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肥胖2型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中医在肥胖2型糖尿病理论体系上的缺如,课题组按照“源于实践一理论创新一指导临床”的研究思路,历经长期临床实践,结合《内经》理论,提出肥胖2型糖尿病的病因为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核心病机是“中满内热”;病位在脾、胃、肝、胆:土壅木郁是中满化为内热的枢机。开郁清热为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基本治法。以期为丰富中医糖尿病理论、提高中医糖尿病临床疗效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2.
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中约85%肥胖或超重,在"中满内热"病机特点的基础上,分析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理演变,提出辛润苦泄法为初发2型糖尿病的基本治则之一,以期丰富经方在临床的运用,为中医治疗消渴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前驱状态,也是2型糖尿病的核心发病机制,属于中医的“脾瘅”范畴。文章通过阐述络病分布特点、生理特点以及胰岛素抵抗的病机特点,分析络病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针对以肥胖为特征的胰岛素抵抗,结合“中满内热”病机,根据“郁、热、虚、损”四个阶段的特点,从络病学说探讨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的研究思路,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病因病机、治疗要点和典型案例等方面介绍朴春丽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经验。朴春丽教授从“肥满、土壅木郁”立论,认为该病多处于“郁、热”阶段,以中满内热为核心病机,中满以体型肥胖为特征,特别是腹型肥胖,内热多涉及脾胃、肝胆、大肠等脏腑。对于该病,朴春丽教授常用降糖靶方合并降尿酸治痛风靶方或降尿酸靶药进行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病因多与体质、环境、遗传、饮食、情志等因素有关,中医对于糖尿病的认识由来已久,认为其核心病机为"中满内热",西医的发病机制为胰岛素抵抗,中医在本病的治疗上有其独特的优势,西医更注重降糖与减重病重,综合管理。本文就糖尿病合并肥胖的中西医病因病机及治疗论述。  相似文献   

6.
《山东中医杂志》2016,(8):670-67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2型糖尿病患者多表现为肥胖,而较少表现为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单从"阴虚内热"或者"脾不散精,痰湿内盛"的病机出发论治2型糖尿病显然有失偏颇。燥与湿同形同病,与2型糖尿病具有密切的联系。由于燥湿同形同病,湿郁不布津可化燥,燥郁不行水而又可夹湿,以此建立了其在2型糖尿病病机中的重要地位。故从"燥湿同治"论治2型糖尿病,可以取到良好的临床疗效,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治未病"思想,为临床论治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7.
苦寒药在肥胖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肥胖2型糖尿病的核心病机-中满内热,应用苦寒药物为主的开郁清热方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1.32%,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总结在临床中应用苦寒药的技巧和用量,同时摸索出克服苦寒药的克伐阳气,化燥伤阴,伤脾败胃等不良反应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在临床比例中日益增多,本文从中医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方面浅析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为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1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 中医早就有“甘美肥胖,易患消渴”的记载。《内经·奇病论》曰:“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问·通评虚实论》曰:“凡治消瘅……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由此可见,肥胖是诱发糖尿病的重要因素,我国古代早已认识。中医有“胖人多痰湿”之说。现代医学也证明,肥胖可以诱发糖尿病,过多地摄入碳水化合物、脂肪,易产生肥胖,而肥胖易导致胰岛素抵抗性而诱发非胰岛素依  相似文献   

10.
脾瘅新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脾瘅是源于《黄帝内经》的重要概念,结合《素问?奇病论》和《素问?通评虚实论》的论述,可推论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与代谢综合征基本一致:二者具有共同的基础和始动因素——肥胖,共同的核心病机——中满内热;其演变除进展为消渴(2型糖尿病)外,还可引起高血压、脂代谢紊乱、脂肪肝、痛风等疾病,进一步发展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该理论明确了肥胖是代谢综合征复杂症候群的共同源头,为从根本上防治代谢综合征提供理论依据,即从肥胖入手、早期干预,有助于预防糖尿病等疾病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针对脾瘅发病过程和中满内热的核心病机,分别采用消膏降浊、开郁清热、活血通络等治法对证治疗。  相似文献   

11.
2型糖尿病(T2DM)按照体型有肥胖或超重,正常或消瘦之别,按照症状有有"三多一少"和无"三多一少"之分。一般而言,肥胖或超重者"三多一少"症状多不明显,符合《内经》"中满内热"理论,治疗应当调中散满,清热化痰;正常或消瘦者多有"三多一少"症状,符合传统"阴虚燥热"理论,治疗当滋阴清热,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T2DM,不容混淆。在《内经》消渴病理论的基础上,构建新的T2DM辨证论治体系,有利于促进中医糖尿病学科的发展和临床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初步总结出肥胖2型糖尿病证型分布特点。方法:采用人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相结合的方法,对2005-2013年肥胖2型糖尿病相关文献进行整理,运用频率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共搜集合格文献34篇,出现频率较多的证型依次为脾虚痰湿(30.0%)、湿热困脾(20.0%)、气滞痰阻(18.6%)、肝胃郁热(11.4%)、中满内热(7.1%)、阴虚燥热(5.7%)、气阴两虚(4.3%)、阴阳两虚(2.9%)。结论:文献分析所总结出的肥胖2型糖尿病常见证型,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为临床对本病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2型糖尿病(T2DM)按照体型有肥胖或超重,正常或消瘦之别,按照症状为有三多一少和无三多一少之分。一般而言,肥胖或超重者三多一少症状多不明显,符合《黄帝内经》中满内热理论,治疗应当调中散满,清热化痰;正常或消瘦者多有三多一少症状,符合传统阴虚燥热理论,治疗当滋阴清热,养阴补肾,临床上两种不同类型的T2DM,不容混淆。  相似文献   

14.
温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以“脾虚湿热”论治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显著。温教授认为,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因嗜食肥甘厚味,加之情志不节、缺乏运动,形体肥胖,胃纳过盛,日久脾胃功能减弱,脾失健运,中焦湿浊之气壅滞,中满日久化生内热,致湿热内蕴,脾虚湿热证者在临床尤为多见。结合本病本虚标实的病机,温伟波教授提出以益气健脾、清热燥湿为治疗原则,在治疗上重视中药的性味升降,用味甘以补脾气,味苦以燥胃腑之湿,又可恢复肺脏通调水道的功能,结合患者的症状及舌脉象,灵活化裁,遣方用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酸胜甘法治疗糖尿病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历来认为其主要病机是阴津亏损、燥热偏胜,病变的主要部位在肺、脾、肾,治疗多以益气养阴、清热、补肾、活血等为治则。根据《内经》五味与五行的理论治疗糖尿病可使用酸胜甘法。1应用酸胜甘法治疗本病的依据糖尿病与饮食的关系密切.早在《内经》中即有深刻的认识。《素问·奇病论》指出:“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这是指出患消渴的病人大多喜食甜和油腻的食物.久则会酿成内热。以致胸腹满闷、脾运失常而发病。…  相似文献   

16.
脾升理论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庞铁良 《四川中医》2006,24(4):62-63
本文针对2型糖尿病早期病人没有三多一少等明显阴虚症状,却具有体态肥胖、神疲乏力、不耐劳累等脾气不升的临床症状,而中医又仍沿袭消渴病阴虚为本的病机理论的这一矛盾问题,综合利用中西医理论,客观地对2型糖尿病的病因、临床症状、西医微观病机学说进行分析,阐述并抓住脾气不能升清的疾病本质,挖掘中医经典理论的精微,重新认识脾升理论,并从名老中医临床治疗经验来反证脾升理论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得出以下结论:脾气不能升清的病机始终贯穿于2型糖尿病整个疾病过程中,只有用脾升理论指导2型糖尿病治疗的整个过程,才是真正抓住了2型糖尿病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潘高峰  黄海东 《光明中医》2003,18(5):F002-F002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中医认为其病是由先天禀赋不足 ,脏腑柔弱等体质因素和后天饮食失调、情志不遂、房劳过度等诱发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早在《素问·奇病论》中就有论述 :“其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明《景岳全书》记载 :“消渴病 ,其为病之肇端 ,皆膏梁肥甘之变……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这些精辟的论述 ,说明古人已认识到饮食的偏嗜和不当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有遗传倾向的代谢、内分泌病。I型糖尿病是胰岛素依赖型 ,必须采用…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的回顾 1.古代医家对糖尿病的认识 早在《内经》就提出了“消渴”、“消瘅”、“肺消”、“消中”、“膈消”等,并指出“此肥美之所发,肥能令人内热,甘能令人中满”,预防为“治之以兰,除其陈气”。《金匮要略》根据糖尿病不同的证候,辨明胃热、  相似文献   

19.
脾瘅刍议     
探讨脾瘅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方药及其转归预后,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脾瘅相当于无"消渴"症状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脾瘅源于肥胖,转为消渴,其中中满内热为关键病机.积极防治脾瘅,对于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减少其并发症的出现、延缓其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夏瑢 《中医药学刊》2008,26(3):532-534
三焦气化理论在历史上为消渴病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之形成的“三消辨证”说却长期禁锢了中医消渴病学术的发展。在消渴病证型古今迥异、对糖尿病(消渴病)自然病程认知的今天,藉三焦气化理论来演绎气、津、精、血诸精微物质的体内代谢平衡的同时,对糖尿病病变机制再作探索。三焦气机“郁”、“滞”,气、津、精流变障碍,构成了糖尿病前期的痰湿病理体质;三焦气郁化热、耗伤阴津,形成了“燥热”、“阴虚”的糖尿病基本病机;而三焦因“燥”致“虚”、“瘀”,导致气、津、血流变异常,则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形成的病理基础。运用三焦气化理论对糖尿病自然病程进行动态病机演变规律的阐释,在拓展糖尿病传统中医病机的同时,为中医药早期干预、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提供了理论依据,重新确立了三焦气化理论在糖尿病机理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