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SCIE近10年中国针灸论文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近10年(2001-2010年)SCIE(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中国作者发表的针灸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借助Thomson Data Analyzer(TDA)对针灸论文信息进行分析,采用频次统计、共词分析、自相关矩阵分析等文献计量学方法。结果:中国SCIE针灸论文发表量以北京、上海、香港、台湾等经济较发达地区为主,国际合作方面略显不足。结论:我国在国际针灸科技论文发表、国际针灸研究合作方面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中国中医科学院1955年建院以来科技论文被SCIE收录情况,为今后科研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以ISI Web of knowledge^SM检索平台上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及JournalCitationReportS数据库为依据,从论文数量、作者、所属机构发丈数量、合作机构与合作国家(地区)、学科专业、基金资助机构、主要来源期刊及其引证数据、被引频次及施引国家(地区)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SCIE收录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论文共计510篇(含合著),全部发表于1980年以后,2006年以后发丈数量快速增长,占发文总量的60%以上;涉及中、英、日3个语种,文献类型主要是期刊文献;核心作者大多是学科带头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所属机构主要为中药研究所、西苑医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研究所及基础理论研究所;主要合作单位有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等10余家;主要合作国家为日本及美国;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药理学与药剂学、全科医学与替代医学、药物化学等;在所有基金项目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发表论文最多;载文核心期刊主要有20种;论文被引用率为54.7%,平均每篇被引4.07次。结论中国中医科学院SCIE科技论文数量在近5年内飞速增长,表明中国中医科学院科研实力与学术水平在不断提高,其学术国际影响力在逐年提升和扩大。  相似文献   

3.
张婧  沈莉 《湖南中医杂志》2022,38(2):114-119
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针灸治疗抑郁症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方法: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检索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中国知网(CNKI)中有关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文献,分别从样本量与研究方法、年度发文量、抑郁症程度和中医证型、治疗方法、作者发文量、学位论文所在机构、基金项目、对照组应用西药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软件分析探索了解近些年运用针刺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a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发展趋势以及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为后面该领域的研究探索提供指引。方法:以中国知网中检索2012年1月-2022年9月发表的运用针刺疗法治疗LDH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使用CiteSpace 6.1.R2软件对筛选出的文献针对合作作者、合作机构、关键词的可视化计量学分析。结果:共纳入944篇文献,对这些文献首先进行发文量、文章发表年度分析,得出2012年1月-2022年9月发文量呈微弱上升趋势,其中,2019年发文量最高,达113篇;2012年发文量最低,仅67篇(2022年数据由于不够完整未纳入比较)。相关作者349位,其中,发文量最高的作者为张倩(4篇),该领域的作者普遍发文量较少,但也建立了不少的合作联系。文献涉及305个研究机构,以中医院校和附属医院为核心机构,但各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少。在关键词共现分析中,发现了针刺疗法、推拿、温针灸、电针、针灸、临床疗效等374个关键词;聚类分析中发现了针刺、临床疗效、推拿、夹脊穴、温针灸、疼痛、综述、小针刀、腰腿痛等13个聚类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本文在文献计量学分析的基础上加以可视化方式,直观呈现并分析阐明针灸国际临床应用的研究框架、科研合作网络分布以及变化趋势,为探究针灸国际化发展进程及科研力量分布提供文献支撑。方法 本文通过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收录自199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25日,以“针刺、艾灸和穴位”为主题的文献作为数据源对纳入的10298篇针灸临床研究SCI文献进行分析,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国际针灸临床研究的科研合作网中文献发表国家及地域分布特征、发表期刊分布、文献发表作者、资助项目基金来源进行国际与国内的对比分析及文献可视化呈现。结果 ①国际针灸临床研究的学术力量的分布集中于美国与中国,各个国家及地区之间开展了较为广泛的合作研究,并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网络;②国际针灸临床研究中来自中国研究在文献总产出数量方面迅速发展,中国在国际针灸临床研究中学术影响力的扩大与中国研究者的学术发展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撑密切相关;③与国际整体水平相比,中国在国际针灸临床研究领域的科研数量虽迅速崛起但科研影响力仍有待提升。结论 开展高质量高水平的针灸临床研究,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针灸临床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及影响力,在现阶段研究中凝练出国际针灸研究力量分布与科研合作趋势,可为针灸国际合作应用及推广提供重要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针灸治未病文献进行分析,了解中国针灸治未病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方法: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和NoteExpress的统计功能,对1981-2013年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针灸治未病相关文献进行年代分布、关键词、期刊分布、著者分布、基金分布等方面分析研究。结果:1981-2013年共有相关文献537篇,发文量大体上呈现增长趋势,“足三里”、“黄帝内经”、“亚健康”、“临床研究”等为高频关键词,期刊分布符合布拉德福定律,作者分布符合洛特卡定律,基金论文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结论:针灸治未病的研究尚处于快速发展期,未达到成熟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对其研究还需加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 系统分析基于代谢组学针灸研究领域文献的基本信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向。方法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检索各数据库建库以来至2017年8月针灸领域应用代谢组学技术的文献,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外文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MEDLINE。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归纳与总结。结果 纳入文献67篇,其中英文文献11篇,中文文献56篇。文献包括综述类11篇(16.42%)、临床试验32篇(47.76%)、动物实验22篇(32.84%)与实验计划2篇(2.99%)。涉及疾病19种,以消化系统疾病为研究热点共25篇(包含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代谢组学检测技术主要是核磁共振技术35篇,检测样本主要为血浆28篇。结论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但使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针灸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且起步较晚。先进的代谢组学技术与传统中医针灸疗法相结合,才能够更加科学的解释针灸的作用机制,促进针灸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探讨朱琏针灸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以期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借鉴。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从建库至2023年2月28日关于朱琏针灸的相关文献,基于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筛选后运用CiteSpace 6.1.R 3软件对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进行知识图谱的绘制及共现分析。结果共纳入123篇相关文献,折线图显示文献数量从2014年开始出现大幅度增长。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潘小霞,并形成了核心研究团队;发文量≥5篇的机构有8所且机构间联系不紧密。关键词共现和突现发现针灸疗法及其在脑卒中、多囊卵巢综合征和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是研究热点,而对性激素、丙二醛、细胞凋亡等非高频关键词相关的研究相对较少。关键词聚类发现揿针、沈氏芒针、壮医药线点灸等多样化的干预方式是目前发展趋势;针灸处方(新设穴)及起效机制(性激素)也是备受关注的对象。结论 朱琏针灸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及机构应加强跨区域合作;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临床研究,与朱琏针灸相关的基础研究相对不足,未来应加强基础研究;此外,针灸处方和联合干预方式的研究可能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针灸治疗前列腺炎临床文献的研究,探寻临床治疗前列腺炎选穴规律。方法:借鉴文献计量学及数据挖掘的相关方法,对针灸治疗前列腺炎临床研究文献的常用腧穴及经络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共283篇,涉及93个穴位、1312频次,平均每个穴位使用14.11次;选用穴位累积频率50%以上且相对频率由大到小依次为中极、关元、三阴交、秩边、阴陵泉、气海;应用频次最多的经络为任脉(33.77%)、膀胱经(27.29%)、脾经(14.86%)。结论:针灸治疗前列腺炎所选穴位主要集中在中极、关元、三阴交,经络上任脉、膀胱经、脾经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以知识图谱的形势探析近30年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在针灸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作为该领域的文献数据来源(1990—2020),对该领域的文献发表量、核心研究作者、重要研究机构的分布、高频关键词等方面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共纳入的877篇文献,自1998年刊登第一篇fMRI与针灸的相关应用研究文献开始,随着研究的不断拓展,年发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至2010—2020年发文量基本处于稳定趋势,其中以黄泳团队、李晓陵团队、李传富团队等形成了该领域的核心研究力量。该领域的主要机构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为主要群体,且机构间合作关系较少,主要以其附属机构或本区域合作为主。从该领域的相关关键词分析看出,近年高频热点关键词主要分布在fMRI的应用、针灸的效应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方面。结论:fMRI与针灸的相关应用研究起步较晚,现阶段相关应用技术、研究团队已日趋成熟,脑功能成像技术以及各种磁共振分析方法的应用在未来针灸领域的研究中仍是学者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同时还需要加强研究人员、各学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可视化分析1985-2021年针灸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机制研究,归纳该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探测前沿热点。方法:运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高级检索功能检索针灸治疗缺血性脑中风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将符合的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对针灸治疗缺血性脑中风机制研究的作者,机构合作网络,参与国家,课题基金资助情况,共被引文献网络以及关键词共现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作者合作图谱中共有181位作者纳入,并且发文篇数均为2篇以上;机构合作图谱共有53家参与,发文量大于7篇的共有12个机构;参与区域共有五个,主要为中国学者;资助课题总计261篇(62%),其中182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共被引文献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共有10篇;关键词共现分析有131个关键词被纳入,关键词使用频次大于10次的共有46个,timezone时序探测分析1985-2021各个时间段关键词热点。结论:可视化分析展示归纳了近年来该领域作者,机构合作,文献共被引网络以及关键词预测热点研究(“自噬,信号通路,磷酸化,线粒体损伤障碍,突触可塑性”),为研究者提供潜在的机构和研究合作者,提供后续选题参考依据以及热点研究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术在针灸脑成像研究中的应用发展历程和研究热点,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见解。方法 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下载2020年前关于针灸fMRI的文献。采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主要包括机构间和作者间的合作分析、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关键词突发性探测和引文分析等。结果 共纳入了321篇文献,发文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渐增长的趋势。中国科学院(50篇)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50篇)是目前核心研究机构,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田捷(35篇),影响力最高的作者是白丽君(0.55)。接受本研究领域文章最多的期刊是《循证补充与替代医学》。针灸fMRI研究中最常用的5个关键词是针灸、fMRI、电针、针刺镇痛、静息态fMRI,前沿话题是: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 DMN)、恢复和功能连接。结论 目前针灸fMRI研究仍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国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针灸fMRI的研究热点主要是针灸镇痛和经穴特应性研究,今后研究趋势主要是针灸对脑功能连通性的影响,尤其是边缘系统和DMN。今后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重复性和可靠性,应进一步加强研究设计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收集并整理近20年中医治疗青光眼视神经病变相关文献,了解青光眼视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青光眼视神经病变领域未来中西医结合诊疗与研究方向提供思路。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网三大数据库2001年1月-2022年10月收录的有关中医治疗青光眼视神经病变的文献。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借助可视化作图软件VOSviewer、Cite Space和Note Express进行数据整理与可视化分析,分别以文献作者、机构、关键词为出发点,构架可视化图谱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931篇。结论:年发文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青光眼视神经病变中医治疗领域形成了以彭清华、李翔、彭俊、孙河、张殷建等为代表的研究团体;各地区机构合作不密切未出现明显合作关系,各个机构在青光眼视神经病变中医治疗领域合作不密切;关键词出现频次居前5位的依次为青光眼、针灸、视神经保护、视神经萎缩、原发性开角型;关键词聚类模块值Q=0.653 9(> 0.3),聚类平均轮廓值S=0.905 1(> 0.7),表明聚类结果较为可信。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近10年针灸治疗肩周炎的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以总结规律,指导科研及临床。方法:制定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以及检索策略,对文献进行发表时间、常用治疗手段、常用主穴、疗效评价等相关内容的计量学分析。结果:10年内国内正式发表了1821篇针灸(含中西医结合)治疗肩周炎文献;毫针针刺是最常用的干预手段;肩周炎的针灸治疗以局部穴位结合远端穴位为主;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评价以单独使用有效率评定为主,有效率评定标准以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主。结论: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现已形成发表时间、常用治疗手段、常用主穴、疗效评价等特征,可为规范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腹针疗法是一种新的针灸方法,具有安全、无痛、高效、快捷、适应证广等优点。关于腹针的研究文章数量逐年增加,为方便临床工作者更加清晰、直观、高效地了解当前腹针研究现状,促进腹针发展,文章旨在探索腹针的全国趋势和研究热点,以帮助相关临床研究人员塑造未来的研究方向。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1993年―2021年与腹针相关的文献,对腹针的研究现状(包括文献发表量、期刊、机构以及腹针的研究趋势和热点)进行了分析。使用VOSviewer v1.6.10.0文献可视化软件对文献进行合著和共现分析,以直观的效果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分析了解腹针相关文献。结果:共检索到1 820篇关于腹针的文献,通过对29年的文献进行回顾,分析了1993年―2021年发表有关腹针的1 095篇学术期刊论文和355篇学位论文。腹针相关文献发表量大致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机构虽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但存在着极大的地区发展不均衡性,东南沿海和首都发表文献明显多于其他地区。发表文献最多的杂志为《上海针灸杂志》(69篇),其次是《针灸临床杂志》和《新中医》。被引用最多的文献为薄氏腹针带头人薄智云教授于2001年在《中国针灸》发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知识图谱分析近20年中医药治疗膀胱癌的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2000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收录的中医药治疗膀胱癌相关文献,对文献的发表年份、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文献计量学统计分析,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网络绘制来分析结果。结果:经筛选共纳入218篇文献,年度发文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包含作者479位,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刘兵、陈磊、高筱松,并已形成稳定合作团队,但团队间合作较少;涉及研究机构188个,主要的研究机构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和辽宁中医药大学,机构间合作多为中医药院校及其附属医院。关键词分析获得12个关键词聚类和25个突现词“,膀胱癌”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中医药治疗膀胱癌研究热点聚集在干预措施、作用机制、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研究类型以临床研究为主,干预措施包含中药、中西医结合、蜂针等方法;研究趋势包括中西医结合疗法和机制研究。结论: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药治疗膀胱癌的研究重点和方向,以网络药理学为...  相似文献   

17.
借助WebofScience和CNKI数据库,在文献调研和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内外针灸在癌性疼痛领域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1990—2020年针灸治疗癌性疼痛研究文献的主要研究机构、期刊来源、针灸治疗癌性疼痛相关研究的科学分布及热点主题内容,探讨国内外针灸治疗癌性疼痛的发展态势和挑战.结果表明,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总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均位于第一,但篇均被引频次偏低.国内外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针灸对癌痛的管理、与止痛药的对比研究、针灸与膏剂、热疗、艾灸联合治疗研究等.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摸清针灸治疗癌性疼痛的发展脉络,把握学科发展前沿,提升针灸在癌性疼痛领域的创新能力,对拓展针灸在癌痛中的应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分子生药学在国内外医药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分子生药学在医药研究中的发展趋势。方法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对2009—2018年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发表的有关分子生药学相关领域研究论文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可视化分析,绘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国家合作网络图谱、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和文献共被引图谱。结果共检出7023篇论文,以知识可视化图谱方式展现10年来分子生药学领域的主要的科研力量、合作机构和研究热点。结论分子生药学领域的研究目前处于发展时期,研究内容、热点逐年增多。  相似文献   

19.
孔一帆  卫晓红  张迪  陈卓  许倩倩  樊晓丹  商洪才 《中草药》2023,54(19):6400-6412
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评估中医药治疗蒽环类所致心脏毒性的研究趋势,并探讨机构合作、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方法 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中国生物医学(CBM)和维普(VIP)数据库,检索2000年1月1日—2022年10月31日发表的关于中医药治疗蒽环类所致心脏毒性的中英文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对国家、机构、期刊、作者、被引文献和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检索到1134篇关于中医药治疗蒽环类所致心脏毒性的论文,其中英文文献237篇,中文文献897篇。该领域发文量逐年增加,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117篇);英文文献中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学(9篇),中文文献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湖南中医药大学(45篇)。中医药治疗蒽环类心脏毒性主要以中成药研究为主,主要的治疗方向是蒽环类所致的心力衰竭和心肌病,心脏毒性早期更关注心肌损害,之后更关注心力衰竭。蒽环类心脏毒性研究分为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该领域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研究,近10年主要以分子机制研究为主;实验研究的早期主要以动物实验为主,近4年更关注细胞实验。氧化应激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主要趋势,氧化应激、凋亡和自噬分子机制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将是该领域研究的主流趋势。结论 分子机制研究及氧化应激、凋亡和自噬机制之间的关系是中医药治疗蒽环类所致心脏毒性的研究热点和趋势,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为中医药研究人员提供了有价值信息,有助于研究者发现潜在的合作者和机构,发现该领域的热点问题和探索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从1982-2018年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研究,总结该领域研究方向及梳理知识结构。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关于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相关文献,经过Refworks格式转换后,利用CiteSpace软件生成针灸治疗肩周炎相关文献作者、研究机构和关键词共现图谱,进行分析。结果:图谱中共71位作者被纳入,有20位作者发文量≥ 3篇;图谱共42所机构被纳入,其中16所机构发文量≥ 3篇,7所机构发文量≥ 4篇;图谱171个关键词被纳入,其中有15个关键词在该领域研究发文量≥ 20篇。结论:针对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研究需加强作者和机构间的合作,对于现有的治疗方法因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以期发现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