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2型糖尿病(T2DM)按照体型有肥胖或超重,正常或消瘦之别,按照症状有有"三多一少"和无"三多一少"之分。一般而言,肥胖或超重者"三多一少"症状多不明显,符合《内经》"中满内热"理论,治疗应当调中散满,清热化痰;正常或消瘦者多有"三多一少"症状,符合传统"阴虚燥热"理论,治疗当滋阴清热,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T2DM,不容混淆。在《内经》消渴病理论的基础上,构建新的T2DM辨证论治体系,有利于促进中医糖尿病学科的发展和临床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一病的范畴,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进行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并根据其多饮、多食、多尿的程度轻重分为上、中、下三消,其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传统的治疗方法多以养阴生津、补肾降火等原则,但在临床实践中,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并不多见,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身体肥胖,无口干、多饮、多食症状。对此,笔者尝试以健脾益气法对58例2型糖尿病及其合并症患者进行了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3.
针对中医在肥胖2型糖尿病理论体系上的缺如,课题组按照“源于实践一理论创新一指导临床”的研究思路,历经长期临床实践,结合《内经》理论,提出肥胖2型糖尿病的病因为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核心病机是“中满内热”;病位在脾、胃、肝、胆:土壅木郁是中满化为内热的枢机。开郁清热为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基本治法。以期为丰富中医糖尿病理论、提高中医糖尿病临床疗效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4.
肥胖2型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中医在肥胖2型糖尿病理论体系上的缺如,课题组按照“源于实践一理论创新一指导临床”的研究思路,历经长期临床实践,结合《内经》理论,提出肥胖2型糖尿病的病因为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核心病机是“中满内热”;病位在脾、胃、肝、胆:土壅木郁是中满化为内热的枢机。开郁清热为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基本治法。以期为丰富中医糖尿病理论、提高中医糖尿病临床疗效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的范畴,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构成了“三多一瘦”的典型临床症状,传统的观点认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是贯穿消渴病始终的病理基础[1],因此,历代医家多以益气养阴、清热润燥为治疗大法;然而,随着临床检验技术的进步和糖尿病普查工作的开展,发现许多糖尿病患者“三多一瘦”症状并不典型,而且大多体型肥胖,舌苔厚腻,脉象濡缓或滑数,常常伴有纳呆倦怠,头胀肢沉,胸闷脘痞等症状。我们从1996年11月至1998年12月选择105例糖尿病患者,随机抽取60例以燥湿化痰为主治疗,其余以益气养阴清热治疗作…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患者体型与证候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体型与证候特点。方法:以居民小区为基本抽样群,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市宣武区、昌平区及平谷区的3个社区20岁以上长住居民5208人进行糖尿病筛查,并对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医生访谈的问卷调查形式进行中医证候学研究。结果:887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肥胖(含超重)621例,占70.0%,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患者768例,占80.8%,肥胖2型糖尿病实证患者中,肝胃郁热证占69.3%。结论:2型糖尿病与消渴病存在较大差异,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的肥胖患者为2型糖尿病的主体,肝胃郁热证为肥胖2型糖尿病的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DM)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可累及眼、神经、心脏、肾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病变,危害性大[1]。肥胖患者2型DM(T2DM)的多存在有胰岛素抵抗(IR),且水在T2DM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主导地位[2],故长期以来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共同的研究热点。近期笔者采用中医综合疗法(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肥胖T2DM,效果较好。现将该疗法治疗本病的作用机理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体型与证候特点。方法:以居民小区为基本抽样群,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市宣武区、昌平区及平谷区的3个社区20岁以上长住居民5208人进行糖尿病筛查,并对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医生访谈的问卷调查形式进行中医证候学研究。结果:887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肥胖(含超重)621例,占70.0%,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患者768例,占80.8%,肥胖2型糖尿病实证患者中,肝胃郁热证占69.3%。结论:2型糖尿病与消渴病存在较大差异,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的肥胖患者为2型糖尿病的主体,肝胃郁热证为肥胖2型糖尿病的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9.
浅析血瘀肝郁湿阻也是消渴病病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中的“消渴”一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所指的2型糖尿病(T2DM)。传统理论对消渴病的认识多遵从三消燥热学说。认为其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笔者认为消渴病经典的“阴虚燥热”病机学说已不能全面地概括当今临床实际的病证特点。我们发现临床上很多T2DM患者并无明显的口干咽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脉细数等阴虚燥热征象。尤其形体消瘦的特点已不复存在,而大多表现为体重增加,形体肥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其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我们现在诊断的T2DM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西医的血糖等指标检测,并且容易早期发现T2DM,而大多数新发现的T2DM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并不明显。而古代医家通过“望、闻、问、切”诊断出的“阴虚燥热”型消渴病可能大部分为T2DM中晚期或是1型糖尿病。另一方面,阴虚燥热学说的形成于一千多年前,当时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现在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过境迁也必然导致疾病的演化和表现发生变化,当今疾病谱与古代相比相差甚远就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当代医家对T2DM病机的认识在传统理论基础上有所发展,提出了气阴两虚论、阴阳两虚论、脾虚论、肾虚论、痰湿论、瘀血论等。这些病机理论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中医...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消瘦型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临床症状典型,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为典型症状。笔者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采用辨证分型或分期对症治疗。自2001年以来,运用自拟养阴清热汤治疗本病16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超长链脂肪酸(VLCPUFA)与NF-κB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从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门诊就诊人群中,随机选择符合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共241例,从同时期健康体检中心体检人群中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体重正常(BMI为18.5~22.9kg/m2)的健康者165例为对照组,均排除严重心、肝、肾疾病、血缘关系。检测相关数据,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肥胖组和非肥胖组的血浆n-6PUFAs、n-3PUFAs水平、n-6/n-3脂肪酸比值及总VLCPUFA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NF-κB基因携带CA等位基因片段不同者,其血浆VLCPUFA水平存在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携带NF-κB134bp等位基因的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BMI和CRP水平明显升高,血浆VLCPUFA水平、β细胞功能指数和早期胰岛素分泌指数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2.
肥胖症是摄入量多于消耗量,体内脂肪积聚过多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与超重和肥胖相关慢性病的防治也是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张振宇主任医师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即为脾胃虚弱,痰瘀互结之证,故从"虚、瘀、痰"论治超重和肥胖,中药治以健脾益气、豁痰化瘀、止渴消饥之法,给予具体健康指导治疗,配合调整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获得较好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超重及肥胖流行的背景下,探讨气虚体质与痰湿体质超重及肥胖人群的生命质量是否存在差异。[方法]以气虚体质超重者548例、痰湿体质超重者418例、气虚体质肥胖者153例、痰湿体质肥胖者167例为研究对象,对超重组、肥胖组、超重及肥胖组中气虚体质者与痰湿体质者的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所属的8个维度、2个领域及总分的得分均值及控制相关社会人口学因素后的最小二乘均值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超重组中,气虚体质者一般健康维度及活力维度得分低于痰湿体质者;在肥胖组中,气虚体质者的生理功能维度、生理职能维度、一般健康维度、活力维度、情感职能维度、精神健康维度、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得分及总分低于痰湿体质者;在超重及肥胖组中,气虚体质者的生理功能维度、生理职能维度、一般健康维度、活力维度、生理领域得分及总分低于痰湿体质者。控制社会人口学因素后,在肥胖组中,气虚体质者在生理功能维度、生理职能维度、活力维度、情感职能维度、精神健康维度、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及总分方面的最小二乘均值低于痰湿体质者;在超重及肥胖组中,气虚体质者在生理职能维度及活力维度方面的最小二乘均值低于痰湿体质者。[结论]气虚体质和痰湿体质虽同为超重及肥胖人群常见的体质类型,但气虚体质超重及肥胖人群在生命质量评价方面存在劣势,体质调护和体质量管理工作中,应加强对气虚体质超重及肥胖人群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周羽  祝萃 《光明中医》2016,(16):2312-2314
目的对初诊2型消渴病病人发病特点及中医临床辨证分型进行分析,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病人生活饮食习惯、家族史等因素与患病及辨证分型间的关联性。方法对2014年9月19日—2015年7月20日于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入院的122例初次诊断消渴病(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资料登记,记录其临床发病特点、饮食运动习惯、家族史、疾病发现方式等,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2例患者中消渴病证型依次为气阴两虚或兼血瘀53例(43.4%)、湿热困脾或兼血瘀30例(24.6%)、无症状25例(20.5%)、阴虚燥热8例(6.5%)、阴阳两虚或兼血瘀6例(4.9%)。研究对象中87例(71.4%)偶然发现糖尿病,35例(28.7%)因怀疑患糖尿病而就诊。68例(55.7%)有糖尿病家族史,85例(69.7%)体重超重或肥胖,88例(72.1%)平素嗜食肥甘厚味,79例(64.8%)平日不参加运动锻炼,这些因素与中医分型中的湿热困脾或兼血瘀证型密切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发病与年龄、家族史、嗜食肥甘厚味、少动、超重或肥胖等因素密切相关,初诊糖尿病患者中有部分人临床症状不明显,甚至没有任何临床表现,可能会延误诊断和治疗。因此定期进行糖尿病筛查,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针刺对女性不同类型肥胖腰围及体质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包飞  王凤琴 《中国针灸》2006,26(8):551-553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肥胖女性针刺减肥效应,探寻针刺减肥的最佳适应症。方法:将83例女性患者按肥胖类型分为2组:腹型肥胖组31例为腰围超标但体质指数(BMI)〈25的腹型肥胖者,肥胖组52例为BMI≥25的单纯性肥胖患者。采用同样的针刺方法治疗1月。结果:两组治疗后BMI、腰围(WC)和腰臀比(WH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或显著性意义(P〈0.01,P〈0.05)。腹型肥胖组治疗前后WC、WHR的变化与BMI的变化呈非常显著或显著正相关(P〈0.01,P〈0.05),相关系数比较|rWC/BMI|〉|rWHR/BMI|;肥胖组WC变化与BMI变化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01),而WHR变化与BMI变化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针刺对女性体重超重或者正常但腰围超标的腹型肥胖者和体重超标的单纯性肥胖患者都具有很好的减重、减腰围作用,适合于各型肥胖患者。  相似文献   

16.
17.
通过典型案例指出禁食疗法具有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及降低炎症反应等作用,能够有效治疗超重/肥胖相关的代谢性疾病,但禁食期间人体易出现饥饿、乏力、头晕及反应迟钝等不适反应,限制了禁食疗法的临床应用,但根据禁食期间中医证型表现,结合禁食下能量代谢改变,使用温阳补气方联合左卡尼汀干预禁食,结果发现饥饿、倦怠乏力、头晕及反应迟钝等不适反应发生率显著下降,饥饿耐受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病因引起儿童肥胖症(obesity)的中医辨证分型,为使用中医药治疗各种儿童肥胖症提供辩证诊断依据。方法对89例肥胖儿童通过口服糖耐量试验(Oralglucosetolerancetest,OGTT),测定空腹、服糖后2h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以及肝脏B超、血脂、皮质醇检测,对合并性早熟或青春早发育者的骨龄、性激素及性腺进行测评,并根据结果进行肥胖症临床分型。分别记录其舌质、舌苔、脉象,结合临床症状进行中医辨证。随机抽取22例属脾虚湿困血瘀型患者,检测其血液流变性。结果89例儿童肥胖症检出单纯性肥胖不伴有并发症32例,肥胖伴并发症28例,症状性肥胖29例。单纯性肥胖患者中湿热中阻型25例,脾虚湿困伴血瘀型4例,脾虚湿困型1例,其他2例。肥胖伴有并发症患者中湿热中阻型8例,脾虚湿困伴血瘀型17例,其他3例。症状性肥胖患者中湿热中阻型2例,脾虚湿困伴血瘀型23例,脾虚湿困型2例,其他2例。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P<0.01,P<0.001)。结论不同临床分型的肥胖症与中医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肥胖儿童湿邪阻滞型多发,单纯性肥胖患者中湿热中阻常见,在肥胖伴有并发症及症状性肥胖患者中脾虚湿困伴血瘀型易见。伴有血瘀证表现患者血液存在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