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自拟济肾方加减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Ⅲ期气阴两虚兼血瘀证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2月-2020年7月汝州市济仁糖尿病医院DKDⅢ期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患者8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egsin基因C2093T基因多态性与广西汉族人群IgA肾病(IgAN)患者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中医将IgAN病例辨证分为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风湿热毒证4型。采用PCR-RFLP检测86例IgAN组和59名正常组Megsin基因C2093T位点基因多态性;分析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IgAN病不同中医证型中的分布规律。结果:①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Megsin基因C2093T存在3种突变基因型,即CC型、CT型、TT型及C、T两种等位基因,IgAN组和正常对照组Megsin基因C2093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均具有群体代表性;②IgAN组和正常组3种突变基因型之间频率比较无显著差异,两组C、T两种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IgAN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风湿热毒证;④IgAN脾肾气虚证组基因型中CC型占比例最大,脾肾气虚证组Megsin基因C2093T基因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IgAN各中医证型之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IgAN患者中医证型以虚证为多,脾肾气虚证及气阴两虚证为其主要证型。Megsin基因C2093T位点基因型CC型可能是IgA肾病脾肾气虚证发病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中医按照早期糖尿病肾病病变发展规律分为阴虚燥热型、气阴两虚型、脾肾气虚型,观察各分型在糖脂代谢、肾脏血流动力学及相关指标方面是否具有临床价值。方法:将33例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量〈300mg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阴虚燥热组、气阴两虚组、脾肾气虚组,并设正常对照组。行131I-邻碘马尿酸钠肾动态显影观察各组的肾有效血浆流量(ERPF),采用改良的MDRD公式计算肾小球率过滤(eGFR),同时计算FF(eGFR/ERPF);测定各组血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测定各组的尿指标(β2微球蛋白β2-MG、尿免疫球蛋白IgG、M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腺苷酶NAG)。结果:①糖脂代谢:阴虚燥热组、气阴两虚组及脾肾气虚组的HbAl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气阴两虚组及脾肾气虚组的TG明显高于对照组。②肾血流动力学:阴虚燥热组eGFR和ERPF、FF值比对照组增高。气阴两虚组eGFR、FF比对照组增高,ERPF低于对照组。eGFR随着UAER增加呈正相关,ERPF随着UAER增加呈负相关。脾肾气虚组FF比对照组增高,ERPF比对照组显著降低。③其他相关指标:脾肾气虚组的IgG及NAG高于对照组;气阴两虚组及脾肾气虚的β2-MG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辨证分型组基本符合西医关于糖尿病肾脏早期病变进展的理论。三组证型在糖脂代谢、肾脏血流动力学方面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并比较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和气阴两虚、毒瘀阻滞证患者临床特征、基因突变及预后。方法将78例MDS患者按证型分为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组(脾肾两虚组,64例)和气阴两虚、毒瘀阻滞证组(气阴两虚组,14例),分析比较两组血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预后核型、预后危度、基因突变、生存期、年生存率以及疾病进展情况。结果 78例MDS患者中,脾肾两虚组患者比例[82.05%(64/78)]高于气阴两虚组[17.95%(14/78),P0.05]。脾肾两虚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8×10~9/L患者比例[35.94%(23/64)]高于气阴两虚组[21.43%(3/14),P=0.028]。脾肾两虚组骨髓原始细胞增多型(EB-1/EB-2)患者比例[29.69%(19/64)]高于气阴两虚组[7.14%(1/14),P0.001]。脾肾两虚组伴随染色体核型预后中等/差/极差核型患者比例[29.69%(19/64)]高于气阴两虚组[14.29%(2/14),P=0.006]。脾肾两虚组高危(IPSS-R危度积分3.5分)患者比例[48.44%(31/64)]高于气阴两虚组[21.43%(3/14),P0.001]。脾肾两虚组存在基因突变患者比例[60.94%(39/64)]高于气阴两虚组[42.86%(6/14),P=0.005]。脾肾两虚组存在2个以上基因突变患者比例[39.06%(25/64)]高于气阴两虚组[14.29%(2/14),P0.001]。脾肾两虚组患者4年生存率(26.56%)低于气阴两虚组(42.86%,P=0.018)。脾肾两虚组中有2例[3.13%(2/64)]转化为AML,气阴两虚组中无病例转化为AML。结论 MDS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与气阴两虚、毒瘀阻滞证在ANC、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染色体核型、危险程度、突变基因、年生存率等预后因素方面均存在差异,MDS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与不良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5.
分析132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载脂蛋白水平与中医辩证分型的关系,发现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证载脂蛋白B(apoB)、apoB/载脂蛋白A-I(apoA-I)均高于正常值,而以脾肾气虚组升高最为明显,且明显高于气阴两虚组和肝肾阴虚组(P<0.05);兼有湿证者apoB、apoB/apoA-I显著高于不兼湿证者(P<0.01),故认为apoB和apoB/apoA-I可作为脾肾气虚及湿证辩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诊断指标相关性。方法对101例代谢综合征病人进行中医辨证分为气滞湿阻证、痰瘀互结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四个证型,结合诊断指标进行临床调查分析。结果气阴两虚型43例(42.6%),痰瘀互结型20例(19.8%),气滞湿阻型21(20.8%)。脾肾气虚型17例(16.8%)。在年龄上各型显著无差异,在病程上气滞湿阻型与痰瘀互结型无明显差异(p〉0.05)。气阴两虚型和脾肾气虚型较前两型有显著差异(p〈0.01)。脾肾气虚型和气阴两虚型型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脾肾气虚型FPG高于其它三型,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它三型血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显示代谢综合征最多的分型为气阴两虚型。分型与病程,FPG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莫超  赵洁  黄国东 《中医杂志》2023,(8):848-852
目的 分析糖尿病肾脏病(DKD)患者中医证候、证素分布特征及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F)、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数据库中DKD中医证候的临床研究及临床调查文献,检索时间范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6月30日。采用Excel 2019提取DKD不同分期患者的中医证候、证素信息,建立数据库,对不同分期患者中医证候、证素进行统计描述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97篇,纳入的文献中均未涉及Ⅰ期,报道DKDⅡ~Ⅴ期患者18 001例,其中Ⅱ期419例、Ⅲ期8702例、Ⅳ期6207例、Ⅴ期2673例;涉及证型34种,证素24种(其中病位证素6个、病性证素18个)。在总体分布中构成比≥3%的证型有12种,包括血瘀证(5017例次)、气阴两虚证(4466例次)、气虚证(3057例次)、阴虚证(2680例次)、阳虚证(2216例次)、痰湿证(2019例次)、脾肾气虚证(2003例次)、湿热证(2001例次)、阴阳两虚证(1985例次)、湿浊证(1832例次)、阴虚燥热证(1261例次)、血虚证(102...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早期气阴两虚证、临床期脾肾两虚证和终末期阴阳两虚证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以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9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患者,两组又各分为早期气阴两虚证、临床期脾肾两虚证和终末期阴阳两虚证。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两组各期治疗后的24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中医症候积分、SBP、DBP、FPg,HbA1c、2hPg,TC、Tg,BUN、Scr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不同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早期气阴两虚证、临床期脾肾两虚证和终末期阴阳两虚证糖尿病肾病,效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中医证候特点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初步探讨中医证型在IMN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将65例IMN患者分为脾肾阳(气)虚及气阴两虚型两组,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及病理等方面的异同。结果脾肾气虚型与湿浊证、水气证呈正相关(P〈0.01),脾肾阳虚型与水气证呈正相关(P〈0.01),而气阴两虚型与血瘀证呈正相关(P〈0.05)。气阴两虚型发病年龄明显高于脾肾阳(气)虚型,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脾肾阳(气)虚型(P〈0.05),两组间CKD分期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eGFR、Scr、BUN及LD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肾脏病理分期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阴两虚型肾小管间质积分及慢性化积分明显高于脾肾阳(气)虚型(P〈0.05、P〈0.01)。结论脾肾阳(气)虚及气阴两虚是IMN的主要中医证型,中医本虚证与标实证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与脾肾阳(气)型比较,气阴两虚型IMN患者临床及肾脏病理损害较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中医证候特点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初步探讨中医证型在IMN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将65例IMN患者分为脾肾阳(气)虚及气阴两虚型两组,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及病理等方面的异同。结果脾肾气虚型与湿浊证、水气证呈正相关(P〈0.01),脾肾阳虚型与水气证呈正相关(P〈0.01),而气阴两虚型与血瘀证呈正相关(P〈0.05)。气阴两虚型发病年龄明显高于脾肾阳(气)虚型,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脾肾阳(气)虚型(P〈0.05),两组间CKD分期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eGFR、Scr、BUN及LD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肾脏病理分期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阴两虚型肾小管间质积分及慢性化积分明显高于脾肾阳(气)虚型(P〈0.05、P〈0.01)。结论脾肾阳(气)虚及气阴两虚是IMN的主要中医证型,中医本虚证与标实证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与脾肾阳(气)型比较,气阴两虚型IMN患者临床及肾脏病理损害较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梗阻性肾病梗阻解除后中医证候分布的规律。方法:选择梗阻性肾病梗阻解除后病例212例,搜集四诊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构成比及频率、样品聚类等统计学处理,观察梗阻性肾病梗阻解除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以最小方差法(Ward’s method)分别采用聚五类、六类、七类分析,并征求专家意见,认为聚六类比较符合临床实际,包括气阴两虚兼湿浊型、脾肾气虚兼湿浊型、气阴两虚兼湿热型、脾肾阳虚兼血瘀型、脾肾气虚兼血瘀型、湿热蕴结型等6种证型。结论:梗阻肾梗阻解除后中医证候具有虚实夹杂、正虚邪实的特征,正虚表现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邪实以湿浊、血瘀、湿热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初诊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血脂、血尿酸、胰岛素抵抗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初诊辨证为气阴两虚证、痰湿困脾证和湿热蕴结证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186例,其中气阴两虚证59例,痰湿困脾证65例和湿热蕴结证62例。三组均空腹予身高、体重、血脂、血尿酸(SUA)、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测,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初诊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体质量指数(BMI)、血脂、SUA、血糖、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结果:三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BG)及HbA1c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湿热蕴结组和痰湿困脾组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均高于气阴两虚组(P<0.05),湿热蕴结组TC、TG、LDL水平均高于痰湿困脾组(P<0.05);湿热蕴结组和痰湿困脾组BMI、HOMA-IR、SUA水平均高于气阴两虚组(P<0.05),湿...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肾脏病(DKD)的辨证分型是中医遣方用药的理论基础,在病程各个阶段其中医证型往往存在差异。归纳总结了DKD进展过程中医证型的变化,发现脾肾气虚证是DKD主要证型,认为DKD中医证型迁移过程主要为“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阳衰湿浊瘀阻型”。进一步归纳DKD患者中医证型与炎症因子的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样凋亡微弱诱导因子(TWEAK)等炎症因子与DKD进展及中医证型变迁有关。此外,DKD中医证型从阴虚燥热证、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变化至阴阳两虚证,25羟-维生素D水平也发生改变,能够为DKD辨证分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223例IgA肾病气阴两虚证患者证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临床试验数据的挖掘,探讨kA肾病气阴两虚证的证候特点。方法对临床试验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1)IgA肾病气阴两虚证主要临床症状依次为腰膝酸痛、身倦乏力、咽干咽痛、手足心热、易感冒、畏寒、目干涩、头晕目眩、自汗、纳差、大便干结、盗汗。舌象以舌质红或偏红或边尖红最多,说明内热较多见;舌质淡红其次,说明气虚阴虚并重的患者亦不少见。(2)因子分析研究得出3个共因子,其中F1所包括的症状与气阴两虚偏阴虚证相似,病位偏于肝、脾、肾,且F1的特征根值最高,说明气阴两虚偏阴虚证的比率最大;F2所包括的症状与气阴两虚并重证相似,病位多在脾、肾;F3所包括的症状与气阴两虚偏气虚证相似,病位多在肺、脾。结论IgA肾病气阴两虚证的证候特征以气阴两虚偏阴虚证和气阴两虚并重证常见。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491-2494
目的:探讨MBL基因+230位点基因多态性在IgA肾病患者中医证型中表达分布。方法:将IgA肾病病例分为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风湿热毒证4型。采用PCR-rRFLP检测IgA肾病组86例和正常对照组59例MBL基因+230位点多态性,分析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规律;分析MBL基因+230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IgA肾病不同中医证型中的表达分布规律。结果:1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两组MBL基因+230位点基因型频率均具有群体代表性;2MBL基因+230位点存在基因型GG型、GA型、AA型,两组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检出G、A两种等位基因,等位基因频率两组间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3 IgA肾病组各中医证型MBL基因+230位点基因型与正常对照组关系:正常对照组除与肝肾阴虚证差异不显著外(P0.05),与其余各证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IgA肾病各中医证型之间,风湿热毒证与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与肝肾阴虚证、脾肾气虚证之间基因型均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各证之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5IgA肾病组GA基因型及A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IgA肾病组中医证型GA基因型频率,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风湿热毒证。结论:MBL基因+230位点基因多态性可能和IgA肾病的遗传易感性相关;MBL基因+230位点基因型GA型可能是IgA肾病脾肾气虚证发病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结膜松弛症(CCh)中医证型-证素-症状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纳入2019年2月—2020年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诊断为CCh的患者250例,均以右眼纳入研究。制作CCh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及眼部症状,由2名中医专家现场进行中医证型判定。利用“便携式中医智能镜”收集患者中医证素。将采集到的临床数据录入IBM SPSS Modeler 18.0进行预处理,形成“数据源-类型-Apriori-网络”数据流,再利用统计软件进行关联规则(AR)统计分析。结果 (1)一般情况:常见的中医证型有5个,分别为肝肾阴虚证、肺阴不足证、气阴两虚证、脾虚气弱证、阴虚湿热证。中医证素有5个,分别为气虚、阴虚、气滞、阳虚、痰湿。眼部症状共8个,分别为异物感、畏光、流泪、眼痒、疼痛、干涩、视疲劳、视物模糊。(2)中医证型与证素的AR分析:关联最强的前5位分别是气阴两虚-阴虚、肝肾阴虚-阴虚、气阴两虚-气虚、脾虚气弱-气虚、肝肾阴虚-气虚。(3)中医证型与眼部症状的AR分析:关联最强的前5位分别是脾虚气弱-流泪、肝肾阴虚-流泪、气阴两虚-视物模糊、气阴两虚-异物感、脾虚气弱-异物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ACE I/D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心绞痛)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将115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为气阴两虚、阴虚阳亢、痰瘀交阻3组,检测其ACE基因型(II、DD、ID),并与47例正常对照组作对照。结果4组基因型(II、DD、ID)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痰瘀交阻组比较,气阴两虚组与阴虚阳亢组的II基因型频率、I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较高(P〈0.05),DD基因型频率、D等位基因频率则无明显差异(P〉0.05);与阴虚阳亢组比较,气阴两虚组II基因型频率、I等位基因频率、DD基因型频率、D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ACE I/D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相关,且其中II基因型可能与阴虚型相关。  相似文献   

18.
王有奎教授认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OPE)以脾胃亏虚、无力传肺为发病之因,传变之机在于痰饮阻滞三焦,固本培元为治病之本。王教授运用“肺胃一体”指导COPE诊疗,分期论治,有的放矢。早期以脾土亏虚不培肺金为主;中期因肺津不润,渐伤阴分,以气阴两虚为要;晚期责之久病及肾,以肺肾两虚为重。将疾病早、中、晚三期归纳为肺脾两虚证、气阴两虚证、肺肾两虚证。  相似文献   

19.
吴继萍  石朝玉  冯妮  李晓晨 《光明中医》2010,25(10):1755-1757
对105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中医证型学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设计表格观察纳入病例的分布情况,发现乳腺癌患者主要涉及脾肾肝三个脏器,中医辨证本虚多见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亏虚四种证型,其主要集中在脾肾气虚与气阴亏虚两个证型,在本虚的基础上兼夹有血瘀、气滞、痰湿、热毒;肝脾肾正气不足是本病主要发病的内在因素。分析认为辨证分型能够较好的反映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其演变规律。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进展的相关性,以此推断病情与预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研究105例女性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四型,表实分为血瘀、气滞、痰湿、热毒。观察以上各证型与年龄,病程,有无放化疗,转移(淋巴、血行、骨转移),有无内分泌治疗,临床进展等的关系。结果 :显示105例女性患者中以脾肾气虚、气阴亏虚最为多见,兼以进行内分泌治疗为最多,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亏虚四种证型进行比较,显示内分泌治疗的患者常见气阴两虚型,晚期患者气阴两虚常合并热毒证。结论 105例入组患者出现远处转移的共计31例,集中分布在气阴两虚型,显示其病机演变规律为气虚到气阴两虚,且随阴虚证的加重病情逐渐进展。分析认为辨证分型能够较好的反应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KD)不同分期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演变规律,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横断面、回顾性调查的研究方法,依据Mongensen分期标准选取我院住院DKD(Ⅰ-Ⅱ、Ⅲ、Ⅳ、Ⅴ期)患者273例,收集其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DKD不同分期中医本证方面,Ⅰ-Ⅱ期以阴虚燥热证为主,Ⅲ期以气阴两虚证为主,IV期及V期以脾肾气虚证为主,随着病情进展,DKD的主要证候呈现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的发展趋势;DKD不同分期中医标证方面,血瘀证贯穿DKD发生、发展的始终;DKD早期湿热证所占比例较高,随着病情进展,湿热证逐渐减少,痰浊证和寒湿证逐渐增多。结论:DKD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脾肾气虚证为主,标实以血瘀、湿浊证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