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3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局灶结节性增生(FNH)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9例FNH的临床资料及发病特点、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细胞角蛋白(CK8/18、CK7)、CD34、甲胎蛋白和Ki-67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影像学观察FNH通常为孤立的结节,平扫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中央可见低密度瘢痕。FNH病理大体表现为境界清楚、中央有纤维瘢痕的结节性肿块。镜下纤维间隔将肝组织分割成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结节,可见厚壁血管及增生的小胆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8/18、CK7结节内和周边增生的小胆管阳性表达;CD34结节内的血窦内皮细胞及纤维间隔的血管内皮细胞阳性表达。甲胎蛋白结节内增生胆管和肝细胞均阴性,Ki-67阳性指数较低。结论:FNH是对畸形血管的肝细胞反应性增生,是一种良性瘤样病变,对于诊断明确的无症状者手术切除后,可定期随诊或复查。  相似文献   

2.
2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和采用HE染色的病理切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肝脏FNH病例中,少数患者可有上腹痛、闷胀不适,其他患者均无不适。20例中19例为经典型FNH,1例为非经典型FNH。经典型FNH具有4种特征性形态学改变:结节中央有星状的纤维瘢痕、异常结节状结构、畸形血管和小胆管增生。结论FNH的典型形态特征是病灶中央出现星状的纤维瘢痕,可以此与肝癌和肝腺瘤等相鉴别,其发病可能与局部血供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HE染色并结合特染及免疫组化技术对3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3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女性2例,男性1例,平均年龄26.3岁.镜下所有肿块均呈FNH典型形态:纤维间隔围绕无明显异形的肝细胞形成硬化样结节,中央见星形疤痕,结节周围见大量增生的小胆管及不规则的扭曲厚壁血管.纤维间隔内见淋巴细胞散在浸润.Ag+染色显示结节内肝细胞1~2层排列,Masson染色显示纤维组织增生并包绕形成肝细胞结节.免疫组化标记显示:肝炎病原学标记阴性;CD34未见肝窦内皮细胞血管化;CEA阴性;Ki-67<2%.结论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肝脏瘤样增生,预后好,组织学上应与高分化肝细胞肝癌、肝细胞腺瘤、肝硬化和肝腺瘤样增生结节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10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该病的HE染色形态特点。结果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16~55岁(平均34岁)。6例有特征性的中央瘢痕,由纤维结缔组织和扭曲的血管组成,并向外放射状形成纤维间隔。纤维间隔围绕无明显异型的肝细胞形成结节,结节周边肝细胞与纤维间隔内增生的小胆管上皮相互移行,周围肝组织未见结节性肝硬化。随访1~52个月,均无复发。结论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是肝脏良性增生性病变,组织学上应与肝结节性再生性增生、肝细胞腺瘤、高分化肝细胞肝癌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CT诊断的价值与外科治疗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2007年以来收治的23例FNH,均行CT扫描、生化检查及病理证实。结果:23例FNH病灶均成孤立结节或分叶状团块,CT平扫多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影,多发生在近肝缘处,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均为明显的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18例仍略高于肝实质,5例略低于或等于肝实质。17例病灶内显示瘢痕,其中16例呈延迟强化。病理示16例FNH均无包膜,增生的肝细胞形成肝板被纤维间隔分隔成结节状,瘢痕区域有纤维结缔组织及厚壁畸形血管组成。16例行手术切除,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并发症;7例CT引导下穿刺活检,均获得明确病理诊断。结论:典型的FNH经CT检查可明确诊断,不典型的FNH应与肝细胞腺瘤、肝细胞癌、肝血管瘤相鉴别。无症状的FNH无须手术治疗,但当结节直径>5 cm,病人有症状时,或结节位于中肝,压迫门静脉、下腔静脉时应积极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与肝细胞癌MRI特征.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1年7月本院普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50例,其中肝细胞癌患者30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3 d内接受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肝细胞癌与FNH大小及分布情况,比较肝细胞癌与FNH影像学特征,包括MR平扫特征、动态增强扫描特征等.结果:(1)肝细胞癌及FNH均以肝右叶多见,比例分别为63.33%和70.00%,其最大径线分别为(5.4±2.2)cm和(4.7±2.1)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NH位于肝包膜下的比例(50%)显著高于肝细胞癌(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平扫特征:肝细胞癌及FNH均表现为略长T1、略长T2信号,FS T2WI呈略高信号,FNH中心显示星芒状更长T1、更长T2信号区.肝细胞癌及FNH动态增强扫描均呈快进快出强化,中心星芒状瘢痕区呈延迟强化.FNH存在中心瘢痕的比例显著高于肝细胞癌,肝细胞癌伴有门静脉癌栓及肝硬化的比例显著高于FN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可以清晰显示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与肝细胞癌特征,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影像学特征-中央瘢痕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9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照研究中央瘢痕的病理学特征和影像学表现。结果:经典型FNH切面均可见中心性或偏中心性星芒状瘢痕和辐射状纤维分隔。中央瘢痕征指增强CT或MRI显示轮辐状均匀强化结节之间出现的中心性或偏心性星芒状未强化征象或延迟强化征象。中央瘢痕征检出率:增强CT 60%、MRI 86%。彩超显示病灶内"高速低阻"型血流和放射状分布的血管。结论:中央星状瘢痕是FNH的特征性病理表现。增强CT和MRI显示中央瘢痕征是诊断FNH的重要征象,MRI诊断率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病理证实2例巨大FNH影像学资料。结果 2例患者均为老年男性,年龄为78岁和81岁,病灶最大直径达到或接近11 cm,CT及MRI增强检查,病灶血供丰富,见独立供血动脉,呈"快进慢出",均可见星芒状中央瘢痕且延迟期强化,有完整假包膜。结论巨大FNH可发生于老年男性,可有完整假包膜。需要同高分化肝细胞性肝癌、肝纤维板层状肝癌、肝细胞腺瘤、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肝海绵状血管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检查在肝脏结节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疑似为肝脏结节性病变的50例患者,所有患者依次行MRI平扫、钆塞酸二钠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肝细胞特异期扫描。结果 50例患者共发现局灶性结节73枚。病理或临床诊断肝细胞肝癌(HCC)25例、肝脏转移瘤7例,再生结节(RN)5例,退变结节(DN)6例,肝血管瘤6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2例,肝腺瘤1例。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共诊断HCC 24例,肝脏转移瘤7例,RN 5例,DN 6例,肝血管瘤6例,FNH 2例,肝腺瘤1例,总体符合率98.1%。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所有病灶符合应用常规含钆(Gd)剂时的强化表现和特征,延迟20 min肝细胞特异期扫描时,大部分恶性结节呈现低信号,仅1例肝细胞肝癌呈稍高信号,大部分良性结节呈高信号,但肝血管瘤呈低信号。结论采用钆塞酸二钠行MRI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结节性病变的诊断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尤其是钆塞酸二钠动态增强扫描与肝细胞特异期扫描联合应用,可以提供病变形态、血供、细胞来源及功能等更多相关信息,从而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又称为结节性肝细胞增生,为肝脏非常少见的良性占位性病变,虽然FNH并非真性肿瘤,但常作为良性肿瘤进行统计和研究。该病在B超检查中呈低回声或混杂回声影,需要与肝血管瘤等良性肿瘤及肝癌等恶性肿瘤相鉴别,在做CT平扫加增强后被确诊发现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原发性肝癌与肝局灶性结节增生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经增强CT造影对照,并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证实的原发性肝癌23例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病变10例,采用意大利Bracco公司生产的第二代声学造影剂Sonovue进行超声造影成像,造影时记录肝实质及病灶的充填过程、充盈方式及增强程度.结果 肝细胞肝癌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各有特点,其鉴别要点主要在于病灶的充盈方式及消退时间.原发性肝癌的造影方式呈典型的快进快退型;而局灶性结节增生由于滋养血管在中央疤痕中穿行,其造影方式呈中央向周边逐渐充填,甚至在门脉相和延迟相增强呈等回声,消退时间明显晚于原发性肝癌.结论 超声造影能清楚显示原发性肝癌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造影充填过程及充填方式,对它们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Focalnodularhyperplasia (FNH)andhepatocellularadenoma (HCA)aretwobenignlesionsoftheliver HCAisofclinicalconcernbecauseofitspropensitytohemorrhageandthepotentialformalignanttransformation 1 Incontrast,FNHisrarelycomplicatedbyhemorrhage ,andthepotentialofFNH…  相似文献   

13.
We report an unusual case of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FNH) occurring in a 19-month-old female without a typical central fibrous scar. Ultrasound demonstrated a solid, hypoechoic, highly vascular mass situated in the left lobe of the liver. Computed tomography showed a solid mass with no evidence of a central fibrous scar. A hepatic angiogram demonstrated enlarged right and left hepatic arteries supplying the vascular tumour, with early venous drainage into the inferior vena cava; a feature which has not been previously described. Surgical resection was carried out and a solid, nodular tumour measuring 9 x 4 x 4 cm was removed. The diagnosis of FNH was made histologically. The characteristic imaging findings of FNH will be discussed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f FNH in children will b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大鼠肝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胆总管结扎法建立梗阻性黄疸大鼠模型,4周后检测大鼠肝组织羟脯氨酸、透明质酸和层黏连蛋白的含量,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大鼠肝组织中TNF-α和HSC标志物-αSMA的表达情况.[结果]胆总管结扎组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大鼠肝组织中羟脯氨酸、透明质酸和层黏连蛋白的含量均明显增高,肝组织内可见大量胆管及纤维组织增生,纤维间隔形成,多数大鼠形成胆汁性肝硬化.胆总管结扎组大鼠肝组织内-αSMA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增生的胆管周围、纤维组织及间隔内,TNF-α阳性表达的肝细胞呈散在分布.[结论]梗阻性黄疸大鼠肝组织中羟脯氨酸、透明质酸和层黏连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可见TNF-α在肝细胞中表达,而TNF-α及α-SMA阳性细胞的分布特征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在高分化肝细胞癌、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ion法)对30例高分化肝细胞癌及其癌旁肝硬化组织、15例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及其病灶旁肝组织分别行GPC3、HSP70和GS抗体标记,分析这些抗体在高分化肝细胞癌、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GPC3和HSP70在高分化肝细胞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0.0%、83.3%,但在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癌旁肝硬化组织和正常肝组织均阴性表达,高分化肝细胞癌GPC3和HSP70的表达阳性率与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GS在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中主要是中央静脉周围和硬化结节周围肝细胞染色、呈条带状染色分布,在w-HCC 中主要呈弥漫阳性表达或完全阴性,在FNH主要呈较大范围的“地图样”表达。GS染色在高分化肝细胞癌中的分布范围与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肝硬化结节和正常肝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PC3、HSP70和GS有助于高分化肝细胞癌与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及肝硬化的鉴别诊断, 但GS染色在高分化肝细胞癌和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中的分布有一定交叉性,因此在诊断高分化肝细胞癌时应审慎判读GS染色结果。  相似文献   

16.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诊断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影像学鉴别诊断,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FNH的CT和MR资料,三期法(动肪、门脉、延迟)扫描肝脏,分析其影像学表现,讨论其鉴别诊断和误诊原因。结果 17例FNH中有12例表现较为典型,CT平扫呈低或等密度,T1WI为等信号,T2WI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部分病灶可见中央区低密度瘢痕,增强动脉期除中央瘢痕外均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常见明显强化,延时期多为等密度,瘢痕可稍有强化;均作出了正确诊断。5例FNH表现不典型,CT低密度灶,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无瘢痕或瘢痕不明显,轻度强化;5例中有3例误诊为肝癌,2例诊为血管瘤。结论 不典型FNH容易误诊,应注意与肝癌及肝血管瘤鉴别,误诊另一原因是三期扫描技术不规范造成病灶表现不典型而引起。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FNH)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病理证实的12例14个病灶的FNH的CT和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并与病理对照,探讨FNH的影像特点。结果:12例14个病灶,CT平扫低密度11个,等密度3个;增强动脉期扫描所有病灶均有明显强化,4个病灶中心见疤痕,门脉期扫描9个病灶为等密度,5个为稍高密度,延迟期1例病灶中心疤痕有延迟强化;有7例FNH行MRI检查,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或MRI检查可充分反映FNH的病理特征,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在多层螺旋CT(MSCT)的表现,提高CT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13个病灶)经病理证实的FNH的平扫及三期增强MSCT表现。结果 13个FNH,平扫10个为低密度,3个为等密度,其中9个病灶中央有点、条状及裂隙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有明显强化,除中心疤痕外病灶强化基本均匀一致,其中6例病灶中心或周边还可见到增粗、扭曲的动脉。增强扫描门脉期和延迟期11个病灶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2个为略高密度。9例伴有中心疤痕者,3例无强化,6例有延迟强化。结论 MSCT多期扫描可充分反映FNH的病理特征和血供特点,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