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诱导子对丹参毛状根酚酸类和丹参酮类成分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考察生物诱导子真菌菌丝提取物和非生物诱导子茉莉酸甲酯及二者协同作用对丹参毛状根酚酸类和丹参酮类成分积累的综合性影响.方法:在继代培养21 d的丹参毛状根中添加不同的诱导子及诱导子组合,分别测定不同收获期毛状根的生长量和两大类成分的积累量.结果:3种处理均显著抑制了丹参毛状根的生长,促进了隐丹参酮和二氢丹参酮Ⅰ的积累,但对酚酸类成分的积累却有不同的作用,茉莉酸甲酯可以促进酚酸类成分的积累,真菌诱导子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酚酸类成分的积累.结论:真菌诱导子和茉莉酸甲酯以及二者协同作用对丹参毛状根不同成分的积累具有不同的影响,3种处理条件下水溶性成分的积累和脂溶性成分的积累基本不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生物诱导子yeast extract和不同非生物诱导子(Ag+,Co2+,α-氨基异丁酸)协同作用对丹参毛状根培养生产丹参酮的影响。方法:在丹参毛状根培养基中添加不同诱导子及诱导子组合,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3种主要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结果:yeast extract与各非生物诱导子在不同浓度下的组合对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都发挥了较好的协同诱导作用,而对隐丹参酮的协同诱导效果不显著。其中,yeast extract和Ag+(300μmol.L-1)协同作用获得了最高的丹参酮Ⅰ产量,是对照组含量的13.9倍,诱导协同作用系数为3.0。yeast extract和Co2+(100μmol.L-1)协同作用获得了最高的丹参酮ⅡA产量,是对照组含量的14.5倍,协同作用系数为2.1。yeast extract和α-氨基异丁酸(200μmol.L-1)的组合是唯一一个比单个诱导子更有效地提高了隐丹参酮产量的组合,隐丹参酮的产量达到1.28 mg.g-1,是对照组含量的30.3倍,诱导协同作用系数为1.3。结论:利用生物诱导子yeast extract和不同的非生物诱导子进行协同作用,其诱导效果比单独使用某一种诱导子的诱导效果更好,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白花丹参毛状根诱导体系及检测其丹酚酸的合成,研究内生真菌对毛状根中丹酚酸生物合成的影响。方法通过发根农杆菌ACCC10060浸染白花丹参叶片,成功诱导出毛状根,毛状根在6,7-V液体培养基中扩大培养60d,并测定毛状根中丹酚酸的含量。白花丹参毛状根在6,7-V培养基中培养12 d后,添加从白花丹参分离的不同浓度的内生真菌诱导子,测定毛状根丹酚酸含量。结果发根农杆菌ACCC10060能够成功从白花丹参叶片诱导出毛状根,毛状根培养40 d和50 d时丹酚酸B和丹参素的最高产量可达9.38mg·g-1DW和1.281 mg·g-1DW。60(μg glc equ).ml-1内生真菌诱导子是促进丹酚酸合成的最佳浓度,内生真菌处理后30 d后,丹酚酸B和丹参素的产量分别增加1.55和2.68倍。结论白花丹参毛状根诱导培养可以做为一种生产丹酚酸的有效途径,60(μg glc equ)·ml-1内生真菌诱导子可以显著提高毛状根中丹酚酸含量。  相似文献   

4.
诱导子对黄芩毛状根生长及黄芩苷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齐香君  郭乐康  陈微娜 《中草药》2009,40(5):801-803
目的 考察诱导子对黄芩毛状根生长和黄芩苷生物合成的影响.方法 用非生物诱导子(Ca2+、Mg2+和Co2+)和从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米曲霉A.oryzae、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中提取的真菌诱导子,与黄芩毛状根共培养;HPLC法测黄芩苷的量.结果 各诱导子对黄芩毛状根生长和黄芩苷合成有不同影响:黑曲霉诱导子和米曲霉诱导子质量浓度为40和20 mg/L时,CO2+浓度为1.53×10-4 mmol/L时,黄芩苷的量从7.64%分别增至9.18%、8.81%和8.62%.结论 诱导子对黄芩毛状根次生代谢产物具有特异性,可选择性地促进某一类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试验证实黑曲霉诱导子、米曲霉诱导子和Co2+是适合黄芩毛状根代谢黄芩苷调控的诱导子.  相似文献   

5.
Fang CP  Wang WT  Wang ZF  Shan CG  Ni DP  Zhang YQ 《中药材》2011,34(5):661-664
目的:研究植物激素对固体培养丹参毛状根生长和丹参酮ⅡA生物合成的影响。方法:组织培养法诱导毛状根、超声法提取丹参酮、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酮。结果:在1/2 MS培养基中添加一定浓度GA3与6-BA的组合激素对丹参毛状根生长有抑制作用,最高抑制作用达到100%(毛状根死亡),而添加1.0 mg/L KT与1.0mg/L IBA的组合激素则可以明显促进丹参毛状根的生长,生长量是对照的3.251倍;添加0.2 mg/L NAA和3.0mg/L 6-BA与3.0 mg/L NAA的组合激素时丹参毛状根体内丹参酮ⅡA的总含量最高;添加2.0 mg/L 6-BA则对丹参酮ⅡA的生物合成有显著促进作用,丹参酮ⅡA浓度是对照的3.012倍。结论:在丹参毛状根培养基中加入不同的植物激素及其组合激素对毛状根的生长和丹参酮ⅡA的生物合成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阎岩  赵欣  张顺仓  刘岩  梁宗锁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1):1985-1991
作者前期研究成果显示密旋链霉菌Act12可以上调丹参酮生物合成途径上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大幅提高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含量。该实验则进一步研究了活性氧在Act12诱导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积累的作用。在继代培养21 d的丹参毛状根中添加Act12不同的诱导子及诱导子组合,分别测定不同收获期毛状根的生物量,毛状根中活性氧积累量,丹参酮类成分的积累量和关键酶基因表达量。Act12诱导后丹参毛状根中活性氧含量上升,HMGRDXR基因表达上调,最高分别达到对照的32.4,4.8倍,毛状根中丹参酮积累增加,最高达到对照的10.2倍;加入活性氧抑制剂CAT和SOD后,丹参毛状根中的活性氧含量较Act12处理显著下降,HMGRDXR基因表达也明显下降,毛状根中丹参酮含量较Act12处理下降了74.6%。活性氧介导了Act12诱导丹参酮积累,Act12很可能是通过ROS信号通路激活了MVA和MEP途径,从而提高了丹参酮在毛状根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Salvia m iltior-rhizaBge·的干燥根。丹参原植物具有繁殖能力强,易于栽培的特点,目前国内外展开了大量的组织和细胞培养研究[1,2]。毛状根能产生大量的次生代谢物,特别适合药用植物的活性成分大量生产[3]。丹参毛状根系统具有生长速度较快,遗传性稳定,成为了生产丹参药理活性物质的良好培养体系[4,5]。有报道YE(yeast extracts)与不同诱导子组合对处理7d后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类成分的影响[6]。本....  相似文献   

8.
诱导子对半夏细胞生长和总生物碱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非生物、生物诱导子及两种诱导子协同作用对半夏细胞生长和总生物碱的积累。方法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总生物碱的含量。结果添加1 mg/L Ag+、1 mg/L Cu2+和5 mg/L苯丙氨酸(Phe)总生物碱分别为:409,798和519μg/g,是对照的2.1倍,3.4倍和2.6倍;1 mg/L Ag+和10 mg/L Phe,1 mg/L Cu2+和5 mg/L Phe总生物碱含量是634和461μg/g,是对照的2.8倍和1.9倍;1 mg/L Cu2+诱导的愈伤组织半夏总生物碱含量最高。结论实验中的诱导子显著提高半夏总生物碱含量且不影响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9.
茉莉酸甲酯对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类成分积累和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目的:研究茉莉酸甲酯(methy jasmonat,MJ)对丹参酮类成分的积累和向培养基中的释放的影响。方法:6-7V 悬浮振荡培养ATCC15834 农杆菌诱导的丹参毛状根培养18 d后,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化学诱导子——茉莉酸甲酯,采用HPLC 的方法,测定MJ处理后不同时间段(2,6,9 d)丹参毛状根中隐丹参酮、丹参酮IIA 的含量以及其在培养基中的含量。结果:毛状根经MJ处理后2,6,9 d隐丹参酮的含量分别达0.039,0.204,0.572 mg·g-1,分别是同时期未经MJ处理的2.2,8.5,23.8倍;丹参酮IIA的含量达0.251,0.601,1.563 mg·g-1,分别是同时间期未经MJ处理丹参毛状根的1.9,4.1,6.2倍。结论:MJ能显著促进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类成分的积累并向培养基中释放。  相似文献   

10.
在培养基中添加诱导子(包括生物诱导子和非生物诱导子)是提高植物细胞次生代谢能力的有效手段,它们的诱导效果都得到了大量试验的验证.Rajemdran等在胡萝卜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真菌Aspergillus flavus的菌丝体可使花青素产量提高2倍,最大生产量达干重的23.7%.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珍珠母超微粉蛋白、寡肽对小鼠镇静安眠作用。方法利用PCPA制造小鼠失眠模型,观察小鼠的自主活动情况,ELISA法测小鼠血中ATCH含量并计算脑及脑系数。结果阳性对照组、寡肽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降低,小鼠血中ACTH的含量增加,但脑干系数无影响。结论超微粉寡肽类成分(MCP)镇静安眠活性最强,为镇静安眠主要活性部位,调节ACTH可能是其镇静安眠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丁香苦苷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并比较丁香苦苷单体两种给药途径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考察丁香苦苷单体口服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家兔静脉注射丁香苦苷注射液和灌胃给予丁香苦苷水溶液,采集血样,固相萃取小柱活化方法处理血浆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丁香苦苷血浆浓度,采用药动学软件3P97进行数据处理,确定药动学参数。结果:丁香苦苷静脉给药后在体内符合二室模型分布,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T1/2α为2.41min,T1/2β为15.38min。灌胃给药后丁香苦苷的药动学行为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Cmax为17.91min,T1/2(α)为9.642min,T1/2(β)31.748min。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5.9%。结论:丁香苦苷单体经口服和静脉两种给药途径给药后,吸收和消除均较快。  相似文献   

13.
蔚晓慧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585-586
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修心养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了竞争力理论与战略理论,分析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环境与条件,提出了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目标、三大总体战略、四条战略举措及三个实施阶段与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5.
病性的变化和转化以及疾病的传变是中医病理学的2个核心问题。它们可分别从阴阳五行数学的公理1和公理2、3得到圆满的解释。病性变化,其症结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大小发生变化;病性转化,其症结则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正负号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脘痛证候的量化诊断规律。方法:以因子分析方法对808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四诊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因子分析从胃脘痛临床症状中提取12个因子,分别代表脾胃湿热、脾胃虚寒、肝胃气滞、气阴两虚、胃热炽盛、胃阴亏虚、肝胃郁热、脾胃气虚等8个证候,同时对各个证候进行量化。结论:因子分析所得的胃脘痛的常见证候分类及量化诊断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成立以来,确立了以中医综合治疗结、直肠癌为主攻方向,不断探索具体治疗方法和建立系统评价体系的成长历程。他们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结直肠癌专病建设组长单位,牵头联合全国26家医院以及挪威国家补充替代医学研究中心,进行的中医结直肠癌的诊疗方案的验证工作,牵头制定《结直肠癌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以及探索建立辐射社区医院的结直肠癌中医三级防治网络等工作,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认可,具有典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中医学科建设与学科带头人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沿革回顾,提出了中医药学科建设的总体构思,指出要发展一个大的一级学科,首先要有教育,这是发展学科的基础;其次是科研来提高教育水平,并指导临床;再次是临床;三者缺一不可。同时提出了学科带头人应具备的条件及如何培养学科带头人。  相似文献   

19.
胡方林 《中医教育》2010,29(1):37-39
传统的闭卷考试不能很好地反映方剂学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试行了以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试改革,考试成绩由笔试、机试、平时3个方面组成。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带动了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全面进行。  相似文献   

20.
六经皆有咳嗽,寒热皆可致咳,治疗上不可拘于一理一方,当穷究其机,辨证施治,方能事半功倍。以六经辨证为纲,分析《伤寒杂病论》对咳嗽的有关论述,以期提高咳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