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PSP)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CPSP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给予患侧大脑初级运动皮质(M1区)的rTMS,刺激频率为10 Hz,刺激强度为80%静息运动阈值;对照组给予假刺激,作用部位、治疗声音与治疗组相同。2组患者每日治疗1次,每周6次,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结束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目测类比法(VAS)评分、患侧静息运动阈值(RMT)、皮层静息期(CS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 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RMT、CSP和MEP潜伏期分别为(3.1±1.2)分、(51.3±4.8)%、(188.9±63.0)ms和(27.9±5.7)ms,与组内治疗前[(5.1±1.3)分、(60.1±5.9)%、(239.7±43.5)ms和(35.5±4.4)ms]比较,各指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上述4个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VAS、RMT、CSP和MEP潜伏期,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4.7±1.0)分、(57.6±5.1)%、(241.7±33.9)ms和(31.7±5.2)ms],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减轻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作用机制可能是提高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皮质兴奋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成对关联刺激(PA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分析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与运动皮质兴奋性改变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以频率为0.05 Hz、强度为120%静息运动阈值(RMT)、刺激间隔(ISI)为10 ms(称为PAS10)、共90对脉冲的PAS干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FMA)、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价标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的上肢功能、前臂及手的Brunnstrom分期、ADL能力等作出评价,分析患侧上肢FMA评分差值与健侧半球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差值及RMT差值间的相关性。 结果治疗前,治疗组患者FMA、前臂及手Brunnstrom分期、MBI评分分别为(15.72±17.70)分、(2.58±1.38)期、(1.40±0.52 )期、(48.18±24.42)分;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4.90±16.99)分、(2.83±1.53)期、(1.40±0.55)期、(47.27±21.60)分。治疗前,2组患者FMA、前臂及手Brunnstrom分期、MBI评分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FMA、前臂及手Brunnstrom分期、MBI评分分别为(26.63±19.19)分、(3.25±1.70)期、(1.56±0.53)期、(63.63±25.74)分,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7.54±18.24)分、(3.42±1.44)期、(1.50±0.52)期、(55.45±19.29)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后各指标均有改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前,治疗组MEP波幅、潜伏期及RMT 分别为[(1.29±0.66)mV]、[(20.79±1.48)ms]、[(42.75±9.91)%],对照组MEP波幅、潜伏期及RMT分别为 [(1.54±0.93)mV]、[(21.90±1.46)ms]、[(53.23±8.65)%];治疗4周后,治疗组MEP波幅[(0.88±0.77)mV]、潜伏期[(22.03±2.17)ms]及RMT[(48.18±10.6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EP波幅[(1.67±0.95)mV]、潜伏期[(20.96±1.46)ms]及RMT[(46.86±8.37)%]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4周后比较,治疗组仅MEP波幅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前、后,患侧上肢FMA差值与健侧半球MEP波幅差值间呈正相关,r=0.431,P<0.05;患侧上肢FMA差值与健侧半球RMT差值间亦呈正相关,r= 0.608,P<0.01。 结论给予脑卒中患者健侧半球PAS10干预可促进其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且其运动功能恢复与健侧半球运动皮质兴奋性改变之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P300检测探讨康复训练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记忆能力空间学习的影响。 方法 选取本院住院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物组和训练组,每组30例,其中药物组单纯使用盐酸多奈哌齐片药物治疗,每晚口服1次,每次5 mg,共治疗3个月;训练组在盐酸多奈哌齐片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康复训练,包括运动功能疗法、注意力训练、再学习训练及语言训练,每个项目训练40 min,持续3个月。分别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P300检测(包括潜伏期N2、P3和波幅P3),并结合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定2组患者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 结果 ①治疗前,药物组患者的P300潜伏期[N2(312.19±32.12)ms、P3(418.00±25.23)ms]和波幅[(4.10±2.51) mV]与训练组[N2(315.32±30.39)ms、P3(420.40±20.26), 波幅(4.22±2.31) mV]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的P300潜伏期和波幅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训练组患者的P300潜伏期[N2(280.42±29.33)ms、P3(390.36±21.02)ms]较药物组[N2(295.41±33.40)ms、P3(405.32±25.12)ms]缩短更为明显(P<0.05),训练组患者的P300波幅[(6.31±2.42)mV]明显高于药物组[(5.20±2.41)mV],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药物组和训练组患者的MMSE评分分别为(19.13±0.50)和(19.16±0.45)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训练组的MMSE评分[(23.99±0.55)分]高于对照组[(21.63±0.90)分],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康复训练可以提高血管性痴呆患者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P300检测可以为临床观察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提供客观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检查先兆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期间三叉神经小纤维功能,探讨CHEP在偏头痛患者三叉神经感觉传导评定中的价值。 方法共选取先兆偏头痛急性发作期患者60例,同时选取60例体检健康者纳入正常对照组。分别对上述对象左、右侧眉弓上方前额部位进行CHEP检测,热痛刺激温度设定为51℃,记录其CHEP波形、潜伏期及波幅;同时嘱受试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于每次热痛刺激3~5s后口头对刺激强度进行评分。 结果热痛刺激正常对照组右侧眉弓上方前额时,其CHEP-N波、P波潜伏期、N-P波幅分别为(348.56±14.52)ms,(490.29±23.11)ms和(50.36±6.15)μV,与刺激左侧前额所得数据[分别为(348.68±14.55)ms,(490.37±23.15)ms和(50.27±6.12μV)]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痛刺激偏头痛组头痛侧眉弓上方前额时,其N波、P波潜伏期、N-P波幅分别为(307.78±11.75)ms,(476.72±20.12)ms和(71.90±7.23)μV,与刺激非头痛侧前额所得数据[分别为(308.02±11.77)ms,(477.37±20.18)ms和(72.03±7.31μV)]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偏头痛组N波潜伏期[(307.89±11.76)ms]、P波潜伏期[(476.81±20.16)ms]均较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48.62±14.53)ms,(490.33±23.12)ms]显著缩短(P<0.05),N-P波幅[(71.96±7.28)μV]均较正常对照组[(50.32±6.13)μV]明显增大(P<0.01)。热痛刺激偏头痛患者头痛侧及非头痛侧眉弓上方前额时,其疼痛VAS评分分别为(7.03±0.68)分和(6.89±0.63)分,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相应VAS评分(P<0.05)。 结论CHEP是一种检查三叉神经小纤维感觉径路病变的可靠电生理方法,通过CHEP检查发现,先兆偏头痛患者在头痛急性发作期其三叉神经小纤维感觉径路兴奋性增高,眉弓上方前额皮肤存在痛觉过敏现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经颅磁刺激(TMS)技术评估脑卒中患者瘫痪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患者大脑皮质兴奋性改变,从电生理角度评估患者预后并指导康复治疗。 方法选取早期脑卒中患者46例,根据病灶侧脑区TMS检查结果,将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低于50μV的患者归入运动诱发实验阴性组(阴性组),MEP波幅达到或超过50μV的患者则归入运动诱发实验阳性组(阳性组)。2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药物及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及8周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2组患者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同时采用TMS检查2组患者健侧脑区运动皮质静息阈值(RMT)、MEP波幅(Amp)、皮质潜伏期(CL)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等。 结果治疗4周时,阳性组患者上肢FMA评分为(54.99±2.76)分,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P<0.05),同时亦高于阴性组水平(P<0.05);治疗8周时,阳性组患者上肢FMA评分[(73.11±2.98)分]进一步提高,同时亦显著高于阴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健侧脑区运动皮质RMT均呈渐进性降低趋势,阴性组RMT从(98.35±10.12)%下降至(30.35±7.31)%,下降幅度及下降速度均明显超过阳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Amp均呈渐进性增高趋势,并且阳性组Amp开始增加时间点早于阴性组,但在Amp增加幅度方面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后阴性组CL及CMCT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而阳性组CL及CMCT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卒中患者健侧脑区运动皮质兴奋性呈动态变化过程,通过TMS分析其MEP特点有助于早期预测及评估脑卒中患者瘫痪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对科学制订康复干预方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伴有精神行为症状的AD患者分为高频组、低频组及对照组,每组2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低剂量利培酮口服,高频组、低频组患者分别辅以rTMS治疗(rTMS刺激频率分别为10Hz、1Hz),对照组则同时辅以rTMS伪刺激。所有患者rTMS刺激部位均选择左、右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区,磁刺激强度为80%运动阈值(MT),每次治疗30min,每周治疗5次,共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AD行为症状量表(BEHAVE-AD)、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2周后,高频组患者BEHAVE-AD评分[(13.84±6.10)分]较治疗前[(16.75±6.26)分]明显降低(P<0.05),且明显低于低频组及对照组水平[分别为(15.33±6.27)分和(15.46±6.57)分](P<0.05)。治疗4周后,低频组及对照组患者BEHAVE-AD评分[分别为(12.87±4.16)分和(13.29±4.07)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并且以高频组患者BEHAVE-AD评分[(10.12±3.31)分]的降低幅度尤为显著(P<0.01),与低频组、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高频组MMSE评分[(16.89±4.30)分]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且明显高于低频组及对照组水平[分别为(14.50±4.13)分]和(13.92±3.68)分](P<0.05)。治疗4周后高频组、低频组及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7.50%、58.33%和54.17%,3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频(10 Hz)rTMS对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具有明显缓解作用,同时还能改善患者认知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颅超声治疗对脑性瘫痪儿童躯体感觉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7例脑性瘫痪儿童分为经颅超声组(33例)及常规治疗组(34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经颅超声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经颅超声治疗,超声强度为1.2W/cm2,每次治疗20min,每周治疗5次。2组患儿疗程均为3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检测2组患儿N20及P37波潜伏期和波幅,同时采用Von-Frey法测定2组患儿躲避反射阈值。 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N20及P37波潜伏期和波幅、躲避反射阈值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3周后,发现常规治疗组N20及P37波潜伏期[分别为(18.24±2.80)ms和(35.21±3.89)ms]无显著变化(P>0.05),波幅[分别为(1.26±0.24)μV和(0.97±0.27)μV]有明显提高(P<0.05)。经颅超声组治疗后N20及P37波潜伏期[分别为(16.87±2.66)ms和(34.36±2.70)ms]均明显缩短(P<0.05),波幅[分别为(1.59±0.25)μV和(1.23±0.37)μV]明显提高(P<0.05),并且N20潜伏期及N20、P37波幅与常规治疗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颅超声组治疗后Von-Frey躲避反射阈值[(1.28±0.82)g]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与常规治疗组躲避反射阈值[(1.24±0.65)g]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颅超声治疗能显著缩短脑瘫患儿SEPs潜伏期,提高波幅,提示该疗法有助于改善脑瘫儿童躯体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用氟西汀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抑郁情绪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2例PSD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同时选取40例健康对象纳入正常组。2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干预,治疗组同时辅以rTMS及氟西汀联合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氟西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抑郁程度改善情况,采用事件相关电位P300及探究性眼动分析(EEM)评价患者认知功能改变。 结果经8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HAMD评分[(9.47±3.47)分]及对照组HAMD评分[(12.80±3.4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并且以治疗组HAMD评分的下降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时治疗组及对照组N2波潜伏期[分别为(278.8±16.0)ms和(279.0±16.4)ms]、P3波潜伏期[分别为(377.1±17.5)ms和(378.0±16.8)ms]均较正常组延长,治疗组及对照组P3波幅[分别为(3.60±1.76)μV和(3.68±1.59)μV]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EEM检查结果亦显示治疗组及对照组凝视点[分别为(16.98±5.32)个和(17.46±5.32)个]及反应性探索评分[分别为(4.29±1.55)分和(4.41±1.56)分]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经治疗8周后,发现治疗组及对照组N2波潜伏期[分别为(244.5±15.9)ms和(261.7±13.3)ms]、P3波潜伏期[分别为(343.5±17.1)ms和(361.0±14.9)ms]均较治疗前缩短,P3波幅[分别为(6.38±1.89)μV和(5.50±1.83)μV]均较治疗前增大;2组患者凝视点[分别为(23.61±3.87)个和(20.68±4.54)个]及反应性探索评分[分别为(6.61±1.70)分和(5.44±1.57)分]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rTMS联用氟西汀治疗PSD患者具有协同效应,能进一步缓解患者抑郁情绪、改善认知功能,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抗抑郁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运用高分辨率食管固态测压(HRM)技术评价脑干卒中患者食管期的吞咽动力学特征。 方法 纳入因脑干卒中住院行康复治疗的患者18例及健康受试者10例,2组的年龄、性别、体重及体重指数均无明显差异。所有受试者均接受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检查,对UES静息压、UES松弛残余压、UES松弛持续时间、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完整松弛压、食管远端收缩积分、远段收缩延迟时间以及无效蠕动百分比进行分析,并根据芝加哥标准第3版进行食管动力的诊断。 结果 病例组18例脑干卒中患者中,出现食管动力学异常的比例为77.8%,高于对照组(1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73,P=0.001)。病例组患者的食管期吞咽动力学异常表现为无效食管运动、高压收缩食管、胃食管连接部出口梗阻、远端食管痉挛;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患者的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UESRP)[(45.60±20.00)mmHg]较低,食管上括约肌松弛残余压(UESRRP)[(9.75±9.80)mmHg]、食管下括约肌完整松弛压(IRP) [(8.57±6.13)mmHg]较高,食管上括约肌开放时间(UESRT) [(457.22±205.14)ms]较短(P<0.05),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食管远端收缩积分(DCI)、远端收缩延迟时间(DL)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脑干卒中患者多发食管动力异常,HRM技术可应用于评估脑干卒中患者食管期动力,神经源性吞咽障碍患者的食管期吞咽障碍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训练对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运动功能及心血管事件相关因素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腹膜透析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规律进行不卧床腹膜透析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有氧运动及抗阻训练,每次训练30~60 min,每周训练3次,共持续训练24周。于干预前、干预24周后观察2组患者静息心率、血压、血脂、心功能及机体运动功能变化。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静息心率[(80.16±6.23)次/分]、血压[静息收缩压为(137.23±14.94)mmHg、静息舒张压为(86.06±8.29)mmHg]、血脂水平均较干预前及同期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心脏射血分数[(55.19±7.28)%]、心脏指数[(3.36±0.85)L/min/m2]、6分钟步行试验[(323.53±34.08)m]、1分钟坐立试验[(24.18±5.67)次]及握力水平[(26.49±5.83)kg]均较干预前及同期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 结论 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训练能提高腹膜透析患者机体运动功能,降低患者静息心率、血压及血脂水平,改善心功能,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功率自行车训练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康复疗效。 方法将入选的6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功率自行车训练,每次运动时先以10~15W功率运动5~10min充分热身,然后再取无氧阈时功率的50%~80%作为负荷进行有氧运动30~45min,每日1次,每周3~5次,共训练1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治疗后),观察和比较2组患者的运动心肺功能(CPET)、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和肺功能检测等各项指标的变化。 结果①治疗前,2组患者的监测峰值功率(Peak WR)、峰值摄氧量(Peak VO2)、峰值公斤摄氧量(Peak VO2/kg)、峰值二氧化碳排出量(Peak VCO2)、峰值通气量(Peak VE)等CPET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eak WR[(98.9±12.6)W]、Peak VO2[(1752.3±391.7)ml/min]、Peak VO2/kg[(29.1±3.9)ml/(min?kg)]、Peak VCO2[(1993.2±241.7)ml/min]、Peak VE[(39.9±8.7)L/min]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较同期对照组[(77.1±14.2)W、(1413.2±215.1)ml/min、(20.4±5.1)ml/(min?kg)、(1473.0±213.3)ml/min、(33.9±6.9)L/min]有明显改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2组患者的ACT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ACT得分[(24.19±2.43)分]明显高于组内治疗前[(16.31±1.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亦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18.72±1.90)分],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前,2组患者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d)和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FEV1%pred[(79.3±11.2)%]、FEV1/FVC[(68.4±4.9)%]与组内治疗前的[(72.2±12.7)%、(65.6±7.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同期对照组[(77.4±14.3)%和(66.4±6.7)%]比较,改善亦不明显(P>0.05)。 结论功率自行车训练可以明显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运动心肺功能及哮喘控制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单侧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时双侧颏下肌群表面肌电特点,并探讨吞咽障碍发生机制。 方法选取左侧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例,右侧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7例及健康志愿者10例。采用表面肌电图记录上述对象吞咽5ml温水时双侧颏下肌群表面肌电振幅及时程。 结果左侧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左侧颏下肌群表面肌电振幅[(46.2±16.2)μV]明显高于右侧[(43.0±13.8)μ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吞咽时程[(1430.4±303.7)ms]与右侧吞咽时程[(1407.1±282.9)ms]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右侧颏下肌群表面肌电振幅[(47.7±15.6)μV]明显高于左侧[(40.1±9.6)μ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吞咽时程[(1548.1±290.8)ms]与右侧吞咽时程[(1564.3±295.8)ms]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人吞咽时其左、右两侧颏下肌群表面肌电振幅[分别为(30.9±2.5)μV和(30.5±3.2)μV]及时程[分别为(1288.0±221.9)ms和(1290.00±217.6)ms]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正常人比较,左侧脑干卒中患者左侧颏下肌群及右侧脑干卒中患者右侧颏下肌群振幅均显著增强(P<0.05),其时程均明显延长(P<0.05)。与正常人比较,左侧脑干卒中患者右侧颏下肌群及右侧脑干卒中患者左侧颏下肌群振幅均显著增强(P<0.05),其时程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单侧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其双侧颏下肌群功能均受损,且病灶侧受损程度较对侧严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和比较动态电动起立床训练和普通电动起立床训练对健康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 方法 符合入选标准的健康青年受试者2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普通组和动态组,每组10例。普通组接受常规电动起立床训练;动态组接受动态自动调节的电动起立床训练,其训练过程通过编程自动控制的装置,使起立床在设定角度之间来回缓慢摆动。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后,对2组受试者进行BAEP测量;并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2组受试者起立床训练前后BAEP的变化。 结果 站立床训练后,普通组Ⅰ、Ⅲ和Ⅴ波波峰潜伏期分别为(1.59±0.14)、(3.83±0.13)和(5.34±0.24)ms,动态组Ⅰ波和Ⅲ波波峰潜伏期分别为(1.59±0.08)和(3.78±0.31)ms,且与组内训练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组训练后的Ⅴ波波峰潜伏期[(5.13±0.17)ms]较组内训练前[(5.44±0.19)ms]明显缩短(P<0.05),且明显短于普通组训练后(P<0.05)。训练后,普通组Ⅰ~Ⅲ、Ⅰ~Ⅴ、Ⅲ~Ⅴ波各峰间潜伏期[(2.18±0.17)、(3.81±0.40)、(1.51±0.34)ms]及动态组Ⅰ~Ⅲ波峰间潜伏期[(2.19±0.09)ms]分别与组内训练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组训练后的Ⅰ~Ⅴ、Ⅲ~Ⅴ波峰间潜伏期分别是(3.54±0.20)和(1.35±0.24)ms,较组内训练前[(3.78±0.24)和(1.64±0.23)ms]明显缩短(P<0.05),但动态组训练后的Ⅰ~Ⅲ、Ⅰ~Ⅴ、Ⅲ~Ⅴ各峰间潜伏期与普通组训练后各峰间潜伏期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健康人经动态起立床训练后的BAEP波峰潜伏期及各波峰间潜伏期均较普通电动起立床训练后有一定改善。  相似文献   

14.
正阿尔茨海默病(AD)和额颞叶痴呆(FTD)是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痴呆。AD的神经病理学特征是淀粉样蛋白沉积,而FTD的神经病理学特征是TDP-43蛋白和tau蛋白包涵体。鉴于经颅磁刺激(TMS)已被证实能评估中枢神经系统中不同的皮质回路,本研究旨在使用TMS评估神经生理参数以区分ADD与FTD。受试者为80例可疑AD患者,64例可疑FTD患者。由罗马的布雷西亚大学圣卢西亚基金会无创脑刺激组进行神经生理学评估。使用TMS 8字线圈,静息运动阈值在左侧运动皮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介入顺序的间歇性Theta爆发式经颅磁刺激(iTBS)与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 方法 选取亚急性期皮质下脑梗死后伴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3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实验组1、实验组2,每组12例。对照组给予iTBS假刺激联合上肢功能康复训练,实验组1对病灶侧M1区行iTBS后立即进行上肢功能康复训练,实验组2则在上肢功能康复训练后介入iTBS。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干预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3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记录患者干预前后的皮质潜伏期(CL)。 结果 干预前,3组患者的FMA-UE评分、MBI评分、C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组患者的FMA-UE、MBI评分均较组内干预前增加(P<0.05),CL较组内干预前缩短(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1干预后的FMA-UE[(33.59±10.09)分]、MBI评分[(54.17±10.19)分]较高,CL[(25.32±1.59)ms]较短(P<0.05),实验组2干预后的FMA-UE[(29.50±9.50)分]、MBI评分[(48.75±13.34)分]亦较高,CL[(25.58±1.38)ms]较短(P<0.05)。实验组1和实验组2干预后的FMA-UE评分、MBI评分、C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TBS联合上肢功能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且两种治疗方法介入的先后顺序不同对治疗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观察交互抑制疗法治疗脑卒中前、后患者脑功能网络连接变化情况。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内科对症治疗及常规康复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交互抑制手法治疗,每天1次,每次30min,每周6次,连续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加拿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NS)、Frenchay活动量表(FAI)及运动力指数(MI)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同时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侧大脑运动皮质功能连接情况,并分析其与CNS、FAI及MI评分间的相关性。 结果经治疗4周后,发现2组患者CNS、FAI及M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以治疗组FAI评分[(54.68±4.62)分]、MI评分[(40.02±2.73)分]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双侧大脑运动皮质功能连接系数[治疗组为(0.674±0.126),对照组为(0.738±0.122)]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治疗组双侧大脑运动皮质连接系数与MI评分具有负相关性(P<0.05,r=-0.01)。 结论交互抑制疗法能加速早期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并促其大脑运动皮质功能连接系数显著降低,其大脑运动皮质功能连通性改变与肢体运动功能改善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早期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每次40min,1次/日,每周治疗6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步态训练与评估系统A3)进行下肢强化训练,每次20min,1次/日,每周训练6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 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 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记录和分析患者患侧的皮质电位P40波幅和P40潜伏期。 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下肢运动FMA评分[(13.24±5.47)和(13.75±5.31)分]和MBI评分[(31.61±6.45)和(32.25±6.23)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具有可比性;经8周治疗后,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FMA评分[(18.37±5.49)和(23.93±5.63)分]和MBI评分[(47.36±7.19)和(65.67±8.39)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下肢P40波幅[(1.47±0.35)和(1.42±0.37)μV]和P40潜伏期[(39.12±2.31)和(39.25±2.23)ms]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的下肢P40波幅[(1.77±0.41)和(2.13±0.43)μV]和P40潜伏期[(34.57±2.74)和(29.87±2.16)ms]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恢复(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步态训练与评估系统A3)可明显改善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恢复,SEP可以作为一项良好的康复疗效评价指标,能准确、客观、定量地反映患者神经功能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引导的运动想象训练治疗急性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吞咽康复训练,然后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镜像疗法引导的运动想象训练,对照组在常规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单纯的吞咽运动想象疗法。2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每次30~35 min,每日2次,持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电视透视检查评估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包括患者的呛咳情况和渗漏误吸程度。 结果 干预前,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分别为(3.93±0.69)和(3.93±0.64)级,Rosenbek渗漏-误吸分级分别为(4.90±2.11)和(5.13±1.98)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2.13±1.01)、(1.60±0.72)级]和Rosenbek渗漏-误吸分级评分[(2.90±1.84)、(1.97±1.30)级]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治疗组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1.60±0.72)级]和Rosenbek渗漏-误吸分级[(1.97±1.30)级]改善较对照组[(2.13±1.01)和(2.90±1.84)级]更为明显,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镜像疗法引导的运动想象训练可以进一步改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可描述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支撑期足内翻的足底压力学参数。 方法 选取能独立步行的脑卒中偏瘫患者22例设为病例组,另选与患者年龄、体重相匹配的中老年健康志愿者17例设为对照组,使用Footscan压力板测量受试者常速行走下的足底压力,采集双足各3次的动态足底压力,得到足内外侧压强比值,记录并分析患者行走时足底各区域的压强峰值和接触面积(本研究所呈现的数据均为某个区域参数相对于所有分区对应参数之和的百分比)。并使用临床痉挛指数(CSI)评价患者患侧踝关节的痉挛程度,并比较对照组健康人与病例组患者健患侧之间上述参数的差异及其相关性。 结果 ①病例组患侧前足内侧压强占所有分区之和的百分比[(23.52±10.15)%]小于对照组优势侧[(29.82±7.45)%],而前足外侧压强的百分比[(45.45±17.71)%]大于对照组优势侧[(37.47±12.60)%];病例组健侧第1趾压强的所占百分比[(9.04±7.47)%]小于对照组优势侧[(14.84±6.54)%],而病例组中足及足跟压强的所占百分比[患侧(38.17±13.57)%,健侧(49.61±26.36)%]均大于对照组优势侧[(25.05±4.92)%],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侧前足外侧压强的所占百分比[(45.45±17.71)%]大于组内患者健侧[(37.04±22.0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病例组患侧第1趾接触面积占全足的百分比[(9.96±1.67)%]大于对照组优势侧[(8.57±1.17)%],前足内侧接触面积占全足的百分比[(14.71±4.64)%]小于对照组优势侧[(17.62±1.52)%],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其余各区域健患侧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病例组患侧全足、前足内外侧压强比值最大值[(27.21±22.73)、(22.81±22.19)]明显小于对照组优势侧[(43.68±23.78)、(41.09±28.1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足跟的足内外侧压强比值的最大值组间比较以及健患侧之间全足、前足及足跟足内外侧压强比值的最大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患侧小于对照组优势侧及患侧小于健侧的趋势(P>0.05)。④病例组健患侧足在支撑期翻转程度减小,整体呈内翻。⑤病例组经CSI评定有轻度痉挛13例,中度痉挛5例,重度痉挛4例。病例组患侧总体的踝关节CSI得分(10.26±3.38)分,95%可信区间位于8.63~11.89。病例组患侧全足的内外侧压强比值最大值与前足外侧压强呈中度负相关(r=-0.516,P<0.05),与接触面积及CSI无关(P>0.05)。 结论 足底压力可定量描述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足内翻,足内外侧压强比值的最大值是反映脑卒中偏瘫患者足内翻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音乐运动疗法对帕金森病(PD)患者步态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7例PD患者分为观察组(34例)及对照组(33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PD药物治疗及护理,对照组辅以常规运动治疗,观察组则给予音乐运动治疗,2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评估对比2组患者步态时空参数、PD综合量表(UPDRS-Ⅲ)、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分。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步态时空参数、UPDRS-Ⅲ、BBS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步长[(47.31±7.66)cm]、步频[(117.32±18.04)步/分钟]、步幅[(77.63±15.43)cm]、摆动相时间[(42.79±7.41)%]、双支撑相时间[(8.24±2.06)%]、总支撑相时间[(54.19±8.13)%]、步长变异系数(6.08±3.14)、步速变异系数(4.29±1.84)、UPDRS-Ⅲ评分[(27.74±5.96)分]、BBS评分[(31.79±6.31)分]及MBI评分[(53.78±7.58)分]均较训练前及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 结论 音乐运动治疗能进一步改善PD患者步态,提高其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