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0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DC)栓塞术中发生破裂的危险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 2000年8月至2010年6月,以GDC栓塞术治疗42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统计分析颅内动脉瘤在GDC栓塞术中发生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16例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发生率为3.8%(16/420),术后13例致密填塞,3例部分填塞.单因素分析显示:SAH发作次数≥2次、瘤体≤4 mm、有假性动脉瘤、Hunt-Hess分级为Ⅳ~Ⅴ级、有高血压病史以及瘤颈窄是引起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术中发生破裂的危险因素.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AH发作次数≥2次(P=0.0424,OR=6.798)以及有假性动脉瘤(P=0.0069,OR=4.423)是引起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术中发生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颅内动脉瘤在GDC栓塞术中发生破裂主要与SAH多次发作以及存在假性动脉瘤有关,临床上对存在危险因素者应警惕发生术中破裂,一旦发生应积极给予合理的治疗,大多数患者能获得良好预后.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and treatment experience of cerebral aneurysms rupture in the course of Gugliemi detachable coil (GDC) embolization. Methods From August 2000 to June 2010,420 patients with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received GDC embolization and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o analyse the risk factors of cerebral aneurysms rupture in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Results Sixteen patients had intraoperative aneurysm rupture, the incidence rate was 3.8%(16/420),including 13 cases density filling,3 cases partial filling postoperative.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SAH episodes ≥2 times,tumor size ≤4 mm,the presence of pseudoaneurysm,Hunt-Hess grade Ⅳ - Ⅴ as well as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were the risk factors of cerebral aneurysms rupture in the course of GDC embolization.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SAH episodes ≥2 times (P = 0.0424,OR =6.798)and the presence of pseudoaneurysm (P = 0.0069, OR = 4.423) we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cerebral aneurysms rupture. Conclusions Rupture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in the course of GDC embolization is mainly related to the multiple SAH and the presence of pseudoaneurysm. It should be alert to the risk factors and take active treatment as soon as the occurrence of rupture in clinic work, for this, most patients can get a good prognosis.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动脉瘤最长径≤3 m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血管内治疗和随访的资料。按Hunt-Kosnik分级,其中0级3例,Ⅰ~Ⅱ级14例,Ⅲ~Ⅳ级3例。共22个动脉瘤,其瘤体最长径均≤3 mm,其中前交通动脉瘤5个,后交通动脉瘤和眼动脉瘤分别为4个,大脑前动脉A2段、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和大脑后动脉动脉瘤各2个,脉络膜前、垂体上动脉和小脑上动脉动脉瘤各1个。采用弹簧圈行囊内栓塞22个动脉瘤,其中3个辅以支架,2个栓塞过程中临时使用球囊。结果 22个动脉瘤均被栓塞,其中6个(27.3%)达致密栓塞,余16个(72.7%)为不完全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弹簧圈解脱后部分脱出支架网眼1例,而后再置入1个支架将其贴在两层支架之间。20例患者临床随访6~36个月,无再出血发生。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比较安全,近期效果较好,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血管病多学科一体化治疗模式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ACVD多学科一体化治疗模式对ACVD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建立完善的多学科一体化治疗的组织网络体系,共入选ACVD患者7202例,其中,将2000年6月至2005年6月在脑血管病治疗中心住院的ACVD患者共4089例作为治疗组(多学科一体化治疗),1995年5月至2000年5月住院的ACVD患者共3113例作为对照组(以往常规治疗法)。观察指标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 HSS)、生活能力评分(BI)、牛津残障评价(OHS)、住院时间、病死率及合并症和出院后6个月残障评价。经SPSS Windows10.0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NI HSS-4.59±4.68、BI29.53±24.40、OHS-1.29±0.95对照组NI HSS-1.97±2.17、BI6.94±21.41、OHS-0.84±1.09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意义(P<0.001),临床治愈率提高31.92%,平均住院日缩短8.8天,病死率降低了12.27%,并发症降低了12.52%,致残率降低了31.92%。结论多学科一体化治疗模式能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是适合我国的ACVD的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基因Survivin和p53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6例脑膜瘤组织、15例正常脑膜组织中凋亡相关基因Survivin、p53蛋白的表达,并统计学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Survivin在正常脑膜组织和脑膜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0%和61.6%,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Survivin表达阳性率在脑膜瘤II级(76.5%)和I级(48.2%)之间、III级(93.3%)和I级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p53在正常脑膜组织和脑膜瘤组织表达的阳性率为0%和36.1%,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53表达阳性率在脑膜瘤II级(52.9%)和I级(20.4%)之间、III级(73.3%)和I级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01)。Survivin与p53蛋白表达共阳性27例,共阴性29例,呈显著正相关(rs=0.687,P﹤0.01)。结论(1)Survivin和p53在脑膜瘤中的表达与其恶性程度明显相关;(2)Survivin基因过度表达和抑癌基因p53失活在脑膜瘤的发生和恶化中起协同作用;(3)Survivin将是脑膜瘤免疫治疗理想和有效的靶基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锁孔入路治疗破裂的前循环动脉瘤的显微技术和治疗效果。方法通过眉弓眶上和翼点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36例,包括前交通动脉瘤13例,后交通动脉瘤16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7例。手术均为发病后1~3d进行。结果术中动脉瘤显露良好,36例均成功夹闭,其中2例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29例恢复良好,6例轻残,1例死亡。结论锁孔入路可显著减小手术损伤及手术并发症。完善的术前准备和设计,熟练的手术操作技术,良好的术中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宋纪宁  薛振生 《湖南医学》2014,(2):332-333,336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对颅内动脉瘤术后脑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且术后发现脑缺血的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EPO皮下注射,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两组在入院当天及治疗后7 d、14 d、21 d、28 d、35 d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采用MRI的弥散加权成像功能(DWI)测定发现缺血时及缺血后7 d、14 d、21 d、28 d、35 d时脑缺血情况并计算其面积。【结果】治疗组d21、d28、d35 NIHSS评分分别为(8.7&#177;1.8)分、(8.0&#177;1.6)分、(7.0&#177;1.6)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 <0.05);治疗组脑缺血面积缩小百分率在同时间点较对照组显著增加( P <0.05)。【结论】EPO能通过促进缺血脑组织微循环重建的机制保护神经。  相似文献   
7.
<正> 随着GDC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其所具有的完全可控性,易操作性等特点,使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颅内动脉瘤栓塞的并发症仍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2000年来临床遇到的几个典型病例进行分析,从而对几种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应对措施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基因Survivin和p53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6例脑膜瘤组织、15例正常脑膜组织中凋亡相关基因Survivin、p53蛋白的表达,并统计学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Survivin在正常脑膜组织和脑膜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0%和61.6%,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Survivin表达阳性率在脑膜瘤II级(76.5%)和I级(48.2%)之间、III级(93.3%)和I级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p53在正常脑膜组织和脑膜瘤组织表达的阳性率为0%和36.1%,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53表达阳性率在脑膜瘤II级(52.9%)和I级(20.4%)之间、III级(73.3%)和I级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01)。Survivin与p53蛋白表达共阳性27例,共阴性29例,呈显著正相关(rs=0.687,P﹤0.01)。结论(1)Survivin和p53在脑膜瘤中的表达与其恶性程度明显相关;(2)Survivin基因过度表达和抑癌基因p53失活在脑膜瘤的发生和恶化中起协同作用;(3)Survivin将是脑膜瘤免疫治疗理想和有效的靶基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CXC趋化因子配体12(CXCL12)水平对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颅脑损伤患者(A组)和86例健康体检者(B组)的资料,检测两组血清CXCL12水平。结果 A组与B组血清CXCL12水平比较及A组不同严重程度分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血清CXCL12高于B组,重型患者高于轻型和中型患者,中型患者高于轻型患者,A组不同严重分型间不良发生率及分型中不同预后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0.97%,重型患者高于轻型和中型患者,且预后不良患者血清CXCL12高于预后良好患者,轻型、中型、重型中预后不良患者血清CXCL12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者。血清CXCL12水平预测A组预后不良的效能理想。结论血清CXCL12水平可预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干出血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采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干出血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显微镜直视下切开桥脑侧方,找到并清除脑干血肿,出血点在直视下应用双极电凝弱电流止血.按照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定治疗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的血肿经显微外科手术均完全清除.术后随访2~24(9.23±4.89)个月,按照GOS评价:5分6例,4分14例,3分3例,2分3例,1分5例.结论 显微镜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干出血是一种有效和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