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动态测定颅脑损伤后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变化,并探讨NSE含量与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及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入院的颅脑损伤患者223例,根据GCS评分将其分为轻、中、重型三组,在伤后1、3、5、7d应用酶联免疫反应法测定血清NSE浓度水平,并结合ICP、CPP及患者预后进行分析。对照组为正常健康体检者40例,其处理同颅脑损伤组。结果①颅脑损伤患者血清NSE水平升高,轻型组轻度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型组与轻型组和正常对照组、重型组与中型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重型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轻型组(P〈0.01)。②血清NSE含量与ICP呈正相关(P〈0.05),与CPP呈负相关(P〈0.05)。③重型颅脑损伤预后不良者的血清NSE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者(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患者血清NSE浓度升高与脑损伤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评估颅脑损病情的重要指标;监测血清NSE水平联合ICP、CPP等指标,可更为准确地判断病情、评价预后,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超早期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方法将67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按营养支持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n=35)和常规组(n=32)。常规组入院24 h后进行营养支持,观察组入院即进行营养评估及支持(超早期),并加用肠粘膜保护剂。入院后第1、3、7、10、14及21天观察两组间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肺部感染率、肺部感染持续时间、腹胀、消化道出血及GCS评分。结果观察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伤后并发症(肺部感染、腹胀、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观察组肺部感染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10~14 d,观察组GCS评分较常规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超早期营养支持并未增加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可以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营养状况、缩短肺部感染时间,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EN)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探讨EEN对保护肠道黏膜、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GCS6~8分者23例,GCS3-5分者7例。随机分为EEN组(15例)和早期胃肠外营养(PN)组(15例)。入院48h内给予不同方法的营养支持。测定入院时及伤后1、4、7和14d血浆中CRP的含量。结果随着伤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血清CRP浓度均呈下降趋势,但EEN组下降幅度更明显,伤后第4、7及14天EEN组血清CRP含量明显低于PN组(P〈0.05或P〈0.01)。EEN组伤后14d GCS评分明显高于PN组(P〈0.05)。结论EEN可保护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胃肠道黏膜,减轻其全身炎症反应,改善其意识状态。如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肠道功能允许,应尽早给予EEN。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尖吻蝮蛇血凝酶联合奥美拉唑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继发的应激性胃粘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继发应激性胃粘膜病变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单纯应用奥美拉唑)和观察组(30例,联合应用尖吻蝮蛇血凝酶和奥美拉唑)。24 h内消化道出血停止为显效,24~72 h出血停止为有效,72 h以上仍有出血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结果 观察组显效20例(66.7%),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显效9例(30.0%),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两组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联合应用奥美拉唑和尖吻蝮蛇血凝酶可明显缩短重型颅脑损伤继发的应激性胃粘膜病变患者消化道出血持续时间,从而减少质子泵抑制剂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5.
血清镁水平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清镁水平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及早期补充硫酸镁对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检测231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的血清镁浓度,并将其中11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硫酸镁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8例。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还给予硫酸镁2g(16mmol)稀释至100ml于15min内推注+硫酸镁7.8g(65mmol)稀释至500ml静滴24h。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检测两组患者入院时及人院第3天时血清镁浓度.入院时和入院1周时的血清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浓度,6个月后按GOS进行预后评价。结果重型颅脑损伤与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的血镁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低血镁组和高血镁组入院时GCS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伤后1周时的血清NSE水平及伤后6个月时的GOS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未发现颅脑损伤后早期患者血镁浓度与其伤情间的必然联系,早期补充硫酸镁也未能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动态观察醒脑注射液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B蛋白浓度的影响,探讨醒脑注射液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12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醒脑注射液组和常规组各60例.醒脑注射液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醒脑注射液30ml+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100m1静滴,30min内滴完,1次/d,7d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于入院6h内和入院后第2、3、4、5、6 天检测血清S-100B蛋白浓度.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S-100B蛋白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醒脑注射液组第2~6天血清S-100B蛋自浓度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B蛋白浓度明显升高.醒脑注射液能降低患者血清S-100B蛋白浓度,从而保护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在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血清中NSE、D-D及CRP水平,分析其在不同临床特征的意义及对预后判断的价值。结果入院时,危重组患者血清NSE、D-D及CRP水平高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观察组血清NSE、D-D及CRP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不同类型脑损伤患者血清NSE、D-D及CR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入院第3天血清NSE和CRP水平达到最高峰,入院第3天后NSE和CRP水平开始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入院第1天血清D-D水平最高,随着时间延长,D-D水平逐渐下降(P0.05)。死亡组患者血清NSE、D-D及CRP水平高于存活组患者(P0.05)。结论观察组者血清NSE、D-D及CRP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判定颅脑损伤的指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对重型颅脑损伤继发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5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验组)血清IMA、心肌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并检测同期46例健康体检者血清IMA。结果实验组血清IM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血清IMA、cTnI、MYO、CK-MB阳性率分别为78.84%、53.85%、32.69%、30.77%,IM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cTnI、MYO、CK—MB的阳性率(P〈0.01)。GCS6-8分组、4-5分组、3分组的ACB值分别为(67.21±5.96)U/ml、(52.85±5.13)U/ml、(40.78±4.85)U/ml,三组间ACB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预后差(GOS评分4~5分)患者血清IMA水平显著低于预后好患者(GOS评分1~3分,P〈0.01)。结论IMA对重型颅脑损伤继发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并且检测IMA有助于评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铁蛋白(SF)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72例,入院第1天及第3天分别进行血清铁蛋白测定,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同时选择7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比较急性脑梗死患者与健康者SF水平变化、不同严重程度脑梗死SF水平变化、进展性脑梗死及非进展性脑梗死不同时期SF水平变化.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SF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01);重型脑梗死组SF水平较轻、中型脑梗死组显著增高(P〈0.001);进展性脑梗死组入院第3天SF水平较入院第1天显著增高(P〈0.001),非进展性脑梗死组入院第3天SF水平较入院第1天比较增高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 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SF水平对判断病情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8例(颅脑损伤组)、健康体检者22例(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颅脑损伤组患者伤后1、4.7、14、21d及对照组外周血EPCs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伤后1d,颅脑损伤组外周血EPCs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伤后4d降至最低值(P〈0.05);随后逐渐升高,伤后7d达最高峰(P〈0.05),随后逐渐下降,伤后21d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伤后1d外周血EPCs水平与入院时患者GCS评分呈正相关(RS=0.452,P〈0.05);伤后7、14、21d外周血EPCs水平与伤后6个月GOS评分呈正相关(rs分别为0.423,0.469,0.455;P〈0.05)。结论外周血EPCs可作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1.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36例sTBI患者(Gcs≤8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亚低温组,每组18例。伤后0、1、3、7、14、21d各行一次头颅CT检查,手术后病人均持续监测颅内压7d。对照组维持正常体温,亚低温组人院后在4.8h内将肛温降至33℃左右,并维持3~5d。比较两组颅内压、伤灶脑水肿体积变化和预后不良(GOS〈3分)率。结果在伤后第7天,对照组和亚低温组颅内压分别为(3.15±0.24)kPa和(1.78±0.24)kPa;在伤后第14天,对照组和亚低温组伤灶脑水肿体积分别为(140.90±22.95)cm^3和(81.72±15.95)cm^3;伤后1周内患者清醒率对照组和亚低温组分别为22.2%(4/18)和55.6%(10/18);伤后3年随防时,预后不良率对照组为55.6%(10/18),亚低温组为22.2%(4/18)。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均相差显著(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法能减轻颅脑损伤患者的脑水肿,稳定其颅内压、缩短其昏迷时间,从而改善其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血清MicroRNA765(miR-765)的表达与重型颅脑外伤(sTBI)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健康对照组(CTL)、sTBI组监测患者伤后第1、4、7天血清miR-765水平。结果sTBI组血清miR-765表达水平相对CTL组有显著改变(P0.05),患者miR-765第一天开始上升,第4天达峰值水平,第7天明显下降,并与脑外伤后6个月GOS评分显著负相关,也与入院时GCS评分负相关。结论sTBI患者血清miR-765z早期变化可以作为评价患者预后的重要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肠内营养(EN)或肠外营养(PN)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营养状况和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97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EN组48例,PN组49例。入院后分别给予EN或PN支持治疗,于入院后2、4和8d清晨分别测定患者24h尿尿素氮、尿肌酐及空腹血清白蛋白、血浆胃动素(MTL)和缩胆囊素(CCK)水平。结果:①EN组患者的氮平衡在入院后第8天稍优于PN组,但两组数据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肌酐身高指数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无差别;②EN组患者入院后第4、8天血浆MTL水平明显高于PN组(P〈0.05);③EN组患者入院后第8天血浆CCK水平明显高于PN组(P〈0.05)。结论:①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入院后应用本文方式的EN、PN支持可以维持患者2d的正氮平衡,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在入院后短期内无明显差异;②入院后应用EN能增加血浆MTL水平,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③入院后应用EN能增加血浆CCK水平,促进胆囊收缩,预防胆汁淤积等胆囊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患者血小板(PLT)参数的变化及其与继发性脑损害的关系。方法伤后24h内入院的非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163例,分别于伤后1d、3d及14d三个时间段采血测定外周血PLT数量、PLT平均体积(MPV)、PLT体积分布宽度(PDW);于入院时、伤后1d、伤后7d进行GCS评分,并通过CT计算脑出血量及脑水肿体积;伤后6个月进行GOS预后评分。分析上述指标与PLT计数、MPV和PDW之间的关系。同时测定4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的PLT计数、MPV和PDW作为对照。结果伤后1d及3dPLT计数较对照组明显下降,MPV和PDW值明显增加(P〈0.05);伤后14dPLT计数、MPV和PDW值均恢复正常;GCS〈8分者PLT计数明显低于GCS≥8分者,而MPV和PDW则明显高于GCS≥8分者(P〈0.05);脑水肿体积伤后逐渐扩大,至伤后7d时水肿体积最大(P〈0.05);脑水肿体积与PLT计数呈负相关关系(r=-0.238,P〈0.05),与MPV和PDW的值呈正相关关系(r=642、0.593,P〈0.05);GOS评分与外周血PLIT计数呈正相关(r=0.883,P〈0.05),而与MPV和PDW值呈负相关(r=-0.235、-0.267,P〈0.05)。结论本结果提示,颅脑损伤后PLT参数的变化可能与伤后继发性脑损害有关;检测其变化有助于对颅脑损伤伤情、预后的判断,并为颅脑损伤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测定实验性脑损伤后血浆中一氧化氮含量、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研究其与脑水肿之间的关系.方法 大鼠随机分组,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中NO含量、NOS活性,及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并行还原型辅酶Ⅱ依赖性黄递酶(NADPⅡ-d)组化染色检测皮层及脑底NOS阳性细胞.结果 (1)TBI后血浆内NO含量、NOS活力即有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脑组织含水量在外伤后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与血浆中NO含量、NOS活力变化趋势一致.(3) NADPⅡ-d组化染色显示TBI皮层NOS阳性细胞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伤灶脑底也出现了染色块及浓染的细胞群与阳性纤维束.结论 大鼠TBI后NO含量、NOS活性的升高,与脑水肿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作为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指标可能性及其与脑灌注压(CPP)的相关性。方法重型颅脑损伤病人52例,每6h测定一次SjvO2,持续监测平均动脉压及颅内压,计算出CPP,分析SjvO2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在监测期间有2次或2次以上SjvO2<50%或SjvO2>75%者预后良好率明显低于SjvO250%~75%者或仅有一次SjvO2<50%或SjvO2>75%者(P<0.01)。CPP≤60mmHg者,SjvO2与CPP显著正相关(r=0.679,P<0.01),而CPP>60mmHg者,SjvO2与CPP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SjvO2和CPP联合监测能较可靠地预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液添加尿激酶对尿毒症并发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将60例尿毒症并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腹膜透析液添加尿激酶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同时选择同期年龄在40岁以上的正常人30例为健康对照组(无肝肾脑等疾病),两治疗组基础干预相同,尿激酶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在腹膜透析液添加尿激酶,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SOD、MDA、ET、NO及临床症状的变化。用比色法测定血清MDA和SOD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的变化,NO采用硝酸还原法测定。结果①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尿激酶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血清SOD活性降低(P〈0.05),NO降低(P〈0.05),MDA含量升高(P〈0.05),血浆内ET水平升高(P〈0.01)。②治疗8周后,常规治疗组和尿激酶治疗组可降低血浆ET水平和升高NO;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尿激酶治疗组在降低ET和升高NO方面疗效更为显著(P〈0.01)。③常规治疗组未见SOD、MDA的变化,尿激酶治疗组能够回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与健康对照组及常规治疗组有明显差别(P〈0.05,P〈0.05)。结论腹膜透析液添加尿激酶可降低氧化应激反应,降低血浆ET和升高NO水平,对尿毒症并发脑梗死患者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血清NSE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NSE含量变化以及亚低温治疗(HT)对血清NSE含量的影响,探讨HT的脑保护机制。方法5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常温治疗(NT)和HT。两组均于伤后6h及1、3、5、7d取血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法测定其NSE含量,分析各时间点两组血清NSE含量与预后的关系。同时取1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①伤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血清NSE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治疗后各时间点HT组NSE含量均低于NT组(P〈0.01)。③与NT组比较,出院时HT组患者预后较好,但相差无显著性(P〉0.05)。④NT组预后不良者的血清NSE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者(P〈0.05)。结论HT能够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哮NSE含量,并提示颅脑损伤后有较高水平血清NSE患者的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STBI患者80例,根据入院时GCS评分分为GCS6、7、8分三组,检测患者伤后1、3、7、14天hs-CRP、D—D浓度;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STBI组伤后1、3、7、14d血清hs—CRP、D—D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hs-CRP、D—D浓度与GCS评分、GO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血清hs—CRP、D—D浓度随颅脑CT中线移位程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结论STBI患者血清hs—CRP、D—D浓度的动态变化能反映患者的伤情;早期检测血清hs—CRP、D—D可作为评估STBI预后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