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64岁,2013年5月因"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不适"于大连市中心医院确诊胃癌,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示:(胃窦部)溃疡型低分化腺癌并粘液细胞癌,肿物大小约4.5 cm×3.5 cm×1.7 cm,侵透全层.第6组淋巴结见癌转移(1/7).第2/4组淋巴结及另送第7/8组淋巴结未见癌转移.大网膜未见癌转移.术后诊断:胃窦癌术后IIIA期(PT4N1M0).术后行FOLFOX6化疗6周期.2015年6月,患者再次出现腹胀,进食后明显,偶有肠胀气,严重时可见隆起,按之疼痛,夜间明显.就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肛肠外科复查胸部CT(2015年6月30日)示:双肺多发结节,考虑陈旧病变.全腹增强CT示:胃术后改变;中腹小肠套叠现象,请结合临床.2015年7月14日全麻下行小肠部分切除术,术中探查见小肠局部肿物,大小约4 cm×3 cm,侵及浆膜,肿物近端小肠壁厚水肿,远端小肠正常.  相似文献   

2.
顾尽晖  史仁杰 《西部医学》2011,23(3):506-506
病例男,57岁,因"直肠癌"于2009年6月在全麻下行"经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术中发现肿瘤位于距肛门5 cm处,大小约5 cm×4 cm×5 cm,另见多枚息肉,术后病理:直肠高级别上皮瘤变,淋巴结未见癌转移,上下切缘未见癌转移。患者术后恢复尚可,无明显不适,因不能自行排尿,  相似文献   

3.
1病历报告患者,女,51岁。因发现左乳腺肿物5个月于2012年8月20日入院,入院后查乳腺彩超示:左乳实性团块7.5cm×7.0cm×5.5cm,左腋下多发低回声结节,最大2.0cm×1.0cm(图1A)。于2012年8月21日行左乳腺肿物及左腋下淋巴结穿刺术,穿刺病理:(左侧)乳腺侵润性导管癌,Ⅱ级,未见脉管内  相似文献   

4.
1临床资料患者女,29岁,主因右侧颈部肿物伴乏力、消瘦3个月于1987年10月入院。查体:右侧颈部可触及一约4cm×5cm大小肿物,质硬,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随吞咽上下活动。右侧胸锁乳突肌前缘可及数枚肿大淋巴结,直径0.5~1.5cm,质硬,光滑,活动。胸部X线片:右肺上中肺野有3个球形阴影,直径分别为1cm、2cm、3cm。X线诊断:右肺转移癌。碘131试验颈部肿物为冷结节。颈淋巴结活检病理结果为乳头状+滤泡状转移癌。患者曾于外院化疗1次,因不能耐受而来我院,在家属强烈要求下,于1987年11月行右侧甲状腺全切除术+右侧颈淋巴结清扫术,病理报告为乳头状癌…  相似文献   

5.
<正> 本文报告3例Peutz-Jeghers综合征(下称PJS)消化道息肉恶变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例1 女,40岁。因便血伴里急后重半月入院。患者14a前曾因肠梗阻在外院手术。术中发现“小肠肿瘤”,切除小肠40cn。病理结果不详。3a前肛门指诊发现直肠息肉。其父死于胃癌,其一子10a前发现空肠息肉。查体:消瘦贫血貌,口唇及两颊有多个0.3cm×0.2cm紫黑色色素斑,手指和脚趾也有同样斑点。钡灌肠示:结肠多个圆形充盈缺损。乙状结肠镜检查:距肛门15~20cm肠腔有多发息肉,距肛门4cm处可见肿物突入肠腔。入院2周行全大肠切除(包括40cm回肠)及回肠造瘘术。术中同时发现右附件肿物(6cm×5cm×3cm)并予以切除。切除的40cm回肠及全部结肠内可见多发息肉,大者直径3.5cm,小者如米粒。直肠肿物约10cm×8cm×6cm,病理结果:  相似文献   

6.
[例一]项某某,男,37岁,农民。因心窝部疼痛伴嗳气5年,于1985年12月23日在我院行胃镜活检,病理诊断:胃小弯低分化腺癌。血型“O”型。行胃大部切除术,术中发现胃小弯处二个溃疡面,大小约1.5×1×0.3cm及l×0.7×0.3cm。病理诊断:胃小弯多灶性溃疡型低分化腺癌伴肌层浸润;切缘及淋巴结未见癌残留和转移;胃体那慢性肥厚性胃炎。术后19个月随访,一般情况好。  相似文献   

7.
<正> 男,57岁。因发现头部肿物1月于1989年7月2日就诊。自觉无任何不适。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五官、胸、腹部未见阳性体征。右颞顶部可见3个花生米大之肿物,局部无红肿,质硬,无痛,可移动。门诊手术取一个肿物送检,病理诊断为胃腺癌皮肤转移。于1989年7月5日行纤维胃镜检查见胃窦部有一直径2cm的菜花状肿物,触之易出血,活检病理诊为胃腺癌。 女,76岁。以发现上腹部肿物2月于1992年9月26日就诊。自觉无不适。查体:一般情况好,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胸部未见阳性体征。在腹白线脐上5cm处可扪及一似杏核大小之肿物,无红肿,质硬,无触痛,不能移动。手术切除肿物送检,手术病理为胃粘液细胞癌皮肤转移。于1992年9月30行纤维胃镜检查见胃体至胃角处小弯前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病理诊断经验,并分析影响其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方法:对72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2例中56例是因良性甲状腺疾病切除偶然发现的,63例为单发病灶,9例为多发病灶;光镜主要形态学特点是核拥挤、核/浆比大、空泡状核以及间质纤维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癌组织CK 19弥漫强阳性,TPO阴性,良性甲状腺上皮表达与之相反;27例行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单病灶者6例(6/18)有转移,其中5例直径≥0.8cm,1例为0.3cm;多病灶者7例(7/8)有转移,癌灶直径0.1~1.0cm。结论:对所有切除甲状腺进行仔细的肉眼及镜下检查可避免微小癌漏诊;免疫标记CK 19和TPO联合应用有助于微小乳头状癌诊断;多发癌灶及单发癌灶直径≥0.8cm的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42岁.因 "刺激性干咳2个月"入院.查体:右下肺叩诊稍浊,听诊呼吸音弱,未及干湿罗音及胸膜摩擦音.CT检查:右肺下叶外基底段可见一球形高密度影,大小约3.7cm×3.7cm,CT值约为35HU,边缘较光滑,内侧可见一棘状突起,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图1、2).术前诊断为"右肺下叶癌?".术中见:右肺下叶近肺门处一实质性圆形肿物,4.0 cm×5.0 cm大小,边界清、表面光滑,剖开可见"鱼肉样、灰白色"组织;肺门、纵隔及隆突见0.5 cm×0.4 cm肿大的淋巴结数枚,取病灶组织送术中冰冻,结果为"恶性肿瘤",行右肺下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诊断:右肺下叶肺母细胞瘤,支气管断端"-",淋巴结未见转移(0/17),见图3.  相似文献   

10.
1病例报告 患者,男,57岁,结肠癌肝转移姑息性切除术后5年.患者1999年7月诊断横结肠癌肝转移,腹部CT及彩超诊断肝转移癌3.8 cm ×6.0 cm大小,1999年7月22日行横结肠癌姑息性切除术,术中予肝转移癌无水酒精注射,术后病理诊断:横结肠黏液腺癌,癌组织侵及肠壁全层,癌周淋巴结未见癌转移(0/8).  相似文献   

11.
1临床资料 ①一般资料:患者,女,67岁,因左腋窝肿物1个月于2001年11月13日入院.该患曾于18年因左侧乳腺癌(肿物较小,约1.5 cm×1.5 cm,分期T1N0M0)而行左侧乳腺单纯切除术;次年因子宫多发肌瘤、右侧卵巢黄体瘤而行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本次入院查体:左侧腋下触及3 cm× 3 cm肿物,质硬,表面欠光滑,边界不清.B型超声示:左侧腋窝多个低回声结节,融合成团,形态不规则;彩色血流显示动脉血流频谱.CEA 1.51 μg·L-1,CA-153 20.6 U·mL-1.入院后第3天行手术治疗,发现腋窝1、2组可触及多枚肿大、质硬淋巴结,清扫1、2组淋巴结及周围脂肪组织.②术后病理回报:左侧腋窝转移腺癌.③免疫组化检查:ER(-)、PR(-)、CEA( )、PCNA( )、CerbB-2(-).④临床诊断:乳腺癌术后腋窝淋巴结转移癌.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53岁.于2005年3月发现右侧会阴部肿物,伴疼痛,且缓慢增大,于同年9月在外院行手术切除,会阴肿物大小约5 cm×3 cm,术后病理为"上皮样肉瘤",术后给予局部放疗60Gy/30 F,未予化疗,于2007年1月因切口疼痛2个月入我院,彩超检查示:右侧会阴部混合性占位,考虑复发,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遂行"右侧会阴部肿物广泛切除+右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右侧会阴部肿物为上皮样肉瘤,右外侧淋巴结为慢性炎症,右内侧淋巴结为上皮样肉瘤转移.  相似文献   

13.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53岁.因发现右侧腋窝肿物3个月入院.肿物发现时如鸡蛋大小,病程中逐渐增大,至拳头大小.既往健康,否认外伤史.入院后查体:右侧腋窝可扪及一肿物,大小约8.0 cm×5.0 cm,质软,表面尚光滑,活动度尚可,边界尚清.双侧乳房未触及肿物,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辅助检查:乳腺钼靶片和超声检查均未见乳房异常;超声检查见右侧腋窝稍高密度肿物影,椭圆形,最大径约9 cm,周边有血流;右肩关节多排CT示右侧腋窝区脂肪密度占位性病变,直径约8 cm,考虑脂肪瘤可能性大,未见肿大淋巴结.在全麻下行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有完整包膜,质软,大小约9.0 cm×8.0 cm×3.0 cm,内至胸廓外缘,外至肩胛骨外缘,上至锁骨下缘,下至第三肋下缘,仔细离断肿物周围滋养血管,将肿物及包膜完整切除.病理所见:淡黄色椭圆形肿物,体积12 cm×10 cm×5 cm,包膜完整,切面实性,淡黄色,质软.镜下表现:肿瘤组织大部分由成熟的脂肪组织组成,局部近边缘及纤维间隔中脂肪细胞和间质细胞有异形性,可见病理核分裂像,考虑高分化脂肪肉瘤.手术切除后未行进一步治疗,术后1年未见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14.
患儿女,13岁。右乳出现肿物2个月,于1996年10月10日入院.患儿于2年前因左乳巨大纤维瘤在率院手术治疗,于2月前无意中发现右乳有红枣大小肿物,乳头有血性溢液,无任何不适感。查体,右乳内上象限距乳头O.5cm处有一个3.5cm×3.0cm×1.5cm的肿物,质硬、界不清,活动差,无腋下淋巴结转移,术中快速病理示右乳腺癌,行右乳根治手术。术后病理示浸润性导管癌,镜下可见大量的增生纤维,间质中可见到较小的癌细胞,形状不整,边界不清,胞浆少,杭大小不一,染色质较深,腑下淋巴结未见转移。  相似文献   

15.
<正> 患者,女,39岁。1981年起发现右侧乳房有蚕豆大肿物,无明显不适,肿物进行性增大。1983年8月来我院就诊时,右乳房乳头外下方可触及6cm×7cm×4cm大肿物。质硬,表面凸凹不平与皮肤粘连,皮肤呈桔皮样改变,1983年8月25日行右乳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乳腺髓样癌,腋窝淋巴结未见转移。  相似文献   

16.
1临床资料患者,男,32岁,因"发现左颈部肿物半年"为主诉于2010年9月6日入院。患者于半年前无意间发现左侧颈部肿物,大小约1.5cm×2cm,此后肿物进行性增大;无鼻塞、鼻涕带血、嗅觉下降、头痛、视力下降等症状;患者就诊于某医院,颈部CT提示:左侧筛窦占位性病变,左侧颈部占位性病变,诊断为左筛窦恶性肿瘤伴左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外院行颈部病理活检,病理切片经多家医院阅片会诊,先后病理诊断有:(1)神经内分泌肿瘤转移;(2)非角质化癌转移;(3)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等。  相似文献   

17.
邢镨元  秦燕  刘鹏  冯奉仪 《北京医学》2009,31(9):554-554
患者男.14岁.因发现右腹股沟肿物伴右下肢肿胀1个月于2008年11月13日入院.患者于2008年10月运动后出现右腹股沟处疼痛.并发现该处有一约1cm×1cm大小肿物。1个月后肿物逐渐增大至5cm×4cm×3cm,并伴有局部疼痛及右下肢肿胀。腹盆CT示腹膜后右侧髂动脉旁结节状肿物.约4cm×5cm×18cm,挤压右侧腰大肌使之明显移位,包绕右侧髂总动脉。右侧腹股沟区多个淋巴结融合成团,约4cm×4cm×3cm。B超示双侧腹股沟区多发肿大淋巴结,右侧胭窝区多发肿大淋巴结.均考虑为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直径≤2 cm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况及其临床病理特征,为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手术证实的453例肿瘤直径(最大径)≤2 cm的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形态学类型、大小、部位、浸润深度、脉管内癌栓等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453例直径≤2 cm的胃癌中早期胃癌255例、进展期胃癌198例;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1.8%和46.0%(P=0.000 1);3.5%的早期胃癌与7.6%的进展期胃癌可见脉管内癌栓(P=0.034 1).影响肿瘤直径≤2 cm的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有肿瘤组织学类型、大小、浸润深度与脉管内癌栓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与脉管内癌栓是肿瘤直径≤2 cm的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层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与脉管内癌栓是直径≤2 cm的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而肿瘤组织学类型与浸润深度则是直径≤2 cm的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肿瘤直径≤2 cm的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及脉管内癌栓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应参考上述临床病理因素判断淋巴结转移风险,确定肿瘤直径≤2 cm的胃癌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9.
<正> 患男,53岁。于1989年12月26日在硬外麻醉下行胃癌根治术。取上腹正中切口(从剑下至脐上长约15cm)入腹,术中见胃体部大弯侧有5cm×5cm×3cm肿块,盆腔、肝脏、腹膜未见转移,腹主动脉旁、肝十二指肠韧带等处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肿瘤切除后行毕Ⅰ式胃肠吻合,腹壁切口常规冲洗,缝合。术后恢复顺利,伤口甲级愈合。术后病理报告:溃疡型腺癌Ⅱ级侵及胃壁全层,上下切缘未见癌浸润,小弯侧2个淋巴结、大弯侧4~6个淋巴结有癌转移。术后两月行FAM方案化疗时发现腹部切口瘢痕上部深面可触及10cm×5cm肿块,质硬,无活动度,压痛阳性,局部无红肿及渗出。B超示手术后皮下瘢痕组织增生。胃肠造影及  相似文献   

20.
消化道三原发癌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人,男,58岁,2003年7月因"上腹隐痛并阵发性呕吐宿食2月"入院,胃镜检查诊为"胃窦癌",行胃癌根治术(D2B1),术中探查发现包块位于胃角端小弯侧后壁,大小约7 cm×6 cm,质硬,无腹水,肝、脾、胰无异常.术后病理检查示:(胃窦小弯侧)低分化黏液腺癌,达深肌层,未累及上下切缘,周围淋巴结内未见癌转移.术后FP方案化疗10周期,定期复查无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