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短期正念行为训练对髋部骨折固定术后老年患者负性情绪及免疫机能的影响。 方法将60例符合条件的髋部骨折固定术后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训练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早期运动康复训练;训练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正念行为训练,每周1次,每次90min,共5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5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采用心境状态量表(POMS)评测患者心境状态,采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评测患者的正念水平;并采用EXPO32-ADC流式分析软件实施免疫荧光的数据分析,对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数目进行免疫机能评测。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POMS和MAAS评分及血清T细胞CD3+、CD4+、CD8+数目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POMS和MAAS评分及血清T细胞水平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训练组中患者正念水平MAAS评分(58.00±4.78 vs 54.00±4.89)及POMS各项评分中的紧张-焦虑(13.14±3.36 vs 15.90±4.28)、忧郁-沮丧(18.10±6.24 vs 20.06 ±5.42)、疲惫-惰性(16.53±3.50 vs 18.98±4.88),活力-好动(26.68±5.22 vs 22.43±5.2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愤怒-敌意(9.94±2.48 vs 10.38±2.30)和困惑-迷惑(13.60±3.48 vs 13.78±3.50)两项指标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对照组相比,训练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T细胞CD3+、CD4+、CD8+数目升高(75.75±5.40 vs 69.91±4.42;39.54±3.29 vs 34.44±4.21;39.82±3.55 vs 36.82±3.55),训练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短期正念训练可改善髋部骨折固定术后老年患者心境情绪状态,提高患者免疫机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结合健康教育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的影响。 方法选取中、重度老年COPD稳定期住院患者10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4例,2组患者均接受呼吸内科常规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体化运动锻炼指导和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仅通过电话随访进行健康宣教和康复锻炼指导。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1年后(治疗后)行COPD生活质量调查问卷(SGR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 结果治疗后,对照组SGRQ问卷各项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干预组SGRQ问卷症状、活动能力、生活影响评分及总分分别为(42.12±11.32)分、(45.17±10.23)分、(29.98±6.54)分和(41.02±9.92)分,分别与组内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治疗后,干预组SCL-90量表各项评分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急性发作和急性发作导致住院人次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康复训练结合健康教育可显著改善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社区中老年骨质疏松症(OP)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根据欧洲OP基金会生活质量问卷(QUALEFFO-41)结合我国实情制定OP调查表,对上海某社区152例OP患者进行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运用单因素Kruskal-Wallis检验和多元逐步回归等方法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中老年OP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较低,为(62.58±14.06)分,年龄、文化程度、摄入牛奶量、骨折病史、合并疾病、OP分级及绝经年限对生活质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骨折病史、合并疾病、文化程度及绝经年限与生活质量有线性回归关系。 结论开展有效健康教育、早期诊断、综合治疗是提高社区中老年OP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联合康复干预对痉挛性斜颈患者痉挛病情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8例痉挛性斜颈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局部肌肉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治疗组于A型肉毒毒素注射1周后给予康复干预。于治疗前、A型肉毒毒素注射1周后及注射8周后分别采用多伦多痉挛性斜颈评定量表(TWSTRS)、Tsui量表对患者疗效进行评定,采用健康调查量表(SF-36)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经A型肉毒毒素注射8周后,发现联合治疗组TWSTRS量表病情严重程度评分[(9.5±2.6)分]、残疾程度评分[(5.9±4.1)分]、躯体疼痛评分[(3.7±1.5)分]、SF-36量表生理职能评分[(68.3±19.5)分]、生理机能评分[(80.6±19.1)分]、活力评分[(76.3±20.3)分]、精神健康评分[(74.3±22.5)分]及Tsui量表评分[(3.2±1.6)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其中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精神健康及Tsui评分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发现病情严重程度评分[(11.4±3.6)分]、Tsui量表评分[(5.8±1.7)分]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应用肉毒毒素基础上辅以康复训练治疗痉挛性斜颈具有协同疗效,能进一步缓解疼痛、降低伤残评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评价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的生活质量的临床可行性和疾病严重程度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11例ICP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轻症组128例、重症组83例,294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应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进行调查评分,比较健康孕妇和ICP患者生活质量差异,ICP患者轻症组与重症组的生活质量差异,ICP患者血总胆汁酸与EQ-5D等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EQ-5D总得分为(6.03±1.29)分,对照组为(5.31±0.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CP重症组EQ-5D总得分为(7.31±1.01)分,ICP轻症组EQ-5D总得分为(5.21±0.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ICP组血总胆汁酸水平与EQ-5D总得分呈正相关(r=0.657, P〈0.01),与直观量表得分均呈正相关(r=0.617,P〈0.01)。结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重症者更明显,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用于评价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健康调查问卷(Short Form-36 Health Survey,SF-36)和欧洲五维度健康量表(Euro Quality of Life Five-Dimensional Questionnaire,EQ-5D)用于慢性伤口患者生活质量测评的信效度及其对不同维度测评效果的异同。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于2019年7月—2022年2月选取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创面治疗中心就诊的慢性伤口患者作为调查对象,使用自设问卷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采用SF-36及EQ-5D调查患者的生活质量。结合2个量表反映出的慢性伤口患者生活质量现况,从内部一致性、得分相关性及其对伤口特征指标分组患者的得分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共纳入144例患者,其SF-36的生理健康总分为(224.52±94.36)分,心理健康总分为(282.88±90.77)分。EQ-5D效用值得分为(0.73±0.23)分,EQ视觉模拟标尺得分为(72.90±20.60)分。SF-36各分量表与EQ-5D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694~0.957和0.757,2个量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P<...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不同时间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搜集2012年9月至2013年5月首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TMS组(35例,给予10Hz rTMS真刺激联合利培酮治疗)和伪刺激组(36例,给予10Hz rTMS伪刺激联合利培酮治疗),共治疗4周,刺激部位为左侧前额叶背外侧。最终完成本研究的患者为68例,其中rTMS组33例,伪刺激组35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末(治疗后),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2组患者的精神症状;且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末(治疗2周)、治疗4周末(治疗后),采用事件相关电位P300(分析指标为Cz点靶刺激的N1、P2、N2、P3潜伏期及P2、P3波幅)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对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并对患者完成分类数(Cc)、正确应答数(Rc)、错误应答数(Re)、持续性错误数(Rpe)和非持续性错误数(nRpe)进行计数统计。 结果①治疗4周后,rTMS组阴性症状量表评分明显低于伪刺激组(11.3±2.6 vs 14.9±3.4,t=4.88,P<0.01);rTMS组和伪刺激组治疗后的PANSS总分及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组内治疗前(P<0.01)。②利培酮平均治疗剂量、最大剂量比较,rTMS组分别为(3.0±0.9)mg/d和(3.9±0.6)mg/d,伪刺激组分别为(3.8±1.0)mg/d和(4.7±0.7)mg/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6,P<0.01;t=5.04,P<0.01)。③与治疗前比较,rTMS组治疗4周末的P2(155.4±24.2 vs 171.7±28.5)、N2(205.4±19.4 vs 228.3±23.4)、P3(295.1±24.4 vs 317.5±25.5)潜伏期缩短,P2(4.1±1.6 vs 3.1±1.2)和P3(6.9±2.1 vs 4.9±1.8)波幅升高,Cc(4.4±2.4 vs 3.1±2.0)和Rc(31.0±10.5 vs 24.1±11.2)增加,Re(18.4±8.9 vs 24.8±10.8)、Rpe(5.7±2.7 vs 8.2±4.3)和nRpe(12.2±6.5 vs 16.6±7.8)减少,伪刺激组的P3潜伏期缩短(299.5±27.3 vs 320.3±29.4)、P3波幅升高(6.0±2.2 vs 4.8±1.9),Cc增加(28.7±9.6 vs 23.2±10.7),Re(20.4±8.1 vs 25.1±9.7)和nRpe(13.1±6.2 vs 16.3±7.0)减少,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rTMS组P2、N2潜伏期和P3波幅及Cc、Rc、Re、Rpe、nRpe的改善与伪刺激组相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rTMS(10Hz)联合利培酮治疗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和降低药物的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步态联合平衡训练对原发性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PD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训练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PD药物治疗,训练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步态训练及平衡功能训练。于训练前、训练8周后应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运动功能检查(UPDRS-Ⅲ)、10 m行走速度及6 min行走距离评定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情况;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患者平衡能力变化,并记录跌倒次数。 结果经治疗8周后发现训练组10 m行走速度[(1.43±0.32 )m/s]、6 min行走距离[(380.65±96.55)m]、BBS评分[(49.61±5.14)分]均较对照组[分别为(0.89±0.41)m/s,(291.67±115.74)m、(41.53±3.62)分)]显著增加,UPDRS-Ⅲ评分[(23.89±6.83)分]及跌到次数[(2.78±7.55)次]均较对照组[分别为(27.52±7.56)分和(5.78±9.45)次]显著降低(P<0.05)。 结论在传统药物干预基础上辅以步态及平衡功能训练,能进一步改善PD患者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减少患者跌倒次数,抑制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减重步态训练对胸11(T11)~腰4(L4)节段脊髓损伤(SCI)患者步行能力及综合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符合条件的胸腰段SCI患者按开始接受康复治疗的时间顺序进行编号(1~60),奇数编为治疗组,偶数编为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包括心理疏导、运动治疗(不包含减重步态训练)、物理因子治疗、矫形支具治疗等,其中运动治疗每次45 min,每日1次,每周5 d,共治疗12周;物理因子治疗每次15~20 min,每日2次,每周6 d,共治疗12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美国Pneumex公司生产的减重步态训练仪(型号:Pneu-DPW)进行减重步态训练治疗,每次30~40 min,每日1次,每周5 d,共治疗12周。在治疗前和治疗计划全程实施完成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分别采用综合功能评定量表(FCA)进行综合功能评分(FCA评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2011年修订的《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中的运动项目评分法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ASIA评分),采用FCA中的行走项评分法进行患者步行能力(WA) 评分,并全部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治疗前,治疗组患者的FCA、MBI、ASIA和WA评定评分分别为(42.83±10.13)、(26.50±12.33)、(9.97±11.44)和(2.10±0.40)分,对照组上述各项评分分别为(43.67±11.73)、(27.17±12.98)、(9.93±11.52)和(2.13±0.43)分;治疗前2组上述各项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治疗组上述各项评分分别为(81.87±7.49)、(72.67±7.04)、(17.30±16.40)和(7.47±2.05)分,对照组则分别为(74.93±8.89)、(66.00±8.03)、(13.67±12.85)和(5.07±1.87)分;2组FCA、MBI、ASIA和WA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述各项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减重步态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较单纯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胸腰段SCI患者更能显著提高胸腰段SCI患者的步行能力,且更能显著地促进胸腰段SCI患者的综合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社区呼吸康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门诊及社区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并给予社区呼吸康复干预,治疗内容包括健康教育、用药及营养指导、呼吸训练、运动锻炼等;每4周电话随访1次。于入选时及干预1年后进行疗效评定,疗效观察指标包括肺功能[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医学研究会呼吸困难量表(MRC)及Borg量表、焦虑及抑郁测评、6min步行试验(6MWT)、营养状况等。 结果共有85例患者纳入最终统计分析。入选COPD患者康复前FEV1%为(48.11±14.54)%,康复后为(47.82±14.94)%,康复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6min步行距离从康复前[(416.10±99.84)m]增加至[(437.51±116.17)m],康复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GRQ评分较康复前平均降低4.8分;急性加重次数由康复前[(1.07±1.27)次]减至[(0.39±0.69)次](P<0.01)。根据疾病严重度分级,中度及重度以上COPD患者SGRQ评分均较康复前分别降低4.84分和5.73分。体重指数正常COPD患者6min步行距离改善幅度[由(409.52±98.31)m增加至(433.53±118.46)m]较低体重指数患者改善情况[由(440.07±105.4)m增加至(452.0±110.32)m]更显著;低体重指数患者SGRQ评分较康复前降低9.46分,体重指数正常患者SGRQ评分较康复前降低3.33分。抑郁及焦虑在本研究入选对象中较少见。 结论社区呼吸康复可改善COPD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加重次数。不同严重程度COPD患者均可通过社区呼吸康复干预受益,且患者治疗依从性较高,值得全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社区远程康复服务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市临城新区经同一所三级甲等医院治疗后出院的脑梗死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出院后则转入康复医院接受进一步康复治疗,实验组患者出院后则回归家庭接受社区远程康复管理。于入组时、治疗60d及治疗90d时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经治疗60d及90d时,发现实验组患者FMA评分[分别为(46.31±2.74)分、(61.80±4.77)分]、MBI评分[分别为(59.90±4.71)分、(71.72±5.08)分]、对照组FMA评分[分别为(46.59±4.38)分、(61.32±5.98)分]及MBI评分[分别为(59.14±4.91)分、(69.81±5.22)分]均较入组时明显改善(P<0.05);经统计学比较发现,治疗前、后2组患者FMA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社区远程康复疗效与康复医疗机构治疗疗效类似,均能促进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ADL能力提高,并且前者还具有治疗方便、费用经济、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药物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2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59例)。对照组给予依巴斯汀片(1次/日,每次10 mg,连续服用4周)口服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症状总评分(TSS)对2组患者的焦虑状态、抑郁状态及症状总积分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120例患者中SAS评分达到或超过异常界值(≥50分)44例,SDS评分达到或超过异常界值(≥53分)25例;治疗组和对照组的SAS评分分别为(45.51±7.34)分和(46.27±5.92)分,SDS评分分别为(48.09±8.38)分和(49.56±4.99)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SAS和SDS评分[分别为(35.68±3.23)分和(40.29±7.15)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而对照组SAS和SDS评分[分别为(43.66±5.17)分和(46.57± 6.01)分]均下降不明显(P>0.05),但治疗组SAS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TSS评分分别为(7.07±3.19)分和(6.86±4.22)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2周后,2组T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且治疗组[(3.91±2.02)分]下降较对照组[(4.14±2.41)分]更为明显(P<0.05);治疗4周后,2组TSS评分均较治疗前进一步下降(P<0.05), 而治疗组TSS评分[(1.15±2.09)分]下降更为明显(P<0.01),且与对照组的TSS评分[(3.48± 2.13)分]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5.25%和66.10%(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复发率分别为15.38%和43.59%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药物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可有效缓解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提高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并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与健康行为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健康行为量表(HPL)对8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肝硬化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行为自评得分分别为102.75±19.74和124.25±21.86,80例中63例均处于中等水平;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总分及其各项评分与健康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结论 对肝硬化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应重视增加肝硬化患者的压力调解、人际关系、躯体活动和心理健康,促使其采取健康行为,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关键词:肝硬化; 自我护理; 健康行为; 数据收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52(2007)03-0004-03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六维度健康状态简式量表(SF-6D)和老年人跌倒风险评估量表(FRASE)评价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与跌倒风险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老年心力衰竭患者234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同期参加健康体检无心力衰竭的老年人246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应用FRASE和SF-6D评估跌倒风险和生活质量。分析FRASE量表与SF-6D量表评分之间的关系,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的FRASE平均总评分分别为(11.64±4.09)分和(3.29±1.61)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的SF-6D平均总评分分别为(16.61±4.84)分和(8.48±4.17)分,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人FRASE与SF-6D评分的相关性系数0.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心力衰竭234例中,有跌倒史84例(35.90%),对照组246例中既往有跌倒史者30例(12.2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20,P<0.01),比值比(OR)为4.03(95% CI,2.53~6.43)。 结论 FRASE与SF-6D可以量化测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跌倒风险。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了解智力障碍(下称智障)者家庭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现状,为改善其家庭功能和提高智障者日常生活能力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量表)和自设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对104名智障者进行调查。结果 智障者 APGAR评分为(7.8±2.4)分,其中适应度(1.7±0.6)分,合作度(1.3±0.9)分,成长度(1.5±0.6)分,情感度(1.6±0.6)分,亲密度(1.7±0.5)分。家庭功能良好者81名(77.9%),中度障碍者17名(16.3%),严重障碍者6名(5.8%)。ADL评分为(23.1±8.5)分,其中躯体生活自理能力评分为(7.2±2.7)分,工具性生活自理能力评分为(15.9±6.5)分。家庭功能良好与下降者ADL、躯体生活自理能力、工具性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智障者家庭功能较好,合作度有待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尤其是工具性生活自理能力偏低。社会、家庭和学校需注意培养智障者各方面的能力,政府应加大对智障家庭的扶持力度,帮助智障者提高生存能力,回归社会。关键词:智力障碍; 家庭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回归社会; 数据收集中图分类号:R473.2;R7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52(2007)11-0070-03  相似文献   

16.

研究加速康复外科理念(ERAS)下老年胆胰疾病患者行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纳入ERCP操作患者320例。ERAS老年组(实验组A组)58例(年龄≥75岁)和中青年组(对照组B组)202例(年龄<60岁);传统围手术期管理老年组(对照组C组)60例(年龄≥75岁)。分别对A、B组,A、C组术前、术中及术后多项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ERAS老年组胆管癌、多种合并症、营养筛查≥3分、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Ⅲ度和Child-Pugh评分A级发生率多于中青年组(P <0.05);恶心呕吐和腹痛、营养筛查<3分和ASA评分Ⅰ度发生率少于中青年组(P <0.05);ERAS老年组禁食饮时间短于传统老年组(P <0.05)。术中ERAS老年组手术操作时间明显长于传统老年组(P <0.05)。术后ERAS老年组持续心电监护和首次排气时间长于中青年组(P <0.05);ERAS老年组成功率、失败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1.38%(53/58)、8.62%(5/58)、3.45%(2/58),中青年组为96.53%(195/202)、3.47%(7/202)、4.95%(10/2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ERAS老年组轻度疼痛多于和中、重度少于传统老年组(P <0.05);ERAS老年组阿片类药物使用率、鼻胆管留置、首次下床活动及排气、总住院及术后住院时间少于传统老年组(P <0.05)。结论 ERAS下ERCP应用于老年患者同中青年人一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翁格玛利”激励效应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如每日口服氟西汀20 mg),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翁格玛利”激励效应进行心理健康干预。于入选时及治疗5周后分别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对2组患者抑郁病情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5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NFDS评分[(13.29±4.21)分]、SDS评分[(40.12±7.21)分]、MBI评分[(75.26±6.12)分]及对照组NFDS评分[(19.1±3.13)分]、SDS评分[(52.32±8.82)分]、MBI评分[(68.86±7.36)分]均较入选时明显改善,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翁格玛利”激励效应对PSD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能进一步缓解PSD患者抑郁病情,促其受损神经功能恢复及ADL能力提高,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嗅鞘细胞移植结合步行训练对脊髓挫伤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方法(75±1)d雌性SD大鼠40只分为A、B、C、D 4组,制作脊髓挫伤模型后,A组行嗅鞘细胞移植结合步行训练,B组行嗅鞘细胞移植,C组行步行训练结合改良Eagle培养基(DMEM)注射, D组行DMEM注射。细胞移植和DMEM注射在造模后2周进行,步行训练利用大鼠活动平板进行,自伤后1周开始,每周5 d,每天1次,每次15~30 min,共训练10周。造模后每周利用BBB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移植后9周取材,取脊髓行相关指标的免疫化学染色。 结果①与D组比较,A组和C组大鼠后肢BBB评分自伤后第4周始出现明显改善,B组仅在伤后第5~8周出现明显改善;伤后第11周末时,A、B、C、D组大鼠后肢BBB评分分别为(13.14±0.24)、(11.64±0.56)、(12.29±0.64)和(11.07±0.84),A组较其它三组明显增高。②各组腰段脊髓切片TH阳性神经元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但A组和C组横切片上Ⅶ~Ⅸ层可见胞体较大和较小、轮廓清楚的两种TH阳性神经元,而B组和D组则仅出现胞体较小的神经元。 结论嗅鞘细胞移植结合步行训练可明显改善脊髓挫伤大鼠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结合透明质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老年患者的影响。 方法选取KOA老年患者4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2例)和治疗组(23例),2组患者均给予透明质酸钠膝关节腔注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训练。治疗前、治疗5周后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5周后及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增高(P<0.05)。与组内治疗5周后比较,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的膝关节功能评分[(84.39±9.51)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的膝关节功能评分[(84.39±9.5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3.5±9.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透明质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训练,可提高KOA老年患者的膝关节运动功能,是一种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正常人体下肢施加不同频率振动刺激,观察其脊髓运动神经元是否存在谐振频率。 方法共选取2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于仰卧位下分别给予20 Hz、30 Hz、40 Hz、50 Hz及60 Hz振动刺激,振动刺激部位统一为左侧下肢腓骨远端,每种频率振动持续时间均为5 min。于振动刺激前行胫神经F波、M波检测,于各种频率振动结束后立即行胫神经F波检测,计算F波平均波幅及F/Mmax,以观察机体脊髓运动神经元在不同频率振动下其兴奋性变化。 结果在基础状态下和经20 Hz、30 Hz、40 Hz、50 Hz、60 Hz振动刺激后,受试者F波平均波幅分别为(149.49±53.05)μV、(169.67±63.33)μV、(199.27±85.20)μV、(160.77±62.09)μV、(146.92±59.69)μV、(131.07±66.17)μV,F/Mmax分别为(0.856±0.270)%、(0.962±0.290)%、(1.143±0.453)%、(0.924±0.341)%、(0.844±0.336)%、(0.748±0.312)%。经统计比较后发现,以30 Hz振动时机体F波平均波幅及F/Mmax最显著,与基础值及50 Hz、60 Hz振动时检测结果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F波平均波幅及F/Mmax在20 Hz、30 Hz、40 Hz频率振动条件下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正常人体脊髓运动神经元存在谐振频率,该频率可能位于30 Hz附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