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和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对近8年来手术治疗的616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多灶性情况、肿瘤是否侵犯包膜、肿瘤直径及病理特征的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寻找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566例,滤泡状癌50例.所有患者中,中央区(Ⅵ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43.0%(265/616),颈外侧区(Ⅱ+Ⅲ+Ⅳ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9.2%(118/616).肿瘤突破包膜、直径>1cm者同侧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滤泡状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明显低于乳头状癌(P<0.05).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最常见的部位是中央区,其次为颈外侧区.初次手术应常规清扫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当肿块直径>1cm、肿瘤突破甲状腺包膜时或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时,应常规清扫颈外侧区淋巴结.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更高,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2.
隐匿性甲状腺癌诊断与治疗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36岁,因发现右侧颈部包块2个月余,活检病理报告为右颈部淋巴结转移性乳头状癌,收入院治疗.查体:甲状腺不肿大,未扪及包块.超声示:①右颈部多个稍减弱回声,考虑淋巴结肿大.②甲状腺左叶下极下方可探及淋巴结回声.③甲状腺未探及异常.核素扫描:甲状腺右叶上份"凉结节".其余检查未发现有远处转移现象.血清学检查T3:1.59μg/L、T4:99.71μg/L,均正常.在局部麻醉下手术探查,术中见甲状腺约2.5 cm×2.5 cm×3.0 cm大小,质硬.颈内静脉外侧多个肿大质硬淋巴结,最大有3.5 cm×3.5 cm×3.0 cm大小.切取淋巴结送冰冻检查提示:甲状腺乳头状腺癌Ⅰ级.将右侧甲状腺、甲状腺峡部、左侧大部甲状腺切除,并行右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石蜡切片提示:右甲状腺乳头状癌Ⅰ级.找见淋巴结12枚,其中6枚见癌转移.伤口愈合出院行同位素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32例中,术中冷冻病理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26例,行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蜡块冷冻病理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6例,其中4例行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2例未行二期手术治疗。结果行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30例中(第1组26例+第2组4例),9例(30%)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0.6 cm与≥0.6 cm的肿瘤转移率分别为7.69%和42.11%,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包膜完整转移率5.00%,肿瘤包膜不完整转移率66.67%,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具有一定比例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尤其对于肿瘤最大直径≥0.6 cm和肿瘤包膜不完整的病人行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是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癌肉瘤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48岁。发现颈部肿物8年余。开始如核桃大,近1个月来增长迅速,伴憋气、疼痛、声音嘶哑,于1978年1月24日入院。体检:颈前可扪及肿块10×6cm,质硬,分叶状,随吞咽可有轻度上、下活动,右侧肿物上缘可触及一肿大淋巴结,约1.5×1.5cm。X片见气管左移。术中见右侧甲状腺约4×3.5cm大小,质硬,与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及食  相似文献   

5.
病例摘要例1:女,17岁。左腹股沟无痛性肿物3个月,逐渐增大。查体: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腹正常,左腹股沟区有15×5cm 椭圆形肿物,质硬,无痛,不活动。左大腿轻度肿胀。行肿物切除,病理诊断:大汗腺癌。1个月后患者明显消瘦,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左下腹可触及不活动肿物,质硬。左大腿明显肿胀。钡灌肠透视:乙状结肠肿物。3个月后患者全身转移,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治体会。方法:肿瘤直径≤1cm者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甲状腺双侧占位、滤泡癌等行全切除;肿瘤直径>1cm,行甲状腺双叶切除。结果:(1)病理诊断:乳头状癌285例,滤泡癌15例,髓样癌5例,混合性癌3例。病灶位于左侧116例,右侧153例,双侧30例,峡部9例。(2)中央区淋巴结切除107例,肿瘤直径≤1cm 57例,阳性17例(29.8%);肿瘤直径>1cm 50例,阳性18例(36.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颈部淋巴结改良根治术36例,肿瘤直径≤2cm 14例,共清扫淋巴结168枚,阳性78枚(46.4%);肿瘤直径>2cm 22例,共清扫淋巴结372枚,阳性188枚(50.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癌常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随着肿瘤直径的增大,淋巴结转移亦相应增多,术中应注意颈中央区及颈侧区淋巴结的清扫。  相似文献   

7.
苏美珍 《重庆医学》2003,32(10):1369-1369
患者 ,男 ,1 0岁 ,颈前肿物渐大 3年。查体 :无明显突眼征 ,颈前膨隆。甲状腺左侧叶可扪及小结节 ,质硬 ,可随吞咽上下活动。右侧甲状腺扪及一拇指头大结节 ,质硬 ,可随吞咽上下活动。双侧颈部可扪及多个淋巴结 ,最大约 4 0cm× 3.0cm ,最小约 2 0cm× 1 .0cm ,质硬 ,部分可推动。超声检查 :左侧叶甲状腺大小约 6 8cm× 4 8cm× 2 0cm ,右侧叶大小约 7 2cm× 4 9cm× 2 4cm ,峡部厚 0 5cm。双侧甲状腺内见密集光点 ,回声欠均匀。左侧叶内见 2个直径大小约1 2~ 1 6cm低回声光团 ,边界欠清。右侧叶下极见 2 4cm×2 0cm实性不均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颈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收集甲状腺外科首次手术治疗并确诊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人的石蜡组织及临床资料,并对病人的病理、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不同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原发病灶数目、肿瘤组织是否侵犯甲状腺包膜、是否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肿瘤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颈部淋巴结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325例病人中112例(34.5%)伴颈淋巴结转移,109例(33.5%)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04例(32.0%)伴侧颈淋巴结转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0.5 cm、伴甲状腺包膜浸润、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和肿瘤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阳性表达均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以上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为正确处理病情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39岁。以“胃癌术后2年6个月,外阴肿物1月”为主诉于2005年3月20日入院。患者因上腹部疼痛伴乏力消瘦于2002年10月在我院肿外科行胃镜检查示:胃窦小弯溃疡型癌;行胃窦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胃小弯溃疡型低分化腺癌侵及深肌层,大弯及幽门下淋巴结转移,下切缘(+)。术后半年内在我科以FOLFOX4、TAXOL+CF/5-FU方案化疗共6个周期,后一直随访。2005年2月发现右侧外阴有一黄豆大小肿物,并逐渐长大至蚕豆大小。入院查体:右侧外阴有一2.5cm×2.0cm大小肿物,质地硬,活动;右侧腹股沟触及一1.0cm×1.5cm大小淋巴结,质硬,固定。行肿物切除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清扫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室2010年1月~2011年1月初治的16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血清TSH与颈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范围的关系。采用χ2检验、t检验、Logistic模型及ROC曲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率为46.3%(77/166),年龄<45岁、肿瘤直径>0.5cm是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4.804和2.018,P均<0.05)。癌灶最大直径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的最佳临界点为0.55cm,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8和0.60,曲线下面积0.741(95%CI:0.667~0.81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肿瘤直径越大,淋巴结转移的可能就越大,且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也越大,肿瘤直径可作为手术清扫范围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7岁,因发现右侧颈部肿物1年余于2011年9月20日入院。该患者1年前发现右侧颈部肿物,无疼痛,逐渐增大,现约鹌鹑蛋大小,伴有咽部异物感,一直未正规诊治。近半个月肿物增大明显,且出现右侧颈部胀痛,就诊于某院,并行相关检查及局部取病理(穿刺病理:右颈淋巴结穿刺物中见少许异型细胞,不除外癌;右颈鞘淋巴结穿刺见少  相似文献   

12.
杨昆宪  唐晓丹  牛恒 《医学综述》2009,15(20):3183-3185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结果18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有颈淋巴结转移者104例,转移发生率为56.2%。年龄≤44岁转移率为51.2%(66/129);年龄≥45岁转移率为67.9%(38/5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肿瘤直径<1 cm淋巴结转移率低于肿瘤瘤直径>1 cm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最容易出现颈鞘及气管周围组织淋巴结的转移。对于年龄≥45岁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尤其是其肿瘤直径>1 cm时,应及时行颈淋巴结清扫术,尤其是应常规清扫颈鞘及气管周围组织的淋巴结。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37岁,主因右侧颈部肿物5年,颈前肿物伴声嘶20天入院。于5年前发现右侧颈部物如枣样大小,无明显不适,在当地医院诊为“淋巴结炎”,对症治疗效果不明显。近20天来发现颈前肿物并伴有声音嘶哑等不适。查体:T:36.7℃。颈前甲状腺峡部肿物2.0×1.5×1cm_3大小.质硬,表面不光滑,上下活动差,甲状腺右叶肿物1×1×0.8cm_3.质硬.活动差。左叶未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危险因素分析, 为合理、规范的外科手术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病理科接收的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934例病理资料。统计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患者不同临床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结果 934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中,颈部淋巴结(中央区和/或颈侧区)转移率50.64%(473/934),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47.86%(447/934),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20.77%(194/934)。447例中央区转移患者中168例(37.58%)合并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颈侧区淋巴结转移而中央区无转移率2.78%(26/934)。卡方检验分析显示,男性、肿瘤直径>0.55cm、包膜侵犯、双侧、多灶的PTMC患者颈部淋巴结、颈部中央区淋巴结、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高(P<0.05),不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PTMC患者颈部及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P<0.05),特殊病理类型的PTMC患者颈部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高(P<0.05);二分类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男性、肿瘤直径>0.55 cm、双侧、不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是颈部及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0.55 cm、包膜侵犯、特殊病理类型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单病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肿瘤位置位于上部及峡部时侧区淋巴结转移率高于中部和下部。 结论 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应常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当PTMC患者存在肿瘤直径>0.55 cm、包膜侵犯、特殊病理类型、肿瘤位于上部或峡部时,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风险增高,可考虑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5.
1病历资料 患者,男性,67岁。2009年10月发现舌体左侧肿物,大小约为2cm×3cm,舌体肿胀疼痛,进食困难(图1)。体检发现左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活检示:鳞状细胞癌。胸部CT示:右肺下叶背段肿物伴结节,考虑为转移。临床诊断:左舌癌,左侧颈部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43岁。10年前无意中发现颈右部有一蚕豆大小肿物,未治疗,肿物渐大。经检查右侧甲状腺肿大,给予注碘剂二次,无效,自觉颈部不适,时有气短,心悸,原颈部肿物增大,而入院。生命体征如常,无突眼症。右侧甲状腺大,下极处,触及3×3 cm圆形包块。轻压痛,质硬,边清,表面光滑,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颈部淋巴结无肿大。其它无异见,术前诊断:右侧甲状腺腺瘤。  相似文献   

17.
1临床资料 患者,男,46岁,因左侧睾丸肿大7 年,术后2 月伴左颈部包块进行性增大于2005年10月3日入院.患者于2005年7月11日因左侧睾丸进行性增大(14cm×10 cm×7 cm),在当地医院行高位睾丸切除及精索结扎术,术后病理切片经当地医院会诊为精原细胞瘤.术后未行放、化疗,后发现左颈部1枚约2×2cm3包块,进行性增大,无疼痛,当地医院穿刺活检为转移癌(多系精原细胞瘤).体查:发育正常,左侧锁骨上可见6cm×5em大小包块,质硬,活动度差,无压痛,左侧腹股沟可扪及3枚直径1cm质硬肿大淋巴结,右侧腹股沟可扪及1枚直径2cm质硬肿大淋巴结.入院诊断:精原细胞瘤术后颈部转移Ⅳ期.入院后血分析:WBC:7.40×109/L,NEU:9.41×109/L,RBC:5.69×1012/L,HGB:145g/L,PLT:158×109/L,尿分析:UBG:17μmol/L,MS: ,肝功:ALT:48.7U/L,TBIL:9.5μmol/L,AST:49.7U/L,B超:肝、胆、胰、脾、双肾、输尿管、盆腔内未见确切异常,大便正常.入院后行VP-16、顺铂化疗,配合TDP照射左颈部,化疗期间予格拉司琼、胃复安防止恶心呕吐,别嘌呤醇防尿酸生成,化疗1疗程后复查:左颈部包块3×3cm3,左侧腹股沟扪及1枚直径1cm肿大淋巴结,右侧腹股沟肿大淋巴结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Breast cancer)包括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li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及转移性双侧乳腺癌,习惯上所称的双侧乳腺癌均指BPBC.现就作者近两年临床工作见到的2例BPBC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1,男,64岁,已婚.右乳晕下包块1年,左乳晕下包块半年入院,局部不疼、不胀、无乳头溢液.查体:病人一般情况好,右乳晕下可触及一约3 cm×3 cm大小肿物,左乳晕下约2 cm×2 cm大小的肿物,扁平状,质硬表面凹凸不平,无触痛及破溃,右侧肿物与皮肤粘连,双腋下触及数个扁平状、质软的淋巴结,可活动,入院第3天在局麻下行双乳腺切除,冰冻病理报告双侧均为恶性病变.当即改全麻行双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报告:(左乳)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右乳)乳腺乳头状癌,双腋下淋巴结未见转移(0/12),ER(+).术后恢复过程顺利,术后2周开始给予CMF方案治疗,常规服用三苯氧胺片.  相似文献   

19.
1 病案摘要 1.1 一般资料患者男性,50岁.因"右肺小细胞癌多周期化疗后26天,伴憋气加重1周"入院.患者1年前经纤支镜活检病理证实为右下肺小细胞肺癌.PET/CT示右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先后应用EP(Vp-16+DDP)、TI(紫杉醇+IFO)、CAO(CTX+VCR+EPI)IP(伊立替康+奈达铂)方案化疗,同时行右肺门及纵隔放疗和颅脑预防性照射,后复查胸部CT示病灶进展.入院时患者喘憋较重,不能平卧,声音嘶哑.查体:喘憋貌,双侧颈部可扪及多个直径1-2cm肿大淋巴结,质韧.颈软,右肺呼吸音低,左肺闻及干啰音.心率76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及杂音.胸部CT示右肺下叶后基底段肿块合并斑片状高密度影,双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颈部B超示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考虑转移性.  相似文献   

20.
1 一般资料 患者,男,69岁。28年前因“左侧甲状腺乳头状癌”行甲状腺癌根治术,本次因发现左侧颈部肿块3月入院。查体:左侧颈部凹陷,下颌下甲状软骨水平可触及一约4cm×3cm大小的质硬肿物,表面不光滑,不易推动,听诊无血管杂音。心电图和胸片正常,骨扫描阴性。B超:肿块位于左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大小36mm×28mm,颈动脉旁见多个肿大淋巴结,较大1个约8mm×11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