高损伤节段(C1-C4)患者比例(8/9)高于存活组(49/69)(χ^2=18.086,P=0.000),死亡组受伤至手术时间(1-12 d,中位数2 d)少于存活组(1-39 d,中位数3 d)(Z=-2.664,P=0.008),死亡组出现神经源性休克比例(4/9)高于存活组(6/69)(χ^2=12.392,P=0.000),死亡组出现低钠血症比例(4/9)高于存活组(19/69)(χ^2=4.526,P=0.033),死亡组入院时血淋巴细胞百分比(11.84±5.80)%低于存活组(19.17±16.64)%(t=-4.006,P=0.000),死亡组气管切开患者比例(7/9)高于存活组(10/69)(χ^2=29.749,P=0.000),死亡组并发肺部感染患者比例(8/9)高于存活组(15/69)(χ^2=17.266,P=0.000)。结论影响急性重度颈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患者损伤节段高(C1-C4)、并发神经源性休克、肺部感染、行气管切开术可能是导致患者早期死亡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探讨急性颈脊髓损伤的患者发生呼吸功能不全的救治策略。方法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所收治的28例急性颈脊髓损伤合并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颅骨牵引、手术复位、气管切开辅助呼吸等治疗,随访观察其2年存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28例患者中因褥疮、肺部感染、支气管痉挛、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死亡19例,存活9例,且手术治疗组的2年存活率高于未手术组。结论手术复位固定并辅以必要的早期生命体征支持和并发症的防治,对救治损伤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