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术前超声检测胆囊周围粘连的方法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术前超声判断胆囊周围有无粘连的方法,观察指标及对预测腹腔镜手术难度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方案,选择2003年6月~2003年9月间我院26例因胆囊结石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通过超声观察胆囊与肝脏、胆囊周围肠管及脐孔处腹膜与肠管有无错位滑动,判定有无胆囊周围粘连,并在手术中验证。结果 (1)超声检测出12例胆囊与周围肠管或网膜发生粘连,其中1例误诊,另有1例漏诊,本组病例中超声判定胆囊周围肠管粘连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均为91.7%,假阳性与假阴性均为8.3%;(2)超声仅见1例脐孔处粘连,并经手术证实;(3)超声及手术均未见胆囊与肝脏发生粘连。结论 通过超声观察胆囊与其周围脏器间有无错位滑动判断胆囊周围有无粘连,是一种简便易行,结果可靠的预测腹腔镜手术难度的方法之一,它能帮助手术医师正确估价手术难度,合理选择病例和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肝肾间隙巨大占位病灶来源器官的影像鉴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的原理,综合几种影像诊断方法的优势,提高肝肾间隙病灶来源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采用B超、彩色多普勒血流图(CDFI)和能量图(CDE),结合CT、MRI影像手段,对35例肝肾间隙巨大肿块的定位征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利用循证医学原理进行分析。结果:31例超声检查者均可检测到肝肾等脏器间相对运动,23例受检CDFI和CDE中19例示增粗的肿瘤供血血管并显示其起始方向,CT、MRI受检者全部可显示病灶全貌。综合超声、CT、MRI、DSA影像手段,对32例肝肾间隙的巨大肿块来源能作出正确定位。结论:利用几种影像诊断方法的优势,于临床工作中循证,有益于评价各种影像学获得的最好的证据,确立肝肾间隙巨大占位病灶的来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时间-空间相关成像(STIC)技术对胎儿室间隔缺损(VSD)三维成像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获取25例存在VSD的胎儿心脏容积数据,分别应用表面成像、多平面成像、玻璃体成像及反转成像方法进行分析。观察缺损部位、形态特征,统计各种成像模式对VSD的显示率。结果:表面成像:对VSD的显示率为88%,22例膜周部缺损均表现为室间隔上段出现大小不一的孔洞,边缘较清晰,形态多为不对称圆形或椭圆形,少数呈狭长的裂隙状;可见VSD形态在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内有所改变。3例肌部VSD在该模式下均未显示。多平面成像:可以在B平面及C平面同时显示缺损的矢状面和横断面,显示率分别为88%及80%。3例肌部VSD未显示。玻璃体成像:VSD显示率为96%,22例显示膜周部VSD见断端及穿隔血流信号。2例肌部VSD见一细小的分流束穿隔,1例肌部缺损未能显示分流。反转成像:VSD显示率为96%。3例为室间隔肌部缺损,其中2例可显示;22例膜周部VSD均显示。结论:表面成像可再现VSD的立体形态,并能动态观察缺损面积在心动周期中的变化。多平面成像可获得二维超声所难于显示的VSD矢状面及横断面,从多角度观察VSD的形态大小。玻璃体成像及反转成像能直观地显示VSD与分流束的空间分布,对于肌部小缺损的显示优于其他三维成像方法。但目前各种成像模式所成VSD的三维图像仍显粗糙,距离临床诊断需求尚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术前超声预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难度评分表,并评价其科学性。方法连续选择118例接受L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训练样本100例,验证样本18例。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试验方案,术前应用超声检测胆囊大小(长x胆囊底宽)mm2,胆囊壁厚度(mm),胆囊颈有无结石嵌顿,单个胆囊结石数目及最大长径(mm),脐孔及胆囊周围有无粘连;术后登记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有无中转开腹,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d)。根据100例训练样本LC实际难度分为容易和困难两级,应用t检验和χ2检验统计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超声检测指标,建立术前超声预测LC难度评分表,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curve,ROC)分析。结果胆囊大小、胆囊壁厚度、胆囊颈有无结石嵌顿、脐孔粘连及胆囊周围粘连5项超声检测指标在LC容易和困难两级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应用5项指标建立术前超声预测LC难度评分表,经ROC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922,与完全随机情况下获得的曲线下面积(0.5)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18例检验样本前瞻性误判概率评估,结果显示术前超声预测LC难度误判率约5.6%。结论术前超声预测LC难度评分表可以正确预测LC难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底静脉曲张的诊断价值。方法6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分别进行胃肠道超声造影检查和胃镜检查,以胃镜检查的结果作为对胃底静脉曲张诊断的标准,回顾性分析62例患者的胃肠超声造影的声像图,计算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底静脉曲张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胃底静脉曲张胃肠超声表现:胃底部黏膜呈波浪状,向胃腔不规则隆起,胃壁厚度较正常增加,扩张的胃底静脉表现为黏膜下短棒状、迂曲的管状、细条状及囊状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内见丰富的血流信号,39例患者经胃镜确定为胃底静脉曲张,胃肠超声造影诊断胃底静脉曲张的敏感性为82.1%,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76.7%,诊断准确率为88.7%。结论胃肠超声造影安全无痛苦、操作简便,具有可重复性,在门静脉高压胃底静脉曲张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隆孔术后并发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01例隆乳术后出现乳房异常的患者进行检查,分假体置入组和注射组对假体的部位、形态、内部回声、有否包膜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发现包膜挛缩和硬化的乳腺91只,变形移位24只,破漏38只,感染4只,出血1只,均经手术治疗证实。结论 高频超声是诊断隆乳术后并发症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监测重型肝炎患者门静脉右支前方肝内胆管超声表现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57例接受住院治疗的重型肝炎患者进行超声监测,常规检查肝脏大小、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胆囊及肝内胆管变化及腹腔积液等.观察治疗过程中57例重型肝炎患者肝内胆管回声变化和血总胆红素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过程中,57例重型肝炎患者中15例(15/57,26.3%)出现肝内胆管回声变化,42例(42/57,73.7%)肝内胆管回声无变化.肝内胆管回声变化组患者均表现为门静脉右支前方肝内胆管壁回声增厚、增强及管腔结构模糊不清,患者血总胆红素最高值的平均值为(457.8±141.1)μmol/L,明显高于肝内胆管回声无变化组患者的(299.9±116.1)μmol/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P<0.05).肝内胆管回声变化组中12例病情好转患者肝内胆管回声变化逐渐消退,而3例死亡患者此声像改变持续存在.结论 治疗过程中超声监测重型肝炎患者门静脉右支前方肝内胆管回声变化对临床观察重型肝炎的治疗效果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能力.方法2004年7月至2005年9月间于深圳市人民医院进行超声造影的肝脏局灶性占位病变7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增强CT或增强MRI检查,47例经病理证实及随访观察.结果72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恶性病灶23例,包括肝细胞性肝癌17例、胆管细胞性肝癌2例、转移性肝癌4例;良性病灶49例,包括血管瘤18例、局灶性结节增生9例、局部脂肪缺失17例、肝脓肿3例、肝硬化增生结节3例、炎性假瘤1例、肝囊肿1例.肝脏恶性病灶和良性病灶的超声造影方式明显不同.结论超声造影对鉴别肝脏占位病变良恶性具有较大的价值,但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病例仍需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急性期川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9例确诊川崎病患儿的超声心动图表现,重点观察冠状动脉有无扩张、管壁形态和管腔形态。结果 129例川崎病急性期患儿中冠状动脉正常9例(7.9%).冠状动脉扩张87例(67.4%)。冠状动脉管壁形态异常114例(88.4%),管腔形态异常103例(79.8%)。管壁形态异常和/或管腔形态异常115例(89.2%)。结论 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管壁管腔异常是超声心动图检测急性期川崎病的两项重要指标.后者更具敏感性,而两者联合应用检测急性期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阳性率高达93.0%,有助于早期诊断急性期川崎病。  相似文献   
10.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 in differentiating benign and malignant focal liver lesions (FLLs) with SonoVue, CEUS was used to examine 113 patients with focal liver lesions (FLLs) in our hospital during July 2005 to December 2006. All the patients underwent contrast-enhanced CT (CECT) or contrast-enhanced MRI (CEMRI). Except for patients with focal fatty sparings (n=18) and with hemangiomas (n=8), all the patients were confirmed by operation or ultrasonic-guided liver puncture biopsy. A sulfur hexafluoride gas-based contrast agent was used with a MI of 0.15 to 0.17. Forty-eight cases of malignant FLLs, including 30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HCCs), 2 cholangiocarcinomas and 16 metastatic tumors, were detected. Seventy-eight cases of benign FLLs, including 33 hemangiomas, 9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s (FNHs), 19 focal fatty sparings, 5 abscesses, 7 regenerative nodules and 2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were involved. The contrast pattern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FLLs was quite different. CEUS has higher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 than conventional ultrasound in differentiating benign and malignant FL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