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食管癌CT外侵特点及其在模拟定位中的运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食管癌 CT肿瘤外侵同 X光片征象的关系及其在临床定位中的运用。方法 :将 96例食管癌患者的食管造影 X光片同其 CT片 ,采用双盲的方法分别阅片记录。X光片主要观察食管癌的病理类型和测量病变长度 ,CT片主要观察食管癌肿瘤外侵和范围 ,以及淋巴结转移的情况。结果 :同 CT比较各类型的食管癌总的肿瘤外侵及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 80 .2 %和 2 8.1% ,其中髓质型较明显 ,分别为 83.8%和 30 .8%。同 CT比较 ,食管癌病变长度 >5 cm时肿瘤外侵及淋巴结转移较明显 ,病变越长 ,肿瘤外侵及淋巴结转移越严重 ,当病变长度 >7cm时分别达 5 4.5 %和 31.8%。结论 :食管癌 CT肿瘤外侵特点与食管癌造影 X光片征象的关系 ,可以做为食管癌外照射模拟定位时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管癌食管X线数字摄片与CT在食管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食管癌食管数字摄片和CT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食管数字摄片能准确定位并分型;CT能判断肿瘤外侵有转移,有助于病变分期。结论:食管癌食管数字摄片是食管癌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CT检查为确定临床分期、估计愈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提供重要依据,二者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用CT影像预测食管癌定位时,照射野宽度等剂量曲线的合理性.方法以食管腔内为中心分别测量肿瘤向左右、前后外侵的差值及肿瘤外侵的最大宽径,分析测量结果同经典治疗野90%的等剂量曲线的宽径相比较.结果食管癌肿瘤外侵率达83.3%,淋巴结转移率达31.2%;食管癌肿瘤外侵中82.5%为非对称性外侵;食管癌肿瘤外侵最大宽径≤4.0cm占83.1%,最大宽径≥4.5cm的占16.9%.结论以肿瘤为中心或以食管腔为中心,肿瘤是对称性外侵的,此时经典治疗野宽度合理,但对于非对称性肿瘤外侵或肿瘤外侵宽径≥5.0cm时,经典治疗野宽度的等剂量曲线过于窄小,此时应使用CT影像定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食道造影征象同CT征象的关系及在临床定位中的应用。方法:同一患者的食管X光片和CT片分别采用双盲法阅片和记录,食管造影X光片主要观察病理类型、测量病变长度。CT片主要观察病变的长度、肿瘤对管壁的侵犯程度、肿瘤的最大宽度、肿瘤是否有外侵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病变长度大于6cm、缩窄型、髓质型、病变宽度〉1cm的病变更容易外侵。髓质型、缩窄型更容易侵犯全层。食道造影、CT显示病变长度存在显著差异,食道造影显示病变长度长于CT。结论:食道造影同CT征象的关系,可以在食管癌放射治疗模拟定位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CT预测食管癌定位照射野宽度的等剂量曲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用CT影像预测食管癌定位时,照射野宽度等剂量曲线的合理性。方法 以食管腔内为中心分别测量肿瘤向左右、前后外侵的差值及肿瘤外侵的最大宽径,分析测量结果同经典治疗野90%的等剂量曲线的宽径相比较。结果 食管癌肿瘤外侵率达83.3%,淋巴结转移率达31.2%;食管癌肿瘤外侵中82.5%为非对称性外侵;食管癌肿瘤外侵最大宽径≤4.Ocm占83.1%,最大宽径≥4.5cm的占16.9%。结论 以肿瘤为中心或以食管腔为中心,肿瘤是对称性外侵的,此时经典治疗野宽度合理,但对于非对称性肿瘤外侵或肿瘤外侵宽径≥5.Ocm时,经典治疗野宽度的等剂量曲线过于窄小,此时应使用CT影像定位。  相似文献   

6.
CT在食管癌放射治疗模拟定位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强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6,20(6):746-746,748
目的:探讨CT扫描食管癌范围的准确性,以求采用合理的照射野。方法:53例食管癌行食管钡透造影和CT扫描,比较两种检查的肿瘤外侵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并确定靶区照射范围。结果:(1)病变外侵及纵隔淋巴结转移检出率CT高于钡餐造影;(2)在肿瘤无外侵和肿瘤直径(CT轴位)<5cm且呈对称性外侵时,可根据食道钡透造影定位;(3)肿瘤直径<5cm且非对称性外侵,肿瘤直径≥5cm的偏心肿瘤或有淋巴结转移时,食管钡透造影易遗漏病变;应采用CT和食管造影相结合设野定位。经典照射先前后对穿宽野而后斜野照射。结论:CT扫描应列为食管癌放射治疗模拟定位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7.
郑之华 《中外医疗》2009,32(10):156-156
目的探讨CT检查与X线造影在食道癌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163例食管癌患者行X线食管钡剂造影和食管CT扫描,测量病变长度,外侵深度、外侵范围、管壁厚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分别对比分析。结果X线追影和CT检查发现食管癌病变长度不同,具有统计学意义。CT检查能较准确发现病变长度和显示病变对周围组织器官侵犯及远处转移情况,对分期、随访、预后判断很有价值。X线造影对食管黏膜病变、功能性改变具有优势,对食管癌检查能得到定位、定性,定型诊断。结论X线钡餐和CT检查各有优势。两者结合有利于食管癌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道造影征象同CT征象的关系及在临床定位中的应用。方法:同一患者的食管X光片和CT片分别采用双盲法阅片和记录,食管造影X光片主要观察病理类型、测量病变长度。CT片主要观察病变的长度、肿瘤对管壁的侵犯程度、肿瘤的最大宽度、肿瘤是否有外侵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病变长度大于6cm、缩窄型、髓质型、病变宽度>1cm的病变更容易外侵。髓质型、缩窄型更容易侵犯全层。食道造影、CT显示病变长度存在显著差异,食道造影显示病变长度长于CT。结论:食道造影同CT征象的关系,可以在食管癌放射治疗模拟定位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CT在食管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经病理证实为鳞状细胞癌的47例食管癌病人,分别行食管CT扫描和食管钡剂X线摄片,判定肿瘤外侵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表明,CT对食管肿瘤外侵的检出率为53.19%,对纵隔内 巴结转移检出率为44.68%;食管钡剂X线摄片发现肿瘤外侵为21.27%。  相似文献   

10.
影像学检查在食管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食管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15例食管癌患者行螺旋CT增强扫描后多平面重建和CT仿真内窥镜成像,并与其传统CT轴位图像、X线钡餐造影结果对比。结果:①15例食管癌螺旋CT增强扫描轴位图像与传统CT图像几乎完全相同,可以观察病变大小、部位、形态、外周浸润范围和淋巴结转移等情况。②多平面重建可在不同方位以最佳角度对食管肿瘤进行观察。15例食管癌CT仿真内窥镜成像可从头侧或足侧观察食管壁和腔内病变形态,获得类似纤维食管胃镜的结果。③X线食管钡餐造影能较好地电灯显示管腔粘膜的改变及癌瘤的长度,是普查的重要方法。结论:螺旋CT图像较传统CT图像及X线钡餐造影为食管癌的术前分期诊断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CT仿真内窥镜成像是纤维食管内窥镜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X线结合CT检查在食管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50例食管癌患者先行X线造影检查,后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X线食管造影表现为病变段食管黏膜增粗、扭曲或中断破坏,管腔内不规则充盈缺损或龛影,管腔狭窄;CT检查表现为病变段管壁不规则肿厚,腔内外肿块,附近结构侵犯,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肺内转移等。结论 X线食管造影结合CT检查对食管癌的诊断较全面,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以及术后评估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钡餐造影和CT在食管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综合评价CT和钡餐造影在食管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60例食管癌患者均行CT和钡餐造影,其中51例行放射治疗CT定位,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⑴钡外造影能准确定位,显示病变实际长度,确定病理类型。⑵CT外侵检出率为80.6%,钡餐造影为31.8%,以中上胸段食管癌外侵率高,主要侵犯部位为气管、支气管和主动脉。⑶淋巴结检出率CT为37.5%,钡餐造影为0。⑷CT发现有远处转移6例。结论:钡餐造影是食管癌诊断的首选检查手段,同时患者在术前或放射治疗前进行CT检查,为确定临床分期、估计预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设计最佳的放射治疗计划以达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价值,是钡餐造影重要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螺旋 CT对食管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15例食管癌患者行螺旋 CT增强扫描后多平面重建和 CT仿真内窥镜成像 ,并与其传统 CT轴位图像、X线钡餐造影结果对比。结果 :115例食管癌螺旋 CT增强扫描的轴位图像与传统 CT图像几乎完全相同 ,可以观察病变大小、部位、形态、外周浸润范围和淋巴结转移等情况。 2多平面重建可在不同方位以最佳角度对食管肿瘤进行观察。 15例食管癌 CT仿真内窥镜成像可从头侧或足侧观察食管壁和腔内病变形态 ,获得类似纤维食管胃镜的结果。3X线食管钡餐造影能较好地显示管腔粘膜的改变及癌瘤的长度 ,是普查的重要方法。结论 :螺旋 CT图像较传统 CT图像及 X线钡餐造影为食管癌的术前分期诊断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 ,CT仿真内窥镜成像是纤维食管内窥镜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4.
食管癌X线钡餐造影与CT检查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X线钡餐造影与CT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食管癌的X线钡餐造影与CT检查结果。结果10例早期食管癌的X线表现为:局限性粘膜中断破坏,小的龛影和充盈缺损,局限性腔壁线毛糙和管壁僵硬;48例中晚期食管癌的X线表现为:明显的粘膜紊乱、中断及破坏,不规则的充盈缺损和龛影,管腔狭窄,管壁僵硬,扩张受限,钡剂通过受阻,纵隔内软组织肿块影。10例早期食管癌CT检查仅发现6例,表现为局限性的管壁增厚;48例中晚期食管癌的CT表现为: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软组织肿块,周围组织器官侵犯,淋巴结和肝肺等远处转移。结论食管癌首选食管钡餐检查,对于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X线钡餐造影优于CT检查。CT除可显示食管癌病变本身外,还可显示周围组织器官侵犯及淋巴、远处转移情况,可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聂利民  张日 《河北医学》2014,(4):666-668
目的:观察食管癌X-线气钡双重造影与CT检查结果,提高食管癌影像检查水平。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食管癌患者50作为研究对象,空腹8h以上进行以硫酸钡进行X线气钡双重造影及CT检查。结果:X线气钡双重造影诊断食管癌66.00%,表现为黏膜破裂增粗迂曲、充盈缺损、龛影、局限性管壁发僵或有钡剂滞留、管腔狭窄、管壁蠕动消失、黏膜紊乱、软组织以及腔内型的巨大充盈缺损而近端管腔增宽等;CT检查诊断食管癌88.00%: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管壁局限性增厚,软组织肿块,与邻近器官的脂肪间隙消失或者模糊;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转移4例。结论:钡餐对于早期粘膜病变及功能性改变具有优势;CT对判断肿瘤外侵程度准确性高,两种方法结合应用,可为食管癌的术前分期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应作为术前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6.
周大明  冯英  程玉龙 《黑龙江医学》2001,25(11):861-862
目的 探讨不科学及不规范的食管癌的放射治疗方法与食管癌瘤未控加复发率的关系。材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中男 2 9例 ,女 14例。年龄 35~ 78岁。经细胞学或病理学证实的 39例 ,其中鳞癌 37例 ,腺癌 2例。放疗前所有病人均有食管钡透片 ,2 1例病人行食管CT扫描。全部病人疗终均行食管钡透摄片 ,复发后均行食管CT扫描。所有病人均在模拟机下行钡餐透规定位 ,以食管腔为中心设野。常规等中心 3野照射 2 8例病人中 ,有 13例进行了设野校正 ,4野照射的 15例均进行了设野校正。结果 食管癌瘤的非对称性浸润及对称性浸润所致的癌瘤未控加复发率分别为 90 9%和 70 % ;未行射野校正及行射野校正的未控加复发率分别为 93 3%和 82 1%。结论 食管癌CT扫描应作为食管癌放射治疗的常规检查方法 ,以食管CT片的肿瘤为中心制定出的计划才更合理、更科学 ;在食管癌放射治疗过程中 ,要进行设野校正 ,这样可使靶区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段食管癌的声像图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对16例已确诊的颈段食管癌思考进行超声检查,与正常人颈段食管进行超声比较。结果:16例颈段食管癌病变显示清晰,肿块明显,食管黏膜线中断消失,或偏心移位。13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超声可诊断颈段食管癌,不仅可直接了解肿瘤内部情况,还可观察肿瘤与周围关系,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食道癌患者采用X线钡餐及CT扫描进行诊断结果差异。方法:选取40例食管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接受X线钡餐造影与CT影像诊断,观察影像特征,比较诊断率差异。结果:X线钡餐可见食管癌致食管中度狭窄,局部黏膜迂曲、紊乱,管壁僵硬,其病灶周围可见食管扩张显影等;40例诊断35例(87.50%),早期食管癌诊断66.67%,中晚期食管癌经诊断96.43%。CT检查食管癌主要显示为食管狭窄压迫左支气管、食管壁局限性增厚等特征,可见管腔内肿物低密度影、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转移;40例诊断32例(80.00%),早期食管癌经诊断33.33%,中晚期食管癌经CT影像诊断100.00%。早期食管癌患者X线诊断阳性率高于CT诊断(P<0.05);中晚期诊断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食管癌的临床诊断当中,X线钡餐造影与CT影像均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有着各自优势和不足,需要合理予以选用,以保证临床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扫描诊断食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的47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CT检查。观察食管癌CT扫描影像学表现、肿瘤侵犯、淋巴结转移等,分析CT检查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的结果与术后病理比较。结果:47例患者食管均有不同程度增厚,其中管壁环形增厚39例,偏侧性增厚8例。肿瘤侵犯周围组织19例,其中侵犯气管8例,血管5例,纵隔胸膜5例,心包1例。淋巴结转移:食管肿瘤旁8例,隆突下5例,胃左动脉旁4例,气管食管沟3例,贲门旁2例。CT诊断原发性肿瘤分期的准确率为85.11%,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2.99%、76.60%、78.72%。结论:CT扫描可显示食管癌的形态、大小、周围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等,有利于指导术前肿瘤分期,对确定手术方案、评估预后等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影像诊断和临床病理特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例经病理证实的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X线钡透检查、CT表现、胃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5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5岁,病程1~4个月。5例进行增强CT检查及4例进行X线钡透检查,3例进行胃镜检查。肿瘤为单发,病灶中心均位于食管中下段,影像表现表明肿瘤具有向腔内生长的特点,钡透上呈息肉状或结节状充盈缺损,食管腔狭窄梗阻不明显。食管CT检查发现,在5例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中4例患者食管原发灶未侵及食管全周长,食管周围脂肪间隙清晰;4例出现纵隔、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其中1例同时合并胃大弯侧、肾动脉水平以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多发骨转移。结论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当食管中下段发现肿瘤不伴有食管梗阻或存在不符合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淋巴转移规律的淋巴结转移时,应考虑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