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贵州燃煤型砷中毒患者患恶性肿瘤死亡观察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目的 探讨贵州燃煤型砷中毒病区病人恶性肿瘤死亡情况,了解燃煤型砷中毒与癌症死亡之间的流行病学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观察了病区砷中毒病人从1991~2001年11年来的癌症死亡情况。结果 砷中毒病人癌症年死亡率(204.07/10万)显著高于非砷中毒组(22.36/10万),其相对危险度(RR)为9.13,归因危险度(PAR)为89.04%。男性相对危险度(RR)为10.61,归因危险度(PAR)为90.57%,女性相对危险度(RR)为6.53,归因危险度(PAR)为84.69%。男女之间死亡率(危险度)差别有显著意义。总砷摄入量与癌症死亡率之间呈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癌症构成中依次为肺癌09.02%)、肝癌(30.89%)、皮肤癌(25.20%)、胃癌(1.63%)、膀胱癌(1.63%)和直肠癌(0.81%)。女性尿中排泄的形态砷中3价砷(Asm)明显较男性少,而二甲基胂酸(DMA)显著较多。结论 长期摄入高砷煤污染的室内空气和粮食(玉米和辣椒)导致砷中毒,对癌症的发生具有直接作用,从而确立了燃煤型砷中毒与癌症的关系。女性砷中毒癌症死亡率显著低于男性,可能与女性无机砷甲基化能力高于男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踝臂指数(AB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CA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90例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相关危险因素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行ABI测量(ABI≤0.9为异常)和颈动脉超声检查。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患者分为非狭窄组(狭窄率〈50%)和狭窄组(狭窄率≥50%)。结果①狭窄组和非狭窄组患者AB[异常率分别为59.1%(26/44)和29.5%(43/146);狭窄组ABI值为0.81±0.23,低于非狭窄组的0.99±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狭窄组的年龄、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狭窄组(P=0.005,P〈0.001)。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4.206,95%CI:1.957~9.040)和ABI异常(OR=3.385,95%CI:1.630~7.031)是狭窄率≥50%的CAS的独立相关因素(P〈0.001)。③相关分析显示,ABI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r=-0.320)和CAS程度(rs=-0.365)均呈负相关(P〈0.001)。结论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ABI降低与狭窄率≥50%的CAS独立相关,ABI值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CAS程度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非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连续纳人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5月-2013年6月非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0例为肿瘤组,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30例非肿瘤相关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非肿瘤组。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两组传统卒中危险因素比较显示,肿瘤组高血压所占比率为40.0%(12/30),低于非肿瘤组的70.0%(21/30);肿瘤组吸烟、饮酒、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卒中高危因素均无的患者所占比率为40.0%(12/30),高于非肿瘤组的13.3%(4/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验室检查显示,肿瘤组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低于非肿瘤组,P〈0.05或P〈0.01;D一二聚体水平高于非肿瘤组,分别为1.7(0.10—6.67)和0.45(0.02~6.34)mg/L,P〈0.01。③肿瘤组63.3%(19/30)的患者脑梗死病灶为双侧半球分布,非肿瘤组患者70.0%(21/30)为单侧半球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组70.0%(21/30)为多发病灶,而非肿瘤组63.3%(19/30)为单发病灶,P〈0.01。结论肿瘤相关急性缺血性卒中与非肿瘤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病因可能不同。血液的高凝状态导致的血栓形成可能是造成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后的死亡原因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10例行CRT的心力衰竭患者[其中7例植入带有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患者术后的转归情况,以及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生存时间和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10例患者中有92例患者完成随访研究,随访1~132(48±28)个月,共死亡30例,死亡率为32.6%,5年生存率为66.9%±5.8%。24例为心脏性死亡,占总体死亡的80%,其中包括11例为心力衰竭恶化导致的死亡,13例为心脏性猝死(SCD),其余6例为非心脏性死亡。14例行CRT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有8例死亡;71例行CRT的窦性心律患者中死亡22例;前组的中位生存时间短于后组(50比87,P=0.013);7例植人CRT—D的患者均无死亡;3组患者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的CRT患者死亡率(66.7%)较无肾功能不良者(20.6%)高(相对危险度:3.24,95%CI1.88~5.59,P〈0.001)。结论CRT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心脏性死亡,其中包括心力衰竭恶化和SCD。CRT—D和CRT两组患者之间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接受CRT的窦性心律患者较持续性房颤患者有显著的生存获益。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的CRT患者预后较差。对于合并持续性房颤的CRT患者同时给予房室结消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目前中国北方部分地区城市及乡村老年人群高血压病的流行现状。方法以问卷调查形式,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调查北京丰台城区老年人(年龄≥60岁)2038人,山东曲阜乡村老年人2026人。问卷内容主要包括:高血压病史,高血压的治疗、控制情况以及与高血压有关的行为因素。结果在老年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方面,城市组(56.1%,85.9%,81.3%,32.8%)与乡村组(39.0%,65.0%,62.3%,4.0%)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P〈0.001,P〈0.01,P〈0.001,P〈0.001)。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乡村组(44.9%)较城市组(22.0%)高(P〈0.001)。结论目前中国北方城乡部分地区老年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控制率仍较低。老年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胃及胃食管连接部腺癌患者单纯手术治疗与术后联合放化疗的疗效。方法将156例胃及胃食管连接部腺癌患者随机分成单纯手术组和手术后联合放化疗组。所有患者均行胃及扩大的淋巴结切除(D2)。其中联合放化疗组患者联合氟尿嘧啶加亚叶酸的化疗及放疗。结果单纯手术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27个月,联合放化疗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36个月。单纯手术组死亡的危险度(HR)与联合放化疗组之比为1.35(22.3:16.5)(95%的可信区间:1.09—1.66,P=0.05);单纯手术组癌症复发的危险度(rm)与联合放化疗组之比为1.52(37.2:24.5)(95%的可信区间:1.23~1.86,P〈0.01)。联合放化疗组患者无复发平均生存30个月,单纯手术组平均为19个月(P〈0.05);联合放化疗组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48%,单纯手术组为31%(P〈0.05)。结论胃及胃食管连接部腺癌有复发的可能,高危患者均应在术后进行放化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PTEN基因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情况,探讨PTEN基因在人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43例非小细胞肺癌、20例正常肺组织及良性病变中PTE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在正常肺组织及肺良性病变组织中无失表达:肺癌组织中失表达率57.34%(82/143),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肺癌组织中PTEN基因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程度存在相关性(P〈0.001);PTEN蛋白失表达组.肺癌患者的术后五年生存率显著低于表达组(P〈0.001);吸烟组患者PTEN基因失表达率显著高于无吸烟组(P〈0.001)。结论PTEN蛋白失表达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PTEN基因失表达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和分析上海农村社区≥50岁人群卒中危险因素暴露状况及卒中风险水平。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08年对上海奉贤区某农村社区50-74岁人群进行卒中危险因素现况调查和脑血流动力学指标(CVHI)检测,分析人群危险因素暴露水平,并以CVHI积分值作为评价卒中风险的指标。选择经济条件、生活环境和医疗卫生水平基本一致,年龄、性别相匹配的相邻社区2003年的资料,对比危险因素暴露水平。结果纳入调查且资料完整的调查对象8350人(男3585人,女4765人)。①危险因素的暴露率分别为:高血压50.1%、心脏病7.3%、糖尿病4.5%、血脂异常4.4%、肥胖10.0%、卒中家族史7.3%;男女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分别为高血压(男性为53.5%,女性为47.5%)和血脂异常(男性为5.4%,女性为3.7%),均P〈0.01。②CVHI积分值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女性CVHI积分值低于男性,P〈0.01。该人群中23.9%(1993/8350)存在脑血流动力学(CVHI积分值〈75分)异常;男性为21.1%(758/3585),女性为25.9%(1235/4765);8350人中,脑血流动力学重度异常者(CVHI积分值〈25分)占4.8%(404/8350)。男性发生率为4.4%(156/3585),女性为5.2%(248/4765)。③与2003年相邻社区的调查绡果相比,除心脏病外,其他危险因素暴露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上海农村社区≥50岁人群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居首位;近1/4人群有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异常,为卒中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及N一末端脑利钠肽(NT—proBNP)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远期(≥6个月)死亡风险的预测效力,同时探讨二者结合能否提高对死亡风险的预测效力。方法入选135例ACS患者,在首发胸痛24h内采血测定NT-proBNP血浆水平,并进行GRACE风险积分评定。对所纳入患者进行至少6个月的随访,随访终点为全因性死亡。结果平均随访(295±160)天,入选患者共死亡14例,死亡率为10.4%。远期死亡率与高GRACE评分密切相关(P〈0.001)。死亡患者的24hNT-proBNP血清浓度明显高于生存患者,远期死亡率与NT-proBNP水平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GRACE评分(HR0.99,95%C10.98~1.00,P〈0.05)和NT-proBNP水平的对数值(LogNT-proBNP)(HR1.61,95%C11.12~2.31,P〈O.05)均是ACS患者远期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GRACE评分预测患者远期死亡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95%C10.82~0.95,P〈O.001),LogNT-proBNP水平预测患者远期死亡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95%C10.76~0.95,P〈0.001),GRACE评分与LogNT-proBNP联合ROC曲线下面积为0.91(95%C10.88~0.98,P〈0.001)。结论NT-proBNP水平及GRACE评分均是ACS患者远期的死亡风险可靠预测指标,两者联合使用可以形成更好和更有效的临床风险分层系统,可明显提高对远期死亡的预测效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碎裂 QRS (fragmented QRS,fQRS)波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287例 AMI 患者,根据心电图是否存在 fQRS 波分为fQRS 组和无 fQRS 组,采集相关临床资料。随访1~36个月的心源性死亡和非致死性心脏事件(再梗死、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力衰竭)发生情况,用 Kaplan Meier法和 Cox 比例风险模型比较生存率、发生率和风险度。结果① fQRS 组与无 fQRS 组3年内非致死性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是28.9%和12.2%(χ2=13.303,P =0.000)。在校正了年龄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fQRS 组患者发生非致死性心脏事件的风险度(HR)为2.642,Wald =11.593,P =0.001。② fQRS 组1、2、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3.1%、91.4%和88.6%,无 fQRS组1、2、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8.2%、97.0%和95.7%(χ2=5.276,P =0.022)。在调整了患者年龄等因素的作用后,fQRS 组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的 HR 为2.674,Wald =4.371,P =0.037。结论fQRS 波是评估 AMI 后患者预后的一项新的无创心电指标。  相似文献   

11.
社区人群高血压类型与脑卒中发病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不同高血压类型与脑卒中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年龄≥35岁社区人群的数据资料,对36836例基线调查时测得的血压与随访3 a监测的脑卒中发病情况进行相关分析,将新发脑卒中作为研究终点。结果高血压患病率约为23.9%;其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病率为11.1%,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为2.3%,混合型高血压(SDH)为10.5%。随访114339人年,共发生脑卒中事件356例,其中缺血性卒中240例,出血性卒中97例,未分类卒中19例,总脑卒中的发病率为311.4/10万人年。SDH组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比其他组高,其发生总的脑卒中、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的相对危险度及95%CI分别为3.03(2.20-4.15)、2.66(1.81-3.90)、3.09(1.67-5.69)。SDH组男性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比女性高。结论ISH的患病率比IDH高,二者均会增加发生脑卒中的危险。SDH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最高,应该及时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社区缺血性卒中后抑郁(PSD)与卒中再发及死亡的关系. 方法 于2003年1月-2006年12月,对北京5家二级医院所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首次或二次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后3个月的患者进行登记和基线调查.共登记1087例患者,其中1074例符合入选标准并完成抑郁自评量表检查.每6个月随访一次患者卒中的再发和死亡情况,随访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PSD与卒中再发及死亡的关系. 结果 ①基线调查时PSD患病率为49.9%(536/1074).轻度和中、重度PSD的构成比分别是52.2%(280/536)、47.8%(256/536).②在平均3.5年的随访中,卒中累积再发率和总死亡率分别为12.9%和7.6%.③在对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卒中病史、血脂代谢异常、体质量超标或肥胖进行调整后,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PSD患者死亡的风险比(HR值)为1.66(95%CI:1.04~2.68),卒中再发的HR值为1.41(95%CI:0.99 ~2.01).轻度PSD是卒中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1.67,95%CI:1.02~2.24),而中、重度PSD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2.68,95%CI:1.61 ~4.46). 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有较高的PSD患病率,PSD患者卒中再发和死亡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与非糖尿病高龄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置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SES)远期疗效的差异。方法纳入2004年1月~2007年12月高龄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64例作为糖尿病组,纳入同期不合并糖尿病的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PCI术置入SES支架。随访5年,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包括非心源性死亡、心源性死亡、卒中、心绞痛复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结果两组5年随访率均为100%,糖尿病组MACCE发生率(57.8%,37/64)高于对照组(30.0%,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非心源性死亡率及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更高(分别为:7.80% vs.1.67%,15.6% vs.8.33%,P均<0.05)。两组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心绞痛复发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糖尿病不增加PCI术后心源性死亡率,但会增加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75岁以上高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 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特征和术后12个月的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实行急诊PC I术的STEM I患者297例,年龄(59.33±11.42)岁,将高龄组(≥75岁)患者49例的临床特征、治疗结果和预后与对照组(〈75岁)患者进行对比。结果高龄组患者占16.5%,年龄(77.46±2.37)岁,其中女性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34.7%比19.8%,P〈0.05)。高龄患者既往陈旧心梗、卒中较对照组多,分别是(18.3%比7.7%;30.6%比10.8%;P〈0.05);其缺血时间较对照组长(4.66±2.49)h比(3.76±2.05)h,左室射血分数低(52.88±6.70)%比(55.66±7.51)%,P〈0.01;高龄组冠脉介入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是(93.9%比97.2%,4.1%比2.0%),P〉0.05;高龄组患者病变复杂,三支血管病变、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8.7%比23.5%;44.8%比28.6%,P〈0.05)。住院期间和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在死亡、再梗死、卒中及靶血管重建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高龄组总体MACE高于对照组(22.4%比7.2%),P〈0.05。结论尽管高龄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总体MACE高于对照组,但在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再梗死、卒中及靶血管重建率方面相似,急诊PC I是年龄≥75岁的高龄STEM I患者安全、有效的再灌注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奉贤区老年护理院脑卒中后抑郁状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发生率及医师识别情况。方法2011年9月1日-2012年9月1日采取问卷调查及临床检查相结合,在奉贤区护理院整体抽取10家护理院进行调查。结果调查护理院住院老人1393例,其中脑卒中患者461例。护理院住院老人抑郁发生率,抑郁自评量表(SDS)为35.32%,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为34.39%。PSD的发生率,SDS为44.69%,HAMD为42.70%,与无脑卒中的患者抑郁发生率SDS30.69%,HAMD30.26%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医师对老年患者抑郁状态的识别率及PSD的识别率分别为4.02%及5.42%。结论PSD的发生率较高而临床医师对老年患者抑郁状态的识别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老年医疗保健相关性肺炎(HCAP)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9例老年HCAP的临床资料,对比存活病例与死亡病例在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原学及治疗方面的差异,logistic回归法分析老年HCAP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89例老年HCAP患者分为存活组61例(68.5%)及死亡组28例(31.5%)。死亡组脑血管病及慢性肾病较存活组多见;死亡组呼吸频率≥30次/min、心率≥100次/min、收缩压〈90mmHg及神志改变的发生率均高于存活组,而发热、咳嗽及咳痰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死亡组及存活组均以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鲍曼不动杆菌等耐药性强的细菌感染多见;死亡组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失败率高于存活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呼吸频率≥30次/min、收缩压〈90mmHg、肺炎严重指数5级、慢性肾病及多肺叶、段炎症浸润为老年HCAP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HCAP症状不典型、病原复杂、耐药性强、病情严重且治疗困难,应进一步加强老年HCAP的诊治研究。  相似文献   

17.
老年糖尿病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老年糖尿病(DM)住院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其死亡危险因素。方法以预设表格方式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老年病房1993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期间住院的老年DM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①老年DM住院患者死亡86例,占全部死亡病例的20.98%,其中以心血管疾病(33.72%)、脑血管疾病(17.44%)、呼吸系统疾病(13.95%)为前3位最主要死因。②在DM与非DM组的比较中,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较非DM组显著增多,肿瘤患者在非DM组明显增多。③DM病程对高血压、心肌梗死、糖尿病肾病(DN)、脑梗死有显著影响。结论DM是增加老年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的一个重要因素。DM的病程增加也大大增加了高血压、心肌梗死、DN、脑梗死的发生率,从而显著增加了老年人的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随访高龄老年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长期临床事件,与普通老年患者比较,探讨其预后的影响因素。对象与方法将年龄≥80岁定义为高龄老年,年龄在60~79岁定义为普通老年,选择冠脉择期PCI术史的患者,详细记录PCI前冠脉造影结果,血运重建策略,支架植入数目,随访其长期主要心血管事件和非心血管临床事件。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特征,除高龄老年组高血压的比例(76.85%)有高于普通老年组(67.08%)的趋势(P=0.061)以外,二组性别构成,糖尿病,高脂血症,不稳定心绞痛,吸烟史,慢性肾功能不全情况没有显著差异,二组造影结果冠脉病变部位没有显著差异,在病变支数上,高龄老年组的单支病变要少于普通老年组,(12.96%vs.24.31%,P=0.013),双支病变(31.48%vs.29.85%,P=0.749)及三支病变上(55.56%vs.45.85%,P=0.081)差异没有显著性。在冠脉策略选择上,高龄老年组完全血运重建较少(43.01%vs.59.30%,P=0.005)。随访结果,包括全因死亡(21.29%vs.6.15%,P0.001),心血管死亡(16.67%vs.4.01%,P0.001),心衰住院(6.56%vs.2.77%P0.001),心绞痛住院(33.33%vs.18.15%,P0.001),所有心血管原因住院(50.93%vs.27.08%,P0.001)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长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较普通冠心病患者高,年龄是其独立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也提示长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与年轻APL患者的临床表现、对治疗反应性及长期生存情况,明确老年患者在现有砷剂联合维甲酸及化疗的治疗模式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的247例APL病例,其中老年组21例、年轻组226例,统计临床资料并分析缓解率、复发率、死亡率、存活时间。结果(1)老年APL在性别、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及免疫表型上与年轻患者未见明显差异。(2)老年组完全缓解(CR)率、诱导期死亡率稍优于年轻组(100.0%vs 95.1%,0.0%vs 4.4%),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01,P=0.325);复发率及CR期死亡率稍高于年轻组(19.0%vs 16.3%,4.8% vs 1.9%),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744,P=0.095)。(3)4年、6年和7年总存活率及无事件存活率与年轻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APL与年轻APL在临床特点、对治疗的反应性及长期生存上无明显差异,现有治疗模式对老年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乳酸和乳酸清除率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乳酸和乳酸清除率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对62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进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测定入院时和治疗6h后动脉血乳酸水平,计算6h乳酸清除率,根据预后患者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其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存活组、死亡组患者治疗前动脉血乳酸水平分别为2.2±1.5mmol/L和2.7±1.8mmol/L,(P〉0.05);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9.4±6.9及23.9±7.1(P〈0.05)。存活组6h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结论早期乳酸和乳酸清除率可用于评估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