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颅内压监测下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亚低温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常规对症治疗;亚低温组患者加用亚低温治疗,控制直肠温度(RT)为32℃~34℃;对照组患者控制RT在36℃~37℃;均监测患者的脑组织氧分压(PbtO_2)和颅内压(ICP)。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入院24 h、48 h、72 h、96 h的ICP、脑组织PbtO_2及血乳酸、脑源性神经细胞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变化;治疗前、后给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入院时,两组ICP、Pbt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24 h、48 h、72 h、96 h,两组ICP均降低、PbtO_2均升高,亚低温组入院不同时间点ICP均低于、PbtO_2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入院时,两组血乳酸、BDN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24 h、48 h、72 h、96 h,两组的血乳酸水平降低,BDNF水平上升;亚低温组入院后各时间点血乳酸水平低于、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3)治疗前,两组NIHSS、GO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个月时,两组的NIHSS评分均降低,GOS评分均上升,但亚低温组的NIHSS评分低于、GO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亚低温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P监测下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快速降低患者的ICP,改善其神经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2-02—2014-08收治的于发病24h内入院的颅脑损伤患者82例,按损伤的程度分组,轻、中型颅脑损伤组44例,重型颅脑损伤组38例,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4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入院后24、72h和7d时的血清IL-1β及ICAM-1水平,并检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IL-1β及ICAM-1水平作对照。结果各颅脑损伤组患者入院时血清IL-1β及ICAM-1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β水平在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入院后24h处于上升趋势,入院后72h时达高峰,后又逐渐下降;ICAM-1水平在患者入院时有所升高,在入院24h时达高峰,持续72h时逐渐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组患者血清IL-1β及ICAM-1水平在各个时段均高于轻、中型颅脑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血清IL-1β及ICAM-1水平可反映颅脑损伤患者的炎症损伤程度,其水平变化与病情程度有密切关系。急性期监测这些指标的水平对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动态测定颅脑损伤后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变化,并探讨NSE含量与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及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入院的颅脑损伤患者223例,根据GCS评分将其分为轻、中、重型三组,在伤后1、3、5、7d应用酶联免疫反应法测定血清NSE浓度水平,并结合ICP、CPP及患者预后进行分析。对照组为正常健康体检者40例,其处理同颅脑损伤组。结果①颅脑损伤患者血清NSE水平升高,轻型组轻度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型组与轻型组和正常对照组、重型组与中型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重型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轻型组(P〈0.01)。②血清NSE含量与ICP呈正相关(P〈0.05),与CPP呈负相关(P〈0.05)。③重型颅脑损伤预后不良者的血清NSE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者(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患者血清NSE浓度升高与脑损伤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评估颅脑损病情的重要指标;监测血清NSE水平联合ICP、CPP等指标,可更为准确地判断病情、评价预后,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心肌酶学、肌钙蛋白指标变化与24 h动态心电图改变,了解急性颅脑损伤对心肌损害的特点。方法 59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于入院后即刻抽血检查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cTnI),于入院后即刻和入院后1周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血CK、CK-MB、LDH、cTnI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上述指标升高水平与颅脑损伤的程度有关(P<0.05)。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出现多种心电图异常,入院24 h内异常心电图发生率为81.36%,1周后心电图异常为28.81%。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且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CRP、FSH等临床检验指标水平与急性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科收治的7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研究组)和50例体检正常者(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相关血清指标等水平差异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空腹血液相关检验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体检者(P0.05);研究组患者入院时空腹血液相关检验指标水平随着急性颅脑损伤程度的增加而升高(P0.05);研究组患者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包括入院GCS评分、伤后入院时间、血清CRP、FSH、LH D-二聚体及血糖水平(P均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院GCS评分≤8分、伤后入院时间6 h、CRP35.0 mg/L、血糖10.0 mmol/L、FSH12.0 U/L、LH22.0 IU/L及D-二聚体1.0 mg/L均是影响研究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对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CRP、FSH等血清指标水平可反映其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与脑脊液IL-1β及NSE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06—2016-01我院收治的96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实验组),选取同期门诊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样本IL-1β及NSE的含量,比较实验组发病入院后不同时间点与对照组血清与脑脊液IL-1β及NSE的水平。依据患者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将其分为轻度组(n=36)、中度组(n=32)和重度组(n=28),对比各组患者血清与脑脊液IL-1β及NSE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血清及脑脊液IL-1β及NSE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发病入院1d、3d,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及脑脊液IL-1β及NSE水平均呈升高趋势(P0.05),且在发病后第3天达到高峰;发病入院后第7天,血清及脑脊液IL-1β及NSE水平均轻微下降。轻度、中度、重度组血清及脑脊液IL-1β及NSE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病情程度的加重,血清及脑脊液IL-1β及NSE水平均呈升高趋势,血清及脑脊液IL-1β及NSE水平与患者病情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脑脊液中IL-1β及NSE水平均高于血清(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患者血清及脑脊液IL-1β及NSE水平可反映颅脑损伤程度,可作为判断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颅内压(ICP)监测与脑脊液乳酸水平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8月于我院神经外科ICU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情况分组,预后良好组(轻、中度残疾)21例,预后不良组(重残及植物生存)44例,死亡组15例。对比不同预后患者住院期间ICP监测情况及脑脊液乳酸水平,探究ICP、脑脊液乳酸水平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不同预后组患者ICP最高值、ICP平均值及脑脊液乳酸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预后良好组ICP最高值、ICP平均值及脑脊液乳酸水平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预后不良组ICP最高值、ICP平均值及脑脊液乳酸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al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ICP最高值、ICP平均值及脑脊液乳酸水平均可预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ICP最高值、ICP平均值及脑脊液乳酸水平升高均为预后不良的独立性危险因素(OR值=2.439、7.584、3.898,P0.05)。结论持续颅内压及脑脊液乳酸水平监测对重型脑损伤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评估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脑红蛋白在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变化,探讨脑红蛋白在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5例正常体检患者,18例颅脑损伤(据GCS评分分为3组:轻型组(GCS 13~15分),中型组(GCS 9~12分)重型组(GCS 3~8分)患者损伤后3 h、6 h、12 h、24 h、48 h、72 h患者血清中脑红蛋白(NGB)浓度。结果 1中、重度颅脑损伤组血清NGB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轻度颅脑损伤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血清中NGB含量在损伤后3 h处于高水平,其后逐渐下降,12 h后逐渐增高,至24 h略有升高,而后逐渐下降。颅脑损伤轻、中、重度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颅脑损伤诱导脑红蛋白的表达,发挥其脑保护作用,NGB血清学水平与神经细胞受损的程度相关,受损情况越重,脑红蛋白在血清中的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影像学CT环池分级结合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开颅术,并予持续颅内压监测,记录颅内压值(ICP)。观察手术前后头颅CT环池分级,Ⅰ级:环池完全闭塞;Ⅱ级:0.1~1.0 mm;Ⅲ级:1.1~2.0 mm;Ⅳ级:2.0 mm。并在术后6个月进行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GOS评分5~4分者为预后良好组,GOS评分3~1分者为预后不良组。分析环池分级、ICP及GOS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前环池分级与预后无相关性,其开颅术后环池分级与ICPct存在负相关性,环池分级越低者的ICPct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环池分级、ICP与预后存在相关性,开颅术后ICP72 h水平与患者GOS评分的相关性最强。预后不良组的ICP72 h值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受试者工作曲线显示:ICP72 h预测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最佳临界点为21 mmHg,具有很强的预测价值。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患者的CT环池分级可反映其ICP水平,评估预后;ICP监测的作用优于环池分级,术后ICP72 h是较好的预后预测指标。将CT环池分级结合持续颅内压监测用于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治疗中,可及时发现问题,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视神经鞘直径与眼球横径(ONSD/ETD)比值对颅脑外伤(TBI)患者颅内压(ICP)的预测价值及其相关性分析。方法 90例TBI患者纳入研究,根据侧脑室置管测量ICP结果将患者分为ICP升高组(ICP>200 mmH2O,n=32)和ICP正常组(ICP≤200 mmH2O,n=58),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量表(GOS)随访后将4~5分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n=38),1~3分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n=52),比较两组患者ICP、ONSD、ETD和ONSD/ETD比值等指标的水平差异。超声ONSD、ONSD/ETD比值和ICP间的相关性分析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超声ONSD和ONSD/ETD比值对ICP升高预测的准确性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 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7天,两组患者GCS评分逐渐升高,ICP升高组GCS评分低于ICP正常组,组间和组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ICP、ONSD和ONSD/ETD比值水平逐渐降低,ICP升高组高于ICP正常组,组间和组内比较均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亚低温(MHT)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HT组和对照组,各25例,均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MHT组术后1~3 h行MHT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1~7 d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颅内压(ICP)及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治疗3~7 d,MHT组血清MMP-9、IC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5~7 d,MHT组大脑中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其搏动指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MHT治疗能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MMP-9、ICP及脑血流动力学等指标,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及CSF中tau及Aβ42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对本院2014年7月~2016年4月收入的60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血清及CSF中tau蛋白及Aβ42的表达水平检测,分析其与患者损伤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试验A组和B组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及CSF中tau蛋白水平和Aβ42水平显著升高。不同时间GCS A组患者血清及CSF中tau蛋白水平和Aβ42水平显著高于GCS B组(P<0.05)。与GCS A组相比,GCS B组GOS评分为1~3分的患者比例显著降低,GOS评分为4~5分的患者比例显著增加(P<0.05)。结论 tau蛋白水平、Aβ42表达水平与颅脑损伤密切相关,可作为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重要评价指标,而且Aβ42在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颅内压(ICP)变化情况,以及NSE与颅内压增高-累计时间(PTD-ICP)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2例重型颅脑损伤为回顾组,去大骨瓣减压术后持续监测ICP,每12 h监测一次血清NSE水平,以12 h为周期计算PTD-ICP,分析血清NSE与PTD-ICP的相关性及血清NSE对PTD-ICP>0的预测效能。以2017年1~6月收治的22例重型颅脑损伤为验证组,验证NSE与PTD-ICP的关系。结果 回顾组术后3 d内,血清NSE水平在(20.46~79.74)μg/L,PTD-ICP(0~537.65)mmHg/5 min;血清NSE对预测未来12 h内PTD-ICP>0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937,NSE最佳截断值为51.93μg/L;NSE≥51.93μg/L时,NSE与PTD-ICP呈明显正相关(P<0.05);经Loess曲线拟合,两者接近线性相关,经线性回归确定拟合方程:PTD-ICP=27.423×NSE-1612.044,该模型调整R2=0.690。验证组以NSE≥51.93μg/L预测性诊断PTD-ICP>0,敏感度73.8%,特异度95.5%,Kappa值0.696(P<0.001)。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血清NSE与早期PTD-ICP呈明显正相关,血清NSE有助于预测未来12 h内ICP>20 mmHg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高压氧(HBO)治疗对临床效果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根据患者的入院顺序将8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HBO组44例和常规组43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手术、降低颅内压、营养脑细胞、抗感染等常规治疗,HBO组在患者病情稳定后给予HBO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伤后第1、5、10天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ɑ)、C反应蛋白(CRP)、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颅内压(ICP)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伤后第5、10天,随着HBO治疗作用,HBO组患者的血清炎症指标(IL-6、TNF-ɑ、CRP)、抗氧化指标(MDA、SOD-1)、颅内压(ICP)水平均优于常规组患者(P0.05)。伤后第5、10天HBO组患者的大脑中动脉Vs、Vm检测值均优于常规组患者(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C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P0.05),HBO组患者提高更加显著(P0.05)。治疗结束6个月后,HBO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63.64%高于常规组的41.86%(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HBO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炎症反应、大脑血流状态、机体低氧状态、抗氧化水平,从而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护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ICP)的变化,探讨持续动态ICP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ICP监护组和常规治疗组,ICP监护组根据ICP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常规治疗组根据经验进行常规神经外科治疗。结果ICP监护组在脱水剂应用时间、剂量及并发症方面均低于常规治疗组,两组差异显著(P<0.01);预后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持续ICP监护有利于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措施,降低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建立颅脑爆震伤动物模型,探讨颅脑爆震伤后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比较不同伤情与血浆TNF-α、IL-6含量的关系。方法杂种雄性犬30只,随机分为:轻伤I组(13 mm,n=10),中型伤II组(9 mm,n=10)及重伤III组(5 mm,n=10),用1 g TNT当量的球型爆炸源置于距右颞顶部不同距离(13mm、9mm、5mm)对犬的颅脑部引爆致伤,制作轻、中、重型颅脑爆震伤动物模型,伤前及伤后0 h、1 h、2 h、4 h、6 h、12 h对血浆中TNF-α、IL-6指标监测。结果犬爆震伤1 h后,中、重伤组血浆中TNF-α、IL-6含量与伤前比较明显升高(P〈0.01),在不同时间点重伤组与轻伤、中型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中型伤组TNF-α、IL-6较轻型伤组略高,但无明显差异(P〉0.05)。双变量相关统计分析表明,在伤后6 h时血清中TNF-α、IL-6含量与颅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结论颅脑爆震伤后血浆中TNF-α、IL-6升高,其升高程度与伤情轻重程度紧密相关,提示TNF-α、IL-6可能参与了早期的颅脑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CXC趋化因子配体12(CXCL12)水平对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颅脑损伤患者(A组)和86例健康体检者(B组)的资料,检测两组血清CXCL12水平。结果 A组与B组血清CXCL12水平比较及A组不同严重程度分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血清CXCL12高于B组,重型患者高于轻型和中型患者,中型患者高于轻型患者,A组不同严重分型间不良发生率及分型中不同预后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0.97%,重型患者高于轻型和中型患者,且预后不良患者血清CXCL12高于预后良好患者,轻型、中型、重型中预后不良患者血清CXCL12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者。血清CXCL12水平预测A组预后不良的效能理想。结论血清CXCL12水平可预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S100B蛋白与颅脑损伤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B蛋白含量与颅脑损伤预后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测定125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在伤后不同时间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B蛋白含量,结合GOS评分进行分析。结果伤后早期(24h内)血清中S100B蛋白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在不同预后患者中S100B水平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脑脊液和血清中S100B变化趋势一致结论颅脑损伤后脑脊液和血清中。S100B蛋白均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血清中S100B检测具有更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水平变化,并根据预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估量表(NIHSS)进行相关性分析。 方法选取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神经外科自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140例,根据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NIHSS 0~1分)、轻度组(40例,NIHSS 2~15分)、中度组(40例,NIHSS 16~20分)及重度组(40例,NIHSS 21~42分),对症治疗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GFAP和NSE不同时间点的动态检测。比较不同损伤水平患者两个指标的变化趋势,分析两个指标与NIHSS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轻、中、重度组患者血清GFAP和NSE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组间不同时间段GFAP及NSE水平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重度组GFAP、NSE浓度显著增高。患者血清GFAP和NSE水平与NHISS评分均呈正相关(r=0.484,0.447,P<0.05)。 结论颅脑损伤患者血清GFAP和NSE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动态监测有助于评估患者病情演变和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B型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的动态变化,分析BNP水平与颅脑损伤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2-01-2013-01收入我院神经外科的7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时最初的GCS评分将其分为轻度颅脑损伤组(GCS 13~15,n=17)、中度颅脑损伤组(GCS 9~12,n=29)、重度颅脑损伤组(GCS 3~8,n=32)和2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在入院当日、治疗第3~5天和第15天收集血浆样本测定BNP含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较之对照组,颅脑损伤患者血浆BNP增加明显(P<0.05),且重度颅脑损伤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轻度颅脑损伤组及中度颅脑损伤组(P<0.01).血浆BNP变化与颅脑损伤后(ICP)增高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浆BNP水平可作为判断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颅脑损伤后ICP增高的一个潜在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